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淝水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淝水之战的结局及历史影响

淝水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淝水之战的结局及历史影响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42 更新时间:2023/12/5 1:39:29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公元383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一场战争,同时也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向南方东晋发起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将当时看似即将一统的局面推成了彻底的南北对峙时期。

淝水之战与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局面相仿,都对于战后一个世纪南北局势产生了关键性影响。

那么,淝水之战前后南北双方的局势是怎样的呢?

淝水之战的发生又对南北局势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前秦征服:淝水战前的苻坚霸业

公元349年-公元352年,整个北方陷入后赵政权崩盘后的大混乱局面,除了昙花一现的冉魏,辽西地区的慕容燕政权在慕容儁的带领下从燕王国升格为燕帝国,并且迁都蓟城,入主幽燕,最终吞并了后赵的统治重心邺城,实现了对关东地区(黄淮海平原)的局部统一;

氐人苻洪、苻健父子相继努力回到关中地区,建立前秦政权,开始了前秦对于关中及其周边地区的征服,并为苻坚日后发动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基础;

盘踞在今日呼包大同一带的代王国、盘踞在河西走廊的前凉王国,则分别维持在拓跋氏与张氏自西晋末年以来的统治秩序治下,黄河流域进入燕、秦、凉、代并立的时期。

公元357年到公元367年的十年间,原本实力较弱的前秦在苻坚、王猛君臣的努力下,通过各种制度建设而蒸蒸日上,实力较强的前燕也因为慕容恪的主政而维持着一定的军政势力。

而且,前燕在这十年间采取了对境内豪族的纵容政策,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较为缓和。

前秦则因为苻坚政变上位、得位不正而屡屡陷入宗室内耗之中,好在五公之乱并没有引起多么大的政治动荡,这才没让前燕趁虚而入。

公元369年,慕容恪死后的前燕朝政归慕容评掌管,慕容评的昏庸处置,不仅给了东晋桓温进行第三次北伐的机会,使前燕不得不借助前秦的援兵方才击退桓温,慕容评的猜忌,还造成了高级宗室将领慕容垂的出逃前秦,这就使得前秦彻底掌握了前燕政权的高层军事机密与秦燕之间的基本部署。

公元370年,前秦灭燕,标志着前秦统一之路的彻底开

公元371年,前秦趁着前仇池国杨氏政权内讧,攻灭前仇池国,为进兵汉中、巴蜀做好了准备;

公元373年,东晋梁州刺史杨亮进攻仇池,被秦军反杀,王统、毛当二将分别率军征服汉中与巴蜀;

公元374年,蜀人张育、杨光起兵反抗前秦,并向东晋称藩,而巴獠酋帅张重、尹万等亦参与,前秦邓羌入蜀平定乱局,巩固了前秦在巴蜀的统治;

公元376年,前秦西征河西走廊,消灭张天锡的前凉政权;

同年,前秦借助匈奴铁弗部刘卫辰的协助,大军北上吞并鲜卑拓跋部的代国政权,至此完成对整个北方地区的统一,疆域直接与灭蜀以后的曹魏、灭吴以前的西晋相当。

那么,与此同时的南方东晋政权,又在忙什么呢?

桓温兴衰:淝水战前的东晋政局

(庾)翼临终,表以后任委息爰之。于时论者并以诸庾世在西藩,人情所归,宜依翼所请,以安物情。充曰:“不然。……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识度,西夏之任,无出温者。

《晋书·庾翼传》

在公元349年至公元376年同期的南方,则经历了门阀权臣桓温专权的兴起与缓和,是继王敦之后,东晋门阀政治脆弱平衡的第二次被冲击。

随着入蜀灭成汉成就的达成,桓温完成了东晋开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领土扩张,威望急速上升,彻底成为一个以荆州江陵为核心,控制整个长江中上游的大军阀。

建康朝廷虽然有意培植殷浩北伐,与桓温分庭抗礼,奈何殷浩北伐失利,在公元354年被桓温逼退,从此桓温正式掌握东晋全局,虽然并不完全,却也足以支撑起桓温日后的三次北伐。

时桓温既灭蜀,威势转振,朝廷惮之。简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为心膂,以抗于温。《晋书·殷浩传》

公元354年、公元356年的两次北伐是成功的,第一次打入关中,虽然没有什么成果却也没有什么损失;第二次直接挫败姚襄收复洛阳,虽然洛阳附近很快就得而复失,但两次损失不大的北伐为桓温攒足了威望,给了桓温学习曹操的资本。

桓温在爵位、官位、军衔、军权、礼仪待遇等方面全面跃升,并在公元368年移镇姑孰,桓温的霸府离建康更近了一步。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桓温的第二次北伐

公元369年,桓温第三次北伐,奈何遭遇秦燕联军而在枋头失败,使其威望受到阻遏,再加上谢安的机智阻遏,使得桓温在公元373年去世之前无法再向前推进篡代,这才保住了东晋皇权与门阀政治。

再加上,桓温子侄之中,暂时没有一个有能力有野心的成年接班人(桓玄此时才4岁),桓氏的篡代之事就此暂停。

面对北方前秦逐渐取得的强势地位,谢安也逐渐与桓冲取得了合作,荆扬之争暂缓,东晋政局实现后桓温时代的平衡。

秋七月己亥,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大司马、扬州牧、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南郡公桓温薨。《晋书·孝武帝本纪》

骤然而止:淝水之战的基本进程

北方经过苻坚、王猛的整合,走向一个远超后赵、直逼西晋的准一统格局;南方则经过桓温征伐与谢安的整合,刚刚在第二次大规模荆扬冲突中缓和了下来。

前秦对东晋的军事压力陡然剧增,东晋政权开始着手布置防御任务。

公元377年,就在北方苻坚完成“灭凉吞代”的第二年,东晋朝廷任命桓冲的儿子桓嗣为江州刺史,任命王蕴为徐州刺史主管江南,任命谢玄为兖州刺史主管江北,谢安则自己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

淝水之战路线图

桓冲为荆州刺史,防御荆襄地区;谢玄镇广陵,与谢安防御淮南地区。谢玄还在淮南江北招募南逃流民,选拔了刘牢之等名将,成立了在日后的淝水之战与刘裕北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北府军。

公元378年,秦军与晋军在襄阳持续了长达十个月的攻坚战,襄阳晋军守将朱序在抵御苻丕所率秦军的攻击近一年后,在次年失利投降,襄阳城陷。

夏,四月,秦兵至沔北,梁州刺史朱序以秦无舟楫,不以为虞。既而石越帅骑五千浮渡汉水,序惶骇,固守中城。越克其外郭,获船百馀艘以济馀军。

长乐公丕督诸将攻中城。序母韩氏闻秦兵将至,自登城履行,至西北隅,以为不固,帅百馀婢及城中女丁筑邪城于其内。

及秦兵至,西北隅果溃,众移守新城,襄阳人谓之夫人城,桓冲在上明,拥众七万,惮秦兵之强,不敢进。

丕欲急攻襄阳,苟苌曰:“吾众十倍于敌,糗粮山积,但稍迁汉、沔之民于许、洛,塞其运道,绝其援兵,譬如网中之禽,何患不获。而多杀将士,急求成功哉!”丕从之。

慕容垂拔南阳,执太守郑裔,与丕会襄阳。

《资治通鉴·卷一百零四》

公元379年,拿下襄阳的秦军,由彭超率军在彭城发动进攻,不料却被谢玄所率北府兵四战四胜,全部歼灭,这是谢玄所率新编北府军的初露锋芒,也为四年后的淝水决战积攒了实战经验。

公元383年,苻坚举全国之力启动亲征,由符融、张蚝、慕容垂等将为先锋军攻击淮南方向,由裴元略自巴蜀顺江而下攻击荆州方向,苻坚本部与前秦领内各州兵力同步向前线开进。

起初战役进展十分顺利,先后攻克寿阳(今安徽寿县)、郧城(今湖北安陆)等要冲城池。

正当秦军气势如虹地一路开进之时,在淝水河畔的秦军主力却在降将朱序与晋军主帅谢玄的谋划下,因为一时的混乱而走向士气崩溃。

再加上北府兵本身都是精兵,晋军进一步的追击彻底击垮了发生动摇的秦军。

淝水之战概况

淝水

时间:公元383年8月。

地点:淝水河畔。

双方统帅和兵力: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

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前秦军主力。

结果:东晋获胜。前秦战败后苻坚被杀,北方重新分裂。

重归分裂:淝水战后北方群雄的再起

从370年灭燕到383年淝水战败,苻坚对于新征服地区的统治时间最长也只有13年,最短则只有7年(河西走廊、云中盛乐)。

这么大的一片远超前秦关陇本土的新征服区域,根本就没来得及建立长久而稳定的统治秩序。

再加上氐人人口基数少,分镇四方的模式不仅无法在短期内奏效,更是极大地削弱了氐人的凝聚力。

前秦在关东、塞北、河西、巴蜀那短暂的统治时间,根本就来不及消化慕容鲜卑、拓跋鲜卑、匈奴铁弗、河西鲜卑、卢水胡、羌人甚至仇池氐人的部落武装与地方势力,这就为前秦的统治留下了潜在的隐患。

苻坚南征大军基本上就是由汉胡各族构成,但苻坚并未完成对各族酋帅与民众的有效整合,大军虽然看似兵力强大,却貌合神离、同床异梦,苻坚本不该在完成内部整合之前便冒然南征。

在375年去世的王猛,在临终之时其实已经道破了不能伐晋的两大缘由,一则晋政权是华夏正统所在,拥有古人相当看重的大义名分;一则秦政权内部各族豪帅势力并未根除,整合工作尚未完成。

淝水战败以及战败后前秦的快速崩溃,应证了王猛的忠言。

及疾笃,坚亲临省病,问以后事。猛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死,时年五十一。《晋书·卷一百一十四·载记第十四》

前秦伐晋,这就是把自己放到了华夏正统王朝的对立面。

秦政权治下的各族豪帅在淝水之战击溃秦军主力后,便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拉拢本族部落武装与地方汉人豪强形成割据势力,讨伐苻秦政权。

如此这般,前秦在370年-376年的六年间所消灭的各大势力便纷纷恢复建国。

前燕宗室名将慕容垂在今日的黄淮海平原重建燕政权,史称后燕

前燕宗室慕容泓、慕容冲、慕容永前赴后继在今日的山西高原重建燕政权,史称西燕

代国王子拓跋珪在今日的土默特川及大同盆地重建代政权,并自称“魏”,史称北魏

匈奴铁弗部头目赫连勃勃在今日的鄂尔多斯高原及河套地区西部创建夏政权,史称胡夏

关中羌人头目姚苌、姚兴父子消灭前秦残余势力并在关中平原创建秦政权,史称后秦

陇西鲜卑乞伏部领袖乞伏国仁在今日的陇中高原创建秦政权,史称西秦

前秦西征军氐人领袖吕光在河西走廊创建凉政权,史称后凉

以前秦为界的十六国后半段就此开场,由于淝水战后形成的这些政权大部分都是前秦征服前地方割据政权的复建或同名,所以大部分政权的“史称”都加了一个“后”字。

随着形势的发展,由于后凉、后燕继任君主无能,无法维持西方与东方的秩序,这才分别在立国十年后,被西凉、南凉、北凉、南燕、北燕所取代。

诸凉与诸燕最终都被北魏所吞并,历史由此而进入南北朝时代。

急流勇退:淝水战后门阀政治的谢幕

淝水之战的功勋家族谢氏、桓氏,作为东晋门阀政治的后期代表,在淝水之战后走上了两条相反的道路。

两大家族的领军人物桓冲与谢安,分别在公元384年、385年去世。

随之而来的便是晋孝武帝司马曜、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相继领导的皇权宗室扩张行动,他们为东晋皇权的重振做出了最后一搏,却也在事实上激化了皇权与门阀大族之间的矛盾,为桓玄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事实上,从淝水战后谢安隐退开始,以妥协平衡为基本形态的东晋门阀政治已经终结,随之而来的是各方势力的激烈冲击。

先是由孝武帝与会稽王展开了针对门阀势力的皇权宗室扩张运动,而后便是由桓玄掀起的荆州坐大门阀篡权运动,上层之间的激烈斗争,终于激起了基层社会的反抗,卢循孙恩之乱同时爆发。

淝水之战战后形势图

最终,掌握了新军事力量的刘裕,最终凭借北府军这支新编精锐部队,扫平了前述三方势力,在新军事力量与卓著武功的基础上开创了刘宋新皇权,东晋也便由此走向终结,南朝就此拉开了帷幕。

标签: 淝水之战

更多文章

  • 吕光攻龟兹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吕光攻龟兹之战的结局及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吕光

    吕光攻龟兹之战是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至次年,前秦骁骑将军吕光率军攻西域龟兹获胜的作战。吕光远征西域的胜利为尔后建立后凉政权奠定了基础。背景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九月,车师前部王弥窴、鄯善王休密驮到前秦国都长安(今西安西北),朝见前秦皇帝苻坚,请前秦像汉朝一样设立都护统治西域。他们还请求

  • 晋灭吴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晋灭吴之战的结果及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晋灭吴之战

    晋灭吴之战(公元279年11月-280年3月15日),是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东吴,实现统一的战争。战争背景晋吴对峙的新局面晋、吴两国对峙局面(266)魏景元四年(263元,蜀炎兴元年,吴永安六年)八月,曹魏在权臣司马昭的带领下,成功迫使蜀汉投降。司马氏的势力也因此在曹

  • 汉中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汉中之战结局及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217年-219年),发生于汉末三国时期,是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持续近两年之久。背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进攻占据汉中的张鲁,不久张鲁就投降曹操。刘备知道消息后,立即和正争夺荆州的孙权议和,回到蜀中。

  • 樊城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樊城之战结局及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樊城之战

    樊城之战(公元219年)是蜀魏争雄间的一场著名战役,对三国态势产生重要影响。背景形势樊城之战中的蜀汉军队统帅关羽刘备获得荆州(今湖北湖南大部、河南南部)后,刘备方与孙权方为争夺荆州(指刘备控制的今湖北湖南大部地区),斗争愈发激烈,刘备,亲率主力前往荆州,支援镇守荆州的关羽。由于曹操从张鲁手里夺取汉中

  • 夷陵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夷陵之战结局及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Xiāotíng](今湖北宜都北)之战)是发生于三国时期的一场战役。战争背景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樊城的空档,背盟偷袭刘备控制的荆州地区,进而擒杀刘备部下大将关羽,正式与蜀汉方撕破脸。隔年,远在洛阳的曹操去世,刘备听到消息后,为了探取

  • 中国古代武器之连弩设计原理 连弩图片模型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连弩

    连弩,又称为“诸葛弩”,相传是诸葛亮所制,可连续发射弩箭。简介由于连弩用箭没有箭羽,使铁箭在远距离飞行时会失去平衡而翻滚,且木制箭杆的制作要求精度高,人工制作难度大,不易大量制造使用。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发展,弩便不再受重视。介绍连弩又称“诸葛弩”,

  • 赤壁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赤壁之战的过程及结局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发生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南取荆州曹操经200年官渡之战、207年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立即开始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准备向南用兵。208年7月秋,曹操南下,以下荆、吴。不久,刘表在8月间病逝,而曹操接受

  • 长坂坡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长坂坡之战的过程及结局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坂坡之战

    长坂坡之战发生于东汉建安十三年,地点在今宜昌当阳附近的长坂坡,战斗双方是刘备和曹操。历史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亲自率军南下荆州。当年八月,刘表病逝,次子刘琮即位后即不战而降,却不敢将此事告知给刘备,刘备对此事也并不知情。刘备有所发觉后,遣人去问刘琮,刘琮令宋忠召刘备宣旨。而当时曹

  • 益州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益州之战的过程及结局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益州之战

    益州之战(公元212年-214年)是东汉末年刘备与益州牧刘璋争夺益州的一场战争。简介自赤壁之战后,刘备领有荆州,为实现《隆中对》跨有荆、益的计划,已有意图进攻益州。此时刘璋受制于据守汉中的张鲁,又有强大的曹操意图攻取汉中,对蜀地构成威胁,张松于是劝刘璋欢迎刘备入蜀,以增强实力自保,刘璋于是请刘备入蜀

  • 柏林战役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柏林战役的过程及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柏林战役

    柏林战役,二战中欧洲战场上的最后一场重大战役,时间发生在1945年4月尾至5月初,最终结果苏联获胜,德国投降,欧战结束,标志着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和欧洲战事的结束。简介柏林会战又称柏林战役(1945年4月16日~5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苏军共集中了白俄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