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隋末英雄杜伏威是隋末十八路反王之一 十六岁聚众起义 屡败隋军精锐 降唐不久后暴卒

隋末英雄杜伏威是隋末十八路反王之一 十六岁聚众起义 屡败隋军精锐 降唐不久后暴卒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289 更新时间:2023/12/18 15:30:46

杜伏威是隋朝末期农民起义军领导者之一,虽然杜伏威志向不高,只求在乱世中保全一方,阻碍了统一的进程,但因江淮义军一定程度上消耗了隋军的有生力量,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也为李唐王朝推翻隋朝、消灭诸义军并夺得天下做出了贡献。

杜伏威祖辈都是农民,但他生性就不愿意种地,家里穷得丁当响,年轻时潦倒失意,也不经营谋生之业,家庭贫用不能养活自己,经常穿壁翻墙偷东西。都说臭味相投,同样小偷出身的杜伏威与辅公祏在偷窃的过程中结成了刎颈之交。辅公祏的姑姑家以牧羊为业,公祏多次偷羊来送给杜伏成,公祏的姑姑心有怨恨,于是告发了他们偷盗的事倩。郡县紧急追捕他们,杜伏威与辅公祏一起逃命,聚集了一帮人组成强盗集团,他当时年仅十六岁。

隋大业九年,隋炀帝二征高丽失败,天下已经是群盗蜂起,逃窜到长白山地区的杜伏威,与辅国祏联手组织了一众山贼,做起了强盗的生意,还顺便兼并了几股强盗后,杜伏威势力逐渐壮大,并转移到较为富庶的淮南地区继续做强盗。随着起义军此起彼伏之际,杜伏威和辅国祏两人带领手下,就近参加了一只小起义军,刚加入时只是小卒,但杜伏威十分勇猛,出则居前,入则殿后,很快就取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被推为首领,这是杜伏威势力的开始。

江淮一带隋朝的力量比较强大,杜伏威意识到自己的小部队实力太弱,如果不尽快壮大就根本无法生存,于是努力寻找机会去联合和吞并附近的其他起义军。杜伏威把吞并其他起义军的第一仗瞄准了下邳的强盗头子苗海潮,杜伏威派辅公祏对他们说:"现在我们共同遭受隋朝暴政之苦,各自为正义而起兵,力量分散势力薄弱,经常担心被抓获,为什么不联合起来使力量变得强大些呢,就不会担心隋军来制约我们了。如果你能够做首领,我定当恭敬地跟随您,如果你估量自己不能胜任,可以前来听从我的指挥,不然的话,我们就打一仗来一决高低。"苗海潮看到杜伏威的势力比自己强大得多,知道杜伏威这是先礼后兵,索性就率领自己的同伙归附了杜伏威。

杜伏威真正想吞并的是海陵的强盗头子赵破阵,而赵破阵也想吞并杜伏威。在赵破阵的意识中,杜伏威兵少,又是外乡人,可能受“强龙难压地头蛇”这一古训的影响,赵破阵压根就没把杜伏威放在眼里,以为吞并不过是手到擒来的事。赵破阵于是派人召杜伏威到自己的地盘来相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于是,杜伏威领着亲兵十余人,牵着牛、挑着酒前来拜会赵破陈,暗中却命辅公祏领兵跟着,在外严加防备。

赵破阵见杜伏威对自己如此恭敬,非常高兴,设宴招待杜伏威一干人等,丝毫没有意识到死神的降临。杜伏威在宴席上亲自斩杀了赵破阵,就这样,杜伏威兼并了赵破阵的队伍,完成了一次蛇吞象的游戏,自己的队伍逐渐强大起来。实力大增后,杜伏威自称将军,纵横淮南,屯并六合,威胁江都,江都留守派校尉宋颢前来镇压,杜伏威用计将其引入芦苇荡中,放火将其烧死,不久又屠安宜城。

大业十一年十月,在山东一带当强盗的李子通率所部万余人来淮南投靠杜伏威。这个李子通也是隋末一家反王,起兵时是依附在长白山的左才相手下,后来因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只得离开长白山,这次到淮南其实有些逃难的意味。李子通的加入使杜伏威势力明显增强,杜伏威当然高兴,不料李子通也是个胸有大志,不肯屈居人下的人,竟然突然兵变,妄图吞并杜伏威的地盘。

杜伏威措手不及,全军大乱,杜伏威本人在李子通的追杀下身负重伤,关键时刻,杜伏威的养子兼大将王雄诞背负他藏匿到芦苇丛中,侥幸躲过了追杀。李子通发动的这次兵变,让杜伏威的势力受到很大打击,从此两人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祸不单行的是,隋军趁杜伏威兵败也前来进攻,正在养伤大道杜伏威无法指挥,结果全军大败,其部将西门君仪的妻子勇而多力,背了杜伏威夺路而逃,王雄诞领着敢死队拼命断后,杜伏威这才逃得一命。

连续两次死里逃生,杜伏威部伤亡很大,失去了称霸的实力,只好四处游击,不断吸收流民加入以扩充势力。经过半年的恢复,杜伏威又有了数万人的实力,并控制了江都附近的六合县作为根据地。与此同时,左才相往来淮北,李子通占据海陵,都有数万兵力,江淮一带即以这三家起义军为首。

大业十二年七月,杨广因北方多事,不顾群臣反对,离开长安前往江都巡幸,杜伏威部正好就在江都眼皮底下,为了保障皇帝巡幸的安全,隋派出虎牙郎将公孙上哲率军前往镇压,双方战于盐城,公孙上哲军队被全歼,随后,大将陈陵带八千精锐讨伐杜,陈、杜多次交手,毕竟陈陵的军队训练和器械远强于杜,杜伏威军连连失利。但陈陵兵力不多,想剿灭杜伏威也不容易,双方打成僵持。

同年十二月,隋炀帝车驾到达江都,护驾骁果十余万人,声威赫赫。按理隋军应该军心大振,杜伏威难逃灭亡,不料正是杨广的到达给了杜伏威崛起的机会。正逢当年是荒年,老百姓本来就已无以为生,再被官府如此压榨,终于造成了一场大饥谨。据记载,老百姓先是吃树皮树叶,后煮土为食,"诸物皆尽,乃自相食"。大量百姓揭竿而起,杜伏威乘机吸收了大批手下,势力迅速膨胀。

这时杜伏威与陈陵强弱之势已经倒转,于是主动发起挑战。陈陵也知道战局不利自己,因此龟缩不出,任由杜伏威自己去耀武扬威。杜伏威学习诸葛亮,于是派使者给陈送了一套妇女衣裳,并送了陈陵个外号叫陈姥。陈陵怒火中烧,全军出战。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亲自上阵,不小心被一员隋将暗箭射中,杜怒吼说:"不杀了你,我绝不拔出这支箭!"然后就直冲过去,把那吓呆了的射手斩于马下,又拿着那个弓箭手的首级连续杀了几十人,隋军士气大挫,被打了个全军覆没,陈陵单骑逃回江都去了。杜伏威趁势扩大战果,占据了高邮、历阳等重镇,并在历阳自称总管,封辅公祏为长史。

这时的杜伏威吸取了以前的教训,从部队中挑选最精锐的成员组成自己的卫队,称为 "上募",兵力为五千人。杜把上募作为自己的子弟兵,平时非常宠爱,但要求也非常严酷,每作战必以上募为先锋,战后检查每人身上的伤痕,如伤在背后,即刻处斩,因为那表示其临阵退后。每次战胜,杜伏威都把抢掠到的资财赏给全军,如果手下战死,就以死者的财产甚至妻妾殉葬,因此杜所部皆为杜伏威尽死力,人自为战,所向无敌。杜伏威号令所到之处,江淮间各路小起义军争相归附,郡县纷纷投降。

随着势力和地盘的增长,开始有士人投靠杜伏威,依靠这些士人,杜伏威放弃了以前的流寇式战术,开始努力建设自己的地盘。由于本身就深受赋税之苦,杜对领地内只收很低的赋税,同时,可能是出于贫苦农民对贪官污吏的先天仇恨,杜伏威下令凡官吏贪污者无论轻重一律处死,这当然是不太合理,但却使杜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大业十四年,江都兵变,宇文化及弑杀杨广,委任杜伏威为历阳太守,杜伏威没有接受。同年,向东都越王杨侗称臣,被封为楚王,拜东道大总管。

武德二年九月,李子通先下手为强,率主力围攻江都。陈棱兵微将寡,只得分别向杜伏威、沈法兴求救。二人均不愿李子通占领江都,于是都派出援军,杜伏威是亲自领兵,沈法兴则派出自己的儿子沈纶。如果只有一方派出援军,也许事情就简单得多,但既然双方都来了,结果就是谁也不动手,大家互相观望。

李子通抓住杜、沈双方互不信任的弱点,派出小部队化装成沈部夜袭杜伏威,杜伏威果然上当,怒火中烧下立刻突袭沈部,两路援军先打成一团。李子通于是得以全力进攻江都,陈陵势不能支,弃城而逃,投奔杜伏威去了。李子通占领江都后,以得胜之师进攻沈纶,沈兵败逃走。三大势力中本以杜伏威兵力最强,结果反而让李子通取巧占领了江都,杜伏威对此深恶痛绝,但大局已定,也只好愤愤收兵。李子通随即自称皇帝,国号吴。

这时唐国公李渊已经消灭了关西的割据势力薛举李轨,开始谋求关东。李渊派出使者向杜伏威招降,杜伏威就于武德二年10月24日宣布归降唐朝,受封为淮南安抚大使,后来又逐步升官到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楚王,最后在武德三年升级为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吴王,赐姓李。当然,这种归降只是名义上的,李渊此时不可能来干涉杜伏威的事务,所以杜伏威仍然是一家独立势力。

杜伏威为何在此时降唐,其理由历史中没有明确记载,当时李唐的势力还远未达到一统天下之势,比杜伏威自己也强不了多少,其老巢太原正被刘武周猛攻,河北窦建德、河南王世充也正在蚕食唐朝的地盘,别说统一,连李渊自己的生死都还是未知之数。杜伏威居然在此时降唐,应该说实在是眼光独到。不过由此可见,杜伏威此人并无天下大志,其起义只是形式所迫,所图的和翟让一样,在乱世中保全一方而已。

武德三年是乱世的高潮,天下局势这个时候也已经明朗,李渊、王世充、窦建德三足鼎立之势已基本形成,其他中小势力为求生存,也加剧了彼此的兼并,都力图在短期内壮大自己以增加自保的能力或归降的筹码。因此,李子通开始全力进攻沈法兴,渡江攻克了沈的重镇京口,又击杀了沈派来迎击的大将蒋元超,沈主力丧失殆尽,只得放弃丹阳、毗陵,逃回吴郡老家。

趁李、沈交战,杜伏威以辅公祏为主将,阚陵、王雄诞为副将,领数千精锐进攻李刚刚夺取的丹阳。但时机没掌握好,沈法兴败得太快,李子通得以亲率主力数万迎战,军容极盛。辅公祏眼看众寡不敌,情急之下活用了杜伏威对上募的那套手段,辅挑选千人持长刀为前锋,又以千人紧随其后,自己领其余兵力再紧随其后,宣言说,前阵有退后者,后阵斩之。江淮军本就剽悍,再有如此严酷的军法,自然人人奋勇向前,尤其前锋的长刀阵更是有进无退。双方一接战,李子通部气为之夺,当即败退。

辅公祏忘记了自己兵力过少,下令追击,结果反而被逼急了的李子通军击败,从追击者沦为逃跑者。当夜,李子通因取胜而轻敌,扎营不设防备,王雄诞力劝辅公祏夜袭,辅过于谨慎不敢出击,王雄诞干脆擅自领了几百人自行出击。王雄诞在李子通营中大肆纵火,李子通促不及防,大败溃散,几万人一夜间散个干净。这一仗是杜伏威与李子通的决战,关系到江淮的霸业,杜伏威先胜后败最后全胜,戏剧性地击破十倍于己的李子通。

武德四年十一月杜伏威派王雄诞进攻李子通。李子通率领精兵据守独松岭与王相持,王看出李色厉内荏,派人多造旗鼓,夜间则虚设灯火,尽力制造数十万大军的假象。可能是上次被夜袭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李子通草木皆兵之下,居然自行烧了营帐,连夜全军撤退。王追击到杭州城下,李部崩溃,李子通穷蹙投降,被杜伏威献俘给李渊,就此被软禁在长安。

消灭李子通后,杜伏威又派王雄诞进攻江淮间其他独立势力。这时杜已是江淮霸主,其老板李渊更已经消灭大敌王世充、窦建德,天下大势已定,因此各势力如汪华、闻人遂安等纷纷投降,杜伏威完成了江淮的统一,尽有淮南江东之地。当此之时,隋末蜂起的各路反王大多已经烟消云散,梁师都、高开道徐圆朗之辈或僻处边疆,或灭亡在即,唯一还能对李唐构成威胁的就是杜伏威了。

武德五年夏,李世民借攻击徐元朗之机,陈兵杜伏威境上耀武扬威。杜伏威自然明白李世民的用意,心中十分不安,担心成为李唐下一个进攻目标。为免嫌疑,杜伏威索性上书李渊,请求入朝被批准。临出发前,杜伏威把政务交给辅公祏,而将军务交给了自己的心腹义子王雄诞,同时秘令王监视辅。

杜伏威的主动献忠心让李渊很是满意,同时也是为了在天下人面前做个样子,李渊加封杜为太子太保,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但出乎杜伏威意料的是自己离开后江淮军出了大乱子。辅公祏毕竟不是甘心雌伏的人,杜伏威一走,他就和左游仙密谋发动兵变。兵变非常顺利,江淮军于武德六年八月宣布脱离李唐重新独立,辅公祏自称皇帝,国号宋,以左游仙为兵部尚书。

自己的旧部造反,杜伏威在长安的日子自然可以想象,历史中倒也没有记载李渊是否因此而怪罪或处分杜伏威,但寄人篱下如坐针毡的滋味恐怕是免不了的。武德七年二月,杜伏威在长安暴卒,死因不明。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高阳酒徒郦食其:楚汉争霸时期著名的说客 才智超群 最后却落得个被烹杀的下场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郦食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为刘邦出谋划策,游说四方,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富于谋略,而且敢作敢为,勇于冒险,以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为刘邦成就大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郦食其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个具有才能的谋士,他曾经辅助刘邦进行争夺天下的斗争,并且为刘邦最后成功地建立汉朝提

  • “装甲兵之父”许光达:请辞大将衔,毛主席赞其“英名天下扬”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在我国开创的初期有许多著名的大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他请辞大将衔,毛主席赞其“英名天下扬” 。1908年,许光达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普通农家,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后,他始终忠诚于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艰难困苦之中立场坚

  • 宦官张承业:为唐朝守节尽忠的最后一个忠臣 竭尽忠心匡复大唐 最终含恨而终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

    张承业是唐末五代宦官。张承业一生忠于唐朝,曾辅佐李克用、李存勖两代晋王,与篡唐的朱梁王朝对抗数十年,始终以唐朝的官职自居。最后张承业因李存勖执意称帝,劝谏又不被采纳,以致忧愤得病,最终死于晋阳。大唐天佑十九年,这是一个早已被世人废弃十多年的年号。早在15年前,大军阀朱温废黜了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李柷,

  • 耶律大石:孤独的苍鹰称霸西域 带领契丹民族西迁称霸中亚和西亚 重建辽国 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传奇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

    耶律大石是西辽的创立者,耶律大石在艰难的条件下,率众西征,在中亚创建了另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新王朝。他总结辽朝兴衰的教训,吸收当地民族的统治经验,制定了西辽基本制度和政策,推动了中亚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这一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耶律大石,西辽的开国皇帝,也是称霸中亚的菊尔汗。作为一个契

  • 郭嵩焘:首位驻外使节 近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却为当时的时代所不容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郭嵩焘是近代洋务思想家,是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郭嵩焘痛恨反手关家门,力主开眼看世界,早已被证实是明智之见和明智之举,他是超越时代的先行者,生前没有知音,没有同道,内心寂寞如沙。他叹息过、苦恼过,却从未绝望过,相信未来,内心始终怀抱着沉重的乐观。事实证明,郭嵩焘是对的。我们都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

  • 宋恭帝赵㬎:贵为皇帝 亡国后变身高僧 最后却因一首反诗被杀 传说元顺帝是赵㬎的私生子 元顺帝真的是宋恭帝赵㬎之子吗?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宋恭帝赵㬎是南宋第七位皇帝,在位期间朝政由太皇太后谢道清代理;而谢道清政治上前期依靠贾似道,贾似道被撤后又依靠陈宜中。临安被元占领后被送到大都,之后到西藏出家为僧。1323年,因触犯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他贵为皇帝,却稀里糊涂的沦为亡国之君,又阴差阳错的变身为西藏高僧,据传还与一位蒙古王妃产生过一段难

  • 张仁愿:出将入相 文武全才 设三受降城御敌使大唐王朝受益二百年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

    张仁愿是唐朝宰相、名将,文武全才。张仁愿一生身经五帝,历仕三朝,出为大将,入为宰弼。其为相秉政不阿、执法严正、用人得当;为将则号令严明,将吏信服,是唐代文武兼备名相。张仁愿,原名仁亶,陕西渭南人,因为避唐睿宗李旦的名讳,因而改名“仁愿”。青年时的他,就以文武双全著称,待到武则天执政时,已然做到了殿中

  • 李德明:西夏王国的奠基人 依辽和宋 专注于经济发展 扩充实力 为西夏建国奠下了坚稳基础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

    夏太宗李德明是夏太祖李继迁长子,为人深沉有器度,多权谋。综观李德明一生,不但能成功保存祖先基业,并且不断扩张势力,为西夏建国奠下了坚稳基础。李德明是李继迁的长子,如果说李继迁是西夏王朝的开创者、奠基人,那么李德明无疑就是西夏王朝最称职的继承者。李德明相比于他的父亲李继迁更加务实和沉稳。李继迁十二岁便

  • 郑芝龙:明末清初曾经称霸东亚海域的传奇海盗 先后归附明清两朝为官 最后竟身首异处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郑芝龙在17世纪中国明朝海禁与世界海权勃兴的时代的背景下,以民间之力建立水师,并于1633年在泉州金门岛的料罗湾海战中成功击败西方海上势力,在郑和船队退出南中国海200年后,重夺了海上主导权,是大航海时代东亚海域举足轻重的人物。郑芝龙,号飞虹,福建南安石井乡人。18岁那年,郑芝龙离家出走,投靠在澳门

  • 南宋抗金名将魏胜:岳飞之后南宋最忠勇的抗金名将 大器晚成 屡胜金军 最终和岳飞一样倒在自己人暗箭下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魏胜是南宋名将。出身农家,早年曾为弓箭手。胆略过人,骁勇善战。曾多次参与抗击金军,他一度被贾和仲诬陷,后来魏胜被平反,改任楚州。在金国大将徒单克宁入侵时,魏胜力战而死。1164年冬日的一天下午,淮河边上的一处喊杀声,与四周的寂寥显得如此不相称。在一处叫清河口的地方,一队宋军被困于此孤立无援。听到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