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晋楚争霸发生于哪一年?简介其结果及评价

晋楚争霸发生于哪一年?简介其结果及评价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479 更新时间:2023/12/30 21:32:24

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六年),流亡在外19年的重耳,回到了晋国。在秦国的援助下,62岁的重耳当了晋国国君,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赏赐随从他流亡的臣属,功大的封邑,功小的尊爵。晋文公信用功臣,改革内政,实行免债薄赋,救贫济弱,减轻关税,便利交通,促进商业,宽恤农业等发展生产的政策;坚持举用贤能,论功行赏的用人政策;扩充加强军队。全国建立上、中、下三军,各军设将佐二人,中军将位最尊,指挥全军,称为中军元帅(后世元帅、将军之名始于此)。这些改革使晋国财富充裕,国力强盛,为争霸奠定了基础。

晋楚争霸主要三次大战:前632年城濮之战晋胜,前597年邲之战楚胜,前575年鄢陵之战晋胜。 鄢陵之战时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前557年晋国在湛阪之战再次击败楚国。 前546年弭兵之会后,晋楚大体平分霸权,晋国总体上占优势。

前627年崤之战后,秦国立即释放所俘楚将,与楚国结盟对抗晋国。 此后晋国在北兼并狄戎之国,在西阻秦东进,同时南下压制楚国。

晋悼公时,晋国全面实施大战略计划,焦夷之战后晋悼公三驾疲楚,楚国最终无力应战;前575年鄢陵之战后,晋国为了继续打击楚国,继续扶助南方的同姓吴国来控楚。 前563年春,晋、吴国君首次接洽,从"北-东北-东"三方形成对楚国的包围网,给予楚国以极大的震撼与威胁。 前506年,吴楚决战楚军大败,吴军攻占了楚国都城郢(详见吴破楚入郢之战等)。晋国大战略计划实施成功,亦为晋楚争霸的余波所致。

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时,晋国全面实施大战略计划,鄢陵之战后晋悼公三驾疲楚,楚国最终无力应战,暗合于孙武之"不战而屈人之兵"。

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楚国大败后,晋国为了继续打击楚国,在楚国后背插上一刀,扶助南方新兴的吴国来抗衡楚国(比如派人教授吴人"车战步战"等陆战之法等,使用马匹、战车、弓箭及各种战术等)。

吴国、晋国皆为姬姓之国。吴国开国之君"吴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晋国开国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与邑姜之子(邑姜为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之女,今山西太原晋祠因纪念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而兴建),传说周成王"桐叶封弟"。

晋悼公时,前563年春,晋、吴国君首次接洽,从"北-东北-东"三方形成对楚国的包围网,给予楚国以极大的震撼与威胁。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晋国召集有周王室大臣参加的中原18国诸侯先后会于召陵和皋鼬,准备攻楚。(参见召陵之盟和皋鼬之盟)晋国召集的18国有齐国、鲁国、宋国、蔡国、卫国、陈国、郑国、许国、曹国、苔国、邾国、顿国、胡国、滕国、薛国、杞国、邾国等,共商计伐楚国之事。这是春秋时代,以一国之力发起的最大规模的诸侯会盟,也是晋国辉煌霸业的最后反照。

因盟主晋国临时改变主张,最终末能达成一致意见。原楚属国蔡、唐自愿助吴攻楚。孙武等认为楚已完全孤立,实力亦大有削弱,吴遂与蔡、唐联合进攻,发动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的战略决战,吴楚之战决战开始后,吴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击败楚军主力后,尾随追击,五战五胜,仅10天即攻入楚都郢城。

公元前506年,吴军在兵圣孙武率领下大败楚军,攻入楚国都城郢,楚向秦国求救,申包胥哭秦庭,感动秦哀公。秦国发兵救援楚国,帮助楚国复国。 (详见吴破楚入郢之战,柏举之战,秦救楚之战等吴楚战争系列。)晋国的大战略计划最终成功实施,亦为晋楚争霸的余波结果。

当代评析

现代史家一般认为,在两百多年的晋楚争霸中,晋国的国力在大多数事情都比楚国强,在前575年鄢陵之战之后更是一直都比楚国强,因此总能够在晋楚争霸中获得主动权。 楚庄王时楚国趁秦晋交恶开战时期 (参见晋秦争霸战争等),虽在前597年邲之战中获胜,得以称霸中原,但短短14年之后,晋军便攻掠楚国本土,俘获楚大夫申骊而走 ,使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气势最终只是昙花一现;随后,晋国在前575年鄢陵之战中再次击败楚郑联军,在前557年的湛阪之战中再次攻入楚国本土,此后一直保持霸业。 到春秋末期,晋国对楚国已占绝对优势,此时发生了"三家分晋"(前403年),中国历史完全进入战国时期。

晋国在前597年邲之战中失利之后,处境并不理想,齐国、秦国、楚国三个大国都与其存在矛盾,北方又有狄戎侵袭不断,然而晋国最终却成功将三个大国全部压制住,同时不断向北兼并狄戎之国,最终实现了晋悼公独霸中原。 即使到晋悼公病逝之后,晋国依然强势,这一时期秦国只能专心经营西戎、不敢轻举妄动, 齐国则在挑战晋国霸权的战争中被打得一败涂地,楚国则被晋国逐步压制不能与之争锋。 故而,史家认为:在春秋时代的大部分时间当中,所谓霸业者都是靠晋国来维持,是同根同源同宗的周王室名符其实的有力拱卫者。

标签: 晋楚争霸春秋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八旗军当初能横扫天下 清朝建立后军队战斗力为何断崖式暴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八旗兵,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清代八旗军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八旗大军当初横扫天下,清代建立之后,八旗军战力断崖式暴跌?八旗制度,是清代最初军事的组织方式,努尔哈赤于万历二十九年,以红蓝黄白四色为基础,编为四旗,也既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过了十几年之后,努尔哈赤觉得只有四旗的话,无法彻底划分

  • 皇帝夹鱼尾给公主吃,公主为何自杀了?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胜玉公主,春秋,野史秘闻

    阖闾是春秋时代的吴国一个十分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他是一个好战的皇帝,曾经率领大军打败强大的敌人楚国,面对楚国率领的七国联军,阖闾分开诱敌,各个击破,他任命伍子胥为宰相,孙武当将军,一举击破楚国人的主力部队,攻克了楚国的都城郢都,让其他国家都为之震惊,奠定了春秋吴国的霸业。直到楚国大臣申包胥向秦国求救,

  • 雍正帝最宠爱的儿子是谁?可惜8岁就夭折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福惠,清朝,风云人物

    在康熙年间发生了一件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就是九子夺嫡!因为康熙公开立的太子被废,所以当时很多皇子们都对皇位蠢蠢欲动,就发生了九子夺嫡的事情。在之前的太子被废之后,在众位皇子中最有实力的就是四阿哥胤慎与八阿哥胤禩,这两人经过了一番相当激烈的皇储之战,结果四阿哥胤禛胜出,登基做了雍正。也不知道是不是冥冥

  • 陈胜起义时各地楚人云涌响应,可他却做了哪三个错误抉择?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兴也无种,败也无种——《陈涉世家》没有写到的事,高中课文《陈涉世家》大家都非常熟悉,其中的两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是广为后人引用。课文从《史记》中选用的部分,从陈胜微末时显露野心开始,到原楚国各地叛乱响应陈胜造反,戛然而止。这就像我们对小时候看的很多电影的记忆:斗争的形势风起

  • 秦始皇曾在河南地迎战匈奴,这个地方是今天的河南吗?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秦朝,蒙恬,战史风云

    河南,简称豫,位于我国中部,和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接壤,河南因为历史上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名---河南地,不太熟悉历史的朋友,乍看到这个地名,一定会和河南联系起来。实际上,历史上的河南地和河南相隔甚远,二者之间除了名字比较相似外,基本上没有什

  • 大唐的王朝悲剧是如何造成的?“盛世”背后的真实面貌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说起大唐,我们每个人都会为之自豪和心生向往。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政权,历史自此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唐太宗「贞观之治」显现出「自旷古而来,未有如此之盛者」的开明局面,年轻的唐玄宗励精图治,打造出「开元盛世」。然而盛世不长,公元755年爆发的惊天突变——安史之乱,戳破了王朝美梦的幻象,大唐从此

  • 孝惠章皇后:14岁入宫成皇后,21岁守寡无一子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孝惠章皇后,清朝,野史秘闻

    一入宫门深似海,三尺红墙内,锁的是女人的悲鸣!顺治一生活在孝庄的掌控之中,可以说没有孝庄,顺治便没有这个皇位,要知道皇太极离世,本有2位候选人,其中皇太极嫡长子豪格最有机会,其次就是多尔衮,可偏偏皇位就落到了一个6岁的福临(顺治帝)手中,这一点上面就可以看出来孝庄手段如何?不过话说回来,顺治帝这一生

  • 历史上李恪事什么人?他最后为何会被逼自缢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风云人物

    李恪,陇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大臣,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开放、鼎盛的朝代。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为格言,励精图治,为百姓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段时期可谓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历史上将这段时期成为“贞观之治”。虽然唐

  • 薄皇后是在怎样的权利平衡之下,最终被汉景帝给废了?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刘启是第五个儿子,窦氏(窦漪房)在刘恒那里也比较得宠,就立窦氏为皇后,刘启也成为太子。刘恒过世后,刘启即位成为汉景帝,与父亲汉文帝刘恒开创了"文景之治";并为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基础。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

  • 城濮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史风云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在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早在《左传》中便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提法,后人也多强调“兵贵先”、“宁我薄人,无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张争取作战中的先机之利。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后发制人”也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它与“先发制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