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崔颢:​本是一个问题少年 却留下千古绝唱 是唐诗江湖里唯一让李白折服的诗人

崔颢:​本是一个问题少年 却留下千古绝唱 是唐诗江湖里唯一让李白折服的诗人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562 更新时间:2023/12/24 9:09:14

崔颢是唐代著名诗人,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崔颢,唐代诗人,与李白生于同一个时代。当崔颢开始写诗时,彼时大唐诗坛已是群星璀璨,执牛耳者当属仙圣李杜;王勃一篇序言已经被放到初唐的压轴位置;陈子昂在幽州台上留下了怆然的泪痕;贺知章满载荣誉在百官相送下已经告老还乡;同龄人中,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也成了“边塞四大天王”,豪气冲天,气盖河山;王孟二人醉心山水田园,专攻小调,也被世人传唱。

万众写诗的年代,在李杜这样的标杆下,全面超越几乎没有可能,可就算在方寸之间胜过一招半式,也算永垂不朽了,崔颢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史料记载,崔颢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这样的转变或许并不奇怪,人总是这样,在经历无常的人生历练之后,会在某一个瞬间突然醒悟,达到一个新的意识境界。

崔颢便是如此,少年成名,宦海浮沉多年终不得志,二十年间,游历大江南北,随着对自然风情的不断领悟,对自我的认识也不断升华,而最终一改往日颓靡,诗风大振,激昂豪放,气势宏伟,更是凭着一首《黄鹤楼》名扬天下,竟让太白观而搁笔几度模仿,被后世传为佳话。

暂不论品行,单从诗作来看,崔颢的一生是有着一道明确的分界线,分界线前,多写闺乐,纵情迷性;分界线后,雄浑奔放,说尽戎旅。一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取决于自身三观的呈现,或许这条分界线正是崔颢的一场顿悟,也是他趋近成熟的人生观。

少年为诗,及冠中第辉煌一时

崔颢年少聪慧,少而能诗,十多岁时便可写得一手好诗,可他写的诗,却被时人所不齿:颢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崔颢流传诗作四十余首,写妇女闺情的有十五首,细细读上几首便可知道,以“浮艳”而论实在有过其实,至少还有很多诗,内容健康向上,在艺术上也是很成功的:遇到被君王冷落的女人,他写《长门怨》:君王宠初歇,弃妾长门宫。泣尽无人问,容华落镜中。遇到沦落风尘的失足女,他写《邯郸宫人怨》:邯郸陌上三月春,暮行逢见一妇人。自言乡里本燕赵,少小随家西入秦。十三兄弟教诗书,十五青楼学歌舞。...

比起轻薄浮艳的少年郎,这些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更像是一个“妇女之友”的形象。不仅有写贵妇的,崔颢的笔下还有贫民女子:川上女,晚妆鲜,日落青渚试轻楫。汀长花满正回船,暮来浪起风转紧。自言此去横塘近,绿江无伴夜独行,独行心绪愁无尽。

崔颢早期的这些诗多以女性视角,在一个男权的社会,或许是很容易引起非议的,可他的诗中也不乏政治抱负和忧国情怀: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桥头。玉户临驰道,朱门近御沟。使君何假问,夫婿大长秋。女弟新承宠,诸兄近拜侯。春生百子殿,花发五城楼。出入千门里,年年乐未休。字里行间都在影射当朝权贵,针砭时弊,暗藏讥讽。

当然,对于崔颢的诗,当时也有不少正面中肯的评价,极富诗名的崔颢在二十岁前后赴长安应试,一举高中,鲜衣怒马,辉煌一时。

声名狼藉,无人引荐仕途无望

二十岁前后便能考中进士,无可置疑,崔颢是一个极富才华的人,按照常理来说,这样的人在仕途场上不至于混个碌碌无名的下场,而崔颢为官多年,事业上竟毫无起色,其原因也不过是在早年间,因为一首诗而落了一个“小儿无礼”的名声。当时崔颢名声渐起,超级大咖李邕听说之后,便邀请这位青年才俊到家里一叙。《旧唐书》本传里说: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将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

这样的一个超级公知主动约见,对于崔颢来说,是一个可以入仕扬名的绝好机会,见到偶像,崔颢虔诚地奉上自己的诗集,头一首诗就是这首《王家少妇》。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十五岁嫁给美男子王昌,步履盈盈走入华美堂室。自负着青春年少,将此生幸福全全寄托给夫婿。婚后,两人歌舞吟唱,竟采花草,幸福赛神仙。

以美人出嫁来比喻知音赏识,古已有之。崔颢将李邕,比作是那个大众男神王昌,而他自己,就是那个登堂入室,独占男神的十五岁少女。狂妄而直接,让人啧舌,无怪乎李邕看了第一句就大怒,呵斥崔颢“小儿无礼”,转身就走。这之后,崔颢更是声名狼藉,无人举荐,仕途上基本晋升无望。

辞官漫游,二十年间风尘苦旅

非议日愈增多,这世道已然容不下崔颢,他毫不留恋,辞官出走江湖,这一走,便是二十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节点,崔颢将自己置身于风尘苦旅之中。这20年间他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从江淮到东北,边关塞北一路走来,诗路也随着旅程变得开阔而雄伟: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热情洋溢,大气凛然,再不见闺情诗身影了。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雁门胡人,家住在代郡之地,以打猎、耕作为生。冬天山上寒冷,他就放把野火取暖。下雨时山上湿气蔓延,就且做烟雾缭绕。天下太平,辽西也不再打仗,报国赴难的机会也没有了,还是把自己灌醉吧。

孤独自处,逍遥自在,饮酒自醉,或许才是崔颢最深的向往吧。游历天下,唯有这慷慨雄浑的边境风光,金戈铁马的快意生活,才最让人留恋。当崔颢写下这些凛然风骨的边塞诗时,崔颢已经开始改变了,他不再是那个写小情小爱的无礼小儿。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变与不变,早已没有意义。年轻时的情怨缠绵,中年时的凛然风骨,都是最崔颢最本真的模样。也许,这真的应了那句话:“诗穷而后工”,当崔颢完成了少年轻薄到中年困顿,直到老年的刚劲的旅程时,他才真正跳出狭隘的轻薄浮艳,重新体会人生这趟单向的旅程。

人生顿悟,黄鹤楼上名篇盖世

而他真正的转变则是从那一次偶然登临黄鹤楼开始,远处落霞映日,江上烟波腾起,仙人驾鹤而去已不论真假,崔颢的脑海里突然间闪过一道灵光,诗歌最隐秘最精深的大门赫然开,这一刻,他顿悟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仙人一去不返,留下危楼高耸,白云翻飞,此时的崔颢,站在这黄鹤楼上,极目远眺。晴朗天空下,平原每一棵树都历历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盛绵延千里。芳草萋萋,一缕乡愁踏水而来,眼看着日薄西山,羁鸟归林,池鱼回渊,这浩浩烟波,渺茫一片,崔颢终于意识到,流离半生的追逐和逃避,最后,自己也不过是一个游子。每个人都是漂浮沧海中的一粟,在滚滚浊世中,到处都是难行的路途。也许在这一刻,面对着无限的江山,面对着悠远的时空,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

年少的辉煌与半生的失意交织在胸,纠缠不清,形成了万吨沉埋地底,但是一遇缝隙就会喷薄而出的岩浆,而登临黄鹤楼,就为这岩浆寻到了这难得的缝隙。于是,当诗人的沉郁冲开缝隙冲向云霄的时候,诗人就再也不顾及什么平仄格律之类的清规戒律,而任由这郁结之气挥洒恣肆了。这篇黄鹤楼,前一句平铺直叙,当黄鹤二字第三次出现,立即奔流而下。全诗大气深沉,前有浮声,后有彻响,堪称完美。

而他的这首诗,终于在崔颢对自我认知的升华中,登上了唐朝律诗的巅峰。以至于后来,李白登黄鹤楼,见崔颢题诗,竟然捶胸顿足,自愧不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心中郁闷,可想而知。离开黄鹤楼的李白,一直难以释怀,于是,写了《鹦鹉洲》: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颢《黄鹤楼》如出一辙,嫌不完美,又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仙太白,竟然也有仿写他人诗句的时候,不仅李白模仿,此后的1000多年里,模仿者众多,还包括鲁迅。但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功名心切,重回长安客死他乡

漫游过后的崔颢已经年近半百,多年的漂泊,应该催生出更浓的归乡情绪,可崔颢,却并非如此,相反,他越发的急求功名,这应该是那个时代大多数文人士子的执拗,天宝年间,崔颢回到长安,做起了京官,官至司勋员外郎,和二十多年前一样,一个小官职而已。754年,崔颢客死长安,未得返回故里。

崔颢这一生,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反复的挣扎和解脱。而那首《黄鹤楼》,则是他一生的浓缩体现。他的愁既有报国无门、功业无成的无奈,又有怀才不遇的忧伤,人生短暂的迷惘,更有游子迁客思念故土的乡愁,这种愁,如江雾般萦绕于诗人的心头,挥之不去。而崔颢的忧愤哀怨随着时间的推移、景致的转换发生了转移,诗的寄意急转直下,由壮志难酬的悲壮转而为遁世归乡的悲凉。

是啊,归乡是唯一的出口,可崔颢为何在半百之后特别是在漫游归来,却仍然选择跻身于功名场?或许是因为一展抱负的倔强,但我想,更多的应是为之前所受到的批评、误解、指责和诋毁,所表现出的不甘心!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陆炳:明朝最强锦衣卫指挥使 权重位高 尽职守责 陆炳是怎么做好锦衣卫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的?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陆炳是明嘉靖朝锦衣卫都指挥使,其母为明世宗朱厚熜乳母,陆炳幼小随母出入宫禁。陆炳从明世宗的儿时玩伴起步,依靠救嘉靖于火海的功劳得到嘉靖的恩宠,逐渐成为朝廷当中的大人物。陆炳,字文明,浙江嘉兴府平湖县人,嘉靖朝锦衣卫都指挥使。很多朋友知道陆炳,是因为前些年风靡一时的一套写明史的书籍,书中对陆炳的评价是

  • 金圣叹:文学批判史上的巨擘 大明朝最后一个狂士 明朝被灭誓不仕清而被杀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金圣叹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金圣叹是个鬼才。即便放在他的家乡、人

  • 晋元帝司马睿:史上最窝囊的开国之君 权力被架空 晚年过着囚牢般的生活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

    晋元帝司马睿是东晋开国皇帝,他从一个无名藩王变成九五之尊,看似风光无限,其实暗含心酸。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单力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公元276

  • 李左车:韩信唯一佩服的人 献策韩信 不费一兵一卒拿下燕齐之地 后世人奉为雹神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

    李左车是秦汉交际间的谋士。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赵亡以后,韩信曾向他求计,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才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李左车给后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名言井陉背水一战,韩信率领一万余汉军大破二十万赵军,胜利之后

  • 北宋名将呼延赞:四登太原城墙的猛将 骁勇善战 为北宋的统一和抵御契丹的入侵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呼延赞是北宋著名将领,出生于将门之家,有胆量勇气,勇猛强劲,随和率直。呼延赞热爱祖国,忠于宋廷,戎马一生,满门忠烈。他为北宋的统一和抵御契丹的入侵,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太平兴国初年,太原城上一场激烈的战斗正在进行。刚建立的北宋为了收复燕云,会师讨伐北汉,这太原城便是前往燕云十六州的必经之地。太原城池高

  • 唐顺宗李诵:史上做太子时间最长的皇帝 二十五年太子 半年皇帝 半年太上皇 只有一场改革让历史铭记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

    唐顺宗李诵是唐朝第十位皇帝,李诵从被册封为太子到真正成为皇帝,足足等待了二十六年时间,然而即位不到一年,就把皇位传给儿子,做了太上皇。更悲催的是,李诵退位一年后就不幸病逝。回顾李诵的一生,无疑就是一场漫长的等待和短短一年的草草体验,实在是充满了命运的讽刺。在唐朝历史上,第十一位皇帝顺宗李诵的存在感本

  • 祖泽清:两度反清的总兵,康熙最痛恨的叛将,最终结局凄惨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一时期说到叛将很多人都会想到吴三桂,然而除了他还有一位,此人就是祖泽清,他两度反清的总兵,是康熙最痛恨的叛将,最终结局凄惨。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叛乱,耿精忠、尚之信先后响应,史称三藩之乱。由于叛军的声势很大,康熙帝为分化、瓦解吴三桂,采取了剿抚并用的措施

  • 蔡文姬:古代四大才女之一 一朵乱世中随风摇曳的苦情花 是一个在凄苦命运中挣扎沉浮 在尘埃中开出花的女子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

    蔡文姬是东汉时期女性文学家,出身名门,才情四溢,但命运悲惨,一生三嫁。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留下了一首前无古人的音乐名作《胡笳十八拍》。书香门第出才女蔡文姬,名琰,她的父亲是东汉大名鼎鼎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出生在在这样的家庭,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种幸运。蔡邕通经史,善辞赋,且精

  • 铁血将军杨靖宇:抗战史上最悲壮的英雄之一 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 威震东北 身处绝境仍志比金坚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

    杨靖宇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1931年“九一八”

  • 冼夫人:一代女中豪杰 文武双全 巾帼不让须眉 是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冼夫人以边陲番族历事三朝,为人明大体、识大义、安抚百姓、绥靖地方,使岭南地安定繁荣达半个世纪,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冼夫人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她和她的子孙们相继为岭南地区持续百年的相对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爱国主义典范。冼夫人一生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对朝廷的忠并非愚忠,她识时务,爱国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