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东汉最后一位战神级名将,百战百胜,仅凭名字就吓住匪徒,最后结局凄惨

东汉最后一位战神级名将,百战百胜,仅凭名字就吓住匪徒,最后结局凄惨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085 更新时间:2023/12/28 16:29:14

东汉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将领,然而随着时代的推进,逐一落幕,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东汉最后一位战神级名将,百战百胜,仅凭名字就吓住匪徒,最后结局凄惨。

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在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文字中,唯一一个代表民族称号的文字就是“羌”。

羌族在东汉时期,按照所处的地理位置,分为东羌和西羌。西羌分布在陇西、金城,主要在今天的甘肃境内,金城就是今天的兰州;东羌主要分布在安定、北地,这个范围比较大,包括了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

羌族人全民皆兵,特别擅长山地作战,在刘秀打天下的时候,羌族人往往是作为雇佣军出现的。

马援扑灭羌人作乱、安定陇西开始,不管是重兵围剿,还是怀柔招抚,东汉的西北边境就一直没有太平过。

即使在公元143年,陇西地区爆发最高震级为8级、大大小小180多场地震,羌族人的叛乱依然没有停歇。

先零羌被灭,参狼羌又反,钟羌完蛋了,东羌又乱,羌人好像一个在擂台上屡次被击倒却屡次站起来的顽强拳手,与庞大的东汉帝国整整搏斗了一个多世纪的时光。

这种情况一直到段颎出现才得以改变。

段颎的想法很简单,杀光羌人之后,自然不会有羌人之乱了。放到今天,段颎妥妥的要被扣上种族灭绝的罪名。

段颎的崛起过程,始终伴随着战争和杀戮,战功和首级是他获取功名和富贵的唯一手段。

想当初,段颎只是一个皇家陵园管理员,每天干着洒水扫地,打扫卫生的差事,但他从小学习骑射,之后又“折节向学”,奔着文武双全的路子培养自己。

底子扎实、有真材实料的段颎投身军旅之后,通过两次战争迅速崛起。这两次战争一次是在东北边境对阵鲜卑人,一次是在山东剿灭农民起义。

从段颎初战鲜卑来看,他是一个为求胜利不择手段的家伙。

段颎率军即将抵达战场的时候,担心鲜卑人会战略撤退,脑洞大开地派人假扮信使,送来伪造的退兵命令,然后做戏做全套地假装撤退。鲜卑人一看,集结人马,跟着屁股后头就追来了。

正中段颎下怀,一个回马枪,大获全胜。

段颎平定羌乱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期间苦战、冤狱,挫折不少。

段颎刚刚担任护羌校尉的时候,正逢羌族八部造反,段颎战而胜之。第二年,羌族人卷土重来,段颎的部队陷入苦战,连段颎自己都下马参加战斗,终于靠着铁血杀戮度过危难。

但凡有战功,就有人来抢。段颎骄人的战绩引来其他人的嫉妒,诬陷随之而来,段颎被投入监牢,数以千计的官员百姓为段颎鸣冤抱不平,段颎自己倒是泰然处之,只是请罪,不为自己辩解,也不攀扯别人,被认为胸怀宽广,有长者之风。

随着羌乱蔓延,段颎再度出马,以更血腥的杀戮以牙还牙。

段颎不是那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将领,他和白起一样主张歼灭敌人主力。

数年艰苦的战斗,段颎节节胜利,并且宜将剩勇追穷寇,追得败逃的羌族人上天入地,以霹雳手段对羌族人赶尽杀绝,经过湟中之战、鸾鸟之战、逢义山之战、落川之战、射虎谷之战等多次战役,终于平定西羌、击灭东羌。

《后汉书·段颎传》中统计了段颎的战果:大小战役180,斩敌首38600余,缴获牛马牲畜42万多,自身仅损失400多人,消耗军费44亿。

段颎在羌地有着“杀神”和“屠夫”的称号,几乎到了“可止小儿夜啼”的程度,这“凶名”经年不衰,很多年后依然流传。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当时,三国著名的“毒士”贾诩初进官场,郁郁不得志,辞官回乡,路上遭遇叛乱的少数民族,包括贾诩在内的数十人被抓获。贾诩只说了一句话,“我是段颎的外孙”,就把这些少数民族叛匪吓得够呛,立马释放了贾诩,而其他一起被抓的人都被杀害。

这时,段颎已经去世多年,但在羌地,段颎的名字早就成了一个传奇,神鬼辟易。

段颎是一个出色的军人,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其实,历史上很多名将都有这个通病,他们在战场上可以是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上阵杀敌、浴血奋战,百战百胜、战功赫赫,但一旦进入官场。却缺乏久经的政治关系网,往往成为政治上的矮子,摸不清方向。

在西域立下大功段颎,后来官至太尉。众所周知,东汉末期,朝廷早已乌烟瘴气,不仅宦官与外戚斗,轮流坐庄,就是各自集团内部也互相斗争,尔虞我诈。而曾经在战场上豪情万丈的段颎为了保住官位,居然也和宦官搅在了一起,段颎依附中常侍王甫,介入了太监集团的内斗,结果自己成了牺牲品。

公元179年,汉灵帝光和二年,专权宦官内部曹节和王甫闹矛盾,曹节假手司隶校尉之手,捕杀了王甫,身为王甫党羽的段颎也被捕,最终段颎于狱中服鸩自杀,家属也被流放边境,死得很惨。

可惜了,这些名将,不是死于战场,而是死于官场。

纵观其一生,段颎跟李云龙类型很像一类将军,打仗路子野,甚至敢假传圣旨让自己撤退,以此诱骗敌军追击。他参与过的大战役不多,但是毕生大小一百八十余战,多身先士卒在百死之阵中。逢义山之战,段熲兵少,他却骑马在旁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道理激励士兵,一战击溃羌族联盟,大多数打的都是硬仗。

但在政策上跟张奂有所冲突,到了段熲想要将其诛杀的地步,但终究听信张奂的解释没有下手。从后来五胡乱华的惨剧看来,段熲想要彻底把羌胡击溃的思路是没错的,后来曹操屠乌丸,使这支民族在五胡之际只能充当雇佣兵,而无争强的能耐。

段熲也提到过赵充国、马援靠内迁少民,可是这么多年还是反叛,长久以来的耗资更甚。但一味屠戮也未免过于偏激,反激起顽抗。中国的边寇往往是灭了一族就会有另一族崛起,最好的还是以夷制夷减少成本。故张奂、段熲均有可取之处。

怪就怪东汉末年的政治环境实在太差,彼此间党同伐异,令忠良对立。段熲虽也有军阀习性,但本性仁爱,能跟士卒同甘共苦。后来受凉州刺史郭闳诬陷,就直接谢罪,不敢自称冤枉。到最后位至三公,因天文现象自贬,却仍遭阳球之辱而自杀。

后来李云龙宁愿自杀也不愿去东北,大概就是这么一个心情。

朝廷知颎为郭闳所诬,诏问其状。颎但谢罪,不敢言枉,京师称为长者。

说到底段熲更适合待在边疆,他不应该到京城去,那里的险恶更甚于沙场,段熲真应该做一位最纯粹的武将。段熲一念之仁,让张奂安享晚年去搞学术,正说明他始终还是那位京师众人称赞的长者。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翁同龢:既是两朝帝师 更是甲午罪魁 坑了李鸿章一次却坑了李鸿章一生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翁同龢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曾担任晚清同治帝、光绪帝的师傅,主持宫廷教育长达40年,为培养同治、光绪两帝付出了巨大辛劳。他曾两次担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还长期担任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重要职务,既管外事,又管内政,无疑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权贵人物。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 才华横溢的神童 幼年写诗名动四海 晚年政治斗争失败 不知所踪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

    骆宾王是唐代著名诗人,出身寒微,少有才名。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公元684年,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撰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徐敬业败亡后,下落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遁入了空门。初唐四杰都是充满悲情的人物。明明生在科举取士的清明时代,却不能通过文学考试出仕为官;明明自幼满腹

  • 南明蜀王刘文秀祸起萧墙 与同是张献忠义子的孙可望反目成仇 最终壮志难酬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

    刘文秀早年一直追随张献忠,是张献忠阵营中的一个重要将领。献忠死后,与孙可望等率大西军余部数万人,进军云贵,联明抗清。在南明永历朝,他忠贞国家、识大体顾大局,却不为南明当权者所待见,最后落得个郁郁而终。在明朝末年,刘文秀就已经是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中的一位重要将领了。张献忠收养了许多少年为义子,其中最出名

  • 郭佳·穆彰阿:道光皇帝身边最信赖的宠臣之一 名气不大但功绩很深 他的死也异于常人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郭佳·穆彰阿是清朝大臣,进士出身,担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善于揣摩上意,深受宠信,权倾内外。鸦片战争期间,穆彰阿主张议和,诬陷林则徐等主战派,并主持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无法忘记和抹去的伤痛。这场战争是因虎门销烟而引起的,禁烟运动的领导人林则徐又力主抗战,可惜因主和派的顽

  • 孙可望:是张献忠养子 也是大西军首领 最后还是投降满清 加速了南明的灭亡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孙可望是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主要将领,张献忠他死后孙可望坚持抗清。后改投永历政权,以武力挟制永历朝廷。然而,孙可望最终却背叛了大西军,选择投靠清朝,使得本已脆弱的抗清势力遭受重创,最终被覆灭。孙可望,这个名字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但是他的养父却几乎家喻户晓,孙可望的养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末著名

  • 清朝最被低估的皇帝雍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生争议不断,居功至伟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一时期有许多著名的皇帝,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清朝最被低估的皇帝雍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生争议不断,居功至伟。提起雍正,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九子夺嫡”,可以说,兄弟相残的悲剧,伴随着雍正的一生。自康熙四十九年,康熙第一次废掉太子时,清朝的“九子夺嫡”正式拉开序

  • 赵竑堪称南宋最憋屈的太子 皇帝驾崩后本以为会登基结果却被废黜 发动政变却失败 最后被迫害致死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赵竑本是宋太祖四子秦王赵德芳的九世孙,宋宁宗赵扩无子,于是立赵竑为皇子。宋宁宗赵扩驾崩后,赵竑奉命入宫,原以为会被拥戴为帝,结果却在当场被废黜为王,不久后被赐死。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三,掌握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被迫”接受了部下披在他身上的黄袍,“无可奈何”之下发动了陈桥兵变,夺取了周朝的江山,建立

  • 张议潮:被历史封存的大唐传奇 他自建军团抗击吐蕃 开拓疆土四千余里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

    张议潮是唐朝民族英雄,少有大志,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散尽家财,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的吐蕃,以归义军之名克复瓜、沙、凉等州郡,开拓疆土四千余里。张义潮以一颗爱国赤诚之心,战胜千难险阻,收复沦陷国土,回归祖国,是一名名副其实的伟大民族英雄。沙州陷落安史之乱后,朝廷抽

  • 千古忠魂巴蔓子:一颗头保住三座城 无愧于国家和人民 真正做到了忠孝两全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公元前4世纪,巴国朐忍发生内乱,当时巴国国力衰弱,国君受到叛乱势力胁迫,百姓被残害。巴国将军蔓子遂以许诺酬谢楚国三城为代价,借楚兵平息内乱。事后,楚使索城,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身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蔓子告曰“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于是自刎,以授楚使。巴

  • 鄂尔泰:雍正帝的心腹大臣 雍正朝最红的人 鄂尔泰为何能让雍正情有独钟?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

    鄂尔泰是清朝中期名臣,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他在云南实行设置州县、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改土归流”的成功,结束了土司制度,解除了千百万人民的苦痛,实现了多民族国家政策的统一,是康雍乾三朝成为“盛世”的条件之一。就此而言,鄂尔泰应该是值得称道的历史人物。四十二岁的鄂尔泰写了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