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得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打瞌睡”。无论勤政爱民的好皇帝,还是昏庸残暴的孬皇帝,没有一个希望自己的权力被别人觊觎。
但是,皇帝一个人再厉害,也不能够撑起一个国家,于是他只好忍着强烈的不安去招聘合伙人。皇帝是能人,管理的是天下,招聘的合伙人自然不差,何况“天下”这块大蛋糕不知道有多少人眼红。
于是,皇帝一边安抚,一边平衡制约,一边又悄悄的收回政权。手法高明的皇帝,可能做得滴水不漏,得了左膀右臂又得了忠心。手法低端的皇帝,也许就翻车了。来看看历史上比较有特色的三位皇帝是如何收回皇权的。
皇帝的宝座不是人人能坐稳当的,故宫太和殿宝座,见“座”如见“朕”。
开创统一帝国的平民皇帝,历史上仅有两个半。
两个。一个是汉太祖刘邦,而另一个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宋太祖赵匡胤,勉强算半个。赵匡胤的高祖做过幽都县令、曾祖做过御史中丞、祖父做过州刺史,而父亲赵弘殷曾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留典禁军。所以,赵匡胤要算官家子弟。而他开创的北宋,算一代王朝没问题,但算一代帝国就勉强了,统一就更别提了,幽云十六州都不在手里。
市井皇帝刘邦如何“敲山震虎”
说到刘邦,不得不说到一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和张良与韩信并称“汉初三杰”,是刘邦手下的得力助手,但是“敲山震虎”的主角说的却是韩信与萧何。
成也萧何
萧何是个文官,所以他做的事情都是以文辅助刘邦。刘邦这个董事长慧眼识萧何,把他任命为总经理,全权把国家上上下下的事情都交给他打理。说的好听是总经理,说的不好听,就是一个大管家。
萧何这人比较实在,而且他的智慧也看到了刘邦的未来无限大。毕竟,他也有一家老小,要养家,肯定不希望家人动荡不安,所以他一步心的跟着刘邦。
可是萧何再好,他也是个文官儿啊,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安邦定国还得先打架才行啊,于是,他做了此生最大的一件有利于刘邦的事,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有一个厉害的地方,打架带兵超级厉害,但是一直不怎么受重用,辗转到了刘邦这里也没啥火花,所以就又想跑。
萧何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在花前月下的,跑出老远把他追了回来,萧何月下追韩信,才成就“一代兵仙”、“王侯将相”都做一遍的韩信,这就是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要不说人无完人呢,有些事情,萧何看到了开头,却看不到结尾。他眼中把韩信的优点无限放大,却忽略了韩信致使的缺点,目光短浅和情商低下。
所以,当韩信把“王侯将相”都当了一遍后,刘邦寻了个由头就利用吕雉把韩信给搞死了。
但是得罪人的活儿却由萧何出面的,当时刘邦找了个借口回老家省亲。吕雉这时候却找到了萧何,说韩信现在坐大了,越来越不讲究了,而且这人太会打仗了,先生看看怎生是好。
萧何也是无奈,毕竟韩信这时候逼迫刘邦,已经让人忍无可忍了,所以他出谋划策和吕后一起设计韩信被一堆老娘们憋屈地拿竹子戳死了。
其实萧何太知道吕后这个老娘们的心理了,她弄韩信,何尝不是在敲打他自己。但是萧何这时候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正好利用这个事情,让天下都认为自己是出卖朋友韩信的小人。
于是,此后的每个清明,萧何都在韩信墓前念叨,大兄弟啊,对不住啊,我也不是想你死啊,你是我的千里马,但是我也是无奈啊,我也有一家老小啊,你要不是做的太过分,哥哥我也不会让你就这些年纪轻轻的就领盒饭了。
主要还是杀韩信。
刘邦出身市井,如果没有遇到娶吕雉,他搞不好一辈子都被刘老爹骂的抬不起头。所以,他肯定不想因为韩信的崛起再回到解放前。那怎么办呢,他又打不过韩信,嘴皮子也没有萧何张良厉害,关系也没有他们之间好。
还是利用利用萧何吧。
当年,萧何一直跟随刘邦到最后,尤其在被晚年刘邦怀疑的情况下,依然用自己的智慧辅佐了二代皇帝,刘邦和刘盈,实乃智慧大功之臣。虽然最后病逝,也算是功德圆满。
而张良,据说精通“黄老之道”,本与功名就不热衷,辅佐刘邦不过是顺应大趋势和师父之命,所以,当刘邦成功上位并稳定后,他则功成身退,带领乖们云游天下去也,落得个耳根清净,逍遥自在。
可见,刘邦这一手“敲山震虎”玩的相当不错,既敲掉了最具威胁的“大山”韩信,又震动了“老虎”萧何和张良,鼎鼎大名的“汉初三杰”就这样被分散了权利,终章收场。
好在萧何和张良结局还不错,韩信却是败给了自己的情商太低,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历史的洪流总得有人浮在上面,总得有人上岸,总得有人沉底。张良云游天下。
贵族皇帝赵匡胤如何“釜底抽薪”
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他手下有个谋士叫赵普的,这个人早在周世宗平定淮南之时,就认识了当时还不咋出名的赵匡胤。
两个人也不知道是都姓赵还是怎么的,反正一见如故,无论政治见解还是交友标准都惊人的雷同,所以,两个人多年的交情,让赵普和赵匡胤之间特别了解。
赵普就告诉他,你这个皇帝是被手下人硬推上来的,现在天下安定了,你手下的大将不少,拥戴他们的人也不少,咱们得想个办法,不然以后人人都被手下人硬推着当皇帝,这天下还了得。
所以,二人嘀嘀咕咕后想到了下面这二个大招。
赵匡胤和赵普。
杯酒释兵权
先是由赵匡胤下请贴邀请这些老哥们儿进宫吃饭,大家还像当年在外打仗一样,喝到尽兴如果,赵匡胤就开始“酒后吐真言”:过去吧,我做个小官儿每天下班后就睡的很香,还能够和兄弟们喝酒畅谈,但是现在当了皇帝了,反而每天睡得越来越不踏实了。
兄弟们一听面面相觑,这些老哥们儿都是心无城府之人,听到老赵当了皇帝还吐苦水儿,就问咋回事啊。
老赵眼珠一转,哭着说,其实咱们兄弟们谁做皇帝还不是一样,只是当初大家推选我了,我不能够违背兄弟们的好意。可是,你们的部下有朝一日也想要你们当皇帝,重新再闹腾一次,你们说这可咋整啊,你们也不能违背兄弟们的好意啊。那到时候天下会不会大乱啊,555。
纳尼!兄弟们一听,再呆的也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于是纷纷哭着说没有这意思,请老赵拿个主意。
这样,老赵轻松的把兄弟们的兵权下了,除了留下一个石守信当个闲散贵人,其他兄弟们都派到外省去当他当年的节度使了。
杯酒释兵权。
用钱收买
但是老赵这个人算是皇帝里比较讲究的了,他下了兄弟们的兵权们后,立刻给他们安排无实权的大官儿,并给予这辈子花不尽的金银财宝,送房送地送美女。
这些兄弟们本来就忠于赵匡胤,也没有什么心机和当皇帝的想法。本来当年带兵打架就挺累的,现在还得每天操练这些士兵,真心不愿意。
现在看到老赵这么上道,马上都高高兴兴的拿了好处,都心甘情愿的带着一家老小去了外地,从此吃喝不愁,过上了富足快乐的日子。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故事,天下人尽知。你可以说是赵匡胤半推半就,也可以说他本身就想当皇帝。
但是当了皇帝后,能把兵权拿的比较巧妙又不得罪人的,非赵匡胤莫属。
想来这与他的出身和家教有关。赵匡胤出身贵族,祖上三代为官,虽然在五代十国那个动乱的年代,他的家庭一直比较富足,主要是因为他的祖父辈都对家教非常擅长。轮到他的父亲,更是曾经经历了后周后唐后汉,在这三国为官也是十分不易的事,可见老赵家不仅为人不错,更懂得官场之道,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再到赵匡胤这一代,就名符其实的成了高富帅加官二代,而且还不是那种没有真才实学的官二代。所以在这样家境殷实又和睦的家庭长大,也成就了赵匡胤大气不忘本的风格。
所以,他这段“杯酒释兵权”的历史,不光无人诟病,还成了后世的研究对象,这与他的良好出身不无关系。
每个老兄弟都送房送地送美女。
流氓皇帝朱元璋如何“斩草除根”
若说赵匡胤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解决了事情,明朝的朱元璋就没那么好了。
这个人本身就无父无母,乞丐堆里抢食出来的,哪有什么高端大气上档次。他从小接触的都是那些恶毒阴险,自私自利,社会底层三教九流什么都会,比刘邦的出身还不如。然后再当马夫,做了郭子兴的上门女婿,这才开始雄起。
历史上说,朱元璋的淮西老兄弟们其实可以称为最强领导班子团队,刘伯温,常遇春,徐达等,哪一个拿出来都是独挡一面的大人物,来看看他是怎么把和他一起的老兄弟们都干掉的。
朱元璋的臭名,除了他政绩不行祸害中华600多年,而是他肆意屠杀开国功臣,这些与他打天下的兄弟们。前有胡惟庸案,后有空印案、郭恒案以及蓝玉案等等,他用这些案件为由,几乎把这些开国元勋一网诛尽,手段之残忍,方法之恶劣,旷古罕逢。
杀了他们还不够,还以“功高震主”之由,将他们的家族毁灭,全部屠杀,不给他们留一点后代,可谓历代帝王手段之最。
流氓皇帝朱元璋。
卸磨杀驴、过河拆桥,都是朱元璋干的事。
有一句古语,就是专门形容他的,这句话就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
朱元璋,本身出身草根,本身就是个流氓地痞,那些三教九流的招术没有一样不会的。当年他用到这些兄弟的时候,真的是推心置腹,等到这些兄弟辅佐他当上了皇帝,他就开始忘本了。
所以,他的明朝,在这样的君主专权下,虽然有些功绩,但是也大多被他的残暴狠毒所埋没了,而且明朝也没坚持多少年就结束了统治,被蒙古人一举战败。
朱元璋把人都杀光了,得罪了不少人。
我相信,大多数人做皇帝最终目的,都希望自己是一位“明君”。可是有时候命运的大手往往会捉弄一些人,成就一些人。
曾有历史学家表明,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是玩弄权术的阴谋家。你想,这些皇帝,全国的眼睛都盯着他那一个位置,他每天能睡得着么。
他每天要做的事情,要思考的事情很多,不光要想着如何勤政爱民,还要在皇族人中表现自己,更要与手下各大势力周旋,所以,他们每一个都不简单。
每一个皇帝都是玩弄权术的阴谋家。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至高无上的权力,许多做的稳健的皇帝在各种尔虞我诈的政治漩涡中学会了百忍成金,百炼成钢。
只不过,由于这些皇帝的出身不同,也把他们集中皇权的手法分做了三六九等,也有市井皇帝、贵族皇帝和流氓皇帝的区别。
同时也向后世的人印证了一件事情,在那个宝座上,皇帝与皇帝也不是都一样的。
勤政爱民双双做到的皇帝不多。
十个开国皇帝九个是贵族
建王朝中有很多开国皇帝,这些开国皇帝凭借一己之力建立兴盛几百年的王朝,被世人称赞。在这当中,也有很多皇帝都是平民出身,却平定了天下,因此被人津津乐道,但是实际上,基本上所有皇帝都是贵族出身,很多时候所谓平民皇帝都是谎言。
先说第一个刘邦,很多人都说刘邦是个亭长,不是当官的。但是要知道,秦朝那个年代,能当个亭长就不错了,而且刘邦手下管理的地区不少,还有一大帮子好兄弟助阵,这样的人能说是平民起兵?
再有就是刘秀,有的人说刘秀从小种地,是农民。但是这里也有问题,那就是刘秀种地是爱好,他不是自己被迫种地,是纯粹当成一种消遣。还有,这些地都是刘秀自己家的,换句话说,光武帝刘秀家里是地主,南阳刘家,是连王莽都忌惮的世家大族。
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十个开国皇帝九个是贵族,只有一个人例外
还有就是李世民,李世民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官二代白手起家,实际上不是,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是太原一把手,掌管太原在内一切事物的生杀大权,换句话说李二一家是一方诸侯。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很多人说他小时候到处流浪,因此判断他家境贫寒,但是根据研究考证,赵匡胤是军官后代,他家里在军队中有关系,当年他四处流浪,主要是想游学增加历练。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从高祖(祖爷爷)一辈开始,就是唐朝的大官,他的家族是典型的资深名门望族。
高祖赵眺:曾任永清、文安、幽都三个地方的县令,他的妻子是唐朝宰相崔琬的孙女,赵眺算是宰相的孙女婿。赵眺在赵匡胤当了皇帝后被追尊为僖祖。
曾祖赵珽:赵珽是赵眺的第二个儿子,也是最大的儿子(因为第一个死得早),官最大当过当时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中丞,是御史台大夫的两名副手之一,比他的父亲赵眺已经更进一步。他的妻子是信州防御史的第三个女儿,也是将门之后。他的弟弟赵琚当到了池州剌史,貌似比他的官还要大一点,是典型的地方诸侯。他还有一个弟弟也当了县令。兄弟三人,一人在朝,两人在地方,俨然成为一大家族。赵珽在赵匡胤当了皇帝后被追尊为顺祖。
祖父赵敬:赵敬是赵珽的长子,最大的官做到了营、蓟、涿三州的刺史,在唐一朝,只有州和县两个行政级别,到后期才有节度使这样一个更高的级别,赵敬已经算是职位非常高的地方大员了。赵敬的妻子是唐朝翰林承旨的女儿,又是书香门第。赵敬还有一个弟弟,也做到了刑部的官员。赵敬在赵匡胤当了皇帝后被追尊为翼祖。
父亲赵弘殷:赵弘殷是一名能文能武的儒将,中过武进士。唐朝的时候做过殿前副都指挥使,相当于首都保卫部队的副司令。后汉的时候,在宝鸡与叛军作战,被敌人射瞎一只眼睛。后周的时候,当过检校司徒,封天水县男,与子匡胤一起统领禁兵。赵弘殷的正室妻子,也是赵匡胤的母亲,是山南西道节度使杜让的第二个女儿,此时的节度使已经是皇帝以下最高级别的地方军政官员。赵弘殷在赵匡胤当了皇帝后被追尊为宣祖。
这么多皇帝中,唯一平民出身的,也就是有朱元璋了。朱元璋可是正儿八经的贫农,没有背景地位,但是却建立了明朝。
皇帝的出身决定段位
刘邦、朱元璋都是草根出身,他们发迹的过程虽然不同,但是晚年都曾大杀功臣。而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却对功臣倍加优待,这是什么缘故呢?
有人认为,这和刘邦、朱元璋起事的模式相关。
刘邦、朱元璋二人起事的时候没有根基,他们是通过结盟的方式拉拢地方势力,联合取得政权。而李渊、李世民起事的时候,他所在的关陇集团在起义军占有绝对优势。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他在军中的地位早已经得到了巩固,他就是被大家拥戴起来的,所以他们不必像刘邦、朱元璋一样,待到天下平定,再来铲除“异己”,以保“一姓之江山”。
有人说,铲除异己也可以削官、罢官,没必要像朱元璋杀蓝玉一样,一口气杀掉三万人。
那么,为什么刘邦、朱元璋二人要对开国功臣下狠手呢?这可能和他们个人的成长经历,还有老年多疑很大的关系。
要知道,李世民上位时,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赵匡胤四十九岁就死了。而刘邦杀韩信的时候六十岁,朱元璋杀胡惟庸的时候已经五十三岁,到蓝玉案的时候已经满六十。古代的政治家一旦年老昏聩,预感到天不假年,就很有可能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
一、汉明与唐宋的建立过程不同
汉高祖刘邦起家的时候是一个亭长,他本身是一个文盲大老粗,既无强大的背景,也没有强大的实力。只是靠着不断结盟,允诺封王,招揽了众多“兄弟”到麾下,共同推翻了秦朝。
如今我们都知道,“暴秦”之所以灭亡,是秦末商鞅变法后封建制遭到瓦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剥夺了六国旧贵族的权利。最后反秦的主力,就是这些六国贵族。
刘邦与项羽结盟,封韩信为王、封英布为王、再封张耳等人为王,这是在汉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允诺过的。所以汉朝得天下,并不是刘氏一个人的功劳。
换句话说,没有这些盟友,刘邦啥也不是。所以刘邦上位后想要保一姓江山,必须通过非常手段,靠“白马之盟”铲除异己。
朱元璋的情况和刘邦有相似之处,但是他的起点更低。
朱元璋因为娶了马大脚白得了一支军队,后来靠着刘伯温的浙江集团、李善长淮西集团以及蓝玉的土匪武装等起事发家。
还没当上皇帝的时候,朱元璋把李善长比成诸葛亮。众所周知,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个大忠臣。但是他在刘备死后专权独断,基本架空了刘禅,也是事实。
所以朱元璋当上了皇帝,第一个就要搞掉李善长,他可不想看到朱标被李善长及淮西集团的人架空。
再看李世民、赵匡胤,二人事实上都是封建贵族出身。李世民十几岁跟着李渊起义,李渊把前途都给他扫平了,他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当上皇帝的时候才二十七八。
李家起事时关陇集团一家独大,没有那么多内部纷争。
而赵匡胤本身就是“众人选出来的领袖”,赵家建立宋朝之后,一直自称“官家”,与百官平起平坐,共治天下。为了避免功臣谋反,赵宋一直“崇文抑武”,拼命和武将联姻。在经济上给予各种照顾,而政治上并不给他们实权。
所以,李世民、赵匡胤在一开始就没有必要杀开国功臣。
二、草根经历对性格的影响
刘邦、朱元璋二人,除了起事的模式与李世民、赵匡胤不一样之外。
他们之所以残杀功臣,或者和他们的个人经历,还有年龄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人常说:三岁定八十。一个人童年时代的经历,对他一生性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除非遭遇异常变故,否则“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朱元璋少时家贫,遇着天灾,父母和兄长都活活被饿死。他自己为了生计,不得不跑到寺庙出家当和尚。后来机缘巧合下参加义军,并成功推翻元朝当上了皇帝。
动荡的经历,以及草根的出身,让朱元璋内心有着深刻的“私有意识”和强烈的危机感。对于自己得到的成果,自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守护。
刘邦少年时候的事,史书上写得很少,但也可以推断出相似的结论。
所以刘邦、朱元璋二人上位后,首先想到的是:怎么让自己一姓之江山,传诸万世。否则,他们这一生的辛劳岂不是付诸东流了?
而李世民出身优渥,登基时不满三十岁。
即使李家人不当皇帝,关陇贵族中杨家、宇文家等等也和李家有血缘关系。所以李家依然是贵族,并不会落泊到哪里去。
赵匡胤虽然也是布衣当上天子,但他本属众人推举出来的皇帝,个人军事实力,也不足以在开国之初炮打功臣。
另外,刘邦、朱元璋二人杀功臣的事,主要集中发生在晚年。在他们年富力强的时候,可能也思考过,想要通过别的方法来达到巩固一姓江山,避免大权旁落的办法。
但是,随着年事渐高,他们感觉到来日无多。而自己的儿孙辈,年轻识浅,担心他们不能继承自己留下的基业。于是只有来一个简单痛快的,哪怕身后留下骂名。
除了政治上的原因,有时候还得考虑到,一个人年纪大了,的确有可能变得昏聩。比如汉武帝晚年的时候,就听信奸臣的谗言,因“巫蛊之祸”逼死了自己的太子和皇后。
刘邦、朱元璋出身社会最底层,本来一无所有,最后一步登天。事实上从他们起事的经过来看,当他们登上皇位时,表面上看来国家是统一的,但是事实上高层的权力并未统一。
也就是说,高层的权力蛋糕还没有分好。为了“一姓之江山”得到巩固,他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削藩、就是炮打功臣楼。
当他们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去逐一瓦解权臣的势力。说他们杀功臣,他们也并不会杀掉所有功臣,他们只会杀那些会危及皇权的功臣。比如刘邦就不会杀萧何,朱元璋也没有杀徐达。
刘邦、朱元璋是农民般“小家子气”,当了皇帝就不愿意让从前的兄弟与自己“平起平坐”,朱元璋和刘邦若是倒台,朱、刘二家完全没有翻身的余地,因为他们并没有李世民家那种贵族根基。赵匡胤不具备一家独大的军事实力。
所以说,刘邦、朱元璋二人大杀功臣的事,和他们的草根出身确实有较大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