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军在占领上海后,故意放出消息,称要北上攻取天津,当时处在战事前沿的两江总督信以为真,还天真的认为辖区内的战事将熄,信中还沾沾自喜。不料英军兵锋一转,竟然向镇江方向攻去。匆忙间,清政府也发现了英军这招狠棋的真实用意。
实际上,英军攻取镇江,是为了切断清政府的漕运,在当时,镇江是水陆交通的要冲,江浙沪一带一个繁华的城市。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清朝政府一直认为英军是不敢深入长江以及内地地区,只会在沿海进行的骚扰,因此在防御上没有在意,在当时吴淞形势吃紧时,两江总督还将镇江的好多大炮调到了前线,然而随着敌情突变,清政府赶紧增援镇江,但却为时已晚。
当时负责镇守镇江的是副都统郭络罗·海龄、参赞大臣齐慎、湖北提督刘允孝。而守卫镇江的,则是4200余名疲惫之师。相对于攻城的12000名英军而言,清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武器装备上,均处于劣势。不过让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镇江这座设防最为薄弱的城市,英军却遭到了整个鸦片战争中最顽强的抵抗,同时也蒙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最大的损失。
从清朝初年以来,负责镇守镇江的,一直都是八旗军,这些八旗军从顺治年间镇守镇江以来,一直没有换防,到了道光年间,已经过了两百年,世世代代驻扎在这里的八旗军已经沿袭了几代人。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一日,7000余英军向镇江发起了总攻,海龄冒着炮火,登上城楼,鼓舞士气,八旗军奋起抵抗,不畏惧人数和武器装备上的劣势。
在保卫镇江的激烈战斗中,骁勇善战的青州兵,非常英勇顽强,被称为全军的“军锋”。当时人记载:“夷人登城,是取书院所贮修城长梯十数张,蚁附而上,时城中以青州兵为军锋,奋勇向前,枪炮竞发,夷人堕梯者纷纷,乃略无退阻,攀堞者愈众,旗兵怖而走,青州兵众寡不敌,死者十七、八,城遂破也。”
镇江城被攻破后,青州兵与八旗兵相互配合,进行巷战,海龄号召全体八旗兵:“宁可自杀,决不投降!”并且亲自带领旗兵与英国侵略军第十八团和四十九团进行殊死战。连侵略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镇江之战是满洲兵作出的一次最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相接而攻陷的。”甚至在房子里也发生战斗。
副都统海龄率领守军奋勇抗战,坚守两日,打死打伤敌军,据侵略者自己统计共有一百六十八人。最后,镇江守军“拒绝投降和宽待”,全部壮烈牺牲,海龄见大势已去,悲愤之下,自焚殉国,他的妻子和儿孙们也举家自尽,同时死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