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金圣叹:文学批判史上的巨擘 大明朝最后一个狂士 明朝被灭誓不仕清而被杀

金圣叹:文学批判史上的巨擘 大明朝最后一个狂士 明朝被灭誓不仕清而被杀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698 更新时间:2023/12/27 21:33:06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金圣叹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金圣叹是个鬼才。即便放在他的家乡、人才济济的苏州,他也是永远特立独行的那一个。他出生在万历三十六年,一个略显尴尬的年代。此时,他的同乡前辈唐伯虎等“江南四大才子”已经故去数十年,晚明风流,凋零近半。这是一个政治比文化吃香的年代。江南士人抱团结社,不是为了风流耍酷,而是为了权斗党争。

金圣叹20岁的时候,看到了魏忠贤的垮台,也看到了东林党人的雄赳赳气昂昂。但他似乎对眼前的政治大事件无感。20岁的他,选择了一条诡异的职业道路——扶乩,开始做降神附体、神鬼沟通的工作。几年之后,金圣叹凭借这项特殊本领,已经打进了当时的主流文化圈。东林党的一些领袖和成员,比如钱谦益、姚希孟等当时的红人,都曾请他到家中扶乩降神。

时人记载,金圣叹声称慈月宫陈夫人附灵于他,他因而能通神灵、知宿因。他在扶乩过程中,“无意识”写下的诗文“长篇大章,滔滔汩汩”,连有道行、有地位的士人大佬看了都很佩服,对他的这一套神神鬼鬼深信不疑。现在,我们普遍认为,金圣叹的出名是因为评点《水浒传》等“才子书”,但他在晚明的名气,更主要是源于他的灵媒身份。

28岁那年,他给当时执文坛牛耳的钱谦益举行扶乩降神仪式。通过附在他身上的天台泐法师,彻底征服了钱谦益。金圣叹为钱谦益示因缘,是有附加条件的。他请求钱谦益为他“作传一首,以耀于世”。事后,钱谦益很诚恳地照做了。通过钱谦益的诗文,主流文化圈都知道了金圣叹这个人。视科举如儿戏,因而在科举路上毫无成就的金圣叹,却以这种方式博得大名。最爱君也是服了,他的头脑构造确实异于常人。

很多人说金圣叹的灵异附体体验,是他凭借个人文学才华的一种装神弄鬼。这种事,的确不好评价。只能说是老天爷给他赏饭,一般人吃不来。当时,另一位江南名士叶绍袁,也曾多次把金圣叹请到家中扶乩。1634年左右,叶绍袁向附体在金圣叹身上的泐法师问到对时局的预测。泐法师说:流贼必不渡江,苏州兵火,十年之后,必不能免。11年后,顺治二年,病中的叶绍袁想起泐法师的预言,一一应验,不觉心惊。

胡适说,金圣叹是十七世纪的一个大怪杰。他的怪,怪在总是不按常理出牌。金圣叹早年参加过多次科举考试,而每次去,都不好好发挥,都是抱着做“张铁生”的心态去的。清人笔记说他,“每遇岁试,或以俚辞入时文,或于卷尾作小诗,讥刺试官”。所以,每考一次,就被除名一次。他倒也有耐性,换个名字,再来一次。视人生出路,如同游戏。

很多人据此称赞金圣叹的反叛精神,但是你反叛一次也就够了,反叛这么多次,不嫌无聊吗?如果你真的痛绝于仕途功名,那就彻底做个优游林泉的读书人,为何还要参加三年高考五年冲刺呢?只有一种解释:他确实无意于科举功名,但却想成名,想走捷径,所以屡屡以科考上的特立独行之举来引起时人的瞩目。就像他一度热衷扶乩降神,也是如此。在钱谦益作文写诗“称颂”他之后,金圣叹逐渐退出了扶乩的行当。反过来说,他当初进入这个行当,或许只是为了图名。

金圣叹是一个极其自负的人。他后来追忆早年志向,说儿时自负大才,常常自我感觉良好,总是觉得“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才,只我一人独沉屈”。有才能却不见用,这是任何时代一个读书人最大的悲哀。金圣叹对此尤其敏感。他在《西厢记》张生唱“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一句后,批道:“哀哉此言,普天下万万世才子同声一哭!”

可见,对于时运不济的怨艾,他是感同身受的。这种“自负”和“沉屈”的感慨,成为他一生的基调。最后一次游戏科举考场被除名后,金圣叹曾笑着对人说:“今日可还我自由身!”人家就问他,什么是“自由身”?他炫技式地解释说,“酒边多见自由身”,这是张籍的诗里说的;“忙闲皆是自由身”,这是司空图说的;“世间难得自由身”,罗隐说的;“无荣无辱自由身”,寇准说的;“三山虽好在,惜取自由身”,朱熹说的。

展示完他搜索引擎般强大的记忆能力后,他不再作进一步解释。但从他特意检索出来的这些诗句,我们大致也可以拼贴出他心目中的“自由身”,其实就是一个无拘无束、无荣无辱、诗酒自娱、珍惜自由的人。说到底,金圣叹是有圣人情结的。他虽然推崇,却不想学陶渊明做个隐者,否则他就没必要做出那么多带有表演性质的、吸引舆论关注的举动,他也不会因为有才不见用而深感郁闷沉屈。他原本可以过得更简单,更快乐,而不仅只是在文字里意淫“不亦快哉”的种种快感。

金圣叹的悲剧,在于生不逢时。不甘心空抱才华而无所用于世,又不愿意为了博取功名而牺牲底线,牺牲自由,最终只好牺牲了自己大半生的好心情。他要是早生一百年,赶上晚明嬉笑怒骂、歌哭无端,人皆不以为意的时代,或许仍是一个落魄的才子,但至少不用活得那么辛苦。偏偏他生活在朝代鼎革之际,政治、民族矛盾取代个性解放的潮流,成为社会的风向标。金圣叹的江南才子气质,一下子就显得与世俗格格不入。

时代挤压了才子的生存空间,金圣叹感觉到疼痛,终其一生,却可能连痛在哪里都不知道。他一生孤高傲世,放言无忌,到头来落落寡欢,成为时人眼中的妖魔鬼怪。他还在世的时候,同郡的名士归庄就曾公开说,看了他的书,听到他的所作所为,恨不得将他掐死。归庄有强烈的反清思想,后来对“哭庙案”中被害的十七名文人表示哀悼,但独独对金圣叹之死拍手称快。

尤侗,一个暗自以金圣叹为模仿对象的才子,在公开场合仍要诋毁他,骂他“狂放不羁”。这显然更懂得与时代妥协。更多人站出来,骂他“迂”,笑他“愚”,甚至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对他进行了全面的否定。一个人的思想若与时代错位,领先时代愈多,所受痛苦就愈烈。在时人看来,金圣叹的罪大恶极是为《水浒传》《西厢记》等诲淫诲盗的“邪书”唱赞歌。他们编排段子,说施耐庵写《水浒传》,导致子孙三世皆哑,金圣叹评《西厢记》,导致人头落地,这都是报应啊。

其实,金圣叹的个性,很多学的是前辈李贽。他对《水浒传》《西厢记》等通俗文学的推崇,也是延续了冯梦龙等人的识见。但他生前死后所受到的毁谤,一点儿也不比那些前辈少。金圣叹多次无奈地说:“我辈一开口,便疑谤自兴。”只要我一说话,甭管说啥,人家就先诽谤一通;只要我的书一出来,甭管写啥,人家也是一顿痛毁。

从这一点看,明末清初的思想氛围,较之前反而有了不小的退步。只有少数人,比如徐增,才透过金圣叹坚硬的躯壳,看到了他的可爱与温情。在徐增的眼里,金圣叹有着随和的性格,可爱的脾气。他说:“圣叹无我无人,相与则辄如其人。如遇酒人,则曼卿轰饮;遇诗人,则摩诘沉吟;遇剑客,则猿公舞跃;遇棋客,则鸠摩布算;遇道士则鹤气冲天,遇释子则莲花绕座;遇辩士则珠玉随风,遇静人则木讷终日;遇老人则为之婆婆,遇赤子则啼笑宛然。”

这样的金圣叹,很会与人打交道,也很能融入、顺从别人的爱好与个性。与他在书中展示出来的离经叛道,判若两人。难怪徐增会对他“路转粉”,说金圣叹是“魔”的话,那他愿意为他“着魔”。

朱光潜说,豁达者在悲剧中参透人生世相,他的诙谐出入于至性深情,所以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金圣叹给人的幽默感,临死前都不忘调侃狱卒的幽默感,在这个时代往往被理解成了骨气与勇气,但有多少人懂得,这仅仅是他骨子里的沉痛?历史,终究没有给予金圣叹大展宏图抱负的机遇。在他37岁壮年之时,大明亡了。

很多人来不及准备,就要站队。有的人,比如顾炎武、归庄,至死不与清人合作,而有的人,迅速变换头脸,迎接新主,甚至不惜坑杀同胞,献上投名状。不管是否愿意,金圣叹也要作出选择。他在明朝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除了有点儿名气,一概全无。而这名气,一大半还是骂名。但他还是守住了一个读书人的底线,未曾因为现实的不如意而猴急猴急地投奔新主。相反,他对战争感到厌恶,因为战争的残暴而对清人缺少好感。

他在评论唐人郑谷的诗时说,“我读此言,而不觉深悲国破家亡又未得死之人,真不知其何以为活也”。又评吴融的诗句“咸阳久已变荒原”时说,“所谓劫火终讫,乾坤洞然,虽复以四大海水为眼泪,已不能尽哭”。一个自负的文学评论家,时常带着哭腔,可以想见他内心的感受。在满目兵戈之际,他的小外甥降生了。他写诗说:“造物真轻忽,翻欢作泪零。”本当欢喜的事,反而悲哀落泪,那是多么沉痛的岁月。

清人入关这段岁月,显然是他很不好的记忆。他后来说,他的记忆中只有少年和老年的时光,壮年这一段,好像遗失了,不知道丢在哪里,想找都找不回来。他唯一的一次失态,是在死前一年。顺治十七年二月,朋友邵点从北京给他带来一个消息,告诉他,顺治皇帝读到他的文章,嘱咐词臣说:“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53岁的金圣叹登时失态,向北望空而拜,叩头谢恩。

紧接着文思如泉涌,写下了《春感八首》,甚为得意地自夸:“何人窗下无佳作,几个曾经御笔评?”他甚至在诗中幻想,自己去做吕尚、诸葛亮那样身系国家安危的贤相,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很多人因为金圣叹的这次狂喜,说他“丑态毕露”,丧失民族气节,老狐狸终于露出了尾巴。他一生主张、贯彻真性情,推崇“一片天真烂漫到底”,要喜便喜,要哭便哭。他要真是一只擅于掩藏的老狐狸,他才不会在此时露出尾巴,自己躲在被子里笑就好了。

他一生自负大才,却命途多舛,理解者少,嫉恨者多。一个人孤独地走着,走了很久很久,突然听到有个声音,还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声音,要加入他一起走。知音已难求,这么位高权重的知音,更可遇不可求。他的感激之情,他的热泪涕零,也都可以理解了。更何况,金圣叹连抱大腿都来不及,他的命运很快就翻转直下。这阵狂喜,终究只是他内心的一段小插曲。

一年后,这个终生怀才不遇又满是幻想的穷秀才,再次见识了人生的黑色,一点儿也不幽默。欣赏他的顺治帝,竟然驾崩了。皇帝之死,对金圣叹来说,就像之前捡到一张彩票,一对开奖号码,还是特等奖,欣喜若狂来不及兑奖,又掉到水里,泡汤了。梦醒的时候,才是最残酷的时候。

说起来,金圣叹之死,与顺治之死也有一些勾连。“哭庙案”的发生背景,正是吴县诸生在追悼顺治帝的仪式上,要求撤换鱼肉乡民的新县令任维初。多种证据表明,金圣叹并未参与“哭庙”,他也不在最初被捕的11人名单内。不过,“哭庙案”次日,出于正义感的金圣叹写了一篇名为《十弗见》的杂文,声援诸生的抗议活动。这才被牵连进去。他有一段时间担心被捕,藏匿了起来。两个多月后,他还是被押解到了南京。

金圣叹等人原本罪不该死,但是经手办案的江苏巡抚朱国治害怕被牵进知县贪污案脱不了身,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一场和平请愿的“学生运动”,办成了谋逆案。办案官员要求,“谋逆案”的首犯必须要有相当的名气。金圣叹于是首当其冲。恰好此时,朝廷指派的满族大臣正在江南调查并处理江南士绅投奔郑成功事件,金圣叹和其他十七名诸生成为了高压政策的牺牲品。

一生追逐名气,到头来反为名声所累。金圣叹的人生,总是跌落得让人唏嘘。而这一切,他本人或许自始至终都蒙在鼓里。临刑前,他还大惑不解:“杀头,至痛也;籍没,至惨也。圣叹以无意得之,不亦异乎?”顺治十八年七月,金圣叹被斩首而死,死于莫须有的“叛逆罪”。这一年,他54岁。

曾给他带来好消息的友人邵点,后来解释过金圣叹的罹祸。他说,金圣叹做过一个梦,梦里有高人警示说,你什么诗都可以批解,但切记不可说《古诗十九首》。金圣叹毕生引以为戒,但后来醉酒中纵谈“青青河畔草”,未守警戒,终成绝笔。这种解释,早年热衷扶乩降神的金圣叹,若死后有知,会作何感想呢?

也许,有些时代,可以诞生金圣叹,却不配拥有金圣叹。他在最后时刻,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正应了自己说过的那句话——做事业要挺身出去,了生死亦要挺身出去。一辈子落魄,半辈子被骂,金圣叹终于没有变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或许才是他最应获得尊敬的原因。金圣叹死后,“康雍乾盛世”来了。盛世之下,文人的毛发被捋得服服帖帖的,纪晓岚、刘墉袁枚,那些个时代的才子们,一个比一个精致,一个比一个油腻,不狂傲,亦不狂喜,但也无个性,无底线。那样的盛世,如骂金圣叹者所愿。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晋元帝司马睿:史上最窝囊的开国之君 权力被架空 晚年过着囚牢般的生活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

    晋元帝司马睿是东晋开国皇帝,他从一个无名藩王变成九五之尊,看似风光无限,其实暗含心酸。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单力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公元276

  • 李左车:韩信唯一佩服的人 献策韩信 不费一兵一卒拿下燕齐之地 后世人奉为雹神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

    李左车是秦汉交际间的谋士。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赵亡以后,韩信曾向他求计,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才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李左车给后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名言井陉背水一战,韩信率领一万余汉军大破二十万赵军,胜利之后

  • 北宋名将呼延赞:四登太原城墙的猛将 骁勇善战 为北宋的统一和抵御契丹的入侵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呼延赞是北宋著名将领,出生于将门之家,有胆量勇气,勇猛强劲,随和率直。呼延赞热爱祖国,忠于宋廷,戎马一生,满门忠烈。他为北宋的统一和抵御契丹的入侵,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太平兴国初年,太原城上一场激烈的战斗正在进行。刚建立的北宋为了收复燕云,会师讨伐北汉,这太原城便是前往燕云十六州的必经之地。太原城池高

  • 唐顺宗李诵:史上做太子时间最长的皇帝 二十五年太子 半年皇帝 半年太上皇 只有一场改革让历史铭记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

    唐顺宗李诵是唐朝第十位皇帝,李诵从被册封为太子到真正成为皇帝,足足等待了二十六年时间,然而即位不到一年,就把皇位传给儿子,做了太上皇。更悲催的是,李诵退位一年后就不幸病逝。回顾李诵的一生,无疑就是一场漫长的等待和短短一年的草草体验,实在是充满了命运的讽刺。在唐朝历史上,第十一位皇帝顺宗李诵的存在感本

  • 祖泽清:两度反清的总兵,康熙最痛恨的叛将,最终结局凄惨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一时期说到叛将很多人都会想到吴三桂,然而除了他还有一位,此人就是祖泽清,他两度反清的总兵,是康熙最痛恨的叛将,最终结局凄惨。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叛乱,耿精忠、尚之信先后响应,史称三藩之乱。由于叛军的声势很大,康熙帝为分化、瓦解吴三桂,采取了剿抚并用的措施

  • 蔡文姬:古代四大才女之一 一朵乱世中随风摇曳的苦情花 是一个在凄苦命运中挣扎沉浮 在尘埃中开出花的女子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

    蔡文姬是东汉时期女性文学家,出身名门,才情四溢,但命运悲惨,一生三嫁。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留下了一首前无古人的音乐名作《胡笳十八拍》。书香门第出才女蔡文姬,名琰,她的父亲是东汉大名鼎鼎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出生在在这样的家庭,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种幸运。蔡邕通经史,善辞赋,且精

  • 铁血将军杨靖宇:抗战史上最悲壮的英雄之一 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 威震东北 身处绝境仍志比金坚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

    杨靖宇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1931年“九一八”

  • 冼夫人:一代女中豪杰 文武双全 巾帼不让须眉 是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冼夫人以边陲番族历事三朝,为人明大体、识大义、安抚百姓、绥靖地方,使岭南地安定繁荣达半个世纪,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冼夫人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她和她的子孙们相继为岭南地区持续百年的相对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爱国主义典范。冼夫人一生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对朝廷的忠并非愚忠,她识时务,爱国爱民

  • 东汉最后一位战神级名将,百战百胜,仅凭名字就吓住匪徒,最后结局凄惨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

    东汉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将领,然而随着时代的推进,逐一落幕,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东汉最后一位战神级名将,百战百胜,仅凭名字就吓住匪徒,最后结局凄惨。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在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文字中,唯一一个代表民族称号的文字就是“羌”。羌族在东汉时期,按照所处的地理位置,分为东羌和西羌。西羌分

  • 翁同龢:既是两朝帝师 更是甲午罪魁 坑了李鸿章一次却坑了李鸿章一生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翁同龢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曾担任晚清同治帝、光绪帝的师傅,主持宫廷教育长达40年,为培养同治、光绪两帝付出了巨大辛劳。他曾两次担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还长期担任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重要职务,既管外事,又管内政,无疑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权贵人物。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