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刘邦如火如荼地还定三秦,为什么项羽置之不理?

刘邦如火如荼地还定三秦,为什么项羽置之不理?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231 更新时间:2024/1/25 8:36:55

首先我们看一下史记的记载。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於沛。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令故吴令郑昌为韩王,距汉兵。

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於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虏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

-------《史记-高祖本纪》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是时,汉还定三秦。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乃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令萧公角等击彭越。彭越败萧公角等。汉使张良徇韩,乃遗项王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以齐、梁反书遗项王曰:“齐欲与赵并灭楚。”楚以此故无西意,而北击齐。徵兵九江王布。布称疾不往,使将将数千人行。项王由此怨布也。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

-------《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是《史记》中关于刘邦和项羽这一段时间的记载。我们在把这段话理一下。

公元前206年(汉元年)四月,项羽分封了各个诸侯,刘邦到了汉中,项羽自己也回到了彭城。项羽分封诸侯,其中位于三秦的三个比较关键,先重点说一下。首先是章邯,为雍王,辖地在咸阳以西,以废丘为都城;其次是司马欣,为塞王,辖地为咸阳以东至渭河,以栎阳为都城;最后是董翳,为翟王,辖地为上郡,以高奴为都城。这三个人,都是秦朝降将,管辖的地方也是以前的秦地,主要任务就是看住刘邦,让他就老死汉中。

回到彭城的项羽干了一件事。他说“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于是派人把义帝迁到长沙郴县,结果,半路上却派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把义帝杀了。这个和朱元璋杀小明王差不多。

这段时间,齐国发生了一系列动乱,最后田荣干掉了项羽分封的田齐,田都等,还给彭越送去一个将军的印章,联络彭越一齐造反,又帮助赵国陈余灭掉了常山王张耳,张耳跑到了刘邦那里。陈余和张耳,曾经也是一对好兄弟,经过巨鹿之战后终于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

同时,刘邦派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击败了项羽分封的雍王章邯,夺去了雍地、陇西、北地、上郡,还定“三秦”。

这时已经到了公元前206年的八月。项羽这个时候知道了刘邦已经兼并了关中之地,而且在向东进发。同时,齐国和赵国又叛变了。这个时候的项羽真是祸不单行,导致怒火中烧啊!非常生气,《史记》记载:大怒。于是,命令吴县县令郑昌为韩王,抵抗刘邦,又派萧公角等人进攻彭越,结果萧公角被彭越打败。刘邦手下张良,伪造了一份韩王的书信给项羽,说刘邦只想得关中,不会向东用兵,又伪造了齐王、梁王(彭越,刘邦灭楚之后封彭越为梁王,故《史记》中称其为梁王)的书信,并送给项羽说齐王准备和梁王齐心协力灭掉楚国。

于是,项羽也就没有去管刘邦,而向北去平定齐国叛乱了。

公元前205年,刘邦开始攻击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韩王郑昌等,并为义帝发丧,邀约天下诸侯一起进攻楚国。这年冬天,项羽在齐国战火连天,虽然干掉了田荣,但因为在齐地烧杀抢掠,田荣的弟弟田横趁机收编了几万齐兵反攻城阳,项羽久攻不下。

公元前204年春天,刘邦约了各个诸侯国,带领56万军队浩浩荡荡向楚国都城彭城进发。项羽听到后,想先灭了田横,再去进攻刘邦,因此,刘邦趁机打进了彭城,但此时,项羽派人继续进攻齐国,自己却带着3万精兵,星夜赶回来,一战击败刘邦56万大军,还差点抓住了刘邦。

所以在刘邦还定三秦的时候,项羽并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实在忙不过来,且轻信了张良的谎话,对刘邦不够重视。但事分缓急,再忙,总有个选择,而刘邦能够还定三秦,项羽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住刘邦。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出其不意。项羽分封天下诸侯之后,刘邦去了闭塞的汉中,项羽派了章邯等三个人守在秦地,自己就回到了远在安徽一带的彭城,开始了杀义帝等事情。他虽然防着刘邦,但却没有防得住。刘邦派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其不意击败了雍王章邯。章邯也是一代名将,却连战连败,使得刘邦迅速就占领了秦地。远在千里之外的项羽,更是等得到消息,刘邦这边事情都已经搞定了。所以,刘邦兼并秦地,不管是对于章邯,还是项羽,都是出其不意!

二是疏忽大意。项羽知道刘邦占领秦地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进攻刘邦,而是一边派郑昌抵抗刘邦,一边派萧公角进攻齐国。这经过历史验证,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而此时,刘邦谋臣张良,写了封假信,偏说刘邦没有东进的心思,反倒是齐国赵国要联手灭掉楚国。项羽听信了张良的话,加之齐国、赵国隔楚国近一点,暂时的威胁大一点,也有可能更加生气齐国和赵国的反叛。所以,项羽决定先灭掉齐国,自己亲自带兵进攻战国。打败田荣之后,项羽烧杀抢掠,导致田横又起来反叛,自己就陷在齐国战场了。实际上,我觉得项羽应该第一时间进攻刘邦,而派大将进攻齐国。就像曹操一样,虽然刘备一直混得不怎么样,但他却比起其他诸侯,更加重视刘备,就是因为他认识到刘备的能力。而项羽没有认识到刘邦的威胁要远远大于齐国田荣。

实际上,从这个时间段,双方的处置关系上,也可以看出刘邦和项羽在政治、军事和用人、时势判断上的一些差距,也是这些差距最终导致刘邦胜出,项羽败亡。具体体现在项羽放弃关中之地,杀义帝,在齐国烧杀抢掠,听信张良谎话上,刘邦就让攻掠秦地,又怎么会安于关中?而刘邦先灭章邯,再趁项羽攻齐兼并其他几个王的土地,进而为义帝发丧,联合诸侯进攻楚国。

见识浅陋,不当之处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欢迎共同探讨!

三秦乃形胜之地,帝王之所,在秦国灭亡后,曾有人建议项羽占据关中之地,以为称霸之根本。项羽却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遂回到楚地,自称西楚霸王,把三秦之地分封给效忠于他的三名秦国降将,以监视封为汉王的刘邦。

然而,随着东方田荣反秦,新一轮内战拉开序幕,刘邦以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夺取三秦。那么,为什么西楚霸王会坐视三秦落入刘邦之手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项羽在东线战线被田荣牵制项羽在分封诸侯时,随心所欲,一批反秦有功之人未受分封,包括田荣、彭越、陈余等人。心怀不满的田荣第一时间起兵反项羽,以武力统一三秦,自立为齐王,跟项羽对着干。彭越、陈余等人纷纷投靠田荣,田荣派彭越攻略项羽的西楚,陈余攻略张耳的常山国。面对东方的叛乱,项羽当然出兵平叛,齐楚战争爆发。

第二,刘邦趁齐楚战争爆发,出兵三秦东方齐楚战争的爆发,对刘邦来说,正是进取关中的最佳时机,时不可失,失不再来。为了达成战役发起的突然性,韩信献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根据这个计划,刘邦派人大张旗鼓地重修栈道,其实这只是迷惑敌人的伎俩;与其同时,汉军主力翻山越岭,经过艰难跋涉,穿越峡谷,进抵陈仓,出其不意地杀入三秦。

章邯做梦也没想到汉军来得这么快,只得仓促应战。章邯曾经是秦帝国第一名将,只是今非昔比了,他曾统率的那些能征善战的士兵,都被项羽坑杀了,如今麾下只是些乌合之众,焉有战斗力?几番会战后,章邯的军队损失殆尽,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举旗投降。

关中之战,果然如韩信预料的那样,汉军取得全面胜利。

第三,张良献计,忽悠项羽项羽正陷入东方战争的泥潭,不想西线烽火又起。对项羽来说,有两个选择方案:第一是继续扫荡齐国,消灭田荣;第二是引兵西向,进攻刘邦,趁刘邦在三秦立足未稳时,把他赶回汉中。

这是,张良的一封信,对项羽的战略方向选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张良摸准了项羽的脾气。他写了一封信给西楚霸王,声称汉王刘邦之所以发动战争,只是要夺回属于自己的地盘,如今目的达到了,绝不会继续向东进攻。

当初楚怀王与反秦诸将有过约定,先入关中者王。刘邦率先入关中,夺取三秦,按理应该在三秦称王。然而项羽却违背约定,把刘邦赶到汉中。因此,张良说刘邦夺取关中,只是取回本属于自己的权益。项羽显然对刘邦的雄心掉以轻心,被张良耍了,决定先扫平田荣,消灭东部的叛乱。

第四,项羽失去夺取三秦的最佳时机公元前205年初,项羽率大军对田荣发起强大的攻势,战争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田荣兵败被杀。不过,齐国战事并没有结束,田荣的弟弟田横收拾残兵败将数万人,拥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继续负隅顽抗。

与此同时,刘邦乘机拼命地向东进攻。

汉军东渡黄河后,先后击降西魏王魏豹与殷王司马,赵国与彭越陆续前来归附。刘邦的军事力量如滚雪球一样地膨胀,兵力已经达到五十六万的惊人数目。而这个时候,霸王项羽仍然未能扑灭齐国的抵抗力量,西楚军队的主力几乎集中于三齐之地,首府彭城守备严重空虚。

刘邦面露喜色,指挥五十几万大军猛扑项羽的老巢彭城。这时项羽才感到问题的严重,遂引兵西返,以三万之众,大破刘邦的五十几万盟军,取得战术上的巨大胜利。然而,项羽却永远失去夺回三秦的机会,刘邦以三秦为后方基地,站稳脚跟,与项羽周旋。直到楚汉战争结束,项羽也始终未能跨入关中半步。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唐朝与吐蕃百年战争进程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战争没有胜利者,自古如此。唐朝与吐蕃死磕了近百年,最后双双在公元9世纪衰落灭亡。大唐和吐蕃的实力对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着,简而言之,在大唐在太宗高宗玄宗在位之时还能吊打吐蕃,安史之乱后,随着大唐西方边境的精锐部队被抽调中原作战,吐蕃趁机攻占大唐河西走廊,直接切断大唐安西都护府和唐政府中央的联系,并

  • 中国 汉朝有卫子夫吗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孝武思皇后(?-前91年),卫氏,名不详,字子夫,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刘彻第二任皇后,在皇后位38年,谥号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1]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家讴者。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入宫,建元三年(前138年)封为夫人,元朔元年(前128年)册立为皇后,征和二年(前

  • 战争带给儿童哪些苦难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

  •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和平-战争-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道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发生的战争更是数不胜数。特别是那些耳熟能详的改变历史发展轨迹的关键战役。通过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改变中国历史的十大战役。一、涿鹿之战发生于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

  • 中国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时,用了什么金属做的工具凿开了三门峡?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如意金箍棒,先变成针那么大,然后插到洞里一直喊大大大,于是就有了三门峡。历史上真实的大禹治水,没有经过三门峡。大禹真正治理的河流不是黄河,而是淮河。历史跟神话不一样。历史没有神话那么美好。过去,书籍上都写大禹治水是治理黄河。但是今天,其实书籍都已经改了,只泛写大禹治水。毕竟,神话不是历史,就算要抬高

  • 为什么有人说,在整个甲午战争中,全国上下是李鸿章一个人在同日本战斗?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民族的历史是一部苦难史也是一部奋斗史,回顾历史方能知兴衰,回顾历史能够促进我们更好的发展,今天我们来了看看李鸿章在当年的甲午海战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一、学生战胜了老师甲午战争1894年7月间,日本向中国和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史称“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持续至1895年4月因中国战败而签署丧权辱国的

  • 古代因不团结爆发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①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①关于蚩尤部落的归属,学术界多认

  • 古代驻守长城上的人怎么解决吃喝拉撒?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秦军的后勤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地方郡县、中央国尉府、军队辎重营。地方郡县长官平时就会征粮纳税,将粮草储备在地方的粮仓之中,小的粮仓由地方部队看守,大的粮仓则由野战军看守。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河套地区,秦朝大将军蒙恬率领秦军战胜匈奴骑兵后,在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

  • 为什么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战,而唐军却无法占领吐蕃?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吐蕃帝国,太逆天。这是唐朝没能控制青藏高原的根本原因。至于说冲上青藏高原作战,然后再占领青藏高原、统治青藏高原,想也别想。唐朝不会想,元朝和清朝也不会想。唐与吐蕃的关系,不是大唐非要攻上青藏高原占领吐蕃,而是吐蕃非要冲下青藏高原侵略大唐。吐蕃守着青藏高原当土皇帝不香吗?一点儿也不香。不用看别的,看现

  • 我国历史上的五君子都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尧、舜、禹、汤、孔子被称为五君子。尧:帝喾次子,名放勋,字伊祁,年十三,佐兄挚治理天下,封在陶丘。年十六,改封为唐,史称陶唐氏。年十八代挈为天子,居高辛古城。娶散宜氏之女女皇,生子九,长子丹朱、次监明、三开明、四启明、五胤明、六觉明、七卧明、八晦明、九源明。生女二,长女娥皇、次女女英适虞舜为妃。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