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郑村坝之战简介

郑村坝之战简介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317 更新时间:2023/12/27 8:08:05

郑村坝之战发生在明建文元年的靖难之役中,双方交战的军队为建文帝军队与燕军队。当时,朱棣以8万人马对抗建文帝50万大军,双方力量悬殊。此战中,燕王朱棣的军队共毙伤建文帝军队数万人。

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十九日,燕军在会州(今河北省平泉县)整编,分立五军(中、前、左、右、后)。十月二十一日,燕军入松亭关(今河北宽城县西南)。十一月初五日,燕军渡白河(时已结冰,渡河处在今北京顺义区东),并打败李景隆的哨探陈晖部队万余人。当天,与李景隆大军在郑村坝会战。燕军左右冲击,连破南军七营,李景隆大败。当夜,李景隆见战事不利,令郑村坝所有军队轻装撤退。数十万人的辎重全部留给了燕军。但李景隆走得匆忙,没有通知围攻北平城的南军军队,于是燕军轻易击溃北平城下的南军,获得其物资。李景隆率军撤回德州,郑村坝之战结束。此战南军丧师十余万人。

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初九日,朱棣回到北平城,因为之前(七月)上书没有回信,再次上书朝廷,陈述齐泰黄子澄构陷宗藩的罪过。建文帝没有回应。十二月,朱棣用反间计令辽东守将吴高被削爵贬黜,消除东北方向的后顾之忧。

由于李景隆准备等来年(1400年)开春再北上攻燕,朱棣决定攻打山西大同,以使南军疲于奔命。十二月十九日,朱棣出师攻大同。十二月二十四日,燕军抵达广昌,守将杨宗投降。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初一,燕军抵达蔚州,明军守将王忠、李远投降燕军。二月初二日,燕军攻打大同。由于大同是代王的封地且军事地位极重要,李景隆不得不救援。待李景隆走出紫荆关后,燕军从居庸关返回北平。南军在冰天雪地中白跑一趟,兵力、装备大量损失,士气受到重创。

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二十八日,李景隆给朱棣写信,请求暂时停战。燕王回信索要齐泰、黄子澄等。一说李景隆自此有二心。除了使南军白跑了一个月外,燕军在本次伐大同时意外遇到了从蒙古来降的军队,收编之。此外,保定府于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降燕。

历史背景

明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军队与燕王军队在京郊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进行的作战。

建文元年十一月,大将军李景隆攻北平(今北京)不克,退屯郑村坝。初四日,燕王朱棣自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返回孤山(今北京通县东40里),获悉建文帝军队列阵于白河(即北运河)西,遂乘河水结冰,挥师而西,击败李景隆军前哨都督陈晖所部万余人。初五日,与李景隆军战于郑村坝。朱棣见其兵动,遂以奇兵左右夹击,连破7营。燕将张玉等列阵而进,抵达城下,城中留守部队出城参战,内外夹攻,大败建文帝军;李景隆南逃德州。次日,燕师续攻,破其4垒。诸军闻李景隆已逃,乃弃兵粮,日夜南逃。此战,燕师共毙伤建文帝军队数万人,获马2万余匹。

意义

郑村坝之战的胜利,是朱棣第一次大规模作战的胜利。这一战,使朱棣终于在战场上争得了一点主动,摆脱了完全被动挨打的处境。四年的浴血奋战之后,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称帝,年号永乐。

标签: 靖难之役郑村坝之战

更多文章

  • 靖难之役白沟河之战的经过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白沟河之战

    明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队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容城、定兴一带)进行的作战,建文帝军队惨败,再也组织不起大规模的征讨活动。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从山东德州,郭英、吴杰等从真定誓师北伐燕军,目标是白沟河(北拒马河)。兵力增至六十万,燕军亦出。四月二十日

  • 靖难之役的济南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济南之战

    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军南下。李景隆败退后,燕军围济南。右参政铁铉、盛庸坚守。朱棣射信入城招降,未果。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十七日,燕军掘开河堤,放水灌城。铁铉见势

  • 靖难之役东昌战役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东昌战役

    东昌战役是靖难之役的一部分。发生时间在1400年12月25日,参战方是燕王朱棣军和明朝建文帝军。济南之战后,南军因撤换主帅取得主动优势,遂主动发动讨伐战。建文二年(西元1400年)十月,朱棣闻报南军北上,主动南下迎击,明令征辽东,暗派徐理、陈旭在直沽(今天津市中)修浮桥,以绕过青县、长卢的南军防线部

  • 靖难之役夹河之战的经过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夹河之战

    明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至三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盛庸部在夹河(今河北武邑境)地区进行的一次遭遇战。建文三年(1401)二月十六日,朱棣率燕师南下。二十日,燕军进抵保定,朱棣向诸将分析形势,认为野战容易,攻城艰难,如今盛庸合诸军二十万驻在德州,吴杰、平安驻在真定,我军若屯兵城下,他

  • 靖难之役藁城之战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藁城之战

    藁城之战,靖淮之役重要一战。明建文三年(1401)三月底,官军将领吴杰,平安率军出真定(今河北正定)援盛庸,途中闻盛庸败于夹河,旋即循原路退回真定固守。燕王朱棣施计,令军士四出取粮,声言军中无备,诱吴杰、平安出城野战。吴杰等中计,果然率军出城,过滹沱河。闰三月初九,官军与燕军遇于藁城(今属河北),前

  • 靖难之役的间接作战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间接作战

    夹河、藳城之战再次使南军损失惨重,正面战场战事稍缓和。南军改为通过谈判、反间、袭击后方等方式间接作战。击败平安后,燕军南下,先后经过顺德、广平、大名,并驻扎于大名。诸郡县望风而降。《明通鉴》卷十二:己酉,燕师掠顺德。辛亥,掠广平。癸丑,次大名。诸郡县皆望风降燕。朱棣听说齐泰和黄子澄被贬,上书和谈,表

  • 靖难之役燕军南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燕军南下

    建文三年(1401年)冬,朱棣决定直接率兵南下,临江一决。道衍亦支持不再与盛庸、平安等纠缠,直趋京师。《明鉴纲目》卷二:有以中官奉使侵暴为言者,诏所在有司系治,于是中官密遣人赴燕,具言京师空虚可取状。《明鉴纲目》卷二:会诏有司系治中官奉使之不法者,先后奔燕,具言京师空虚可取状,王乃慨然曰:“频年用兵

  • 靖难之役的灵壁之战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灵壁之战

    徐州坚守不出,朱棣遂不再理会,继续南下。三月初一,燕军进逼安徽宿州。三月初九,抵达涡河(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以北)。 《明通鉴》卷十三:三月,甲申,燕师趋宿州。壬辰,次涡河。平安见到燕军一路南下,带兵来追;但三月十四日在淝河中了朱棣所设的伏兵,只得退回宿州。《明通鉴》卷十三:丁酉,平安率步骑四万蹑燕军

  • 靖难之役燕军渡江进京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渡江,燕王

    灵璧之战后,燕军向东南方向直线前进。五月初七下泗州,朱棣谒祖陵。《明通鉴》卷十三:己丑,燕师下泗州。王谒祖陵,赐父老牛酒。盛庸在淮河设下防线阻碍燕军渡河,朱棣在尝试取道淮安、凤阳受阻后,遣朱能、丘福率士兵数百人绕道上游乘渔船渡河,五月初九从后方突袭盛庸,盛庸败走。燕军遂克盱眙。 《明太宗实录》卷九上

  • 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去哪了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靖难之役,金川门之变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抵金陵。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