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如果赵国不贪图韩国的上党郡,还会发生长平之战吗?

如果赵国不贪图韩国的上党郡,还会发生长平之战吗?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659 更新时间:2024/1/24 20:49:32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地区进行了一场灭国级的战略决战,这场战役,双方投入兵力过百万,耗时三年,消耗钱粮无数,最终以秦国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战后赵国损失士卒45万,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作战。

而这场战役的起因,皆因一个小小的上党郡的归属问题。

现在有一些人认为,如果赵国当时不贪图韩国的上党郡,就不会与秦国发生争端,更不会在长平之战中一败涂地。这个观点真的有道理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上党,即今天的山西东南部,晋中市榆社左权,长治市,晋城市一带。古潞、泽、辽、沁四州。在古书《释名》里解释了上党名称的来历:“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

上党的地势非常险要,清代的狄子奇称赞上党:"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在春秋时期,晋国就因上党地区重要的战略位置,将其设为郡。

三家分晋进入战国时期后,地势险要的上党地区被韩、赵、魏三家瓜分。赵国控制了上党地区的北部,魏国控制了东南角,韩国则控制了上党地区的大部分地区。

韩国与赵国的上党地区是相连的,不同的是,赵国控制的上党地区几乎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而韩国的上党地区则是有太行山做屏障,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冲。

所以韩国在建国之初就十分重视这块战略要地,对韩国而言,上党地区位于国都新郑的北部,两地通过豫西平原的重镇野王相连。三地环环相扣,这让上党成为了韩国对抗秦国的重要屏障与战略要地。

韩国也十分重视对上党地区的经营,所以历代上党郡守都是忠于韩国,极具能力的重臣。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力强盛,开始东出。在秦魏河西之战后,秦国收回了被魏国占据近百年的河西地区。魏国大片土地沦丧,韩国开始直面秦国。而上党高地成为秦国东出必须要得到的一块要地。当时的秦国虽然强大,但六国合纵的战略下,秦国每次东出,都会受到赵国威胁。

如果能够得到上党高地,一、秦国就能够占据有利地势对韩国和赵国形成地缘压制。直接威胁韩国国都新郑和赵国邯郸。二、进一步削弱韩国,最终兼并韩国。

为此秦昭襄王时期,公元前262年,武安君白起伐韩,直取韩国的重镇野王,将上党与韩国分离开来。韩国上党地区成为孤城,随时可能被吞并。此时的韩王为了让秦国息兵,决定割让上党地区给秦。而当时的上党郡守冯亭,认为将上党给秦国,只会让加快韩国的灭亡,为此决定将上党地区给赵国。因为当时赵国是唯一一个能抗衡秦国的国家。

《史记·赵世家》记载,孝成王四年(前262年)"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王大喜,……赵遂发兵取上党。"

面对冯亭献上党与赵,赵国当时面临拿与不拿的问题。当时的赵国平阳君赵豹认为,接受上党郡必定引来秦国的战火,赵国面对秦国并无必胜的把握;

而平原君赵胜则主张,接受受冯亭的请求,由赵国全权接收上党郡。赵王听从平原君赵胜的意见,派赵胜负责接收韩国上党的事宜。

结果确实如赵豹所料,赵国迎来了秦国的怒火,双方最终爆发了长平之战。

但赵豹,那么,赵豹的观点就是英明的吗?如果赵国拒绝冯亭,让秦国轻松得到上党,秦军就会放过赵国吗?

答案是:不会!

首先,上党地区对秦、赵、韩三国来说都十分重要,秦国一旦接手上党地区,那么他可以居高临下,攻击邯郸或者西出攻击赵国军事重地晋阳。也就是说,秦国得到上党地区以后,就如同在赵国深深扎了个钉子,秦国以此为据点,只要派遣少部分兵马,不用出兵就可以危险赵国,牵制赵国几十万大军。让赵国彻底陷入军事被动。被秦国不断蚕食,搞不好还会被秦国攻陷国都邯郸,走楚国迁都的老路。

其次,“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这是赵胜对赵王说的话。赵国多年前曾经因为上党地区和韩国魏国都发生过战争,如今上党地区送上门来,不收就太对不起自己。

赵国其实对自己的实力还是很有信心的,在长平之战前,秦国国力虽然强,但赵国也是东方第一强国,经过胡服骑射的赵国,近年来,领土和人口不断扩大,军事实力并不比秦国差。

不仅如此,名将赵奢在阏与之战中还消灭秦军十万。

在国内,廉颇、蔺相如、李牧乐毅、赵胜等文臣武将放到整个东方六国来说,赵国也是非常强悍的存在,并不弱于秦国的白起、范雎等。

甚至可以说当时的赵国武力和名将上,已经成为东方六国中最强的了,所以赵国人在心理上并不惧怕秦国。

面对韩国人送上门的上党地区,赵国人其实是不得不取。

如果不取,那就眼睁睁的看着秦国居高临下,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赵国的未来就是不战自败。就以韩国为例子,上党地区丢失以后,韩国从此成为秦国的附庸,再无翻身之日。

如果赵国乘着这个机会拿下上党,反而可以占据有利位置,直接阻挡秦军的东进。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秦赵之间是必有一战的,只是这场战斗,来得早与晚的问题。

而正是因为上党地区的归属决定着秦国、赵国、韩国的生死,所以在赵国决定接纳上党后,秦国便发动举国之力也要拿下上党,于是发动全国15岁以上的精壮男子皆去长平前线。

标签: 历史赵国长平之战

更多文章

  • 魏蜀双方在定军山投入非常多,为何却是刘备夺取了汉中?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刘备,定军山

    定军山之战是魏、蜀两大军事集团正面硬钢的一场战役,魏蜀双方参战的名将都非常多,几乎算得上举国之战。最终的结局是刘备夺取了汉中,曹魏失去了对汉中地区的控制权,还损失了统军大将夏侯渊。定军山之战是刘备与夏侯渊的对决,占据优势的夏侯渊落个战死沙场,丢城失地,他在战略和战术上都出现了重大的漏洞。下面小编就为

  • 哪三场规模不一的战役,是压倒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战役,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看似成为了万世一帝,其实这个新兴王朝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实很多。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战乱,让各地经济濒临崩溃,秦国一统华夏之后,各地更是急需恢复农业生产,重新发展农耕经济。但是,秦王朝新立之初,势必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建造,这其中也包括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和秦始

  • 刘邦能在大败后立足于荥阳,为何离不开京索之战的胜利?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刘邦,京索之战

    楚汉战争时期,大家的印象里是在彭城之战后,刘邦所率领的联军被项羽率精骑击溃,之后刘邦退到荥阳,和项羽对峙了大概1年多,之后双方和议,韩信率汉军攻打魏、代、赵、齐,刘邦也撕毁和议追击撤军的项羽,项羽最终在多方的围剿下败亡,刘邦和项羽争霸过程中,荥阳的对峙阶段对于刘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刘邦在彭城之败后,

  • 五国联军共同讨伐秦国,齐国为什么却没有参与进来?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秦国,齐国

    在战国历史上,齐国和魏国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辉煌时期,但是最后还是秦国统一了天下,创造了之后的王朝。当时的秦国逐渐的发展,日渐强大,于是秦国从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秦国被各国认为是个严重的威胁。于是,在魏相公孙衍的推动之下,公元前318年,周慎靓王三年,当时的赵国、楚国、魏国、韩国、燕国等五国联军,

  • 萨尔浒之战是如何爆发的?为什么明朝输了?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萨尔浒之战,明朝

    说到萨尔浒之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萨尔浒之战是明神宗时,发生在明朝和后金之间的一场战争。此战大明发动四路人马,企图直捣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从而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后金。后金大汗努尔哈赤面对明朝来势汹汹的攻势,从容不迫,制定了各个击破的战略。后金在萨尔浒(今属辽

  • 在王朝更替的历史上,有哪几场以少胜多的大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中国,以少胜多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不断的发生政权更替,战乱频繁,因此著名的大战役数不胜数。然而如果非要列举几场以少胜多的大战役的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巨鹿之战(项羽对战章邯、王离)巨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7年12月,是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对秦军主力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交战的原因就不做赘

  • 袁绍与公孙瓒曾是友非敌,两人为何却发生了界桥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袁绍,公孙瓒

    在历史教科书和科普读物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合称“(汉末)三国三大战役”。世人皆知赤壁之战是刘备、孙权联盟对抗曹操的结果,夷陵之战是刘备、孙权联盟瓦解的结果。单独看官渡之战,这是一场曹操单挑袁绍的战争,实际上,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颇有相似之处——这是袁绍、曹操联盟瓦解的结果。袁绍和曹操是发小

  • 从长远战略来看,秦灭巴蜀之战对秦灭六国有什么帮助?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秦灭巴蜀之战,秦灭六国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值得注意的是,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而对于战国七雄之外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战国七雄给消灭了

  • 在官渡之战结束以后,为何说曹操并没有获得多大优势?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官渡之战,曹操

    提起官渡之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曹操以弱胜强击败袁绍,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这种说法不能说完全不对,但还是有些夸大了官渡之战的价值。在官渡之战结束以后,曹操并没有获得多大优势,其劣势依然没有得到缓解,袁绍随时都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小编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基于两个客观事实来判断的。第一、官渡之战

  •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意气用事,导致蜀汉如何元气大伤?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刘备,夷陵之战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不久,刘备就要去攻打江东,其实他攻打江东主要是为了两个兄弟报仇,关羽、张飞都死在东吴手里,就算抛开个人感情不说,为了不让别人骂他无情无义,刘备也要出兵江东。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攻打江东的决策,自从关羽死后就有了,可蜀中大多数文武百官都不赞同,文臣以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