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戚继光为什么能在对抗倭寇的战争中多次胜利?

戚继光为什么能在对抗倭寇的战争中多次胜利?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173 更新时间:2024/1/24 18:35:30

明朝时,相同时期的日本社会矛盾尖锐,日本的政治经济问题日趋严重,对中国货物的迫切需求和长期战乱,加之灾荒连年,这样的社会状况刺激了日本国内各阶层群体向海外劫掠财富的欲望,作为脱离生产的武士阶层生活困顿,但受自身传统武士观念影响不愿“纡尊降贵”同他们不屑的的农民一样下地干农活,于是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抢劫便成了他们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而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成了一条导火线。

这些倭大多是破落的武士,有着格斗经验,单兵作战能力相当强,明朝虽然在武器上流于表面,实则不堪一击,不及倭寇经过改造后的倭刀,这种倭刀采用特殊工艺打制,极为锋利,可以轻易斩断明军的长枪、腰刀等武器。明朝普通士兵作战能力远不如专门从事格斗训练的倭,军队战斗力比较差,因此屡剿不绝。倭寇为患甚重,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于是朝廷派戚继光南下平寇贼。

戚继光发明鸳鸯阵,使戚家军几乎可以无伤的打败了倭寇。这是多么卓越的战绩!那么这个鸳鸯阵有什么绝妙的呢?

鸳鸯阵以十一人为一队阵型,由队长带队,最前面由两个人手拿盾牌掩护后面队伍的行进,一人担任长牌手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箭矢等,另一人担任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可以与敌近战。再两个人便是狼筅手,狼筅是利用在南方当地生长的毛竹,选其中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下四周尖锐的枝桠,每支狼筅长度很长,三米左右,前头布满了尖刺,将倭寇抵挡在外,用倭刀根本无法在一两招之内将其斩断,就算斩断了,也因为狼筅长度过长,士兵不会很快进入到倭刀的进攻范围,极大束缚倭刀长处的发挥,使倭寇疲于应对,而这时长枪兵、火兵等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再跟进的是两个手持镗钯的镗钯兵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

就是通过这么多个十一人一组的重重叠加,组成了一批大军。但这种鸳鸯阵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实战中呈现以基本状态为主却又多端变化的情况,有效应对战争的各种不确定性,从而在团队合作中保全成员的性命,基本无伤,却能够给予对手痛击,让倭寇覆灭。

我们肯定鸳鸯阵,但戚家军获得的胜利不能全都归功于鸳鸯阵。我们还要看到戚继光作为名将的风范,戚继光中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基于实际,洞察对方团结协作能力弱等漏洞,根据敌我双方的态势,具有针对性的创造阵法,充满智慧。而这种团体性作战,就像狼筅这种武器,再是先进,也需要其他武器的配合一样,鸳鸯阵作用的发挥还需要队友之间的默契配合。令行禁止是古代强军的基础,在这次战争中也是一大重要因素,戚家军一向纪律严明,有着职业化训练水平,勇往直前。

一场战争是由众多因素组成,无疑,军纪严明、恪尽职守是对士兵的基本要求,而一个先进绝妙的武器阵法则是在战场上如虎添翼。不知你们怎么看,欢迎留下宝贵的意见交流。

哈哈,看我的账号名字就知道我不会按照套路回答,今天就换种视角来谈一下戚继光为什么能抗倭成功?

什么战术啊,战略啊,阵法啊等等,都不谈,也不谈倭寇方面的问题,只谈一个问题,那就是家属随军问题。

我们开展这个问题之前,以《大明王朝1566》的一个现象举例:

一、

戚继光有了齐大柱等义民的帮助下大战倭寇,此战不仅打跑了倭寇,还解救了很多老百姓,而这些老百姓基本都是女性。

这时候一个将官出来了,对一群被解救的女子说话:

“确是亲人都被倭寇杀了,家也被烧了的,才能留下来做军眷,有不愿意做家眷的,现在还可以去投靠亲友。”

结果在场的女子,一个都没有反对,只是干坐在那里流着泪……

一方面,这些女子确实家人被杀,已经无人可投靠;另一方面,则表明,她们不敢拒绝明军,因为不知道拒绝的后果会不会真的能放她们走;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嫁给戚继光部队的士兵,她们从心里是愿意的。

将官见大家都不走,于是宣布:

“那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以后台州卫,就是你们的家了。”

随后就是明军战士抓阄配对:

“排下去是几号就是几号……不许嫌弃,不许私下调换……”

其实此命令有点乱点鸳鸯谱,毫无自由恋爱的概念,不过结合那个年代,男女婚姻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也就可以理解了。

同时也可以看出戚继光治军之严,虽然这种情况有点撞大运的感觉,比如小战士抓到了老女人,老战士抓到了小女人,但军规之严,反而杜绝了意外发生。

不过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难道明军战士还可以在打仗的时候娶妻?

二、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其实带兵打仗时一般的将士是不能够带家眷的,即使在现代,也只有达到一定级别,才能有家眷跟着。比如副营职以上,比如服役满十五年以上的军官,比如副连职的在边疆服役满十年……

一方面带兵打仗,家眷随同会影响到战事的成败,无法顾全大局,甚至为了小家而不听军令,导致兵败。另一方面,过去的集权社会,皇上最担心的就是有兵权的将领造反,所以,采取的方式是,将领带兵在外,但是家眷必须留在京城,以便作为人质,防止将军造反。

比如为了唐王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的秦琼,当时他投靠的是大郑皇帝王世充,结果王世充把这项政策发挥到极致。每次派出的将领都是光杆,把他们的家属扣押在都城洛阳,不管是将领溃败开始叛变,总拿家属下手,最终导致了秦琼和程咬金的投奔唐朝。

可想而知,他们的家属会遭到怎样的报复,连李渊都说:

“秦琼不恤妻子来投。”

后来的明朝最后一名皇帝崇祯帝,也是一个多疑的皇帝,不管是对付袁崇焕,还是对付吴三桂,都利用过他们的家属,后来吴三桂的投降清朝,跟李自成杀害他的家人有很大关系。

由此可见即使在相当开明的宋朝和明朝,也是不允许带着家眷随军的。

不过,明朝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把士兵家眷专门安排到一个地方,平时是可以相见的,打仗的时候,家眷留守后方。

朱元璋对此也有解释:

首先,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将士家属的安全,毕竟男子外出打仗,不能让孤儿寡母遭到伤害。其次,这样做,也是为了让将士们打仗的时候,能全身心投入,而不会时刻顾及家人的安全。

三、

其实这也是朱元璋笼络人心的方式,他的部下也不敢轻易造反,毕竟家人在他手上。

如果这支军队打了败仗,甚至全军覆没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在明代大臣刘辰所著册本《国初事迹》中记载:

太祖谓李善长曰:“出征阵亡及病故军妻,俱令于寡妇营居住,不许出营,令人巡绰及把门,在外男子无故入营问罪。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将士们安心,即使你们阵亡了,你们的家属仍然能得到妥善安排。

所以,明朝初期的将领,基本没有叛变的,从这一方面上看,朱元璋管人确实有一套。

这种寡妇营,后来随着战事结束,也就予以解散,有些重新嫁了人,有些被赠予了一些钱财,遣散回家。

回到我们的剧情,等到了戚继光抗倭时期,由于明朝官兵战斗力下降,戚继光需要在民间招募士兵,先后在丽水和绍兴招兵,结果战斗力不行,再后来开始招义乌兵,实力大增,他前前后后招了二万六千义乌兵。

等到了剧中提到的嘉靖四十年:

“嘉靖四十年台州之役,经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战斗,十三战十三捷,斩杀真倭3000余级,烧杀溺毙无算。”

这时候依靠的就是义乌兵,后来的福建之役,还有平海卫,仙游,王仓坪,蔡丕岭四战以及后来的广东剿大海盗吴平。

《明史》记载,后来戚继光到北方戍守时,带领了3000义乌兵赴蓟镇任职,并允许士兵携带家属同往。

四、

由此可见,戚继光带兵时,士兵其实是可以携带家属的。

回到《大明王朝1566》中,戚继光也到了选媳妇现场,齐大柱等人还在纳闷呢,难道戚将军也想讨个媳妇?

“倭寇作孽,这些女人都无家可归了,正好,我的这些弟兄们,也都打着单身,逼出来的办法,也算是功德一件!”

后来的柱嫂就非齐大柱不嫁,齐大柱也就无可奈何地默许了,也就是这时候起,其实齐大柱在军中是有家的。不过此时的齐大柱被戚将军升为了百户长:

“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百户长了。”

是不是升为了百户长就可以带着媳妇从军了,剧中倒是没有表,不过齐大柱还想跟将士们一起吃饭的话,大家会笑话他:

“大柱,自家的饭不吃,怎么到这混饭?”

得到齐大柱否定是自家媳妇的话后,大家又起哄:

“都住了几天了,还不是你的女人?”

随后柱嫂就出来劝齐大柱回家吃饭,一遍又一遍的劝,这时候镜头拉远,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整个军营并不是柱嫂一个女子哦,由此可见,戚家军是带着家属在前线的。

所以,戚家军为什么作战如此英勇?

一方面戚继光训练有方,战术得当,另一方面,家属随行,是可以提高战斗力的,或许他也在学习朱元璋吧。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西南联大当时为什么要设在昆明?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内迁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在滇开课,至1946年5月复员。那么,西南联大什么选择昆明呢?在抗战的历史中,昆明是抗战的大后方,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战爆发后,内地一些企业迁来昆明

  • 有关战争的历史名人五位并简介其事迹(100到200字)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黄帝-战蚩尤伏炎帝,为中华第一战争始祖姜太公(吕尚)-除暴君商纣,为中华史上第一位军事统帅孙武-兴吴伐楚,立孙子兵法,为兵家第一人王翦-父子两人灭六国,为秦朝一统天下霍去病-六击匈奴,全胜!未读兵书。我大汉神威立于此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个小村庄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住在这个村子。雨来

  • 在古代有从山东海上进攻辽东半岛的战争例子吗?反过来的有吗,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王朝跨越渤海海峡进攻敌军的战例为数不少。比较著名的有三国时期东吴浮海联络辽东公孙渊,船队被公孙渊歼灭之战,以及隋炀帝水陆并进攻伐高句丽之战。东吴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吴主孙权突发奇想,决定联络辽东太守公孙渊,前后夹击魏国。三月,孙权派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船渡海到往辽东,吴国水军在海上航

  • 说到最为震惊世人的暗杀事件,你都知道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邓小平访美期间,遭遇两次暗杀未遂事件,当时就震惊了世界。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踏上为期9天访美历程。他当时虽然职位只是副总理,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看来,他都无疑是真正的国家元首。这次访问是新中国元首第一次第一次踏上美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美国也是相当重视,派出精锐特工与中国保镖一起,共同确保

  • 历史上最有名的蝴蝶效应的案例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种蝴蝶效应是指一些小事件,影响了后来整个时代的发展。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一战的时候,有一个叫亨利坦迪的英国士兵发现战壕外有一个德国士兵。他举起了手中的枪,但最终这位英国士兵没有扣下扳机。这个惊慌失措的德国士兵逃回了营地,然后刮去了脸上的大胡子。这个德国士兵就是希特勒。如果希特勒被枪杀,还会有后面的二战

  • 中国古代有哪些带兵打仗的文人?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文人雅士带兵打仗的奇多,姜子牙,孙武,孙膑,商君,赵括的父亲赵耆,韩信,文天祥,史可法,洪承畴,孙承宗,孙传庭,袁崇焕,熊庭弼,近代的毛主席,蒋百里将军,个各智勇双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英明神武,万古长青,还汉武大帝,未领过一次大军冲锋陷阵,但确指挥规划了历次漠北对匈奴大战。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陈

  • 古代打仗是怎样的一个流程?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甲乙两国代替!甲国为北方游牧民族+农耕二元制帝国,步兵十万,骑兵二十万。乙国为纯农耕民族,步兵四十万,骑兵十万。一,开战之初乙国商人在边境贸易,发现甲国军队调动频繁,有打仗准备,经过多方探听,甲国欲进攻乙国,正在疯狂储存战略物资,打造攻城以及弓箭等武器,而且数量庞大。商人马不停蹄赶

  • 有人说古代历代王朝都经历了“二世危机”。历史为何惊人的相似?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跟富二代一样的道理,老子的本,儿子来啃!只是老子不在了,儿子没来的及啃完就被人抢走了《观历史,想二世危机产生原因》:自立更生者必艰难坎坷,借他人之力成事者定存隐患。古今王朝帝国公司存二世危机者何尝不是因此导致引起,若不能完善解决,在其开国时一切已注定。或古今帝王都是由这两种情况而成,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 传说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了维护军纪,曾经“斩子立威”,真有此事吗?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戚继光斩子一事只是民间传说,为称颂戚继光治军严明,其实是子虚乌有。这种事并不少见,例如三国名将吕蒙因军纪杀一同乡部下,到了民间故事就演变成杀其表弟,似乎老百姓最喜欢这种大义灭亲的戏码。据《仙游县志》载,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戚继光命令儿子戚印(又有戚英、戚狄平两

  • 古代总说西南云贵地区有毒烟、瘴疠之气,是什么原因?有什么依据?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从疾病医学史上看,中国西南地区鼠疫、瘴疫、瘿病诸多环境疾病的重要疫源地。尤其云南,古代乃瘴病重发区。近代则爆发数次大规模流行性鼠疫、流感,是亚洲数一的一个重要策源地。西南地区多高,丛林交通封闭,气候炎热,多毒蛇猛兽,也向来为瘴烟蛮雨的瘴疠之地。“夜郎自大”这个成语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通常我们都会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