毫无疑问是林彪。
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真的是实现了“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他经常指挥大兵团作战,规模都在几十万到百万之间不等。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从辽沈战役到平津战役,从衡宝战役到广西战役,再到海南战役,他指挥千军万马,无役不胜。
林彪一路从东北打到华中,从华南打到海南,解放了大半个中国。林彪这一路几乎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林彪还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总结出了“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三猛”、“四快一慢”等战术原则。这些战术战法在东北野战军中推广很普通,林彪关于行军作战、战术战法的经验,被广泛印发部队指导作战和训练,对解放军的野战和攻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找这样的人,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将帅。二是能指挥大兵团作战,虽然不一定必须指挥过上百万军队,但怎么也得指挥过几十万十几万人参加的大战役。三是没打过大败仗,小的恐怕哪个将军都难免,即使是常胜将军。按着这几个条件介绍四个古今将帅:
1.秦国武安君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被称为杀神,来源于其曾坑杀长平之战的赵国降卒四十万,虽然是否杀了真么多存疑,但是白起善于打大仗和杀戮无数应该是无疑的。他是秦统一六国的大功臣,战国时期没有打过败仗,见谁灭谁。不过他军事上天才,政治上欠火候,最后受谗言而死。
2.西汉三杰之一韩信。题目所说的这句话本身就是汉高祖刘邦评价汉初三杰时说韩信的,所以韩信必须得上榜。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取得了辉煌战绩,自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关,差不多把项羽封的诸侯国又灭了一遍,一直打到齐国,做了齐王。不过韩信的政治头脑也一般,在功高震主的情况下没有意识到危险。最后被吕后杀害于未央宫。刘邦得知韩信死讯,“且喜且怜之”,之所以会有怜惜之情,主要是因为淮阴侯韩信的确对于大汉朝的建立功劳太大了。
3.开国元帅林彪。十大元帅里面林彪排第三位,军委评的36位军事家里也榜上有名。林彪指挥大兵团作战主要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在打赢了辽沈战役后,他指挥的四野部队已经达到100万以上,是真正的“连百万之师”。后续他又指挥四野参加了平津战役,一直打到海南岛,战功赫赫。美中不足是曾有四平街之失。
4.开国大将粟裕。十大将军之首,我军有名的战神,解放战争时期任华野副司令、代司令,全面负责军事工作,擅长大兵团作战指挥,先后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战、决战的胜利,像淮海战役,敌我双方兵力加起来已经达到140万,最后取得了歼敌五十五万的战果,解放了长江以北。
还有徐向前元帅也是大军事家,但是指挥的大兵团作战没有林、粟裕二位多,而且有西路军之败,虽然这个失败并不能归咎于徐帅的指挥,但是事实是作为总指挥,的确败了。
资治通鉴那些惊人的故事?
一、《资治通鉴》中比较经典的故事有:孙权劝学、肥水之战、赤壁之战、长平之战、负荆请罪、三家分晋等等。
二、故事简介(节选):
1、孙权劝学: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从前发生过什么事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
2、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3、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