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海,是朱元璋十世孙,承袭鲁王爵位,清军入关之后,朱以海一直坚持抗清18年,但在1662年却被郑成功沉于海底。
《清史稿》记载,“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朱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从这段记载中不难看到,郑成功与朱以海有了矛盾,然后郑成功将朱以海活生生的沉入海底,这是典型的谋杀。郑成功是抗清英雄,朱以海是抗清藩王,两人本该联手抗清,为何郑成功将一个明朝藩王沉于海中?其中有何隐情,还是郑成功无法无天?
历史上,朱以海是一个身世极为凄惨的藩王,先是从清军刀下死里逃生,后是两次错失皇帝宝座。
1642年,清军入关劫掠,攻陷了鲁王封地兖州,鲁王朱以派为了避免遭遇羞辱,就与四弟朱以衍、五弟朱以江一起自缢而死,朱以海躲藏在死人堆中逃过一劫。由于鲁王一系继承人或早逝或自杀,只剩下朱以海一人,于是1644年2月崇祯帝就封朱以海为鲁王。
但没过多久,天下局势风云变幻,先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并开始向山东用兵,朱以海一路难逃至浙江台州,被南明弘光帝委以防守台州的重任,第二年5月清军南下攻陷南京,弘光帝被俘,南明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随即兵部尚书张煌言、刑部员外郎钱肃乐等南明大臣拥立朱以海出任监国,领导天下抗清。
为何朱以海没有立即称帝,主要是因为弘光帝还在世,当时称帝在道义上有瑕疵。但让朱以海没有想到的是,弘光帝被俘之后的6月,在郑芝龙等支持下,唐王朱聿键(史称隆武帝)已经在福州称帝。因此,朱以海只能取消称帝计划,第一次与皇位擦肩而过。
朱聿键称帝之后,派人安抚朱以海,并命令他退位归藩,对此朱以海表示同意,但大学士张国维、熊汝霖等却强力反对,甚至还杀死了使者陆清源,导致唐鲁矛盾激化,史称“唐鲁之争”。朱以海同意,手下大臣却不同意的原因是没了“从龙之功”,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未来利益,这也是南明无法凝成一股绳抗清的重要原因之一。
持续一年之久的唐鲁之争,消耗的是南明实力,让清军捡了一个便宜。1646年,清军南下攻陷台州,朱以海避祸舟山,二个月之后,由于郑芝龙投降,清军轻松攻陷福建,朱聿键在汀州被俘虏,不久便被杀害,唐鲁之争落下帷幕,但两败俱伤,唯有清军得利。
在张煌言、张名振等辅佐之下,朱以海以舟山为基地继续抗清,但因为东南省份相继沦陷,朱以海已经没有了称帝的基础。1646年12月,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史称“永历帝”,朱以海向朱由榔称臣,并自请去除监国一职。为了鼓励朱以海继续抗清,朱由榔允许朱以海继续使用监国称号。
1651年,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清军最终还是攻陷舟山基地,朱以海南下逃到厦门。这时,厦门是东南沿海唯一抗清基地,是由隆武帝朱聿键的爱将郑成功建立。隆武帝在位期间,赐予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因此才有“郑成功”或“朱成功”其名,实际郑成功原名叫郑森。
对于朱以海,郑成功肯定没有太多好感,因为当时“唐鲁之争”的源头,就是鲁王一系杀死了隆武帝使者陆清源,从而挑起了南明长达一年之久的内战。不过,郑成功还是以礼相待朱以海,将他安置在金门一带。
朱以海在金门时,首先取消监国称号,仅以鲁王自称,降低郑成功对他的猜疑,其次让张煌言、张名振全力配合郑成功抗清行动。1659年郑成功北伐,南明最大规模的一次军事反攻行动中,张煌言等鲁王部下就参与其中,一直打到南京城下,让顺治帝差点决定逃回东北躲避风头,可惜郑成功中了两江总督郎廷佐的诈降之计,最终遗憾失败。
1662年,吴三桂在云南缢杀了永历帝,消息传到郑成功这里,张煌言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劝说朱以海称帝,更好的整合领导抗清力量。但张煌言的建议却遭到郑成功、郑经的坚决反对,最终朱以海第二次与皇位擦肩而过。
郑成功、郑经坚决反对朱以海称帝的理由,其实不难猜测:一是朱以海与隆武帝有过矛盾,而郑成功又是隆武帝爱将,因此一旦朱以海称帝,郑成功害怕朱以海会报复他,二是郑成功北伐失败之后,于1661年打下台湾,至少郑经等已经没有了逐鹿中原想法,而是有了割据一方的念头,自然不愿意朱以海称帝坐在他们头上了。
事实上,1662年6月郑成功死后不久,郑经改东都(台湾)为“东宁”,并以其为自称,对内奉南明正朔永历帝(已死)正朔,与清朝互不统属,所谓“东宁建国,别立乾坤”。西方称为东宁王国,清朝史料称为东宁省。
朱以海希望称帝,郑成功、郑经等希望割据,双方矛盾难以调和,于是郑成功为了子孙利益一狠心,就将朱以海沉于海底?其实,《清史稿》记载的这段历史看似符合人性逻辑,但实际并非真实历史,朱以海并未被沉于海底。
1959年,金门岛上的一个农民,无意之中炸开一道山石后,发现了朱以海之墓,其中墓志铭上明确写了“皇明监国鲁王圹志”八个大字,石碑上内容推翻了《清史稿》记载:“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可见,朱以海是中痰而死,或者说生病而死,享年45岁。更为重要的是,所谓“壬寅十一月十三日”,这是1662年阴历11月13日,而郑成功死于1662年阳历6月23日,朱以海死在郑成功之后,因此郑成功绝对不可能将朱以海沉于海中。这一块墓志铭的出土,也终于洗刷了郑成功背负了300年的冤屈。
值得一提的是,纵观朱以海的一生,尽管有激起唐鲁之争、挑起南明内战的错误,但他一生坚持抗清18年,不失一个民族英雄的称号。
参考资料:《清史稿》、《朱以海墓志铭》
鲁王朱以海:奋战到底的挂名监国
大明灭亡了,南明还在苟延残喘十八年。经历了弘光、隆武、永历短命的政权,终于再无回天之力,彻底从大清版图消失。南明永远不如大明,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掌握至高无上的权柄,空有挂名,收复江山的雄心丝毫未酬。
南明皇帝大多数窝囊,唯有一个监国,还算是个人物,并且是唯一一个善终的挂名君主。
朱以海。存活在世上四十四年的男人,是个正宗的明朝宗室,大明第十一代鲁王。在崇祯17年,承袭了鲁王封爵。大明的宗室何止成千上万,能够承袭爵位的都是人中之龙,佼佼者。
有了这鲁王的爵位,朱以海才被各方势力看中,推出前台成为各方势力的代言人。
但朱以海推出来之前,早有一个南明名正言顺的政权在呢,隆武皇帝朱聿键。朱聿键也不是好惹的主,虽然没啥实权,但是脾气大。朱以海也不是软柿子,不想向朱聿键低头,都是朱家的后代子孙,凭什么我对你俯首帖耳的?
再加上朱聿键经常深居后宫,除了上朝和众臣商议政务以外,几乎不怎么上战场。而朱以海却热衷于上前线,没有真枪实弹地与清人拼杀过,最多是上前线的吉祥物。鲁监国多次亲临抗清前线,是南明几个政权中,唯一亲临前线的君主。
各方势力考虑到天下大乱,火中取栗是他们的拿手好戏,管谁主宰天下,只要不动他们的老本,发展一下他们的势力,何乐不为?
鲁监国空有恢复大好河山的雄心,却没有嫡系部队,只能倚重王之仁和方国安这两个有军队的大佬。
朱以海本来就不愿倚重他们,但不得不倚重,不得而为之的倚重就有后遗症,方国安和王之仁到达抗清前线后,正事不干,首先就要排除异己,接管了浙东原有的营兵和卫兵,自封为正兵,排挤孙嘉绩、熊汝霖和钱肃乐等人领导的义兵。人都成他们的了。
更可气的是人事权被他两把控外,经济权也被他们大屁股一蹲就不让了。浙东各府县每年也有不少的油水,60余万钱粮,足够维持政府运转。方国安王之仁根本不鸟朱以海,独断专行,将这些钱自行分配。结果浙东各地义兵没有钱饷来源,自然不愿意继续跟随了,各自散去。
内有骄兵悍将,外有朱聿键虎视眈眈。他当监国之前,唐王朱聿键早已在福州称帝,从时间来看,朱聿键先下一招。从地盘来看,朱聿键除了浙东以外,其他的南明地方势力都认可他。而朱以海却只有寒酸的浙东一隅。本来朱以海是认输了的。但他手下的势力不答应啊。没有朱以海,他们这些人怎么玩?在张国维和熊汝霖等人的坚持下,绍兴政权最终决定拒绝接受隆武帝的诏书,重新迎回朱以海。
这两个政权各怀私心,互相狗咬狗,却忘了身边还有个庞然巨兽在旁虎视眈眈呢。
大清。
隆武鲁监国两个政权互相挖墙脚,引起了隆武实权派郑芝龙的不爽。
郑芝龙对朱聿键这个不听话的傀儡领导很头疼。并不是他偏心于朱以海。是因为朱以海的地理位置处于抗清的前线,是福建的屏障。要是把朱以海这个挡箭牌弄死了,福建将会门洞大开。郑芝龙就不好过了,就这原因,一直不肯让朱聿键发兵与朱以海彻底决战。
朱聿键一直缚手缚脚,直至被俘遇害,一直没对朱以海下手。朱以海才能喘过一口气来,开始了短暂却又富有小强精神的一生。
顺治三年,大清要踏平浙东,大军来临,又这年夏天久旱不雨,钱塘江干涸。清军发动了骑兵的优势,分兵两路进攻绍兴。大批明朝官吏投降。
朱以海没了地盘,果断掉头就跑,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他派靖夷将军毛有伦保护他的家人退往台州,但毛有伦却自作主张,改道蛟关、不料途中遭遇叛将张国柱,朱以海的家眷被押往杭州。
大清做了绑票人,要朱以海剃发归降。朱以海又不是小可爱,弘光降了,结果呢,不是死翘翘了?大清不讲信义的,朱以海表面大义凛然,其实他深知清廷反复无常的脾性,果断拒绝投降。
朱聿键倒了,没有稳固政府依靠的文武官员,都纷纷调转枪头投入朱以海的麾下。一时间声威大震。这时候张名振出现了,他算是朱以海的低配版诸葛亮吧,提出了隆中对。第一步先攻取清廷力量薄弱的福建,打下地盘;第二步用监国的名义,招揽各方人才,与日本朝鲜等国的外交关系处理好,争取他们出兵;第三步与西南的桂王谈和,让他们尽量拖住清军。如此一来,形成天下三分:清、鲁、桂。最后等江南空虚的时机,奇袭南京,大明复兴在望。
朱以海震撼了,决定采纳这计策。理想丰满的,但现实是骨感滴。
朱以海到舟山,却不被舟山势力黄斌卿所鸟。
转移到福建,被郑彩接纳。郑彩是郑芝龙的侄儿,郑芝龙降清,叫郑彩捉拿朱以海做投名状。郑彩不愿意降清,决定让朱以海做主子。郑彩也不是啥好人,就是想借用朱以海的名义,做幕后皇帝。
不管如何,朱以海的实力空前强大。短短半年之内,福建多个府县相继收复。七月,朱以海亲征,他广发檄文,号召各地绅民起事,共创大业。“解放区”不断扩大,建宁府以及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寿宁、连江、长乐、永福、闽清、罗源、宁德等地均被收复。同年十月,福宁州也被明军攻克。
福建快不是清廷的囊中物了。
到顺治五年上半年,朱以海收复了闽东北三府一州二十七县,省会福州几乎成了一座孤城。为了尽快攻占福州,朱以海亲临福州城外的闽安镇指挥攻城。
前景大好,可惜是差点点。
该死的内讧。
拥护朱以海的郑彩,果然不是啥好人。就是一个权欲熏心的家伙。他无故杀了大学士熊汝霖,义兴侯郑遵谦。
朱以海看到好不容易培植的羽翼没了,心中怒火万丈高。他痛斥郑彩,最后不得不杀了郑彩手下几个狗腿子草草了事。不甘心没有羽翼的朱以海继续培植兵部尚书钱肃乐,又被郑彩气死了。
清廷缓过一口气,开始猛烈的反攻。鲁监国内讧元气大伤,无力反抗。
在泉州和漳州一带活动的郑成功也以尊奉死去的朱聿键为名,拒绝接受朱以海号令。
郑成功是实力派,没有他的帮助,之前夺取的福建建宁、福安、罗源、宁德、政安和浙江景宁、庆元、云和、松阳等州县又从朱以海的嘴里吐出来了。他只好移驻福建和浙江两省交界的沙埕,几个月后,张名振攻取健跳所,将朱以海迎到健跳所居住。这期间郑彩又同郑成功火并,被郑成功击败,不得已上表求救,朱以海恨郑彩就这么断送了大好的中兴机会,乘机收编郑彩余部。
隆中对的第一步失败了。那么只好修改方案,从福建转移到舟山,再伺机找机会联盟日本朝鲜等国,图谋恢复。朱以海驻扎在健跳所,健跳所只是浙江临海县一个濒海的小地方,难以立足,朱以海和他的大臣们实际上经常住在船上,以防清军来袭。
之前不接纳朱以海的舟山王黄斌卿,终于被张名振袭杀,朱以海占据巢穴,奋斗多年,终于有了一个稳固的地盘。
有了地盘后,朱以海开始重新培植自己的羽翼,重整朝纲,决不允许再出现郑彩、郑芝龙、方国安王之仁之流的权臣出现。耐心地等待清廷衰微,伺机反攻。
清廷特么太强大了。
顺治八年八月,清朝总督陈锦等率兵攻舟山。九月初二城陷,朱以海又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赴厦门依靠郑成功。郑成功原为隆武政权的坚决支持者,不满朱以海大敌当前还与隆武帝自相残杀,削弱了抗清的力量,但念朱以海是明朝宗室,还是以礼相待,安排他居住于金门。
没了舟山,朱以海彻底歇菜了。一生奋斗的事业终究成了一场空。
漂泊流离成了他的后半生主旋律,一度移居南澳,不久又回金门。
直至康熙元年,朱以海在金门病逝,监国生涯彻底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