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诛九族到底是什么样的 受到牵连的人为何不选择逃跑

古代诛九族到底是什么样的 受到牵连的人为何不选择逃跑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胖次 访问量:3513 更新时间:2023/12/26 20:49:43

还不了解:古代诛九族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诛九族是哪九族?犯人亲属为何不逃跑?

古代家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的社会群体,在由家族为基础组成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少不了借助宗族的力量,而成功之后反哺家族也是应有之义,这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实写照。

在享受家族力量带来好处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家族成员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或者触犯了统治者的逆鳞,那么家族其他成员也要受到牵连,而族诛则是其中最为残酷的惩罚。

族诛,就是采用连坐的方式,将犯人全部亲属处死的一种处罚方式,只有当犯下诸如通敌叛国、谋反等大罪时才会被处以此刑。族诛,就是统治者为了斩草除根,防止犯人家属心存怨恨,日后报复所采取的严刑。

“诛九族”诛的到底是哪九族

族诛刑罚存在的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在《尚书》中就有记载,若士兵不听号令或者逃跑叛敌,其父、其子都会受刑处死。到了秦朝,族诛之刑使用更加频繁,其中奠定秦国强盛基础的商鞅就曾遭受此刑:

商君反,反兵捕之,灭其家。

此后,秦国开始出现“夷三族”刑罚,至于诛杀的是哪三族,目前并没有一统说法,但较为认可的有以下几种,分别是“父、儿、孙三族”、“父、母、妻三族”、“父母、兄弟、儿女”。

此后族诛之刑,除了在汉文帝时期短暂废除过一段时间,其余朝代均有此刑,唯一不同的则是牵连的范围略有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各朝各代在处死犯人亲族时,一般不会牵连到十五岁以下的男丁,他们可以免死,但以后也只能给人为奴为仆。

当然,对于九族的具体划分也有多种说法,不过目前比较流行的是《说文解字》中对“九族”的定义,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具体划分如下:

父族四:自己的家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出嫁的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岳父一家、岳母的娘家。

通过前文所述,可以了解,九族包含了有亲属关系的所有宗支旁系,所以当一人被判处诛九族,那么就代表着他所在的宗族被灭。当然,除非是犯了真正的大罪,触犯皇帝的底线,才会遭受此等刑罚。

历史上遭受诛九族刑罚的人

在相关史籍记载中,历史上有一人被诛九族,他就是隋朝的杨玄感

杨玄感是弘农杨氏人,其父杨素隋炀帝争夺皇位出了大力,因而得到隋炀帝的重用。杨素去世后,杨玄感被提拔为礼部尚书,并承袭了父亲楚国公的爵位,他平日里喜欢结交名士,因此众多名士投入他的门下。

隋炀帝变得暴虐无道,加上朝中大臣大多都是父亲杨素的老部下,这让杨玄感认为有机可乘,而机会不久之后就在隋炀帝二次远征高丽时来临了。

当时整个隋朝已经陷入风雨飘摇中,各地纷纷爆发起义,负责押运粮草的杨玄感认为此时是起兵的好时机,于是掐断前线的粮草供给,即使杨广多次派使者催促,也找借口不肯送粮。

同年六月,杨玄感反叛,不过很显然,杨玄感低估了杨广的实力。杨广在前线因无粮草被迫撤兵,撤兵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杨玄感下手,他派出大将樊子盖进攻杨玄感大营。

由于实力差距悬殊,杨玄感部很快被击溃,杨玄感及其弟首级被送往洛阳处置,杨广见杨玄感死了也不解恨,暴尸三天,将其姓氏改为“枭”,还命人诛杀他九族:

及杨玄感反,帝诛之罪及九族。

相比于杨玄感被诛九族的记载,明代方孝孺的“诛十族”显得更加令人震撼,当然,朱棣是否真的诛杀方孝孺十族,目前并没有实据,而且明代相关正史中也没有关于此事的详细记载,但其影响深远,值得在此一提。

朱棣靖难之后登基称帝,考虑到方孝孺在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朱棣决定让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以证明他称帝的合法性。但方孝孺坚决不肯动笔,即使朱棣威胁诛他九族,方孝孺也硬邦邦地回怼:

诛九族有什么大不了的,你就算诛我十族又能如何?

朱棣被惹怒,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也就是说,除了方孝孺九族之外,他的门生也被牵连了进去,据说有将近900人惨遭杀害。

犯人亲属没有逃跑的条件

既然诛九族,那么犯人亲属就一定会死,那么有个问题是,这些犯人亲属面对死亡的威胁,不会逃跑吗?其实,在古代连出门都会遭受严格审查,更不用说犯人逃跑了,难度实在太大。

首先,以古代的交通条件而言,信息传递慢,来不及逃跑。犯人的亲属不可能全部聚集在一处生活,大多散布在全国各地,由于古代交通条件落后,很多亲戚之间甚至十几年都没有来往,谁又能想到有个亲戚犯了罪,还能牵扯到自己?

朝廷的信息传递速度肯定要比这些底层百姓快,所以,犯人的这些亲戚可能还不了解怎么回事,就被抓了起来,根本来不及逃跑。

其次,即使逃跑,也无法逃脱朝廷的抓捕。古代虽然对人口的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但从秦汉时期便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普通人出门要经过严格的审查,甚至还要到当地官府申请。

所以,古代各地区之间人员流动性很差,一旦背井离乡逃跑,如何躲避朝廷的巡捕就成了一大难题。此外,就算侥幸逃脱了朝廷的抓捕,如何在不被人发现的情况下生活下去,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最后,则是不敢跑。诛九族虽然牵连的范围比较广,但也不是没有人情味可言,前文提到过,在很多朝代,十五岁以下男丁即使牵连其中也还可以免死,只是要流放或者成为他人的奴隶,为了血脉延续,他们也不敢跑、

结束语

俗话说,“祸不及家人”,诛九族这等牵连家人的刑罚显然是违反人性的,与现代社会所不容。当然,古代诛统治者们大多也都是将诛九族当做警示臣民的杀手锏,一般不会拿来真正使用,其威胁、警示的意义更为重要。

标签: 历史古代诛九族

更多文章

  • 在清朝时期宫廷到底有多少规矩?为何每天都要冲龙沟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冲龙沟,清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人们对于古代封建制度十分抵触,尤其是对于皇宫里伺候的那些奴才来说,他们的人权是丝毫不被保护的,伺候皇帝、妃子没有早晚可言,比我们现在的办公白领还要忙碌。可要说这些奴才都是抗拒的也是不准确的,在皇宫中当差可以说也算是有比较好

  • 在古代太监和宫女的饮食如何?有何差异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皇宫,清朝

    我国古代作为封建集权制国家,对于人与人之间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划分,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太监和宫女的伙食是非常丰厚的,以至于一些人为了能讨口饭吃,竟然自己动用葵花宝典的秘书,活生生地把自己变成了太监。第1点,太监和宫女的饮食分类。其实在后宫当中,太监和宫女扮演的角色差不多

  • 古代太子那么多明朝却是一个例外 他们是怎么坐稳太子几十年的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明朝,太子

    对明代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代的太子,为何能在储君之位上,坐一二十年时间而不倒。太子本应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受人尊敬的明日之主,然而事实上,太子却是一个被放在阳光下的活靶子,成了众皇子及大臣们攻击的主要对象。历史上有许多太子在位多年,最后却倒在了登基的路上。然而明

  • 古代弓箭既然射不穿盾牌 战场上为什么还出现弓箭手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古代,弓箭手

    还不了解:古代弓箭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盾牌,为何打仗时弓箭手却很重要?"弦木为弧,剡木为矢"——《易·系辞下》甭管你看不看古装剧,看不看以古代为背景的小说,玩不玩以古代为背景的游戏,更熟悉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你都一定了解射箭乃是古代最为主要的攻击

  • 古代打仗结束后 古人是怎么处理战场上面的尸体的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古代,尸体

    对古代打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战争结束后,留下的尸体该怎么处理?古代战争残酷至极,动辄死亡几万几十万人,那这么多尸体要怎么处理呢?古代的处理方式有很多种,但大都比较残酷,最后一种令人毛骨悚然!一将功成万骨枯,翻开数千年的历史,那些威名赫赫的名将,白起、王翦、韩信……

  • 古代造反到底是什么样的 将军有兵权就能造反吗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古代,造反

    对古代造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造反真的那么容易?将军手握兵权,说造反就能造反?我们在阅读历史文献或者是观赏影视剧的时候,尤其是影视剧中的表现,好像这在古时候,造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一样,手握兵权,说造反就可以造反,但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中,造反可不是一件这么容易的事情

  • 古代打仗一般情况下都会放箭 弓箭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古代,打仗

    还不了解:古代打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什么在古代战争中,被弓箭射中很难生还?在影视剧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细节:那就是两军对垒的过程中,如果将士们被弓箭射中,往往很难有机会生还。按照现代医学角度来说,被弓箭射中,考虑到弓弩射程的因素,往往只是皮肉受伤,很少伤害

  • 古代打仗伤亡肯定很大 古人能够躺着装死吗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古代,打仗

    对古代打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打仗,士兵能不能通过装死来逃生?导言战争的场景都是十分悲凉,不计其数的士兵到了战场后陆续倒地牺牲,在战场上人命简直如同草芥啊!可是有一个难题,战斗冲锋的时候,士兵为什么不装死倒地,随后等战争结束再站起来呢,那样不就能防止牺牲了吗?在战场

  • 崔玄暐:唐朝时期宰相,曾发动神龙政变复辟李唐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

    崔玄暐(639年~706年),本名崔晔,字玄暐,博陵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唐朝宰相,前燕秘书监、博陵崔懿后裔,胡苏县令崔慎之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博陵崔氏大房。早年历任库部员外郎、天官郎中、凤阁舍人、天官侍郎等职。武周长安三年(703年),拜相,授凤

  • 刘祎之:唐朝时期宰相,倍受武则天的信任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刘祎之(631~687年),字希美, 临淮阳乐(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唐代宰相,弘文馆学士刘子翼之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以文藻知名,起家宋州参军。唐高宗上元年间,入选北门学士,同撰《列女传》、《乐书》等共千余卷,参决政事,坐罪流放。投靠武后,授中书舍人、相王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