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什么要让李景隆当主帅

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什么要让李景隆当主帅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317 更新时间:2024/1/13 9:26:55

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又令辽东江阴侯吴高等领兵围攻永平(今河北昌黎西北)。朱棣留下少量兵将坚守北平,自己亲统大军救援永平。

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李景隆至山东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间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景隆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卢沟桥的守兵。

《明太宗实录·卷四》:上语诸将曰:“李九江(李景隆小名),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汉高祖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为用,不过能将十万,九江何等才而能将五十万?赵括之败可待矣。”

《明太宗实录·卷四》:上笑曰:“兵法有五败,景隆皆蹈之。为将政令不脩,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裘褐不足,披冒霜雪,手足皲瘃,甚者堕指,又士无赢粮,马无宿槁,二也;不量险易,深入趋利,三也;贪而不治,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四也;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喜佞,专任小人,五也。九江五败悉备,保无能为。然吾在此,必不敢至,今须往援永平,彼知我出,必来攻城,回师击之,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卢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 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吴高怯懦,不敢应战,退保山海关。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

标签: 靖难之役建文帝李景隆

更多文章

  • 靖难之役燕军偷袭大宁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大宁,宁王,燕王,燕军

    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初一,江阴侯吴高率辽东兵攻打永平郡,故朱棣趁李景隆踌躇不决之际,九月十九日前往救援。九月二十五日,朱棣击败吴高,并决定趁势偷袭十七弟宁王朱权的藩地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另一方面利而诱之,将南军引至“空城”北平下。九月二十八日,朱棣率众出师。传信给燕世子朱高炽,令其坚守北平城

  • 郑村坝之战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郑村坝之战

    郑村坝之战发生在明建文元年的靖难之役中,双方交战的军队为建文帝军队与燕王军队。当时,朱棣以8万人马对抗建文帝50万大军,双方力量悬殊。此战中,燕王朱棣的军队共毙伤建文帝军队数万人。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十九日,燕军在会州(今河北省平泉县)整编,分立五军(中、前、左、右、后)。十月二十一日,燕军入

  • 靖难之役白沟河之战的经过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白沟河之战

    明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队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容城、定兴一带)进行的作战,建文帝军队惨败,再也组织不起大规模的征讨活动。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从山东德州,郭英、吴杰等从真定誓师北伐燕军,目标是白沟河(北拒马河)。兵力增至六十万,燕军亦出。四月二十日

  • 靖难之役的济南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济南之战

    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军南下。李景隆败退后,燕军围济南。右参政铁铉、盛庸坚守。朱棣射信入城招降,未果。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十七日,燕军掘开河堤,放水灌城。铁铉见势

  • 靖难之役东昌战役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东昌战役

    东昌战役是靖难之役的一部分。发生时间在1400年12月25日,参战方是燕王朱棣军和明朝建文帝军。济南之战后,南军因撤换主帅取得主动优势,遂主动发动讨伐战。建文二年(西元1400年)十月,朱棣闻报南军北上,主动南下迎击,明令征辽东,暗派徐理、陈旭在直沽(今天津市中)修浮桥,以绕过青县、长卢的南军防线部

  • 靖难之役夹河之战的经过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夹河之战

    明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至三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盛庸部在夹河(今河北武邑境)地区进行的一次遭遇战。建文三年(1401)二月十六日,朱棣率燕师南下。二十日,燕军进抵保定,朱棣向诸将分析形势,认为野战容易,攻城艰难,如今盛庸合诸军二十万驻在德州,吴杰、平安驻在真定,我军若屯兵城下,他

  • 靖难之役藁城之战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藁城之战

    藁城之战,靖淮之役重要一战。明建文三年(1401)三月底,官军将领吴杰,平安率军出真定(今河北正定)援盛庸,途中闻盛庸败于夹河,旋即循原路退回真定固守。燕王朱棣施计,令军士四出取粮,声言军中无备,诱吴杰、平安出城野战。吴杰等中计,果然率军出城,过滹沱河。闰三月初九,官军与燕军遇于藁城(今属河北),前

  • 靖难之役的间接作战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间接作战

    夹河、藳城之战再次使南军损失惨重,正面战场战事稍缓和。南军改为通过谈判、反间、袭击后方等方式间接作战。击败平安后,燕军南下,先后经过顺德、广平、大名,并驻扎于大名。诸郡县望风而降。《明通鉴》卷十二:己酉,燕师掠顺德。辛亥,掠广平。癸丑,次大名。诸郡县皆望风降燕。朱棣听说齐泰和黄子澄被贬,上书和谈,表

  • 靖难之役燕军南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燕军南下

    建文三年(1401年)冬,朱棣决定直接率兵南下,临江一决。道衍亦支持不再与盛庸、平安等纠缠,直趋京师。《明鉴纲目》卷二:有以中官奉使侵暴为言者,诏所在有司系治,于是中官密遣人赴燕,具言京师空虚可取状。《明鉴纲目》卷二:会诏有司系治中官奉使之不法者,先后奔燕,具言京师空虚可取状,王乃慨然曰:“频年用兵

  • 靖难之役的灵壁之战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灵壁之战

    徐州坚守不出,朱棣遂不再理会,继续南下。三月初一,燕军进逼安徽宿州。三月初九,抵达涡河(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以北)。 《明通鉴》卷十三:三月,甲申,燕师趋宿州。壬辰,次涡河。平安见到燕军一路南下,带兵来追;但三月十四日在淝河中了朱棣所设的伏兵,只得退回宿州。《明通鉴》卷十三:丁酉,平安率步骑四万蹑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