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专题>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吴国与楚国在柏举发生的一场战争。柏举之战是孙武在历史上唯一留下的带兵作战之纪录,也是战略上之经典之作。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吴国在经过6年的疲楚战略后,一举战胜强敌楚国,给楚国以巨大的创伤,使吴国声威大振,为吴国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柏举之战,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曾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在这场战争中可看出战争的起因都是君主无道而产生,楚平王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一家人,使之流亡于吴国,造下了楚国败亡之因,而日后继位之楚昭王更不修其德,任用奸臣,又长期欺压邻邦之小国,使得原本忠楚国之唐、蔡二国倒戈相向,因之楚国之拜可谓自食其果。

有关“柏举之战”的历史故事

  • 柏举之战吴军竟用了历时如此之长的策略?

    吴军对楚军的攻打可以说是一个历时非常长久的计策,先前先是花了六年时间对楚军使用了“疲楚”的战略,以至于楚国的士兵丧失了斗志,之后又伺机对楚军进行了奇袭,并且夹击楚军对楚军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楚军中计之后吴王顺势将楚军打败,打了历史上这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柏举之战。柏举之战公元506年,吴王亲自

  •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对比最悬殊的战役 – 吴楚柏举之战

    [摘要]: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对比最悬殊的战役–吴楚柏举之战是一段周朝历史的历史,柏举之战吴军只有三万人为什么能够打败了楚国20万人,而且还差点灭了楚国?吴王阖闾弑君篡位后,立志“西破强楚”。然而,这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楚国兵力达20万人之多,且“楚之为兵,天下强敌”,战斗力很强,而吴军却只

  • 古代战争故事《柏举之战》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里所说的“西破强楚,入郢”一事,就是春秋末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爆发的着名的吴楚柏举之战。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流域下游的的一个国家,原本是楚的属国,吴君寿梦时开始崛起。晋国为与楚国争霸,采取联吴制楚

  • 柏举之战吴军只有三万人为什么能够打败了楚国20万人,而且还差点灭了楚国?

    公元前518年,吴王僚九年,同时也是楚平王十一年,在吴国边境的卑梁(今安徽天长县西北)和楚国边境的钟离(今安徽凤台县东北)交界处发生了一件事,当时边境上有一棵桑树,古代的过境并没有现在这样标记得很清楚,很多都是大概或者以自然景观为界,吴国有个妇女因为采桑与楚国的妇女发生了矛盾,双方都认为边境上这棵桑

  • 柏举之战吴国为何能以少胜多?柏举之战胜利原因揭秘

    柏举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当时吴王率领三万部队,在楚国境内击败了二十万楚军,算是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而这场战役吴国的指挥官就是大名鼎鼎的孙武。在古代冷兵器时期,因为各国的科技并没有太大差距,所以双方交战一般谁的人数多,谁就能获胜。楚国国力原本就要强于吴国,而柏举之战楚国兵力

  • 柏举之战楚国失败的原因

    说到这个柏举之战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这场战役也算是古代军事上的一个以少胜多的成功战力。吴国的3万人马赢下了楚国的20万。不得不说,这一战还是非常成功的。那么楚国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优势还能失败呢?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柏举之战楚国失败的原因柏举之战,发生在公元前506年,交战

  • 柏举之战的战争背景

    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的远程进攻战。在战争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而取胜。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

  • 柏举之战是什么时候

    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的远程进攻战。在战争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而取胜。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

  • 楚国2:差点让楚国灭亡的柏举之战在何地?

    楚文王开疆拓土到淮河上游,楚庄王时期直逼中原,楚共王时期势力已达洞庭湖,此后吴国东迁。晋国为了遏制楚国,支持吴国发展军备,吴国自此才与中原诸侯接触。伍子胥逃到吴国后,采用扰楚疲楚战术。而楚国也支持越国,达到牵制吴国的目的。楚国自灵王后已失争霸中原之心,应该跟吴国壮大有关。在楚灵王、平王、昭王时期,楚

  • “柏举之战”吴国五战五胜,性格急躁的夫概背后应该有高人指点

    夫概从楚国令尹囊瓦临阵脱逃的行为中,看出了他是胆小怕事之辈,因为楚国将领和士兵都不想为国捐躯,所以楚军不足为惧。在夫概看来,如果派出少许精兵立马快攻过去,这些贪生怕死之辈一定会逃跑,之后吴军再以主力部队为后盾进攻,就可以轻松地取得胜利。[var1]《东周列国·春秋篇》吴王阖闾剧照犹记得,“鸡父之战”

  • “柏举之战”起因——楚国囊瓦贪婪、晋国见死不救、吴国拔刀相助

    此乃“天相”。另一边,自吴王阖闾即位后,吴人不断侵楚,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建议下,在作战中基本都是到达楚国边境之后,等到楚军来救,然后就打道回府——“吴师还”,他们并不和楚国正面作战。不仅如此,吴王阖闾还讨伐了越国,借此稳定了自己的后方,其后开始积极谋划破楚。此乃“人事”。由此可见,楚强吴弱的局面,马

  • 柏举之战:楚国20万大军输给了吴国3万大军

    然而,这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楚国兵力达20万人之多,且“楚之为兵,天下强敌”,战斗力很强,而吴军却只有3万多人。[var1]而且,楚国疆域辽阔,吴国如果只是一直在边界地区来回争战,耗不过人家。但要想给予楚国致命一击,需要深入楚国腹地,师行千里,犯下“劳师袭远”的兵家大忌!然而,最终,吴军却

  • 柏举之战改变从前一战定胜负的方式,在连续作战中大败楚国

    蔡国力屈不能相支,向晋国求援,使人质往晋,请兵抗楚,但未获结果,于是便转而向吴国恳求救援。另外,唐国的国君也因愤懑于楚国的不断侵凌勒索,而主动遣使与吴国通谊修好,要求协助吴国共抗强楚。唐、蔡两国虽然都是兵寡将微的蕞尔小国,但位居楚国的北部侧背,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吴国通过和它们结盟,就可以从州来、居巢

  • 柏举之战中,楚国能够逃离灭国之灾,竟取决于秦楚之间的联姻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的激烈程度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在春秋后期,吴国和楚国之间的斗争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在吴楚之争中,吴国一直处在上方,吴王阖闾能够击败楚国大军,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两个原因。首先是吴王用人准确,他手下的两员大将,也就是伍子胥和孙武,是吴楚斗争中吴国的优势。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两个人具有

  • “柏举之战”——吴国攻入楚国都城的一次战役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混乱非常,局势动荡,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各大诸侯纷纷伺机争夺地盘,扩大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个时期爆发了多起堪称经典的战役被后人们津津乐道。相信大家一定早已对书籍杂志中称赞了无数遍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潼关之战等耳熟能详了,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在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

  • 柏举之战:孙武的封神之战,吴国如何以少于7倍的兵力战胜楚国?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鲜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var1]而吴国能有此实力与楚国一战还得亏晋国的扶持。春秋争霸时期,面对日益强大的楚国,晋国采取了联吴制楚的策略。吴国在晋国的帮助下,经济实力飞速发展,国力不断壮大。公元前584年,为和楚国争夺江淮地区的霸权。吴军的水陆大军齐出,一举拿下了楚国的淮河重镇

  • 柏举之战: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柏举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漂亮的战役,这场战役是吴王阖闾所带的兵马深入楚国的一场战役。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国家,在寿梦继位之后吴国才开始崛起。当时楚国和晋国正在争霸,晋国采取的战略就是联合吴国来牵制楚国。晋国人教会了楚国人用战车,御射等,所以吴国就逐渐强大了起来,寿梦就自己自称吴王

  • 柏举之战最终结果如何?造成了哪些影响?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闾率领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了楚都,此次远程进攻战后世称之为柏举之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战争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而取胜。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

  • 柏举之战为什么会爆发?是什么决定吴国和楚国的胜负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吴楚柏举之战,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著名的吴楚柏举之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里所说的“西破强楚,入郢”一事,就是春秋末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爆发的著名的吴楚柏举之战。吴国是春秋晚期勃兴于南方地区的一个

  • 吴楚柏举之战简介 柏举之战有哪些影响?

    柏举之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柏举之战影响有哪些?趣历史这就为你介绍:吴楚柏举之战简介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的远程进攻战。在战争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