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作物和军事的关系非常大,两汉三国时期都有士兵屯田制度,尤其是三国时期,曹操、诸葛亮等都在在边疆和国与国对阵的前沿开展了士兵屯田,士兵也是农民,解决了部分军队的军粮,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古代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尤其是战乱年代,粮食就是民众和军队的生命。
曹操在东汉末年的战争初期,严格规定,不得践踏农作物。一次曹操的战马受惊,践踏了农作物,如何处理?负责刑罚的官员战战兢兢不敢处理战马的主人曹操,曹操认为自己发出的命令必须令行禁止,于是割下了自己的一缕头发代替斩首,以示惩戒,这也是“以发代首”的历史典故。(曹操割发代首图)
北朝农业发展和军事有什么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了北方,后分裂为西魏、东魏,再延续为北周、北齐,最后为隋朝统一全国。
北魏通过一系列的战争统一了北方,但战争也造成很多地方荒无人烟,产生了大量的无主的土地,普通百姓也因战争剩下不多。但普通老百姓获得土地还是比较难的,大量的鲜卑军事贵族将这些无主之地占为己有,耕种或者放牧。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它的军事制度非常特别,鲜卑人和少数其他民族的人是专业军人,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汉人和相当一部分其他少数民族的人专门负责农业生产,是典型的民族隔离政策。(北魏孝文帝改革剧照)
北魏冯太后以及北魏孝文帝主政时期,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人口,485年在北魏全境推行“均田令”,普通百姓、奴婢、耕牛都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均田制”是过去“计口授田制”发展而来,就是根据人口、年龄、性别进行平均授田。
北魏的15岁以上一人授田40亩,考虑农作物的轮作一般一倍或者两倍授田,也就是80亩或者120亩,推行的是一倍授田80亩;15岁女子授田20亩,考虑轮作实际授田40亩。而奴婢授田数量基本是相等的,一头牛授田30亩,考虑轮作授田60亩,最多上限是四头牛240亩。这里的奴婢授田和牛授田比较特别,绝大部分是贵族用来多占有耕地的,北魏为了贵族的利益也是允许的。北魏政府所授田地不允许买卖,死后土地重新归国家,控制了下层地主和官僚对土地的买卖,抑制了土地兼并。
均田制的推行,在北魏统治下产生了众多的自耕农,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国家的赋税也增加了很多。
北魏均田制为府兵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魏的均田制使得自耕农数量激增,王朝授田的所有权在北魏政府手中,普通民众和贵族只有使用权,死后必须还给国家,重新授田。北魏鲜卑人负责军事,享有特权,自己名下的土地免除赋税,而汉人不负责军事,只能交赋税,土地不是白白给民众的。
普通汉人农民虽然不能承担军事义务,但也有很多地方乡兵,担负很少的军事行动,主要是地方治安和普通盗贼。
时代发展到北周、北齐,北周迫于鲜卑军事人员的下降,大量招募汉人充当“府兵”,府兵的汉人也享有授田土地不纳税的特权,不过士兵要自备战马、军事器械。“府兵制”在北周正式实行,这一制度最大的优点是兵农合一,士兵在农忙时是农民,农闲时训练,在全国各地有负责训练集中府兵的折冲府,然后将这些府兵输送到战争的前线。
府兵制可以节省人力,不耽误农业生产,可以短时期内聚集大量的军队人员,节省了大量的国家军事财政开支,只需要给府兵送给养,免除他们所授田地的赋税。
西魏宇文泰主政时期初步实施府兵制,形成新的军事体制;北周权臣宇文护主政时期,确立了二十四军的体系;北周武帝宇文扈时期,府兵开始担负侍卫职责,并且府兵制度系统化,府兵进一步扩大。北朝《木兰诗》中花木兰替父从军一诗中这样写道: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就是当时北朝时期“府兵制”的典型写照,士兵需要自备战马、武器。(花木兰从军图)
同一时期的北齐高氏政权,均田制执行不到位,阻碍自耕农的数量发展,而且军事鲜卑化严重,根本不让汉人插手军事,在民族融合、国家赋税、军事力量(单纯依靠鲜卑军事人员)上都远远逊于北周政权,被灭亡也是迟早的事情。(风吹麦浪图)
从北周灭北齐的主要战争看农作物和军事的关系。
北周灭北齐的一些主要战争发动时期主要在农作物收割后,也就是秋后发动的,此时府兵已经忙完了农活,收割了粮食,士兵可以聚集数量非常多,军粮也有了保证。看一下北周和北齐之间发生的一些重要战争就可以一清二楚了。
一、邙山之战,发生的时间在564年10月,初冬时节,宇文护征集军队20万东进北齐。北齐生死之战,北周军队溃败。
二、河阴之战,发生时间575年8月21日,宇文扈聚集士兵10万进攻北齐,占领城池30座,因宇文扈病放弃城池撤军。此次进攻因为农忙没有全部完成,只能聚集10万人马。
三、平阳之战,发生时间576年10月,北周武帝宇文扈攻击北齐,此时也选择了秋后进攻。这一战北齐皇帝高纬被北周皇帝宇文扈击败。
四、北周灭北齐之战。时间576年12月-577年2月,此次是趁热打铁,一鼓作气灭掉了北齐,时间也是农闲时间。
通过以上四次北周与北齐之间的重要战争来看,选择开战的时间大都选择在下半年,主要集中在秋后发动,此时府兵齐聚,粮食供给充足,是战争的绝佳时间。
谢谢邀请!这道题真的很冷门,喜欢历史的人,大多爱的是强汉,盛唐,包括宋,元,明,清,也因为各种影视作品吸粉无数。而东西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很多人感兴趣的只是一些片段,或者几个英雄人物。似乎很少能对农业,特别是农作物感兴趣吧!估计题主是受北朝的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的影响,提出这个题目吧?客观的讲,历史上所有的军事,都离不开农作物的支持!越是离现在远的时代,影响越大。因为在农业社会时代,国家税收的来源,基本上产生于农业税。军事,尤其是战争,本质上就是烧钱,所以,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没有农业的支持,就无力开展战争。就拿汉武帝为例子,虽然击溃了不可一世的匈奴,但也掏空了国库,自己也下了罪己召。从历史角度讲,为什么以骑兵为主的北朝在几十年里没有击溃看起来羸弱的南朝?这里面牵扯了各种复杂的原因,可有一点,南方因为农作物成熟周期快,经济上优于北方。各种相关的战略物资准备的比北朝更丰富,在漫长的拉锯战中,大后方源源不断的战略物资的支持,慢慢弱化了北方军队力量带来的冲击。更典型的例子是,当年势不可挡的蒙古铁骑,灭西夏用了22年,灭金用了23年,可是,灭战斗力最渣的南宋却用了45年。这里,你不得不说,南宋强大的农业体系,起了关键的作用。所以,打仗就是打钱,钱从哪里来,农业税,农业税靠什么交,还不是靠农作物。因此,农作物就是军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