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美苏冷战正酣,位于远东地区的苏联太平洋舰队得知美国太平洋舰队将要到日本附近海域活动,于是派出了K-122核潜艇出海执行监视任务。
K-122核潜艇是苏联研发的第一代核潜艇,又使用多年,因此十分不稳定。
1980年七月初,K-122潜艇在艇长希佐夫上校的带领下驶向了茫茫大洋,一个多月的时间一直保持着潜行,直到八月下旬,潜艇行至冲绳海域的时候发现了美航母中途岛号的踪迹,这个时候希佐夫上校下令换上备用发电机,全速前进。
K-122潜艇上有两台发电机,一台正常使用,另一台备用,但操作换装的时候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技术部门设置了一整套的换装流程就是为了以防万一。
但当天负责换装的参谋长为了节约时间,没有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来进行,而是直接对电池进行的换装,但就是这一疏忽导致了一场灾难,差点让整艘潜艇葬身海底。
发电机换装之后,不合规的操作引发了高压电短路,进而引发了所在船舱的火灾,一时间浓烟滚滚,士兵立刻将这一消息上报希佐夫上校,但这个时候上校却犯了难。
潜艇出海一般都是绝密,但是为了灭火潜艇需要上浮,但在这个海域一旦上浮很有可能被对方发现,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可如果不上浮,现在潜艇正在水下180米的深度,这样下去很可能引发爆炸,让整艘潜艇沉入海底。
最后,艇长决定上浮至四十米深度,但发电机所在的第七舱却因为士兵操作失误将高压氧气瓶的阀门打开,明火遇到氧气瞬间快速燃烧,温度达到了恐怖的2200摄氏度,舱内的所有士兵无一生还。
铁的熔点是1500摄氏度左右,如此高的温度,如果烧穿艇体,海水涌入,那么一切就都将回天乏术。
很快烟雾和大火蔓延到了第8舱,舱内的士兵通过狭窄的通道逃生,最终因为人员拥挤,通道过窄,导致有8人没能逃出来。
眼看着温度越来越高,此时潜艇已经上浮到了海面,士兵们开始将海水泼到发电机舱,促使其降温,经过一番苦战,发电机舱的火势终于得到控制,温度开始下降。
但这个时候更加不幸的消息传来,第5舱燃起了大火,这可了不得,第5舱是防止核反应堆的艇舱,一旦它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船员又开始到第5舱去救火,他们将衣服浸湿冲进舱内向核反应堆泼水,最后危机解除了,但核反应堆也关闭了,整个潜艇失去了动力。
希佐夫艇长不得不发出了SOS国际求救信号,正好附近有一艘英国的运输船,希佐夫艇长通过运输船上的无线电向苏联太平洋舰队发出求救信号。
但苏联士兵等来的不是友军,而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大量的护卫舰和巡逻艇向其包围过来。
早在七月末,K-122潜艇经过对马海峡的时候,就曾短暂上浮过一段时间,不巧被日本海自发现,但潜艇很快又潜入了海底,摆脱了日本海自的监视,想必日本方面一直没有放弃对这艘潜艇的追踪,因此才能才能这么快赶过来。
希佐夫艇长见此情形,立即下达指令全员拿起武器,准备战斗,同时让人去核反应堆安装炸弹,如果形势不好便鱼死网破。
日本人也不知道是一艘核潜艇,还是一味的步步紧逼,打着救援的旗号,想要连人带船全部俘虏。
但也不敢手段过于强硬,如果大家玉石俱焚,日本必将迎接苏联的暴怒。
这时苏联艇长见势不妙,大喊一句,“再过来就引爆”,日本人不知真假不敢行动。
一时间大家就在海面上对峙,十多分钟过的如此漫长,直到苏联的海军舰船出现在海面上,K-122上的所有人终于松了一口气,日本海自无论如何也不敢和强大的苏联太平洋舰队爆发直接冲突。
就这样,K-122号潜艇就在日本人的眼皮子底下被救援船拖走,双方没有发生任何接触。
其实事后,日本真应该感谢苏联救援舰队的及时赶到,若是晚一点,K-122上的士兵,引爆了核反应堆,不但大家一起葬身鱼腹,还会引发巨大的国际政治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