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晋灭吴之战经历了多长时间?司马炎派出了哪些大将?

晋灭吴之战经历了多长时间?司马炎派出了哪些大将?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595 更新时间:2024/1/24 14:12:18

公元279年十一月至280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东吴末帝孙皓投降,轰轰烈烈的三国大幕就此落下,天下重归一统。自公元190年关东联军起兵讨董,至公元280年天下一统,持续近100年的乱世终于画上了句号。

晋灭吴之战,表面上看只有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司马炎派出六路大军,共20万人水陆并进,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孙皓就投降了。其实晋为了灭吴,准备了很长的时间,其中三大将领不得不提:

羊祜(hu)灭吴总设计师、总工程师

司马氏控制曹魏政权后,统一天下的既定方针就是先灭蜀、后灭吴。公元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后主刘禅投降,蜀国灭亡。此后司马昭、司马炎忙于篡魏准备,军队百姓也要休养生息,直到公元269年,正式开始筹划灭吴。

公元269年,羊祜出任车骑将军、荆州都督,加任开府仪同三司坐镇襄阳,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扩充军备,训练士兵,全力准备灭亡孙吴。羊祜的主要贡献有三个方面:

第一,屯田。羊祜把荆州军队分作两半,一半执行巡逻戍守的军事任务,一半垦田。当年,全军共垦田八百余顷。羊祜刚来时,军队连一百天的粮食都没有,到后来,粮食积蓄可用十年。羊祜的这些措施迅速地安定了荆州的社会秩序,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第二,以德服人。羊祜在魏吴边境实施怀柔、攻心之计。在荆州边界,羊祜对吴国的百姓与军队讲究信义,每次和吴人交战,羊祜都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不搞突然袭击。对于主张偷袭的部将,羊祜用酒将他们灌醉,不许他们再说。有部下在边界抓到吴军两位将领的孩子。

羊祜知道后,马上命令将孩子送回。后来,吴将夏详、邵颉等前来归降,那两位少年的父亲也率其部属一起来降。吴将陈尚、潘景进犯,羊祜将二人追杀,然后,嘉赏他们死节而厚礼殡殓。两家子弟前来迎丧,羊祜以礼送还。吴将邓香进犯夏口,羊祜悬赏将他活捉,抓来后,又把他放回。邓香感恩,率其部属归降。

羊祜的部队行军路过吴国边境,收割田里稻谷以充军粮,但每次都要根据收割数量用绢偿还。打猎的时候,羊祜约束部下,不许超越边界线。如有禽兽先被吴国人所伤而后被晋兵获得,他都送还对方。羊祜这些做法,使吴人心悦诚服,十分尊重他,不称呼他的名字,只称“羊公”。

第三,筹划布局,举荐人才。羊祜清楚的知道,灭吴必须要有强大的水军,于是他举荐王濬任益州刺史,在益州打造战船。羊祜本人也命令部将缮甲训卒,广为戎备。经过七年的练兵和各项物质准备,荆州边界的晋军实力远远超过了吴军,这表明晋灭吴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羊祜多次向司马炎建议伐吴,可惜朝中总是有各种不同声音。公元278年八月,羊祜病重,临死前羊祜则再一次向司马炎陈述了伐吴的主张。并且举荐杜预代替自己,羊祜死后二年,杜预按羊祜生前的军事部署一举灭吴,完成了统一大业,当满朝文武欢聚庆贺的时候,司马炎手举酒杯,流着眼泪说:“这是羊太傅的功劳啊!”。

王濬造战船,进建业

泰始八年(272年),王濬担任广汉太守,平定益州叛乱,迁益州刺史。利用长江上游地势之利,修造战船,组建强大的水军。上书晋武帝,促成晋灭吴之战。咸宁六年(280年),率兵顺流而下,熔毁横江铁链,攻克丹阳郡,率先攻取石头城,接受吴末帝孙皓投降,完成西晋统一大业。

杜预完美的承继者

羊祜举荐杜预,一方面是因为在朝廷内部的争论中,杜预始终站在羊祜一边,积极支持灭吴战争;另一方则是因为杜预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咸宁四年(278年)接替羊祜出任镇南大将军,镇守荆州。他积极备战,支持晋武帝司马炎对孙吴作战,并在咸宁五年(279年)成为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都不值一提。经过长期的准备,晋朝兵力、综合实力远远强于吴国,而吴国末帝孙皓残暴昏庸,导致国内民怨沸腾,所以晋灭吴之战看上去似乎无比容易,和后世隋灭陈一样轻松。但其中,羊祜、王濬、杜预三大将领也是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羊祜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儒将,羊祜和陆抗的惺惺相惜让人心驰神往,灭吴之战羊祜自然是首功;杜预不仅是一名宿将,而且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时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为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标签: 司马炎

更多文章

  • 后燕灭西燕之战时间 后燕灭西燕之战双方兵力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后燕

    后燕灭西燕之战,指的是公元394年2月,后燕慕容垂发司、冀、青、兖兵,分三路进攻西燕。背景西燕及后燕的统治者都是鲜卑慕容部的贵族,还都是因为前秦淝水之战大败而叛秦建国。不过,后燕是在慕容垂领导下在河北前燕故土起兵,而西燕则是关中一带的慕容氏子弟起兵。386年,慕容垂称帝,是为后燕成武帝。后燕建立后控

  • 前秦灭代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前秦灭代之战的结局及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前秦

    前秦灭代之战,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十月,匈奴刘卫辰为代王什翼犍所逼,求救于前秦,前秦出兵灭代之战。背景秦灭燕后,次年(公元371年)灭仇池氐杨氏。公元373年,当时的前秦皇帝苻坚遣将攻取东晋的梁州(今陕西汉中地区)、益州(今四川重庆大部地区)。当时相对独立的西南夷邛笮、夜郎皆附于秦。公元376

  • 淝水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淝水之战的结局及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公元383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一场战争,同时也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向南方东晋发起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将当时看似即将一统的局面推成了彻底的南北对峙时期。淝水之战与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局面相仿,都对于战后一个世纪南北局势产生了关键性影响。那么,淝水

  • 吕光攻龟兹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吕光攻龟兹之战的结局及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吕光

    吕光攻龟兹之战是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至次年,前秦骁骑将军吕光率军攻西域龟兹获胜的作战。吕光远征西域的胜利为尔后建立后凉政权奠定了基础。背景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九月,车师前部王弥窴、鄯善王休密驮到前秦国都长安(今西安西北),朝见前秦皇帝苻坚,请前秦像汉朝一样设立都护统治西域。他们还请求

  • 晋灭吴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晋灭吴之战的结果及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晋灭吴之战

    晋灭吴之战(公元279年11月-280年3月15日),是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东吴,实现统一的战争。战争背景晋吴对峙的新局面晋、吴两国对峙局面(266)魏景元四年(263元,蜀炎兴元年,吴永安六年)八月,曹魏在权臣司马昭的带领下,成功迫使蜀汉投降。司马氏的势力也因此在曹

  • 汉中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汉中之战结局及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217年-219年),发生于汉末三国时期,是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持续近两年之久。背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进攻占据汉中的张鲁,不久张鲁就投降曹操。刘备知道消息后,立即和正争夺荆州的孙权议和,回到蜀中。

  • 樊城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樊城之战结局及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樊城之战

    樊城之战(公元219年)是蜀魏争雄间的一场著名战役,对三国态势产生重要影响。背景形势樊城之战中的蜀汉军队统帅关羽刘备获得荆州(今湖北湖南大部、河南南部)后,刘备方与孙权方为争夺荆州(指刘备控制的今湖北湖南大部地区),斗争愈发激烈,刘备,亲率主力前往荆州,支援镇守荆州的关羽。由于曹操从张鲁手里夺取汉中

  • 夷陵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夷陵之战结局及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Xiāotíng](今湖北宜都北)之战)是发生于三国时期的一场战役。战争背景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樊城的空档,背盟偷袭刘备控制的荆州地区,进而擒杀刘备部下大将关羽,正式与蜀汉方撕破脸。隔年,远在洛阳的曹操去世,刘备听到消息后,为了探取

  • 中国古代武器之连弩设计原理 连弩图片模型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连弩

    连弩,又称为“诸葛弩”,相传是诸葛亮所制,可连续发射弩箭。简介由于连弩用箭没有箭羽,使铁箭在远距离飞行时会失去平衡而翻滚,且木制箭杆的制作要求精度高,人工制作难度大,不易大量制造使用。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发展,弩便不再受重视。介绍连弩又称“诸葛弩”,

  • 赤壁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赤壁之战的过程及结局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发生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南取荆州曹操经200年官渡之战、207年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立即开始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准备向南用兵。208年7月秋,曹操南下,以下荆、吴。不久,刘表在8月间病逝,而曹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