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看到影视剧当中这样一个情景:一方龟缩在营寨当中,另一方就在营寨外不断的叫骂,还不进攻。这倒不是因为什么遵守战场规矩,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进攻或者是不进攻!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古代军营构造情况。
营寨建造设计绝对不像影视剧当中插几根木棍当作围栏,里面装上帐篷就可以当做军营了。营寨建设就相当于在建造一座军用城池。一般使用木材土石打夯作墙,条件允许的话应在甚至用坚硬的石材作围。墙高3-10米,墙宽0.8-2米。图.弩炮
2.围墙上边设置弓箭塔、弩炮塔、望塔、城墙上站立弓弩手、长枪投手、檑石滚木……
3.进入营寨后用木材或者石材将营地分割成几个部分。分为士兵住宿区、马匹饲养区、生活做饭区、大帐、屯粮区、陷阱区……
4.军营的四周挖有深沟,深沟里面设置尖刀,竹签等构成一个大大的陷阱。根据周围地形不同设置1到N个出口,出口用吊桥连接。如果没有吊桥则设置高大拒马,防止敌人骑兵快速突入寨中。
拒马:《通典兵五》引《卫公兵法攻守战具》:“拒马枪,以木径二尺,长短随事,十字凿孔,纵横安检,长一丈,锐其端,可以塞城中门巷要路,人马不得奔驰。”5.大寨附近建立隐蔽副寨(子寨)。用于围堵进入大寨的敌人对敌人进行包围,或者救援。
介绍完营寨我们就可以来回答为什么敌将只是叫骂不进攻的问题:
本身营寨有箭塔弩炮可以直接对士兵和敌将进行射杀,所以不敢靠得太近,就更不要说直接进攻。就算要发起进攻还要克服高大的拒马,冲过深坑才行。即使克服了前面两关,也不能直接进入敌人的营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摸不清营寨当中的军队数量、火力配备、军队的驻扎情况。任何一个将军都不敢贸然进攻,因为一旦进入营寨就可能被陷入包围。有时候骂阵只是一种心理战,并不是要直接攻取营寨。要么是为了骚扰对方,要么是为了“引蛇出洞”。在开阔地对敌人进行歼灭,让敌人失去在营寨里面的优势。什么时候会进攻营寨呢?
《孙子兵法谋攻篇》用兵之法,十则攻之,五则围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第一种情况当进攻方人马少于或者等于防守方的人数但已经摸清营寨当中的情况,知道军中大将所在的位置。可以利用大雾或者是夜色破坏掉拒马箭塔,采取突袭或者夜袭。以奇致胜。
第二种情况当进攻方是防守方人数的2-3倍则采取长期围困战术,断其粮道水源,寻找破坏周围子寨,长此以往营寨自破。
第三种情况当进攻方式防守方人数的数倍甚至十倍则可以利用人数优势技术装备优势直接攻取营寨。
结语古代打仗更多的是运用谋略,审时度势,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保存实力。对敌方营寨的侦查成了战前的必须工作,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合理的作战部署。
营寨相当于野外的小城池,好的营寨具备侦查(望楼)、陷阱(壕沟)、防御(高强、栅栏)、反攻(占据有利地形)等功能,一般偎山靠水设置,可以容纳驻军生活里面的设置、区域的划分、配备的物资也有专门的讲究,《孙子兵法》就有相关的讲述。
古代战争主要依赖人、粮、军械,当你行军途中,敌方在必经之路造了一个营寨,你攻打么面对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刺猬一样的存在肯定会损失兵力,长途行军也不可能随军带着大型工程器械,建造起来么需要时间、材料;不打的话,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继续干耗着么又浪费粮食、士气也会下降,绕道继续前进攻城的话,难不保会被抄了后路、前后夹击,而且粮草运输也会麻烦。所以好的将领可能会营外叫骂、引军出战或者隔绝水源、不攻自破等等用计破除歼灭,这样来减少不必要的战斗减员,达到出兵的根本目的。
典型的可以参考街亭之战,《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九载:“街泉城,在县(清秦安县)东北,汉置县,属天水郡,后汉省入略阳县。刘昭曰,略阳县有街泉亭,故县也。三国汉建兴六年(注:公元228年,汉蜀后主刘禅六年),武侯出祁山,使马谡与张战于街亭,败绩。杜佑曰,陇城县有街泉亭,即马谡败处。……时武候军於西县,以街亭师败,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街亭之败导致诸葛亮首次北伐也是最有利的一次北伐中途腰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