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官渡之战结束后 袁绍还有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官渡之战结束后 袁绍还有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062 更新时间:2024/1/25 0:42:39

对官渡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对于官渡之战来说,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经此一战,曹操和袁绍的实力此消彼长,最终的结果是曹操成功消灭了袁绍的势力。那么,问题来了,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吗?

首先,在笔者看来,官渡之战后,袁绍依然具有东山再起的可能,甚至只要时间足够的话,袁绍的实力依然能积累到对曹操的优势。对于官渡之战来说,虽然重创了袁绍的主力,迫使袁绍只带着八百骑兵逃走。但是,在地盘上,握有四州之地的袁绍,依然是东汉末年地盘最大的诸侯,并且,在所辖人口上,袁绍也要明显大于曹操。当然,在气势上,曹操挟官渡之战大胜之威,要明显强于袁绍。不过,袁绍只要坚守一两年,曹操势力的这一气势自然不断衰弱。

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在官渡之战,也即公元200年后,曹操用了八年左右的时间才平定河北地区,并且,在占领袁绍故地的过程中,曹军也遇到了激烈地抵抗。而这,凸显出河北一带百姓对于袁绍势力的拥护。不过,对于袁绍势力来说,却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也即内部派系林立。在官渡之战前,荀彧说袁绍如何差、曹操如何好,郭嘉献十胜十败论,有些是虚词,但核心在于:袁绍集团太多掣肘,派系太杂,下决断牵扯太多。

特别是袁绍的几个儿子,比如袁尚袁熙袁谭之间的内斗极大消耗了其本身的实力,因为其各自为战,这反而让曹操顺利地各个击破。而这一情况的出现,关键原因就是袁绍公元202年就去世了。建安七年(202年),也即官渡之战后的第二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袁绍一死,其几个儿子之间都拥有一定的兵马,而且互相不服气。好比三根分开的筷子,最终被曹操一一扭断。由此,袁绍想要在官渡之战后东山再起,要么多活几年,要么在几个儿子中确定好一个继承人,并削弱其他人的势力。

最后,为了要顺利东山再起,袁绍不仅要解决内部的派系问题,还应该和荆州刘表、江东孙权结盟。其中,因为孙策于公元200年遇刺身亡,所以官渡之战后,掌握东吴大权的是孙权。对于袁绍来说,如果可以和刘表、孙权结成对抗曹操的联盟,那么,处在中原地区的曹操必将面临腹部受敌的险境,最终会被这三大势力逐渐削弱乃至于消灭。当然,如同后来并不稳定的孙刘联盟,想要让三家齐心合力对抗曹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标签: 历史官渡之战袁绍

更多文章

  • 汉水之战中赵云如何击败曹操,帮助刘备夺取了汉中之地?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汉水之战,赵云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交战双方主帅分别为刘备、曹操。刘备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曹操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

  • 赤壁之战曹操在兵力上占据优势 曹操最后为什么会惨败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赤壁之战,曹操

    对赤壁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建安十三年(208年),平定北方后的曹操,开始将战略重心转向南方,并于同年七月率军南下,当荆州刘表于同年八月病逝后,新任荆州牧刘琮投降曹操。拿下荆州后,曹操遂将东吴孙权作为下一个攻击目标,汉末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赤壁之战就此爆发。然而,在

  • 三国时期打败仗那么多 合肥之战孙权为何遭人耻笑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合肥之战,张辽,孙权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合肥之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诸侯割据。我们都知道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诸侯有很多,都想争夺天下,而最终的结局却是由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个人天下三分。要说在这么多的诸侯里最舒服的、奋斗历程最短暂的当然是孙权了,接手了父兄的基业和许多老臣的辅佐,妥妥得一个富二代。

  • 夷陵之战的失败,让鼎盛时期的蜀汉走向了什么局面?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夷陵之战,蜀汉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在开头便描述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开端和结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朝历代政权交替,似乎都离不开这种“死局”。而三国时期的军事历史,离不开三场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场战役都是整个三国政权的转折点,其中夷陵之战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更是蜀国由鼎盛转入衰败

  • 赵国在长平之战损失惨重,为何还能在鄗代之战大败燕国?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赵国,鄗代之战

    在古代,兵不在多在于精,秦国退兵是有条件的,作为代价,赵国必须割让六个城池给秦国,此时赵王深知这样的行为不过是以身饲虎,于是联络魏国齐国楚国共同抵抗秦国,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士气旺盛,自然不是搂草打兔子的燕国可以对抗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鄗代之战是在长平之战九年后才开打的,

  • 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为何是古代的典型战例之一?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春秋,城濮之战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在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早在《左传》中便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提法,后人也多强调“兵贵先”、“宁我薄人,无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张争取作战中的先机之利。可是,事情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后发制人”也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它与“先发制人”之间存在

  • 谈起古代战争史,彭城之战为何却是无法忽略的?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彭城之战,古代

    谈起中国古代战争,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如巨鹿之战,井陉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楚汉时期另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却常常被大多人所忽略,以致研究者寥寥无几。个中原因只有仁者见仁。但是这场战争却是一个无法忽略,在中国战争史以致世界战争史都应该有一席之地的战争。它就是

  • 虎牢关之战李世民以少胜多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有多强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李世民,虎牢关之战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虎牢关之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虎牢关之战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当年李世民率军讨伐王世充,从当时的军事实力来看,很明显可以看出王世充不是李世民的对手,经过长时间的对峙之后,王世充率领的军队节节败退。为了能够保住洛阳,王世充不得已只能向窦建德求助。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

  • 对于北宋王朝而言,其在定川寨输给西夏的真相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北宋,定川寨

    北宋和西夏的在西北边境地区的相互厮杀,其实,对于北宋王朝而言,是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朝疆域在陕北一带的疆域广泛,尚无法对于边境据点进行全面的防御,这也意味着西夏的军团势力可以从任意一个方向上发起进攻。这也直接导致,北宋从来无法正确预估西夏军队从那个

  • 麻隧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对春秋格局有哪些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春秋,麻隧之战

    麻隧之战是公元前578年(周简王八年),在晋秦争霸战争的过程中,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在秦地麻隧(今陕西省泾阳县北)击败秦国的作战。在春秋时期,晋国、秦国、楚国、齐国是四个最强大的诸侯国。其中,就晋国来说,不仅和楚国展开了长达百年的战争,还和秦国多次交手。其中,就麻隧之战来说,可以说是秦国和晋国之间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