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清朝最被低估的皇帝雍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生争议不断,居功至伟

清朝最被低估的皇帝雍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生争议不断,居功至伟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183 更新时间:2024/1/19 0:05:56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一时期有许多著名的皇帝,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清朝最被低估的皇帝雍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生争议不断,居功至伟。

提起雍正,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九子夺嫡”,可以说,兄弟相残的悲剧,伴随着雍正的一生。自康熙四十九年,康熙第一次废掉太子时,清朝的“九子夺嫡”正式拉开序幕。在这场残酷的厮杀当中,雍正扮演着一位老谋深算的权谋家。论出身,雍正不如嫡出的皇太子胤礽,论人脉他不如皇八子胤禩,论在军中的影响力,他不如皇十四子胤禵。没有人会觉得胤禛将会在二十四位皇子中杀出重围,人们都把目光聚集在皇太子和皇八子身上。然而,胤禛却靠着自己的隐忍不发,韬光养晦,最终打败了所有的兄弟,登上皇位。

可是,雍正刚刚继位时,没有一天皇位是稳固的。不论是朝堂上,还是坊间里,都流传着胤禛勾结隆科多等人,篡改诏书,将“十”改为“于”,夺走了本该是皇十四子的帝位。这种流言蜚语对于一位刚刚继位的皇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朝廷里暗流涌动,胤禩等人不甘失败,与雍正继续斗争。

雍正要面临的还不止这些,在他接手大清时,清朝的国库已经入不敷出。在夺嫡的过程当中,诸位皇子为拉拢朝中大臣,获得支持,往往对官员们许诺丰厚的条件,而这使得朝廷里贪腐成风。康熙晚年时重用贪官,懒政怠政,奢侈无度,让本来充裕的国库迅速枯竭。在雍正刚刚继位时,整个清朝的国库存银不足八百万两,国家随时会陷入财政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雍正的帝位不稳,就连清朝都有倾覆的危险。雍正针对这种情况,立刻采取措施。在政治上,雍正开始消除异己,将皇子集团分化。在雍正的打击下,反对他的皇子或被圈禁,或被发配。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清朝还发生了年羹案和隆科多案,雍正将肆无忌惮的年羹尧赐死,将隆科多圈禁致死。自此以后,在朝廷中,再没有人敢于向雍正叫板,雍正可以开始他的改革了。

雍正皇帝从其父康熙手中接手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摊子。事实上,到康熙皇帝晚年,其父辛勤耕耘一生创建的治世已开始出现危机。主要表现在:

1,国库空虚。康熙皇帝在位之时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西征准格尔等,连续几次大的战役等消耗了大量的清朝财政,造成国库吃紧。

2,吏治腐败。康熙皇帝一生在位长达六十余年,功勋卓著!但康熙皇帝晚年却日益倦政,上行下效,导致朝纲松弛、吏治败坏、贪腐成风以至民不聊生,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3,朋党之争。像清之前的历朝有为君主一样,康熙皇帝亦深刻认识到朋党之争对社会根基稳定的重大不利影响。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在其执政晚年。尽管康熙皇帝一生想彻底消灭这些不同派系势力对朝政、对社稷的侵蚀,但終没有阻止朋党之势的日益蔓延。

针对以上的弊端,雍正皇帝继位之后即兴利除弊,行雷霆手段进行改革。即以实心,行实政。初登大宝当月,雍正即下发一谕。谕令大学士、尚书、侍郎:“政事中有应行革能裨益国计民生者,尔等果能深知利弊,亦著各行密奏。”

1,清理钱粮亏空,整治贪腐。雍正皇帝主张用猛药去固疾,对内用严厉手段打击贪污腐败。雍正开始清剿自康熙晚年开始的国库欠银、各地钱粮亏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身后的曹家即于此时被抄)

2,治理朋党,改革选拔用人机制。雍正皇帝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认识到朋党的巨大危害。即朋党各行其是,破坏朝野团结、抨击朝政、扰乱君主视听、损害君主权威。所以雍正皇帝一登基即对朋党展开清剿。雍正皇帝像较于自己祖上几位帝王更加开明,唯才是举,大胆用汉人入朝,如我们所熟悉的李卫田文镜张廷玉等。

3,摊丁入地,扩大开垦、废除贱籍。摊丁入亩政策开始推行,一改之前的对农民税收征收方式。有利的减轻了少地、无地农民的负担,并成功解决了中国历史上人口税问题,是一个重大创举。民以农为本,雍正皇帝在位期间积极鼓励开垦,扩大粮食产量。并以身作则,逢春时节下地耕种。

4,火耗归公、设养廉银、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康熙晚年,各地方官员以火耗为名,肆意中饱私囊,横征暴敛。雍正皇帝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最终改革形成了一套“养廉银制度”,亦称“耗羡归公”。这种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既打击了贪污腐败,又增加了财政收入,更增强了官员的廉洁自律。雍正皇帝还一改古代收税制度,即让官员也要交税当差。我们都知道自管仲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制一来,两千多年来朝廷只对普通老百姓征税,而对处在统治阶层的官员则可免除。

雍正皇帝打破了这一历史延传规制,其目的就是要暂时牺牲士大夫阶层利益,以巩固王朝统治。

5,建立军机处,原来清朝军事上的工作主要有议政处来决议,平时国家行政事务则由内阁处理。

雍正在议政处和内阁以外建立了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5—7人,共商军国大事,进步在朝决议计划功率。

雍正在位十三年,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立军机处,创立秘密建储制等。正是他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这样一位励精图治、致力于富国强民的皇帝,应该担得上“好人”的评语。

可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却只得到一世恶名,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民间传说,最集中的是他“改诏夺位”、“骨肉相残”、“不得善终”三大恶名。从登上皇位,就传闻不断,说他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怀疑诛忠、好谀任佞。民间流传关于雍正的死因有很多,有说是被吕四娘(吕留良遗孤)谋刺死的;有说被宫女缢死的;有说服丹药中毒而死或中风而亡;更有甚者说其是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众说纷纭的死因,其实正反映出雍正登基后面临的现状。

可一个公认的事实却是:雍正是封建王朝中最为勤政的皇帝之一,在位13年国库从接手时的所剩无几到卸任时的国富民强,老百姓的安居乐业(雍正在位期间没有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极力整治吏治建立了健全的领导和监督体制。以后人的眼光来看,愚以为雍正的“恶名”正是来于自己的功绩。

雍正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清欠,也因此得了贪财的恶名。

在康熙统治期间,解决了长达八年的吴三桂等三藩的分裂战争,收复了被郑经割据多年的台湾,驱逐了占据我国黑龙江地区的沙俄势力,又出征蒙藏平定准噶尔部蒙古贵族分裂势力的动乱,这一通仗打下来得需要多少银子?清朝经济面临着崩溃的危险:一方面叛乱此起彼伏,剿而不灭,用去大部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朝廷内贪污成风,大小官员多以“借款”为由,私自动用国库银两竟高达上千万之巨!借了钱,又不还回来,这就造成了国库的“亏空”。国库里没有银子,就得增加赋税向老百姓要,要到后来康熙都觉得老百姓太苦了,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旨“永不加赋”。国库只存银七八百万两,而又不能“加赋”,这就是雍正接手时的财政现状。

如果说,打江山要靠枪杆子,那么,治江山就得抓钱袋子,所以亏空不能不补。雍正为了维持大清帝国的运转,把眼睛盯在了“亏空”上,要把官员们欠国家的钱收回来。雍正决定从整顿吏制开始,钱粮亏空主要出在官吏贪污上。雍正说:“历年户部库银亏空数百万两,朕在藩邸,知之甚悉。”又说,“近日道府州县亏空钱粮者正复不少”,“藩库钱粮亏空,近来或多至数十万”。于是雍正下第一个法令,就是下达全面清查积空钱粮,要求各地严格执行,并责令所有亏空三年内全部补齐,不许派于民间。康熙皇帝去世刚好一个月时,雍正便下令全面清查亏空钱粮。雍正不顾其父“尸骨未寒”,就要对康熙留下的积弊大动干戈,可见事情之紧迫。

在清欠执行上,雍正的做法很值得称道。

雍正从中央直属机关内选派钦差大臣,同时又从各地抽调一大批候补州县随行。这个人选搭配很有意思。首先钦差大臣与地方的联系不是特别密切,而且就在皇帝身边,肯定对雍正清欠的决心和信心十分了解,即便是有些孝敬及往来,在这事关自己脑袋的问题上,他不会冒那么大的风险给别人担事。而同时又有一批候选官员随行,对钦差大臣本身就是一种监督。要知道雍正给出的政策是:查出一个贪官污吏,立即就地免职,从调查团里选一个同级官员接任。这些候补们,眼睛都望穿了,好不容易盼到这么一个出头的机会,因此眼睛现在都泛着蓝光,死盯着钦差大臣和受查官员,谁“和稀泥”谁就是动了他的“顶戴”,这样就避免了官官相护。同时,在古代官场有一个循环:上一任亏空,继任者填补,离任的时候再亏空给下一任,所以亏空总是补不上。可这回继任者就是来查账的,还不趁机把前任的亏空账抹平?再者,如果他查不出亏空也就没有自己的继任。因此,从哪方面讲,去查账的人都会“光膀子卖力气”地彻查到底。

雍正这一出手,动静可真不小,雍正用两计“杀威棒”彻底粉碎了下面官员“走过场”的希望。首先查处主管财政的户部有亏空,而且亏空达二百五十万两,雍正责令户部历任尚书、侍郎、郎中、主事等官吏共同赔偿。另外雍正自己的十二弟履郡王曾做过内务府主管,结果内务府也有亏空。当时全国上下都看着这件事情,如果这笔钱追不回来,那清欠将就此不了了之。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雍正向这位十二弟下了手,最后为了还钱履郡王只好将家中器物当街变卖。虽然履郡王此举有给雍正难堪的意思,但不管怎么说你还是要把钱还了,皇上至亲尚且如此,还有哪个官员能够赖账。但雍正也因此落了个刻薄的恶名。

从履郡王的事件中,雍正看到了一个问题:官员亏空国库不是一时亏空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债一时还清有困难。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采纳了通政司官员钱以垲的建议:抄家。亏空官员一经查出,将其家产查封,家人监控,追索已变卖的财物,杜绝其转移藏匿赃银的可能。赃官们的罪一经核实,就把他的家底抄个干净,连他们的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雍正下令:“丝毫看不得往日情面、众从请托,务必严加议处。追到水尽山穷处,毕竟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此令一下,全国一片抄家声,雍正也得了个“抄家皇帝”的封号,甚至连牌桌上都有了一种新打法:抄家和。

雍正四年,广东道员李滨、福建道员陶范,均因亏空案而畏罪自杀。想一死了之?没那么容易!雍正指出:“官职家财既不能保,不若以一死抵赖,留赀财产子孙之计。”跑了和尚跑不了庙,雍正下令,找他们的子弟、家人算账!与此相同,广东巡抚杨文乾、闽浙总督高其倬、福建巡抚毛文铨等,雍正都对犯官“嫡亲子弟并家人等”严加审讯,最终“所有赃款着落追赔”。个中详情,《红楼梦》背景中的江宁织造曹家就是其中著名的例子,这才有后来雍正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之说。在一场暴风骤雨般的专项整治中,亏空没了,国库也殷实了,但雍正也因此落了个好杀的恶名。

在解决了“眼前这点事”的同时,雍正于1723年成立了独立的核查审计机关“会考府”,这为后来的整治吏治、反腐惩奸做好了准备。同时暗中安插密探,四处巡访,即使是巷尾街头的民间琐事,他都能马上知道。满朝文武官员都担心祸及自身,为人处事都格外小心谨慎。另外雍正还建立密折专奏制度,奏折由一种专用的特制皮匣传递。皮匣的钥匙备有两份,一把交给奏折人,一把由皇帝亲自掌握,任何人都不得开启,也不敢开启,具有高度的私密性,故称“密折”。这一下官员之间互相监督,并可直达圣听,官员们更是如履薄冰。吏治由此得以清明,但雍正因此落下个怀疑诛忠的恶名,甚至民间流传出雍正亲自设计的杀人工具--血滴子的传说。

在这之后雍正又实行了摊丁入亩、耗羡归公等政策。所谓摊丁入亩,就是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官绅地主。耗羡归公,更是把以前各级官员的以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为由,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的“小金库”收归中央财政。动了这些官员的钱袋。

清欠一事可以讲“事关根本”,成功与否决定了清朝能否安定、安全,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才大动干戈。但是由于他近乎“不近人情”的高压政策,深深得罪了各级官员。应该讲这件事情是影响到雍正整体评价的关键因素,他犯的非“民怨”而是“官怒”。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赵竑堪称南宋最憋屈的太子 皇帝驾崩后本以为会登基结果却被废黜 发动政变却失败 最后被迫害致死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赵竑本是宋太祖四子秦王赵德芳的九世孙,宋宁宗赵扩无子,于是立赵竑为皇子。宋宁宗赵扩驾崩后,赵竑奉命入宫,原以为会被拥戴为帝,结果却在当场被废黜为王,不久后被赐死。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三,掌握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被迫”接受了部下披在他身上的黄袍,“无可奈何”之下发动了陈桥兵变,夺取了周朝的江山,建立

  • 张议潮:被历史封存的大唐传奇 他自建军团抗击吐蕃 开拓疆土四千余里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

    张议潮是唐朝民族英雄,少有大志,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散尽家财,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的吐蕃,以归义军之名克复瓜、沙、凉等州郡,开拓疆土四千余里。张义潮以一颗爱国赤诚之心,战胜千难险阻,收复沦陷国土,回归祖国,是一名名副其实的伟大民族英雄。沙州陷落安史之乱后,朝廷抽

  • 千古忠魂巴蔓子:一颗头保住三座城 无愧于国家和人民 真正做到了忠孝两全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公元前4世纪,巴国朐忍发生内乱,当时巴国国力衰弱,国君受到叛乱势力胁迫,百姓被残害。巴国将军蔓子遂以许诺酬谢楚国三城为代价,借楚兵平息内乱。事后,楚使索城,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身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蔓子告曰“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于是自刎,以授楚使。巴

  • 鄂尔泰:雍正帝的心腹大臣 雍正朝最红的人 鄂尔泰为何能让雍正情有独钟?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

    鄂尔泰是清朝中期名臣,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他在云南实行设置州县、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改土归流”的成功,结束了土司制度,解除了千百万人民的苦痛,实现了多民族国家政策的统一,是康雍乾三朝成为“盛世”的条件之一。就此而言,鄂尔泰应该是值得称道的历史人物。四十二岁的鄂尔泰写了一首

  • 傅介子:真实版的战狼,千里斩杀楼兰王,几百年后被李白、杜甫竞相歌颂!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西汉傅介子,他堪称真实版的战狼,千里斩杀楼兰王,几百年后被李白、杜甫竞相歌颂!李白在他的《塞下曲其一》上说:“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意思是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诗中“斩楼兰”的典就是出自《汉书·傅介子传》。王昌龄在他的《从

  • 一代英主陈霸先:一位出身贫寒的开国皇帝 力挽狂澜 堪称南北朝最有能力的皇帝 却遭后人讥讽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

    陈霸先是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在位时间虽然很短,但却意义重大,他和他所建立的陈朝,在恢复江南经济、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后来陈朝虽然被隋朝灭掉,但陈朝却在文化上战胜了隋朝,隋唐延续了陈朝的礼乐的制度。一国兴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南人爱说长江水,此水从来不见长。”这首叫做《六朝

  • 司马孚:大魏最后的忠臣 曾侍奉曹家四代六帝 至死都自称魏朝忠臣 司马孚是真忠臣还是伪君子?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

    司马孚是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重臣,自曹操时代起,司马孚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孚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功劳。西晋代魏后,晋武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并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司马孚,是魏晋时期一个身

  • 汉章帝刘炟:宽厚治国 被称为东汉贤君 却因放纵外戚 埋下了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隐患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

    汉章帝刘炟是东汉王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实行“与民休息,好儒术”,实现思想活跃、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局面,其统治与汉明帝统治时期合称“明章之治”。但是过于放纵外戚,种下了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隐患。汉章帝名叫刘炟,是汉明帝刘庄的第五子,东汉王朝的第三位

  • 章佳·阿桂:乾隆时期最厉害的武将 巨贪和珅的真正对手 最终以八十高龄得以善终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

    章佳·阿桂是清朝名将,长期戍守西北边疆。阿桂屡次统领大军东征西讨,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立下了重大功勋。阿桂不仅是著名的统帅,而且是一代名臣。他经常参与国家重大政务的决策,勤慎善断,处理问题细致周到。阿桂,章佳氏,满洲正蓝旗人,后因功勋卓著被抬旗至“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其父阿克敦,康熙四十八年进士,

  • 五阿哥永琪:清朝最知名的皇子 年仅25岁就去世了 无缘皇位 后代也很出色 他不死或许能拯救清朝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爱新觉罗·永琪是清高宗乾隆帝第五子,自幼聪慧好学,能骑善射,精通满语、汉语、蒙古语,熟谙天文、地理和演算法,并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因此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母族势弱爱新觉罗·永琪,字筠亭,号藤琴居士,乾隆帝第五子,人称“五阿哥”,生母为珂里叶特氏,又称“海氏”“海佳氏”,即《如懿传》中的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