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内迁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在滇开课,至1946年5月复员。
那么,西南联大什么选择昆明呢?
在抗战的历史中,昆明是抗战的大后方,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战爆发后,内地一些企业迁来昆明,为昆明现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昆明的四大工业基地,马街、茨坝、海口、安宁。中国工业的很多“第一”都诞生在昆明:中国第一根电缆、第一台汽车、第一台军用望远镜、第一炉电力炼制的钢水……当时,昆明是最适合办大学的地方之一。有了昆明这个大后方作保障,才有了辉煌的西南联大。
大量内地人口迁徙到昆明,使昆明成为战时全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以西南联大为标志的众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到来,更使得我国顶级的教育家、科学家、学者和青年才俊成批地聚集。一时之间,滇池之滨,大师云集,英才荟萃,成为昆明历史上一道亘古未见的奇观。
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条件非常艰苦,校舍很分散,有借用昆明原有的学校、房舍、祠堂,也有自建的新校舍,条件确实说不上好。学生宿舍在新校舍的西边,土墙草顶,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没有的。两个装肥皂的大箱子,既是书桌,也是衣柜。
西南联大在昆明度过的8年战争岁月里,教师队伍常年保持在350人左右。这是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其中既有国学大师陈寅恪、哲学家汤用彤、经济学家陈岱孙、社会学家潘光旦、物理学家吴有训、叶企孙这些久负盛名的学者,又有吴大猷、费孝通、华罗庚这样一批在战火中回到祖国的年轻才俊。在西南联大条件简陋的教室里,工作着中国最负盛名的老师。昆明,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文化的守望者而孕育着希望。
汪曾祺晚年在一篇题为《新校舍》的文章中写道:“有一位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历史把中国的精英托付给了昆明,昆明顷其所有支持联大。孔祥熙曾拨十万大洋给西南联大建澡堂和改善伙食,联大师生全体投票,一致同意将这笔钱捐给昆明人民,以报收留之恩。
西南联大还在昆明建了教育学院,教育学院的学生需要实习,又建了附小和附中,也就是现在的云南师大附小和附中。在抗日的烽火岁月,那可算得上是极尽奢侈,可以说是什么都不耽误。
从1938年到1946年,西南联大在昆明度过了8个年头。在这段似短却长的岁月里,西南联大与边陲之隅的昆明紧紧结合在了一起,不但引领了思想、服务了社会,还为云南现代教育和民族文化谱写了传奇的一页。
蜀汉政权建立之后,为什么不向西南面或者西北的方向继续扩张领土?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春。从刘备于成都登基开始,蜀汉其实一直都在向外扩张。除了没有向西扩张外,其它七个方向都有扩张的实际行动或者扩张预案。只不过由于诸葛亮和姜维北伐的名气太大,掩盖了其它方向的扩张,导致这些扩张都不太有名。
下面分开细说。
先说蜀汉为什么不向西面扩张。这个原因很简单,蜀汉的西面挨着青藏高原,看似好像很近很近,一步就跨上去了。但实际上,当时从成都平原往西,根本就没有上青藏高原的路。没路怎么扩张?历史上第一次将青藏和四川盆地打通,是隋唐时期的吐蕃人。所以蜀汉不可能向西扩张。(中原王朝从四川向西藏扩张,那还要等到明清时期)
向东扩张失败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由于关羽丢了荆州,刘备集团被困在了巴蜀之地。当时的蜀汉,面临着一个抉择问题自己这个政权的前途在何方?
永远待在蜀地行不行?
不行!不出征,不对外扩张,与等死无异。
那么,既然要扩张,应该往哪个方向扩呢?
首先,赵云给出了意见,他认为应该北伐国贼曹丕这是一个政治正确的意见。
但是,刘备认为应该向东,也就是向东吴方向扩张这是一个稳定军心的方案。
当然,也有人认为应该不要动,也就是什么都别干这是一个混吃等死的臭招。
最后,刘备坚持了自己的意见,提兵五万向东征讨东吴(其中有一万是蛮夷兵)。这便是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夷陵之战。
关于这一战的过程和结果就不提了。这里只说说影响。影响有两点:
第一、蜀汉濒临亡国!
除了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之外,其它地区基本全部造反了。甚至就连离首都成都不远的汉嘉郡(雅安市)也造反了。诸葛亮看似白捡了一个国家的统治权。但实际上,他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政权,几乎就相当于是二次创业。
第二、确立联吴抗魏的国策。
从刘备病死于白帝城开始,蜀吴和好。自此蜀汉便不再向东面和东南方向进行扩张。因为这两个方向都是东吴的地盘。
截止这里,八个扩张方向中的三个方向被彻底的Pass掉。
向东扩张是东吴,那是盟友。所以Pass
东南方向也是东吴,一个样。直接Pass
向西扩张没有路,劳民伤财。于是Pass
向南扩张中途而废刘备病死的当年,诸葛亮回到成都,先派人平定了汉嘉郡的叛乱,稳定了蜀汉在巴蜀核心区的稳定。在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后,蜀汉的经济得以恢复后,于是对外扩张的讨论再次被拿到了台面上进行讨论。
当时,他提出了扩张方案:一是北伐,讨伐曹丕;二是南征,稳定后方。
巴蜀本土士族代表谯周认为,咱们巴蜀是天府之国,自保足以。咱哪都别去,北方被曹魏占了,占了就占了,反正我们也打不赢他们;南方的蛮族造反,反了就反了,反正他们那边也都是穷地方,我们派兵去征讨,太特么不划算了。总之就是一个观点,我们窝在四川盆地就行了。
荆州外来户的代表诸葛亮认为,北伐是一定要北伐的,就算我死了,北伐这个政策也是要贯彻下去的。但是北伐之前,咱们的南方不能有隐患。所以我决定了,先南征,再北伐。总之就是打!我们不能这么窝在蜀地等死。否则我对不起先帝,也对不起我年轻时的政治理想。
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南中蛮夷。随后大获全胜,蜀军主力回师成都。他这次军事行动的成果,绝对是瞩目的。首先南中数郡被重新收复,蜀汉的国土面积增加了;其次是南中蛮族的一万多壮男被编入军队,部分地区乖乖上缴金银丹漆、战马耕牛。蜀汉在南中的影响力加强了。
后来有人说诸葛亮这次南征,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南中问题。在《襄阳记》中更是说:”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返。“
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
诸葛亮的部队刚走,南蛮就叛乱,杀了蜀汉守将。其中有两个郡的太守还是诸葛亮亲自委任的(南中叛乱时,永昌郡有两个人坚决支持蜀汉。诸葛亮大力表彰了他们的英勇行为)。可惜的是,诸葛亮的军队一离开,这两个人就被南蛮干死了。最后,幸亏建宁当地的土豪李恢出马,才平定了叛乱。
由此可见,尽管诸葛亮名义上搞定了南中的叛乱。但实际上,蜀汉对南中的控制力,仍然是不足的。
不过诸葛亮没闲心管南中的烂事。他的目标在北面,他要北伐曹魏,光复汉室。
于是,诸葛亮的南征因此便半途而废。蜀汉的第一次向南和西南方向的扩张,也就此打住。
蜀汉向北、西北的扩张关于诸葛亮的北伐,就不细说了。这里主要谈影响,有两个影响:
第一、保证了蜀汉北面的稳定,使得魏国对蜀汉不敢小视,并且还拿下了两个郡(曹魏放弃的武都郡、阴平郡)。
第二、用事实告诉了之后的继任者,北伐是一条困难重重的路。于是,接替诸葛亮执政的蒋琬,直接将北伐方案叫停。雪藏了整整二十年之久。(只允许姜维以偏师对魏国进行小规模的袭扰)
另外,谁说蜀汉不向西北扩张了?岐山就在汉中的西北方向。实际上诸葛亮的北伐,尤其是第一次北伐,他的目标就是西北!蜀军以赵云为偏师出箕谷,吸引魏军分兵。主力则兵出岐山,直扑陇西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这不就是在向西北扩张么?
第二次向南扩张依然中途而废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他死后,蜀汉的北伐政策被叫停。这一停就是二十年,直到二十年后才又开始向北扩张。而在这二十年中,蜀汉的主要扩张方向都是南面。
为啥是南面呢?前面已经说过了。诸葛亮南征的效果并不好,南蛮其实根本就不服,对蜀汉南面造成极大的隐患。就在诸葛亮病死的前一年,南蛮又反了,带头的叫刘胄。当时的降都督张翼搞不定,是诸葛亮派出马忠协助张嶷才把刘胄干死。
比郡刘胄造反更让人头疼的是,成都西南方向的越郡,简直就是个三不管的地带。那些当地的蛮人虽然名义上归顺蜀汉,但却一直不服从中央,诸葛亮一直到死,都没有腾出手来收拾他们。比较搞笑的是,越太守根本不敢去治所上班,只能远远躲在八百里外的安上县,“遥领”越太守……
初,越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由此可见,南中之于蜀汉,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服帖。平定南中对于蜀汉来说,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大工程,诸葛亮只是开了个好头,但是并未完工。之后他就专心去搞北伐了,没有往南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即不留兵,也不运粮,玩“南人治南”。
这一切,在诸葛亮去世后被慢慢改变了。
公元235年,蜀汉平南中行动正式开始。当年年初,南中降都督的驻地,从平夷县迁到了味县。也就是从现在贵州的毕节移到了云南的曲靖。蜀军向南中延伸了几百里,这是强龙要压地头蛇的节奏。
蜀汉大将马忠驻扎建宁郡后,靠着武力逼着南蛮对他又爱又怕。到了240年,中央觉得时机成熟,该收拾越郡那帮蛮人了。于是马忠的部下张嶷被任命为越太守,带兵去教蛮夷做人。(顺便也帮越太守上任,不能总是遥领吧)
三年(240年)春,使越太守张嶷平定越郡。《三国志马忠传》
张嶷带兵杀向越后,恩威并施,不服的就直接杀。杀的越蛮夷纷纷叫他“爸爸”。三年之后,张嶷风风光光地将越太守的治所搬回到邛都县。
在官三年,徙还故郡,缮治城郭,夷种男女莫不致力。《三国志张嶷传》
延熙五年(242年),乃还旧郡,更城郡城,夷人男女,莫不致力。兴复七县。《华阳国志》
随后,张嶷又接到命令,将定、台登、卑水三县的蛮夷杀的服服帖帖,因为当地的盐铁漆等资源,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我们知道,南蛮不是任人宰割的小白羊。张嶷能把他们收拾得服服帖帖,离不开中央对他的大力支持。张嶷迁回邛都县后,在当地设置了七部营军、四部斯臾。后来发现兵不够用,中央又给他配备了赤甲、北军二牙门和斯臾督军中坚,确保能对叟夷的威压。若是没有中央的支持,这些事情都是不可能办到的。
因此,蜀汉在诸葛亮死后,对南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南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将实际占有的国土向西南方向进行了延伸,并巩固了对南中的统治。
只不过,蜀汉北面有曹魏的压力,东面也要防着东吴,加之它自身的实力不足,影响了向南扩张的速度。截止到姜维北伐前,蜀汉还没有彻底搞定南蛮。
既然连南中蛮夷都没有搞定,蜀汉也就不可能继续向更靠西南的缅甸扩张了。
向东北扩张腹死胎中诸葛亮死后,蜀汉大将军蒋琬另行规划了两条伐魏路线:一条是东征,即顺着汉水、沔水东下,袭击上庸、魏兴,直入荆州;另一条是西进西凉,立足于关外,与曹魏共存。
建兴十三年(235年)四月,蒋琬被拜为大将军。当时曹魏的辽东太守公孙渊,也想赶时髦做皇帝,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公然与曹魏叫板。
蒋琬看到魏国内乱,便想趁此浑水摸鱼,与东吴联合出击,兴兵讨魏。第二年,蒋琬带领大军屯住汉中,虎视眈眈。
可惜,当蒋琬开始下达出战号令时,司马懿已经平定辽东,胜利班师。落井下石的想法落空了,蒋琬和姜维只得打道回府。
回到成都后,蒋琬开始换思路,他下令蜀国工匠造船。姜维大惊:要南水北调,然后坐船去打魏国吗?
蒋琬认为,诸葛亮多次从出兵秦川,那里道路险峻,运输艰难,终无所成。我们干脆顺着汉水、沔水东下,袭击上庸、魏兴(今湖北陕西交界处),直入荆州。
对于这个方案,朝中对蒋琬的伐魏路线产生了剧烈的反对意见。有些将领认为,沿汉水东下太冒险。万一作战不利,我们会逆水而退,很难撤兵。
蜀后主刘禅向来没主见,蜀汉朝廷一直是谁说话的嗓门大,大伙就听谁的。蒋琬一个人吵不过一群人,然后他就去汉中了。
惹不起,我还躲不起么?
蜀汉延熙四年(241年)十月,刘禅派费和姜维去给蒋琬做思想工作,让他回来。结果没想到,搞笑的一幕出现了。蒋琬、费和姜维一碰头,这三个由诸葛亮指定接班人凑在一起一商量,居然达成了共识。
回去是不可能回去的,不北伐中原,我们死也不回去!
三个人在汉中背着刘禅达成了分工协议:蜀军计划对凉州展开猛攻,蒋琬驻涪陵,姜维驻凉州,两人东西并力,姜维为主,蒋琬镇后,互相策应。根据这一协议,蜀不再图谋关中,而是立足关外;不再图谋消灭曹魏政权,而是与魏国并存。
然而,延熙六年(244年)十月,正当蒋琬进驻涪陵,准备实施他的“东西并力”的战略规划时,他的病情加剧,不能理事,朝廷遂任命尚书令费为大将军,代理蒋琬负责军国大事。蜀汉内部为了维持稳定,于是蒋琬提出的“东西并力”的计划就此搁浅。
向西北扩张徒劳无功公元253年初,蜀汉大将军费被刺杀。同年夏天,姜维取代了费的位置。他上台之后,蜀汉立即停止了所有方向的扩张,改为向西北扩张。
姜维向西北扩张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是凉州天水人,他的扩张方向是自己老家。而凉州就在蜀汉的西北。
姜维在接替费之后组织的第一次北伐,是他十一次北伐中原的第六次。这次他憋足了一口气,动员了几万人马,大举出征。以蜀汉的国力,肯定是经不起南北双线开战的。于是254年,在南方杀的蛮夷叫爹的张嶷就从越郡被调回,加入姜维的北伐队伍。然而同年张嶷战死。他的死也标志着蜀汉对南中重点经营的结束。
从254年262年,蜀汉把重点全部放在了西北方向。可惜的是,姜维不给力,连续六次北伐都是无功而返。
公元263年,魏国三面伐蜀。钟会率领的主力魏军从汉中进攻,邓艾率领西路军从西北方向的阴平郡杀向成都平原。
姜维十一次北伐,几乎每次都向西北方向发动进攻。结果邓艾就这么反攻了一次,蜀汉就灭亡了。
最后做个总结:以蜀汉为中心,共有八个方向可供扩张。其中正西方向无路可走,直接排除掉。正东和东南方向由于是吴国,也直接排除掉。东北方向,蒋琬提出过设想。但是反对的意见太大,最后腹死胎中。
接下来是向北扩张,也就是直取关中。诸葛亮的后两次北伐就是这个方向,但是难度非常非常的大,两次都失败了。
最后是正南方向、西北和西南方向,蜀汉也一直在扩张。其中西南方向,蜀汉花了二十年时间经营南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西北方向更是蜀汉后期的主攻方向!姜维在这个方向整整打了八年之久。
因此,蜀汉并不是没向西南和西北扩张。蜀汉确实是扩张了,只是碍于实力不足,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刘备在取得益州之后,由于曹魏和东吴所做出的反应,刘备的精力全被牵扯在汉中和荆州上了。刘备的几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主要就集中在这两个方向上。可以说没有余外的精力在向西南那个方向去开疆拓土。
直到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才趁着其它两方无暇顾及的短暂时机,亲率蜀军前去征伐南中地区。
马谡曾经对诸葛亮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这就是说南中地区地势险峻而且路途遥远,即使打了下来也不好治理。
诸葛亮打下南中之后,没有在当地设郡县,也没有留下蜀国的官员和驻军。诸葛亮认为:“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如果留下官员,就要驻军;留下驻军,就需要保证粮食的供给。刚刚打完仗,因为打仗死伤所造成的仇恨,不可能短期消除;如果只留下官员,不留驻军,早晚还是要出事儿。留下的官员始终会被认为是外人,不会得到他们的信任。
所以诸葛亮决定,不留兵不运粮,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只要他们和蜀国大致平安就行了!
诸葛亮在收服了当地首领孟获之后,没有把南中并入自己的版图,依然让孟获在当地治理。诸葛亮对西南方向的战略意图,也就是只要他们不找麻烦就行了。如此一来西南方向的发展也就到此为止了!
为什么没有向西北方向发展?
刘备主要是把战略重心放到了汉中地区了,从而忽略了往西北的发展。当然这也有形势所迫的一个原因在内。
为什么说刘备忽略了往西北发展的可能性?
因为当时马超已经归顺了刘备。马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马超父子经营西北多年,在西北一带还是很有号召力的。
此时的刘备可以让马超联合羌、胡等族,致力于向西北方向发展。只要马超能够重新夺取西北一带,那么势必会给曹操做成很大的威胁。
即使马超在取得西北地区之后脱离了刘备,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马超与曹操有着血海深仇,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此时的马超还是会和刘备是盟友,共同对付曹操。
马超归顺刘备之后,刘备派张飞、马超等人从沮道去攻打下辩。马超策反了氐族雷定等七部一万多人,但还是被曹洪等人击败,只好退了回来。
后来刘备亲自出马,才最终取得了汉中。
之后的马超基本上也就再没有什么行动了。
等到刘备成为汉中王之后,拜马超为左将军,后又迁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
刘备是决定让马超向西北发展,还是只给马超挂个虚名,这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很快马超就死了!
如果一开始刘备就让马超向西北发展,或许有可能从西北方向打开突破口。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