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从长远战略来看,秦灭巴蜀之战对秦灭六国有什么帮助?

从长远战略来看,秦灭巴蜀之战对秦灭六国有什么帮助?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585 更新时间:2024/1/24 21:31:08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值得注意的是,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而对于战国七雄之外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战国七雄给消灭了。比如韩国吞并了郑国,赵国消灭了中山国,齐国消灭了宋国,楚国消灭了鲁国等。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秦国来说,除了在战国末期吞并山东六国之外,还在战国中期吞并了巴国和蜀国。巴国和蜀国,主要位于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这也是该地区被称之为巴蜀之地的重要原因。就秦灭巴蜀之战,是指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今四川东部)、蜀(今四川西部)的战争。就秦灭巴蜀之战来说,可谓秦国一统天下的重要一步。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战国中期,秦惠文王在位时,准备对外开疆扩土。对此,张仪认为应当先进攻韩国,进而一统天下。与此相对应的是,司马错则主张先消灭巴蜀。在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经金牛道(自今陕西勉县向西南,越棋盘关进四川,经朝天驿往剑门关)攻打蜀国。在秦灭巴蜀之战中,王亲自率军至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御,兵败遁逃,被秦军杀死,蜀国灭亡。

随后,张仪、司马错等人又率军消灭了巴国,俘虏巴王。秦惠文王贬蜀王子弟为侯,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并设立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北)。由此,对于秦灭巴蜀之战,可谓非常顺利,也即秦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激烈的抵抗,就成功吞并了巴国和蜀国这两个大国。那么,问题来了,从长远来看,秦灭巴蜀之战,对于秦灭六国有什么帮助呢?

一方面,在秦灭巴蜀之战之前,秦国的疆域并不辽阔,而通过吞并巴国和蜀国,秦国的疆域获得明显的增加,从而跻身战国七雄的第一阵营。在秦灭巴蜀之战前,秦国的疆域主要集中在今甘肃省、陕西省一带,并包含了今山西省一带的部分地区。在整体面积上,秦国远远不如当时的楚国,对比赵国、魏国、齐国等诸侯国,也没有多大的优势。

众所周知,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用兵,目的就是争夺地盘,而地盘的扩大,意味着人口和耕地的增加,这直接关系到各个诸侯国的综合实力。从这一角度来看,秦国消灭巴国和蜀国之后,不仅疆域扩张,还拥有了更多的人口和耕地,比如大家熟悉的成都平原,就是沃野千里之地,这带来的粮食自然有助于秦军的对外作战。

另一方面,秦惠文王在位时,山东六国已经形成了针对秦国的合纵联盟。因此,对于秦惠文王来说,如果继续对韩国等山东六国用兵,势必遭到诸侯国的联合攻击。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秦国发兵攻打魏国河内,占领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攻占韩国之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及义渠国之郁郅(今甘肃庆阳)。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

由此,在公元前318年,秦国遭到了魏国、赵国、韩国、燕国、楚国这五个诸侯国的联合进攻。因此,到了公元前316年,秦国如果继续攻打韩国,很可能会遭到更大的反击。所以,秦国调整方向,先攻灭巴国和蜀国,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实力,也有助于避免山东六国针对秦国的联合进攻。而暂时放缓对山东六国的扩张步伐,也会让山东六国之间互相攻伐,从而给秦国带来坐收渔翁之利的机会。

最后,在秦灭六国中,楚国可以说是最强的对手。而通过占据巴蜀之地,客观上有利于压制楚国。

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馀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巴蜀之地处在楚国的上游。在获得巴蜀之地后,秦国大军可以乘船攻打楚国,这降低了讨伐楚国的成本,增加了攻打楚国的途径。因此,对于楚国来说,在汉中之地和巴蜀之地相继被秦国占据的背景下,其都城郢已经是岌岌可危了。在秦国消灭巴国和蜀国之后,名将白起在秦昭襄王时期发起了鄢郢之战,成功攻破了楚国都城郢,为之后消灭楚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秦灭巴蜀之战,无疑是秦国一统天下的重要一步。在坐拥巴蜀之地后,秦国的人口和耕地明显增加,这支撑秦国发动了长平之战等战役。比如在长平之战中,粮草匮乏成为赵国失败的重要原因。反之,秦国则拥有相对充足的粮草支持。并且,正如司马错所言,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基于此,秦国消灭巴国和蜀国,不仅是开疆扩土,也为秦朝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更多文章

  • 在官渡之战结束以后,为何说曹操并没有获得多大优势?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官渡之战,曹操

    提起官渡之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曹操以弱胜强击败袁绍,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这种说法不能说完全不对,但还是有些夸大了官渡之战的价值。在官渡之战结束以后,曹操并没有获得多大优势,其劣势依然没有得到缓解,袁绍随时都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小编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基于两个客观事实来判断的。第一、官渡之战

  •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意气用事,导致蜀汉如何元气大伤?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刘备,夷陵之战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不久,刘备就要去攻打江东,其实他攻打江东主要是为了两个兄弟报仇,关羽、张飞都死在东吴手里,就算抛开个人感情不说,为了不让别人骂他无情无义,刘备也要出兵江东。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攻打江东的决策,自从关羽死后就有了,可蜀中大多数文武百官都不赞同,文臣以诸葛亮

  • 夷陵之战关乎蜀汉国运,刘备为什么却不带上诸葛亮?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刘备,诸葛亮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被称为三国史中的“三大战役”。其中“夷陵之战”,是发生于蜀汉刘备集团和东吴孙权集团之间的一场战役:公元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因义弟关羽不久前死于曹魏和东吴的联合绞杀,刘备决意起兵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之地。同年七月,刘备亲率蜀军主力,进攻东吴。孙权求和不成,委

  • 汉中之战曹操比刘备还要强 曹操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汉中之战,曹操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汉中之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此战爆发于公元217年,结束于公元219年五月,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汉中之战的持续时间,超过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战役。在汉中之战中

  • 宛城之战经历了哪些曲折?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宛城之战,曹操

    你知道宛城之战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曹操戎马一生,打过很多仗,胜仗不少,败仗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赤壁之战,曹操被烧得焦头烂额,人马全军覆没。但是再怎么惨,他的大将和儿子没有损失。可是有一场战争,是曹操刚出道不久打的。那场战争中,曹操不但是去了儿子,侄子,还损失了一员猛将。那是曹

  • 怛罗斯之战发生在唐朝中期,为什么这场战役会失败?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怛罗斯之战,唐朝

    怛罗斯之战发生在唐朝中期,这场战役是在唐朝军队和阿拉伯帝国以及中亚诸国联军之间展开。双方的兵力一共是有三种说法,一是唐军2万人,阿拉伯20万人;二是唐军1万8千人,阿拉伯7万人;三是唐军2万4千人,阿拉伯30万人,无论哪一种说法,唐军在人数上都是劣势的。而这场战役会失败,除了兵力上的不对等,还跟当时

  • 和尚原之战发生于南宋初年,如何阻止了金军的西线攻势?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和尚原之战,南宋

    和尚原之战是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这次战争由著名抗金将领吴玠、吴璘兄弟俩指挥,分别于1131年五月和十月挫败金军,阻止了金军的西线攻势,保住了川陕的门户。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金军于1127年灭亡北宋后并没有鸣金收兵,而是乘势数次南下并进攻陕西,抢占了黄河两岸

  • 邯郸之战是怎么回事?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邯郸之战,战国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邯郸保卫战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元气大伤,此时白起提出围攻邯郸歼灭赵国的计划。但范雎却不同意,他认为目前秦军应该休养生息,让赵国割让六城求和为好。最后秦昭襄王采用了范雎的意见,不过赵国表面答应割让六城,背地里准备联合魏国、楚国抗秦。最后秦昭襄王洞察

  • 官渡之战结束后 袁绍还有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官渡之战,袁绍

    对官渡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对于官渡之战来说,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 汉水之战中赵云如何击败曹操,帮助刘备夺取了汉中之地?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汉水之战,赵云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交战双方主帅分别为刘备、曹操。刘备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曹操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