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高平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高平之战的过程及影响

高平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高平之战的过程及影响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326 更新时间:2024/2/2 7:41:58

高平之战,指的是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北汉、契丹联军与后周在泽州高平城(今晋城高平市)一带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此战中,后周初战不利,柴荣冒着矢石亲临战场,终于扭转战局,此战以后周的大获全胜告终,中原王朝从此由弱转强。

北汉入侵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周太祖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称帝,史称周世宗

建都太原的北汉主刘崇闻讯,十分高兴,他认为后周有丧事,天子新立,无力征战,正是兴兵灭周的好时机。他遣使与契丹通好,自称“侄皇帝”,乞求契丹派兵合攻后周。

二月,契丹派大将杨衮带领骑兵万余及步兵五六万人,号称十万,到达太原,北汉主以张元徽为先锋,领兵三万,联合进逼泽、潞二州,后周泽潞节度使李筠以两千步骑抵御联军,在太平驿(今襄垣西北)被打败。联军乘胜包围,除留少量部队围困潞州(今长治)外,大部队长驱南下泽州(今晋城),企图一举灭亡后周。

柴荣亲征

周世宗得到入犯警报,决定亲征抵抗,亲率周军北上太行,迎击契丹北汉联军。

但朝中大臣大多反对,特别是宰相冯道极力进谏。柴荣说:“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亲自出征。”冯道说:“陛下不能和唐太宗相比。”柴荣又说:“汉军乃是乌合之众,若遇我军,如泰山压卵。”冯道仍说:“陛下不是泰山。”柴荣因此大怒。最终柴荣还是力排众议,率军亲征。

在途中,禁军控鹤都指挥使赵晁派人向周世宗进言,劝阻亲征。周世宗大怒,将赵晁囚禁在怀州。

北汉君主不知道柴荣敢亲自出征,他看潞州城坚固,一时难以攻取,就越过不攻,南下泽州,直取大梁。北汉兵的前锋与后周军在泽州(今晋城)的高平城以南相遇,被周军击退。

周世宗怕北汉军撤退,加紧前进。北汉主在巴公原排开阵势准备迎击。自己亲自率领中军,张元徽率军在东,杨衮率契丹骑兵在西,军容极盛。

后周军前锋前进过快,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领的后军被落在后面。面对这种敌众我寡的局面,周军的将士难免怀有畏惧心理。而周世宗反而更加镇定,坚定可克敌的决心。

他命令白重赞与侍卫马军都李重进统率左军在西,樊爱能、何徽统率右军在东,向训、史彦超率领精骑在中间列阵,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领禁军护卫皇帝。周世宗自己也全身披挂,自己跨马到阵前督战,双方都严阵以待。

汉辽离心

北汉主看到后周人马不多,认为不用契丹的人马也可以击败周军,他对手下的将领说:“我用汉军就可以击败周军,哪用得着契丹人。今天不但要一举击败周国,还要让契丹人看看我们汉军的厉害。”北汉的将领们也都表示同意。

杨衮在阵前观察了后周军的阵势和军容,对北汉主说:“周军是强敌,不可贸然进攻。”北汉主不以为然的说:“机不可失,将军就不要再说了,且看我来破敌。”

此言令杨衮极为不满,导致之后的战斗中,契丹骑兵实际上并未参战。

柴荣反击

北汉副枢密使王延嗣派司天监李义向北汉主进言,劝北汉主立刻出击。枢密直学士王得中认为风势不利,不宜出击,北汉主不听,命东军先进攻,张元徽亲自率领千余精骑冲击后周的右军。后周的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本来就有怯战心理,交战不久,看到北汉军来势很猛,抵挡不住,就率领骑兵率先逃走。后周右军被击溃,有上千步兵解甲投降。周世宗看到战事紧急,后周军濒临溃败的边缘,亲自率领左右的亲兵冒着矢石出阵督战,才令周军士气重振。

赵匡胤当时还是后周禁军将领,他先招呼同伴向前冲锋,又请上司张永德率军从左翼出击,自己率军从右翼出击。张永德同意,两人各率领两千人马随周世宗出击。

柴荣、赵匡胤身先士卒,迎敌血战,主将奋勇,士卒更是拼死力战,无不以一当百,北汉兵抵挡不住。内殿直马仁禹也激励同伴进击,他自己跃马猛射,连毙数十敌军,后周军的士气更加高涨。

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义也率领部下几百骑兵向前猛攻。北汉主知道周世宗亲自出战,命人嘉奖张元徽,催促张元徽乘胜进攻。张元徽前进,战马被射倒,被后周军斩杀。北汉骁将张元徽被阵斩,汉军士气低落,后周军乘着越来越大的南风,猛烈进攻,北汉军大败。

杨衮看到后周军如此骁勇,不敢救援,又恨北汉主不听他的劝告,先率领契丹骑兵撤退了。从战场上溃败的樊爱能、何徽率领溃军一路抢劫辎重,散布谣言,并且企图阻止后军刘词的前进。刘词不听,率军前进,在黄昏时与前军会合,当时北汉兵尚有兵万余人,隔山涧布阵,企图抵抗。后周军得到增援,又发起猛攻,北汉军崩溃了,王延嗣被杀,后周军一路追杀到泽州的高平城,北汉兵僵尸布满山谷,丢弃的军资器械到处都是,另有数千北汉兵投降。北汉主仅仅率领百余骑兵狼狈脱逃。高平大战,后周军取得全胜。

五月,柴荣又乘胜追击,包围北汉都城太原,但由于粮饷不继,又加连日霖雨,士卒病疲,未能将其攻克。而在忻口阻击辽军的部队又作战不利,大将史彦超恃勇战死,士气大挫。六月,柴荣下诏班师。

影响

五代时期,君主若无战功,时常被麾下将领轻。高平大捷,令原本刚刚继位,地位不稳的柴荣奠定了自身的权威,满朝文武再也没有人敢轻视这位年轻的君王。这为之后柴荣施政扫清了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也参与了此战,在《宋史》和《资治通鉴》中,更是将此战反败为胜的功劳都算到了赵匡胤身上。但在《旧五代史》中则完全没有提到赵匡胤在此战中的表现,《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中战后的赏赐名单中甚至没有赵匡胤的名字。

考虑到《旧五代史》成书于赵匡胤统治时期,不可能恶意隐瞒赵匡胤个人的功绩,因此《宋史》和《资治通鉴》中赵匡胤力挽狂澜的记载,因是后世有意美化的记载。

标签: 高平之战

更多文章

  • 后周攻后蜀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后周攻后蜀之战的过程及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后周,后蜀

    后周攻后蜀之战,是后周世宗柴荣于955年5月发动的一场针对后蜀的战役,该战役的目的是攻取后蜀所占据的陕西领土。战役持续数月,在开始阶段后周方面几乎没有进展,直到956年1月才最终攻陷凤州,后周获得胜利。战役背景高平之战过后,后周世宗开始有了统一中国的想法。955年3月,秦州部分民众赶到大梁,上书周世

  • 后周攻南唐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过程及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后周,南唐

    后周攻南唐之战,又称周世宗三征南唐、三征南唐之战、周世宗攻南唐之战。是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至显德五年(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周世宗柴荣三次率军进攻南唐的战争。战役背景公元955年,在高平之战获胜后,后周世宗柴荣决定征伐四方,统一中原。当年3月,有秦州百姓前来请求后周攻取后蜀所

  • 西班牙“特鲁尔战役”爆发的背景及经过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特鲁尔战役

    特鲁尔战役,西班牙的一次内战,外文名BatalladeTeruel,发生时间是在1937年12月15日至1938年2月22日,该战役成了整场西班牙内战的转捩(liè)点。背景共和军对特鲁尔市的兴趣是出于几处战略重点,共和军事领导人也认为该处没有强力的把守,并积极提倡占领该地。到了193

  • 西班牙“阿拉贡攻势”爆发的背景及经过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阿拉贡攻势

    阿拉贡攻势,西班牙内战中,西班牙国民军对共和军发起的一系列进攻,外文名西班牙语叫做:OfensivadeAragón,战争时间1938年3月7日1938年4月19日。背景1937年12月国民军所发起的特鲁尔战役消耗了共和军许多资源,但国民军于此时开始将大量士兵东移,准备前往阿拉贡,进攻

  • 五代十国时期“柏乡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柏乡之战的经过与结局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柏乡之战

    柏乡之战,是在后梁开平四年(910)十二月至次年正月,河东晋王李存勖援助成德节度使赵王王镕,在柏乡(今属河北)地区抗击后梁的作战。此消彼长在晋国取得潞州之战的胜利后,后梁对山西的攻势暂时中断,双方都在等待下一次决战的时机。李存勖在潞州大捷后不久,就对晋国军队做了较大调整。之前作为核心的沙陀骑兵虽然骁

  • 唐朝吐蕃战争爆发了几次?唐朝吐蕃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吐蕃

    唐朝吐蕃战争,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朝在河西、陇右、关中和西域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的长期作战。太宗时期松州之战松赞干布于贞观八年(634年)遣使与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贞观十年(636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唐朝不允。与此同时,在634年

  • 元日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元日战争中元朝为什么失败了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元日战争

    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两次侵略在日本合称“元寇”或“蒙古袭来”。战争背景蒙古帝国消灭金朝以后,负责漠南汉地事务的忽必烈于1260年在中原即位称帝。同年,高丽元宗向其称臣,高丽成为其东藩

  • 唐朝与契丹奚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

    唐朝与奚、契丹(两蕃)的战争,是7世纪到9世纪唐朝和奚、契丹的一系列战争。太宗、高宗年间契丹、奚、室韦等,均为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牧部族。追逐水草而居,以畜牧、射猎为主要生活来源,善骑射。在唐朝刚刚建立时,名义上依附于东突厥汗国。随着唐朝击败东突厥,建立东亚地区新秩序,奚和契丹在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

  • 唐与高句丽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高句丽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是公元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和唐朝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由于唐朝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战和高句丽内部纷争与自然灾害,668年高句丽灭亡。第一次战争(644年-645年)隋朝在征高句丽时屡次遭遇惨败,加上隋炀帝的横征暴敛,导致国内爆发大规模的民变,隋朝也因此灭亡。在隋朝灭亡后,唐朝经过多年的征战

  • 分倍河原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分倍河原之战的过程及结局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分倍河原之战

    分倍河原之战(日语汉字:分倍河原の戦い,假名:ぶばいがわらのたたかい,罗马字:Bubaigawaranotatakai)是在武藏国多摩郡分倍河原(现今东京都府中市)进行的合战,在历史记录上曾发生过2次。别称分倍河原合战。背景元弘3年(1333年)5月8日,新田义贞为了打倒镰仓幕府而在上野国生品神社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