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蔡文姬:古代四大才女之一 一朵乱世中随风摇曳的苦情花 是一个在凄苦命运中挣扎沉浮 在尘埃中开出花的女子

蔡文姬:古代四大才女之一 一朵乱世中随风摇曳的苦情花 是一个在凄苦命运中挣扎沉浮 在尘埃中开出花的女子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胖次 访问量:4293 更新时间:2023/12/31 23:32:25

蔡文姬是东汉时期女性文学家,出身名门,才情四溢,但命运悲惨,一生三嫁。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留下了一首前无古人的音乐名作《胡笳十八拍》。

书香门第出才女

蔡文姬,名琰,她的父亲是东汉大名鼎鼎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出生在在这样的家庭,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种幸运。蔡邕通经史,善辞赋,且精于书法,擅长音乐。在父亲的熏陶下,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养,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三国时丁廙在《蔡伯喈女赋》中描述道:“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后汉书·烈女传·蔡琰传》中称蔡文姬“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

《后汉书》有一则史料也记载了蔡文姬的文化素养。当蔡文姬历经十多年离乱归汉后,有一次,曹操问蔡文姬:“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后来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古文,没有错误和遗漏,赢得了曹操的敬重与赞叹,可见其过人的记忆力与深厚的文学涵养。

除了较高的文学素养之外,蔡文姬还精通音乐,并有较深的造诣。《后汉书》李贤注引刘昭《幼童传》中说,“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谬。”蔡邕弹琴时不巧弄断琴弦,在隔壁的蔡文姬马上就能听出是第二根弦崩断。蔡邕不以为然,又故意弄断另一根琴弦,蔡文姬又准确地指出是第四根。能达到听音知断弦的地步,其音乐水平可想而知。

正因为继承了父亲几乎所有的才华,因此韩愈称赞说“中郎有女能传业”,可见,蔡文姬真可谓出身名门,知书达理,大家闺秀,窈窕淑女。

自古红颜多薄命

但可惜的是,因生逢乱世,造成了蔡文姬一生的悲惨。蔡文姬的童年十分不幸,其父蔡邕因上书抨击朝政而被流放,蔡文姬也随父过了十二年的流亡生活。直到权臣董卓当政时,拜蔡邕为左中郎将,生活才暂时安定下来。十六岁时,蔡文姬迎来了她的第一次婚姻,嫁给了卫仲道。卫仲道出身河东大族,熟读经史,两人真可谓郎才女貌,琴瑟和鸣。

但从此,不幸却接二连三降临到蔡文姬身上。婚后一年,丈夫卫仲道就因病去世,郁郁寡欢、欲哭无泪的蔡文姬只好回到娘家居住。痛悼丈夫的眼泪还没抹干,更大的打击又接踵而至,父亲蔡邕在董卓被诛后也被杀身亡。命运如此无情,竟让一位柔弱的才女遭遇如此打击,但苦难还远远不止,遭受丧夫丧父之痛的蔡文姬又经历了战乱流亡之苦。

兴平年间天下大乱,匈奴乘机掳掠中原,蔡文姬与成千上万的百姓一起亡命天涯。无家可归,无路可走,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蔡文姬是怎样的弱不禁风,是怎样的绝望与凄凉。但祸不单行,流亡期间,蔡文姬又被“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的匈奴所掳。满腹的才华终究抵不过匈奴锋利的弯刀,曾经的故乡不过是点点泪光之中的模糊影像。中原的软弱,受苦流泪的只是无辜的百姓,蔡文姬的悲剧,其实就是时代与战争的悲剧。

让我们略感欣慰的是,南匈奴左贤王倾慕蔡文姬的美貌与才学,将她强纳为妻子。在那遥远又陌生的地方,忍气吞声的蔡文姬一居就是十二年,并生有两个小孩。她的青春年华在悲愤中埋葬大漠,她的绝世才华在哀怨中无奈隐藏。

千古绝唱洒血泪

建安十三年,统一了北方的曹操思念起当年与自己“有管鲍之好”的蔡邕,得知其女儿蔡文姬还在匈奴,便派使臣用重金将蔡文姬赎回。蔡文姬在归与留的残酷抉择中抛夫别子,独自踏上了归乡之路。回到故土后,在曹操的亲自安排下,蔡文姬后来又嫁给屯田都董祀,开始了她相对安定的第三次婚姻。

多年的离乱之苦,无情岁月,已褪去了蔡文姬的青春和容颜,已打磨掉一介才女的尊严与骄傲,却未能埋没蔡文姬的才情。蔡文姬归汉后,悲叹自己命运多舛,想到与孩子骨肉分离,不由悲从中来,在柔肠寸断,但又无可奈何的情境之下,写下了哀怨惆怅、动人心魄、流传千古的《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字字滴泪,句句泣血,每次读之,都引起共鸣而不忍读完,只好掩卷长叹。在《第四拍》中,她唱出对故乡的思念,发出对乱世的愤懑:“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在《第八拍》中,她想到自己命运坎坷,发出了“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的千古哀叹;在《第十六拍》中,她想到母子天各一方,不由肝肠寸断:“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

蔡文姬“因感伤乱离,追怀悲愤”,还写有《悲愤诗》二首,描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在第一首五言诗中写母子别离的情景,“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读来让人潸然泪下。在第二首七言诗中描写自己当时的痛苦心情,“心吐思兮胸愤盈,欲舒气兮恐彼惊,含哀咽兮涕沾颈”,真是声泪俱下,悲不能已。

蔡文姬的作品,展现的是诗人的生命和血泪,正因如此,她的悲情也深深感染着后人。唐代诗人李颀听到胡笳曲,不由感慨道:“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宋代诗人徐钧发出了“此生已分老沙尘,谁把黄金赎得身。十八拍笳休愤切,须知薄命是佳人”的叹惋。明朝陆时雍感叹道:“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苦难与不幸,让蔡文姬获得了创作的源泉,给后人留下了传世杰作;成就与才情,让蔡文姬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

一切都已随历史的风尘渐渐散去,唯有那一声“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的千古绝唱,还隐隐约约萦绕在人们的心头,时断时续,如泣如诉,让人心酸,让人伤感!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铁血将军杨靖宇:抗战史上最悲壮的英雄之一 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 威震东北 身处绝境仍志比金坚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

    杨靖宇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1931年“九一八”

  • 冼夫人:一代女中豪杰 文武双全 巾帼不让须眉 是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冼夫人以边陲番族历事三朝,为人明大体、识大义、安抚百姓、绥靖地方,使岭南地安定繁荣达半个世纪,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冼夫人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她和她的子孙们相继为岭南地区持续百年的相对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爱国主义典范。冼夫人一生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对朝廷的忠并非愚忠,她识时务,爱国爱民

  • 东汉最后一位战神级名将,百战百胜,仅凭名字就吓住匪徒,最后结局凄惨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

    东汉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将领,然而随着时代的推进,逐一落幕,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东汉最后一位战神级名将,百战百胜,仅凭名字就吓住匪徒,最后结局凄惨。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在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文字中,唯一一个代表民族称号的文字就是“羌”。羌族在东汉时期,按照所处的地理位置,分为东羌和西羌。西羌分

  • 翁同龢:既是两朝帝师 更是甲午罪魁 坑了李鸿章一次却坑了李鸿章一生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翁同龢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曾担任晚清同治帝、光绪帝的师傅,主持宫廷教育长达40年,为培养同治、光绪两帝付出了巨大辛劳。他曾两次担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还长期担任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重要职务,既管外事,又管内政,无疑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权贵人物。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 才华横溢的神童 幼年写诗名动四海 晚年政治斗争失败 不知所踪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

    骆宾王是唐代著名诗人,出身寒微,少有才名。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公元684年,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撰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徐敬业败亡后,下落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遁入了空门。初唐四杰都是充满悲情的人物。明明生在科举取士的清明时代,却不能通过文学考试出仕为官;明明自幼满腹

  • 南明蜀王刘文秀祸起萧墙 与同是张献忠义子的孙可望反目成仇 最终壮志难酬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

    刘文秀早年一直追随张献忠,是张献忠阵营中的一个重要将领。献忠死后,与孙可望等率大西军余部数万人,进军云贵,联明抗清。在南明永历朝,他忠贞国家、识大体顾大局,却不为南明当权者所待见,最后落得个郁郁而终。在明朝末年,刘文秀就已经是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中的一位重要将领了。张献忠收养了许多少年为义子,其中最出名

  • 郭佳·穆彰阿:道光皇帝身边最信赖的宠臣之一 名气不大但功绩很深 他的死也异于常人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郭佳·穆彰阿是清朝大臣,进士出身,担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善于揣摩上意,深受宠信,权倾内外。鸦片战争期间,穆彰阿主张议和,诬陷林则徐等主战派,并主持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无法忘记和抹去的伤痛。这场战争是因虎门销烟而引起的,禁烟运动的领导人林则徐又力主抗战,可惜因主和派的顽

  • 孙可望:是张献忠养子 也是大西军首领 最后还是投降满清 加速了南明的灭亡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孙可望是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主要将领,张献忠他死后孙可望坚持抗清。后改投永历政权,以武力挟制永历朝廷。然而,孙可望最终却背叛了大西军,选择投靠清朝,使得本已脆弱的抗清势力遭受重创,最终被覆灭。孙可望,这个名字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但是他的养父却几乎家喻户晓,孙可望的养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末著名

  • 清朝最被低估的皇帝雍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生争议不断,居功至伟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一时期有许多著名的皇帝,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清朝最被低估的皇帝雍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生争议不断,居功至伟。提起雍正,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九子夺嫡”,可以说,兄弟相残的悲剧,伴随着雍正的一生。自康熙四十九年,康熙第一次废掉太子时,清朝的“九子夺嫡”正式拉开序

  • 赵竑堪称南宋最憋屈的太子 皇帝驾崩后本以为会登基结果却被废黜 发动政变却失败 最后被迫害致死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赵竑本是宋太祖四子秦王赵德芳的九世孙,宋宁宗赵扩无子,于是立赵竑为皇子。宋宁宗赵扩驾崩后,赵竑奉命入宫,原以为会被拥戴为帝,结果却在当场被废黜为王,不久后被赐死。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三,掌握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被迫”接受了部下披在他身上的黄袍,“无可奈何”之下发动了陈桥兵变,夺取了周朝的江山,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