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历史上最惨烈的灭国之战:1234年的蔡州,女真人最后的血泪悲歌

历史上最惨烈的灭国之战:1234年的蔡州,女真人最后的血泪悲歌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99 更新时间:2023/12/26 8:34:30

战场上从来都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大浪淘沙,历史长河里淹没多少“寇”国,大多数君王都坦然面对即成的定局,放弃无谓的抵抗,甘做别国的俘虏。

但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王朝,面对大势已去的王朝,还是不甘心做一个亡国奴,带领百姓和士兵坚守到最后一刻,王朝最后的岁月他们是如何度过的呢?

这个王朝就是大金国,他们是女真人的后代,骨子里流着倔强、傲慢和不可一世的血液,“血战”是他们的选择,即使国家土崩瓦解,他们也不服输。

历史是如何上演这段剧情的呢?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金朝的岁月,见证朝代的更迭。

惊心动魄的局势

1234年正月,大金国,这个曾经东方的卧龙,如今气数将尽,盘踞在蔡州和巩州这两个小地方,外面的蒙古和南宋正虎视眈眈的盯着他们。

蔡州位置上占着“易守难攻”的优势,两面环山,内有河流通过,如果不是打仗,他们完全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蔡州的城门紧闭,城外是几丈宽的护城河,河外还有削尖头的篱笆,将城墙围的死死的,城上每时每刻都有人守着,哨兵站在更高的山头俯视城外的动静。

大金国如此铜墙铁壁的坚守,城外的苍蝇恐怕都很难飞进来,这也让城外的蒙古和南宋犯了难,他们心想:“大局已定,大金国这是何必呢?”

南宋和蒙古在进攻大金国这一点上达成了一致,但是,他们心里都有各自的盘算,都想出最少的力,那最丰厚的回馈,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南宋和蒙古其实相互早已看不顺眼,南宋一直将蒙古视为“野蛮人”,蒙古也看不上南宋,他们觉得南宋人不堪一击,只不过占着地势上的优势罢了。

这两派人马如今在蔡州城外聚集,但谁也不想先冲进去,难免盟友不会变敌人呢?这种微妙的关系导致大金国还在蔡州存活着。

南宋军队由孟珙带兵,蒙古军队则由塔察儿指挥,两队人马鲜少同步,在作战上也很少交流,坦白讲,就是各自吆喝各自的,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蒙古军队在人数和兵器上确实占有优势,这也是他们一直不服气南宋的原因,也许是分久必合的原因,一场仗扭转了蒙古军对宋军的看法。

蒙古军对蔡州一直采取的是围困战术,他们认为,既然进不去,那就把金朝人全都围死在里面,等他们弹尽粮绝了,自然就举旗投降了。

但是宋军却没有这么耗下去的耐心,孟珙想要大举进攻蔡州,逼着金朝人投降,这样也能鼓舞南宋军的士气,让蒙古军对他们刮目相看。

于是孟珙率兵马攻打蔡州,蒙古则是一种“隔岸观火”的心态,看着金人和宋人打的不可开交。

孟珙指挥得当,在这一场战争中大获全胜,一举击溃金军,并斩首金军1200多人,同时缴获了无数刀枪。

孟珙在这次战争中冲锋陷阵,让蒙古将领塔察儿为之鼓掌,直呼:“南宋有将才!南宋有将才!”

蒙古也主动向孟珙示好,派使者前去说和,便于两国合作,早日拿下蔡州,日后两个可结百年之好,南宋君王自然是一百个愿意。

这次仗打了大金国的脸,让他们清醒了不少,原本不将南宋放在眼里的金哀宗也意识到大金国再也不复从前了。

但是,大金国已没有退路了,他们不能,也不会走“不战而降”的道路,这又是为啥呢?

金朝誓死不降,其中有何缘由?

金朝大都是女真人,他们曾经勇猛无畏,拿下了半壁江山,曾经辉煌时期的荣耀让他们对其他小国不屑一顾,也酿成他们如今的局面。

不投降但是为何也不示弱呢?适当的表达一下自己的友好,也不会是今天困守蔡州的局面,这其中又有何隐情?

其实金朝打到只剩下蔡州这一小块地方,原因不止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后果,其中想投降的人已经投降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再加上,原来战争打的激烈时,金朝人确实也有示弱的意思,完颜家族也有“软骨头”,他们弃城投降,结果却换来了莫大的耻辱。

这些金人的前车之鉴摆在这,金朝剩余的人反而更加坚定决一死战的信念,他们誓死不向宋人和蒙古人低头。

宋人其实早在一百年前,就和金人结下梁子,当年的“靖康之难”,让南宋人对金人恨之入骨,金人欺压南宋,不仅让南宋割地赔款,还对南宋人进行蔑视凌辱。

南宋岳飞曾在《满江红》中感叹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如今金人不再如往日那般强盛,南宋定是要一雪前耻的。

这次蒙古和南宋的排兵布阵,在上一次孟珙英勇杀敌后做了调整,整个军队宋人占主力,这也就是说,如果金人要来谈判,就肯定是先和南宋谈的。

金人曾经对宋人做的那些往事,历历在目,如何金人前去劝和,很大程度上是以失败告终,不仅如此,甚至还会遭宋人耻笑,金哀帝怎么放的下身段呢?

最后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金哀帝完颜守绪决的自己又行了,完颜守绪这个人很擅长笼络人心,他在金军中的呼声很高,金军非常信仰他。

完颜守绪重用丞相完颜仲德,完颜仲德为人耿直,善于用兵,有一套自己的军法,金军在他的手下凝聚力空前的高。

完颜仲德对蔡州的地势非常了解,他知道蔡州在作战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如今蔡州城外如铁桶般的防守就是出自他的谋划。

在完颜仲德的号召下,金军有多增加了一万多战士,战马百匹,军心拧成一条绳,上下一条心,这样完颜守绪觉得大金国可以血拼一场。

一场大战就在眼前,金人想要绝地反击,南宋想要一雪前耻,蒙古想要从中谋取最大利益,这场各怀心事的大战,最后会如何收场呢?

大战拉开序幕,谁是最后赢家?

金哀帝完颜守绪在蔡州城内设宴,款待坚守几个月的各路将领,几杯酒下肚,各个将领表明了自己视死如归的决心,感动的完颜守绪流下了眼泪。

金军各路将领刚入城喝了几杯酒,狡猾的蒙古军就钻了空子,蒙古将领菜八儿带着数百人逼近蔡州城外,他们刚翻过尖锐的篱笆,就被金军发现了。

菜八儿也不慌张,好似他们胜利在握,于是他们冲城墙上的士兵喊道:“别挣扎了,速速投降,我为你们求情,兴许还有一条活路。”

城墙上的金兵气的牙痒痒,他们架起弓箭,对菜八儿这群人一顿猛射,菜八儿当场被乱箭穿心,其余蒙古士兵都没好到哪去,可谓此次损失惨重。

金军吃一堑长一智,他们拓宽了护城河,将城外防御的篱笆又多设了一层,城墙也加固不少,城外的南宋兵又是一阵头疼。

一日,从南宋军营跑出来一位捆着双手的女子,她对着蔡州城内喊道:“我倡女张凤奴也,许州城破被俘至此。彼军不日去矣!诸君努力为国坚守,无为所欺也。”

张风奴性格刚烈,刚喊完就一头扎到护城河里,金军都来不及救她,此事很大程度上鼓舞了金兵,没人愿意做亡国奴,所以此战他们要全力以赴。

金哀宗得知此女子的事迹,在城头为这个女子做了法事,也顺便祭奠了战死的士兵,在军营中,金哀宗大肆褒奖了这也战死的士兵,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气。

宋军看蒙古军就会耍一些小手段,并不对他们寄有很大希望,自己开始策划如何进攻金军,即使塔察儿多次向宋军示好,并有意与孟珙结为异性兄弟。

金军在军队人数上不占优势,于是他们干脆和宋军玩起“空城计”,金军打开城门,引诱宋军进去,孟珙在城外犹豫再三。

孟珙知道这其中必有诈,但是如今这么好的几乎不进城,怕以后再攻城就难了,于是他迅速反应,将军队分为三支,一支军队入城,引开敌军视线,两外两支队伍左右夹击,反将金兵一军。

孟珙断了金兵的后路,从背后击溃金兵,金兵被打的连连后退,一路退到了汝河,这一路上,金兵死的死,伤的伤,可谓溃不成军。

这场仗宋军胜了一半,剩下的这一半,宋军也不急着收尾,就和大金国耗着,孟珙知道金军缺粮,换句话说,金军耗不起。

惨烈的下半场,妇孺皆成盘中餐

战争刚敲响时,金哀帝曾下令让蔡州城内的老弱妇孺出城避难,蔡州百姓感念金哀帝的好生之德,很多人不愿离城逃难,愿意与金国共存亡。

可是这场仗打的实在太久了,很多百姓看不到希望,汝河城内已经民不聊生了,老弱妇孺此时想要出城,已经不被允许了。

城内的粮食率先供应给官兵,百姓家里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了,街道上肉眼可见饿死的百姓,坚守在城墙上的士兵已经瘦骨嶙峋了。

金哀帝害怕不战而亡,于是下令将饿死的人充当“军粮”,这在历史上也不是新鲜事儿了,有的将军带兵打仗从不带军粮。

后半场战争打起来后,金哀帝四处奔走,不断地安抚受伤的士兵,为牺牲的士兵哭祭,这种做法都让那些身心备受煎熬的金兵振奋,他们都愿意最后拼死一战。

汝河城内的士兵所剩无几,城内的妇女也都上阵,穿上士兵的衣服,站在城墙上充当人数,颇有“安能辨我是雌雄”的意味。

完颜仲德的妻子一心追随自己的丈夫,她带着一家老小从汴京赶往汝河,与完颜仲德相聚,完颜仲德泪眼纵横的看着一家老小,此战没有退路。

完颜仲德的妻子说:“事势若此,丈夫能为国出力,妇人独不能耶?”

此战,完颜仲德的妻子竭尽全力,组织了一支娘子军,为受伤的金军包扎,搬运尸体,以及保障金军的伙食。

正面战场很快敲响了鼓声,金、宋两军在靠近汝河城的柴潭附近,燃烧起了熊熊的烈火,战争开始了……

蒙古军精挑细选了五千精兵强将,助力宋军早日拿下金军,蒙古军派将领张柔前带兵前去,在战场上,张柔去差点丧命。

金军用弯钩钩住了张柔的小腿,被金兵拖下马,最后还是孟珙将他从金兵手里抢下来的,救下张柔一条命。

此战也缓缓落下帷幕,金军败了,丞相完颜仲德不能接受这样的局面,带着妻儿老小,一头扎进护城河里,不愿做亡国的俘虏。

金兵看到丞相跳河了,纷纷效仿,投河自尽,金哀宗见大势已去,就对大臣们说:“我做金紫光禄大夫十年,做太子十年,又做皇帝十年,自知没有做过什么严重的错事恶事,死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只是祖宗的江山在我手里断绝,让我和那些荒淫残暴的昏庸之辈一起成为了亡国之君,这是让我最不能释怀的。”

金哀帝在最后时刻扶持完颜承麟上位,金哀帝对完颜承麟哭诉道:“朕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朕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你年轻而且又身手矫健,另外还有军事才能。如果你能逃出去,可以保住国祚不绝。”

完颜承麟无奈的接受了这个皇位,他也成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据后人估计,他在位时间也就几天。

金哀帝最后选择悬梁自尽,他吩咐,死后将自己的尸体焚烧,切不可落到宋人手里。

一个王朝就这样走向了灭亡,金人直到战死最后一个人,也没有倒旗投降,不愿做俘虏的金人,用自己的方式做无声的呐喊。

结语:

金哀帝战败后,远在巩州的金朝残存势力仍不服输,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郭虾?,死守巩州不肯放手。

直到1236年,蒙古率大军进攻巩州,巩州扛不住了,郭虾?将府里上下家当全部焚烧,自己则背上箭,骑着马,往前线奔去。

巩州最终还是城破,金人还将金国的旗子插着,人肉推起了石墩护着金国旗,沾血的旗子在风中久久不肯倒下。

更多文章

  •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黔驴技穷,试图利用日本年轻女的“靡靡之音”迷惑美军,谁知适得其反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太平洋战争,黔驴技穷,靡靡之音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黔驴技穷之时,有人给日本军方出了一个“妙计”。他们找到了几个嗓音甜美的日本年轻女人,让她们在深夜里用英语给美国士兵发广播消息。日本人本来以为,这些女人的靡靡之音,肯定会瓦解美军的士气,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美国士兵越听越兴奋,最后都像打了鸡

  • 新四军在皖南全军覆没后,为何很快发展到了九万多人?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新四军,皖南事变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9000余人,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上官云相指挥的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时任新四军军长叶挺去谈判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只有2000多人成功突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爆发

  • 中国在抗美援朝中得到了什么?美国14年后恍然大悟:毛泽东真高明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抗美援朝,毛泽东

    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这天停战。这3年里,中国派出240万志愿军,阵亡19.8万人。付出这样沉重的代价,中国得到了什么?14年后,美国才恍然大悟,不禁高呼:“毛泽东真高明!”一、为什么要参加朝鲜战争?对于出兵朝鲜这事,毛泽东说:“我们不能不

  •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副指导员汪斌因伤不幸被对方俘虏。在敌人的镜头前,他毫无惧色,展示了作为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对越自卫反击战,汪斌

    他的名字叫汪斌,山东人,1976年参军入伍,在昆明军区14军40师118团一营当了一名战士。在对越作战的几次战役中,汪斌表现非常聪明勇敢,几年后,他被升为了118团一营二连的副指导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汪斌所在的一营负责敌后穿插,他正和战士们正在老山的高山密林中艰难跋涉时,越军的炮火突然从天而降。由

  • 克里米亚战争:土耳其、英国、法国及其盟国的分赃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克里米亚战争,土耳其,英国,法国

    在威尔士游行的勒德洛城堡大门外,矗立着一门大型铁炮,马车上的牌匾上写着“1855年在塞瓦斯托波尔被俘”:克里米亚战争的战利品,1853年,战争给维多利亚带来了十字勋章、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和玛丽·西科尔、轻旅的冲锋和萨瑟兰高地人的细红线。除此以外,克

  • 古代打仗有东征、西征、南征,为何只有向北叫作“北伐”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东征,西征,南征,北伐

    翻阅史书不难发现,好像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古代打仗有东征、西征、南征之说,为什么自南向北却用“北伐”?像我们所熟知的诸葛亮五次北伐,东晋祖逖北伐,南朝陈庆之北伐,宋朝岳飞北伐,明朝朱元璋北伐,包括后来的民国时期的北伐等等,就是没有叫“北征”的。北伐不但频

  • 在抗美援朝第二战役中,开国中将匡裕民将军的长子不幸壮烈牺牲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抗美援朝,开国中将,匡裕民

    我们都知道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其实当时还有不少高干子弟参加了抗美援朝,开国中将匡裕民将军便把长子送到了朝鲜,也同样经历着中年丧子的巨大悲次痛。在抗美援朝第二战役中,匡裕民将军的长子不幸壮烈牺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可想而知,匡裕民是一位父亲,得知儿子的牺牲,他沉痛不已,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高级将领

  • “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幕后英雄!”抗战时期,大汉奸夏文运吃日本军粮,搂日本美女,赚日本人的钱,却用8个字,杀了2万多日寇。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台儿庄战役,幕后英雄,大汉奸,夏文运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此人名叫夏文运,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硕士之一,接受公费资助考入了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成绩突出。他毕业之时恰逢日本谋划全面侵华,日寇想要扶持中国军阀来达到占领中国的阴谋。可这样的话,就需要一个同时精通中日文的翻译。就这样,优异的夏文运进入了日寇的视野中,顺利将其招入麾下。当时看中夏文运的是

  • 1941年,苏军少将波涅杰林被俘后宁死不屈,面对镜头,显出对德国人一脸的蔑视,最后却被苏联人处决!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波涅杰林,苏军少将,宁死不屈

    波涅杰林在苏德战争时期是苏联西南方面军第12集团军司令员,少将军衔,本该是位年轻有为的青年将领。在当时,他大概是集团军司令员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位了,并且才华出众。他指挥过步兵师,曾任列宁格勒军区参谋长,领导过伏龙芝军事学院战术教研室。他深谙高级兵团战术,精通军事学术问题,在军队中享有很高威信。194

  • 中国古代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挥”,每一次都损失一位国之柱石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瞎指挥,孙传庭,种师道,哥舒翰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面对皇帝瞎指挥的情况,在外征战的将军怎么选都是错。甚至哪怕侥幸打赢了战争,那也和将军没太大关系,都是皇帝指挥得当。而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三次“瞎指挥”,每一次都让国家遭受严重损失。这也告诫后来人,不懂军事就不要利用特权插手,否则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