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靖难之役夹河之战的经过

靖难之役夹河之战的经过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317 更新时间:2023/12/28 17:09:51

明建三年(1401年)二月至三月,在靖难之役中,燕军队与建文帝军盛庸部在夹河(今河北武邑境)地区进行的一次遭遇战。

建文三年(1401)二月十六日,朱棣率燕师南下。

二十日,燕军进抵保定,朱棣诸将分析形势,认为野战容易,攻城艰难,如今盛庸合诸军二十万驻在德州,吴杰、平安驻在真定,我军若屯兵城下,他们必然合力援攻。坚城在前,强敌在后,此为危道。真定与德州相距二百里,我军介于两城之中,可以诱敌出战,各个击破。于是,燕军东出移师紫围八方。

三月初一日,燕军在滹沱河沿岸扎营,同时,派游骑为疑兵前往定州、真定,迷惑平安、吴杰,阻延其出师时间,以集中力量对付盛庸。二十日,盛庸率军进扎于武邑县南的夹河。

次日燕军也开进于此,两军相距仅四十里。二十二日清晨,燕军开始向夹河列阵而进,至午时抵达夹河。盛庸列阵坚严,阵旁火车、锐弩齐列。燕王朱棣先以轻骑三名掠阵而过,再以步卒五千攻击敌阵左掖,骑兵万余冲其中坚。盛庸的战阵严整,燕军攻冲受挫。以骁勇著称的燕将谭渊见敌阵噪动尘起,便一马当先冲入阵中;盛庸部将都指挥庄得不甘示弱,率众迎击。混战之中,谭渊马蹶跌落在地,庄得赶上举刀斩杀,随谭渊冲阵的燕将董真保也同归于尽。

朱棣率朱能、张武等人以劲骑绕出盛庸军阵的背后,在暮色的掩护下突击,庄得率众力战正酣,不意背敌袭击,被创而死。盛庸部将楚智陷阵被执而死,“皂旗张”死时犹执旗不仆。是日战斗杀伤相当,不分胜负。朱棣因连失张玉、谭渊两员大将,心中忿怒难平,遂亲率十余骑迫杀敌军,直至夜深不辨,方才就地野宿。天近破晓,他发现周围全是盛庸的军队,乘人不备,跃马鸣角穿敌营而过。朱棣回到自己的大营后,集军列阵,以利再战。他鉴于昨天的战况,改变作战部署,让精骑往来穿插阵间,伺机突击。并勉励将士“两阵相当勇者胜”。

二十三日,两军再次展开拚杀。燕军列阵于东北,盛庸列阵于西南。朱棣率领骑兵左冲右突,盛庸战阵开而复合,两军相持不退,飞矢如雨。战斗持续到午后未时,天气陡然变化,东北风大作,尘沙涨天,咫尺不见人我。这时,燕军顺风大呼冲杀,南军逆风而战,目迷风沙,招架不住燕军攻势,只有丢盔弃甲,退保德州。燕师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吴杰、平安自真定率军拟与盛庸合兵攻燕,当行至距夹河八十里的地方得知盛庸战败的消息,只好还师真定。二月,燕王从北平出兵。三月,破盛庸于夹河(今河北武邑南)。

闰三月,破平安、吴杰于藁城,安、杰退守真定,燕军南进至大名。四月,建文请燕王罢兵归藩,燕王不听。七月,平安从真定进袭北平。盛庸令大同兵进紫荆关,谋攻保定,进至易州水西寨。八月,燕王救保定,围水西寨。九月,燕将刘江在北平破平安,安还真定。十月,燕王破大同兵及真定援兵,燕王旋还北平。十二月,燕王听僧道衍计,出兵南下,谋直趋京师。

二十三日,双方复战,盛庸大军据西南,燕师控东北,激战半日,互有胜负。突然东北风大作,尘沙飞扬,燕师乘有利之风势,从左右两翼横击,盛庸军败逃德州,死伤10余万人。

标签: 靖难之役夹河之战

更多文章

  • 靖难之役藁城之战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藁城之战

    藁城之战,靖淮之役重要一战。明建文三年(1401)三月底,官军将领吴杰,平安率军出真定(今河北正定)援盛庸,途中闻盛庸败于夹河,旋即循原路退回真定固守。燕王朱棣施计,令军士四出取粮,声言军中无备,诱吴杰、平安出城野战。吴杰等中计,果然率军出城,过滹沱河。闰三月初九,官军与燕军遇于藁城(今属河北),前

  • 靖难之役的间接作战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间接作战

    夹河、藳城之战再次使南军损失惨重,正面战场战事稍缓和。南军改为通过谈判、反间、袭击后方等方式间接作战。击败平安后,燕军南下,先后经过顺德、广平、大名,并驻扎于大名。诸郡县望风而降。《明通鉴》卷十二:己酉,燕师掠顺德。辛亥,掠广平。癸丑,次大名。诸郡县皆望风降燕。朱棣听说齐泰和黄子澄被贬,上书和谈,表

  • 靖难之役燕军南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燕军南下

    建文三年(1401年)冬,朱棣决定直接率兵南下,临江一决。道衍亦支持不再与盛庸、平安等纠缠,直趋京师。《明鉴纲目》卷二:有以中官奉使侵暴为言者,诏所在有司系治,于是中官密遣人赴燕,具言京师空虚可取状。《明鉴纲目》卷二:会诏有司系治中官奉使之不法者,先后奔燕,具言京师空虚可取状,王乃慨然曰:“频年用兵

  • 靖难之役的灵壁之战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灵壁之战

    徐州坚守不出,朱棣遂不再理会,继续南下。三月初一,燕军进逼安徽宿州。三月初九,抵达涡河(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以北)。 《明通鉴》卷十三:三月,甲申,燕师趋宿州。壬辰,次涡河。平安见到燕军一路南下,带兵来追;但三月十四日在淝河中了朱棣所设的伏兵,只得退回宿州。《明通鉴》卷十三:丁酉,平安率步骑四万蹑燕军

  • 靖难之役燕军渡江进京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渡江,燕王

    灵璧之战后,燕军向东南方向直线前进。五月初七下泗州,朱棣谒祖陵。《明通鉴》卷十三:己丑,燕师下泗州。王谒祖陵,赐父老牛酒。盛庸在淮河设下防线阻碍燕军渡河,朱棣在尝试取道淮安、凤阳受阻后,遣朱能、丘福率士兵数百人绕道上游乘渔船渡河,五月初九从后方突袭盛庸,盛庸败走。燕军遂克盱眙。 《明太宗实录》卷九上

  • 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去哪了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靖难之役,金川门之变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抵金陵。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

  •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南军为什么会全军覆没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靖难之役,建文帝,南军

    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役。无论历史对这次叛乱记载的多么冠冕堂皇,其实质就是一场策划已久的谋权篡位。其实靖难之役爆发前,中山王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就已经跟建文帝提过醒,说朱棣会谋反。但建文帝就是不听,结果这位皇太孙的龙椅还没有坐热呢,朱棣果然率大军打了过来。靖难之役初期,

  • 靖难之役时没有造反的藩王在干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靖难之役,藩王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对于朱标的死深感悲痛,可他还是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允炆本身并没有帝王的那股狠劲,在关键的时候不痛下杀手,在可以缓缓做的时候却又太过着急,这点在打仗和削藩上我们就能够看出来。朱允炆甚至在与朱棣打仗的时候下过“莫伤我叔叔”这个命令,这个令下属束手束脚的命令也下得出,真是令

  • 靖难之役有四十万大军的梅殷为什么按兵不动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靖难之役,朱允炆,朱棣,梅殷

    朱元璋历经千辛万苦才扫平四方,并且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明朝政权。为了稳固明朝的统治,他将自己的儿孙分封为藩王,分别驻守在北部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皇室。并且这些藩王有讨伐朝中奸臣,举兵清君侧的权力。朱元璋原本有一个德才兼备的太子朱标,奈何朱标在朱元璋之前就病死了。朱元璋无

  • 靖难之役后朱标子女结局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靖难之役,朱标

    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早在9岁时就被立为世子。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标被立为太子。朱元璋对这个儿子不仅悉心教导,还请宋濂等名儒授其经学。朱标从很早时候就开始跟着皇帝老爹处理日常政务,十几年的经验,这不是儿子朱允炆,也不是四弟朱棣能比的。朱标不仅有能力,而且在朝野上下深得民心。每当老爸举刀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