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历代皇帝简介及在位时间大事

清朝历代皇帝简介及在位时间大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945 更新时间:2023/12/14 12:41:52

清朝君主是指清朝的皇帝,以及清朝前身后金政权的大汗,总共12位。

从皇太极建立清朝开始共有11位皇帝。

清朝入关以后共有十位皇帝。清朝十二位君主分别是:努尔哈赤(天命)、皇太极(天聪、崇德)、福临(顺治)、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颙琰(嘉庆)、旻宁(道光)、奕詝(咸丰)、载淳(同治)、载湉(光绪)、溥仪(宣统)。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皇陵

人物关系

建州左卫指挥使,建州女真首领,后追尊为皇帝

肇祖

原皇帝

猛哥帖木儿(孟特穆)

-

-

永陵

-

兴祖

直皇帝

福满

-

-

永陵

-

景祖

翼皇帝

觉昌安

-

-

永陵

-

显祖

宣皇帝

塔克世

-

-

永陵

-

后金大汗

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初谥武皇帝)

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在位10年)

天命

福陵

-

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皇太极

1626年1636年(称汗10年)

天聪

昭陵

努尔哈赤第八子

清朝皇帝

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皇太极

1636年1643年(称帝8年)

崇德

昭陵

努尔哈赤第八子

成宗(追尊)

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顺治帝追尊)

多尔衮

追尊

-

-

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睿忠亲王(乾隆帝追复)

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福临

1644年1661年(在位18年)

顺治

孝陵

皇太极第九子

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玄烨

1661年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

景陵

顺治帝第三子

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胤禛

1722年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

泰陵

康熙帝第四子

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弘历

1735年1795年(在位60年,实际执政63年)

乾隆

裕陵

雍正帝第四子

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颙琰

1796年1820年(在位25年)

嘉庆

昌陵

乾隆帝第十五子

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旻宁

1820年1850年(在位30年)

道光

慕陵

嘉庆帝次子

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奕詝

1850年1861年(在位11年)

咸丰

定陵

道光帝第四子

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载淳

1861年1874年(在位13年)

同治

惠陵

咸丰帝长子

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载湉

1874年1908年(在位34年)

光绪

崇陵

道光帝第七子奕譞次子

溥仪

1908年1912年(在位3年,1917年、19341945年复辟)

宣统

西陵之华龙皇家陵园

奕譞第五子载沣长子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他没做过皇帝,终其一生只是个酋长,但他是满清的奠基人。

一、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时间:1626年-1643年)

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

1、称帝改元

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萨哈廉让诸贝勒检讨过去,表示今后忠诚效力,皇太极答应可以考虑了。

然后皇太极又以“早正尊号”征询汉官儒臣的意见,鲍承先、宁完我、范文程、罗绣锦等都表示赞成。萨哈廉又召集诸贝勒各书誓词,向皇太极效忠。

“外藩”诸贝勒闻讯也请求上尊号,皇太极同意了。上尊号的准备活动至天聪十年三月末大体就绪。

于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1636年5月后改元崇德)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为满洲。

2、松锦大战

松锦之战是由皇太极发动,明清双方投入十几万大军参战,从公元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清军围困锦州城起,到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松山城被清军攻陷,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止,战争共经历了两年。

以明军惨败告终,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仅剩孤城宁远。此役是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以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

二、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在位时间:1643年-1661年)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1、定鼎中原

顺治元年(1644年)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遣使向多尔衮乞师讨伐李自成。四月二十一日,答应援吴的清军便在一片石击溃了李自成派去切断吴三桂后路的唐通部农民军。

四月二十三日,李自成与吴三桂军激战于山海关前,一时难分伯仲,双方鏖战至中午,吴军逐渐实力耗尽,为农民军包围。接着清军猝然袭击,农民军失利,李自成败退京师。清军正式入关。

五月二日,清军进占京师。多尔衮奏请六岁的福临迁都京师。六月,福临令洪承畴仍然担任兵部尚书同内院官一起处理政务。

九月,自盛京迁都北京,十月初一,在多尔衮率领的诸王以及满、汉大臣的劝进下,福临即皇帝位于北京故宫武英殿。

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此举标志着清王朝由地方政权开始转化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

三、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在位时间:1661年-1722年)

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在位61年10个月(1661年1月9日~1722年11月13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

1、撤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七月决定下令“撤藩”。

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提出反清复明,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大封诸将。未几即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

吴三桂死后,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平定。

2、收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随后明郑纳土归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

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在位时间:1722年-1735年)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1、推行新政

雍正元年(1723年),接受山西巡抚诺岷的建议,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横征暴敛。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又针对康熙末年各地亏空钱粮严重,决定严格清查,对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赃,对民间拖欠,命在短期内分年带征。清理的政策,地方凡有亏空,限三年之内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从重治罪。

2、平定青海

雍正帝继续执行清朝的扩张政策。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1723年)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万人进攻西宁反清,雍正命年羹、岳钟琪率兵讨伐,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

五、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在位时间:1736年-1796年)

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1、清缅战争

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

历时7年,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清朝缅甸双方都损失惨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对缅战争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较多争议的一件。

乾隆帝晚年时曾说过,“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2、苏四十三、田五起义

乾隆二十六年(1761)以来,撒拉族内部伊斯兰教新、老教派之间斗争日趋激烈,清政府实行“赦剿一,以分其力”的政策,偏袒老教,镇压新教,使矛盾激化。

四十六年新教群众在苏四十三、韩二个领导下,攻占了老教不少村庄,“教派之争”愈演愈烈,清派兵前往弹压,扬言“为老教作主”,“尽洗新教”,迫使苏四十三等举行反清起义。

三月,起义军攻占河州(今临夏),回、东乡等族人民也纷纷参加。起义军进抵兰州西关,攻城不下,退守华林山,7月被清军攻破,苏四十三等全部牺牲。

六、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在位时间:1796年-1820年)

爱新觉罗·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

1、天理教起义

天理教之乱是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至十二月,林清、李文成领导豫东、京畿天理教的武装暴动。

天理教武装暴动虽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暴动,但因以“杀害官兵,以应劫数”及“若要吃白面,除非林清坐了殿”等口号来作动员,群众基础不广泛,不牢固,缺乏斗争准备,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加以交战双方力量过于悬殊,失败在所难免。

2、蔡牵起义

蔡牵起义是指清嘉庆三年至十年(1798-1805年),福建同安人蔡牵起义,以浙闽沿海为根据地,屡败清军,他一度在三盘岛驻扎,多次在洞头洋与官兵激战。

三盘岛上的铜钱岙,据说是因起义军存钱粮之处而得名。咸丰六年(1856年),福建林振、林川领导的起义军,于6月中旬连续三次攻打洞头岛东沙团练,鏖战多日,后因官兵协力围剿而退。

七、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在位时间:1820年-1850年)

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

1、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

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此次战争时政签订的。虎门销烟间接导致了不平等条约给华夏人民带来的伤害(割地赔款)。

1839年6月3日(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虎门销烟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民国时被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而销烟结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是国际禁毒日。

2、鸦片战争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

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AnthonyBlaxlandStransham)、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Elliot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同时,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八、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在位时间:1850年1861年)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

1、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

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

2、太平天国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

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九、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在位时间:1861年-1875年)

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1、天津教案是1870年(同治九年)在天津所发生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天津民众为反对天主教会在保教国(法国)武力的庇护下肆行宣教,而攻击天主教教会机构而造成数十人被谋杀。

此后教会动用武力,外国军舰来到天津,七国公使向总理衙门抗议,而清政府事后的对外妥协处理方式也引起很大争议。

十、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在位时间:1875年1908年)

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2、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一、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位时间:1909年-1912年)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

1、武昌起义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清政府灭亡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立国,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

更多文章

  • 唐朝时隔百年最后一位皇后 没有荣华富贵唯有坎坷屈辱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昭宗,李晔,唐昭宗何皇后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强盛之世,唐朝初期到中期都是非常辉煌的,从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到武则天的政治开明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延续了百年的空前盛世,至今还被百姓津津乐道,但是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已然江河日下,分崩离析一蹶不振,开始了无法挽回的颓势,到唐朝晚期皇帝根本没有实权,根本不敢册立皇后,以

  • 脱下戎装换西装 中国第一批将军大使驰骋外交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将军大使,新中国第一批将军外交官

    中共建政,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了外交上不承认的封锁政策,但还是有很多国家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建交,随着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10多个国家陆续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选派首批驻外大使也成为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亲自点将的第一批驻外大使中有10位是军

  • 南明朱以海监国坚持抗清十八年 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南明,朱以海,监国

    朱以海,是朱元璋十世孙,承袭鲁王爵位,清军入关之后,朱以海一直坚持抗清18年,但在1662年却被郑成功沉于海底。《清史稿》记载,“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朱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从这段记载中不难看到,郑成功与朱以海有了矛盾,然后郑成功

  • 五代十国前蜀 一度成为当时天下最强的割据势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五代十国,前蜀

    前蜀为舞阳(今河南舞阳)人王建所建。王建出身于世代卖饼的饼师家庭,因家贫,生活一直很困顿,到唐末天下大乱,更加艰苦了,于是靠违法犯罪,贩卖私盐为生。因为家中排行老八,乡里人于是称他作“贼王八”。后来王建被当地官府抓捕,判了死刑关在许州当地的监牢就要问斩,却被狱吏放跑,王建逃跑

  • 穿越到唐朝过元宵,看看“洛阳十二时辰”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十二时辰,洛阳十二时辰,时辰

    我来自2021年,多年前机缘巧合来到大唐,从此定居在东都洛阳。图/隋唐洛阳城与现代卫星图叠加示意图(图源:洛阳市文物局)我的家在洛阳城南,门前不远处就是伊阙与龙门石窟,寺庙林立。我住在此处,一是因为地价实惠,二是因为这里家家户户都爱种花桃李、梅花、樱花……当然,还有牡丹。

  • 血腥的盛宴:晋朝皇族内乱八王之乱差点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八王之乱,藩王,晋朝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中的一场罕见剧烈的皇族内战,其血腥和残忍程度旷古未闻,严重地动摇西晋王朝的统治基础。西晋王朝是继东汉王朝以来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结束了三国群雄割据的局面。开国的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颇有作为,让西晋的疆土逐渐恢复到了两汉时期。▲西晋全盛时期疆域然而,它只是维持了短暂的和平,一场旨在争

  • 清朝故宫和明朝故宫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故宫,明朝故宫,故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在明清两代称之为紫禁城,是平民百姓禁止踏足的地方,是天下统治的中心,是现存世界上五大宫殿之首,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明朝永乐皇帝从1406年开始兴建紫禁城,用了14年时间,一直到永乐十八年(

  • 明朝皇帝正月十五是怎么过元宵节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皇帝,正月十五,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这一天,中国人都要吃元宵、放鞭炮、赏花灯,欢欢喜喜闹元宵。那您知道中国几百年前的明朝是怎么过元宵节的吗?1966年的一天,在江苏苏州虎丘乡的新庄,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明朝的墓葬,从墓中出土了100多件奇珍异宝,其中有一幅画气势恢弘,经专家考证,这是一幅明朝宪宗皇帝

  • 民族英雄郑成功不姓郑姓朱 收复台湾不如抗清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民族英雄郑成功,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不姓郑,姓朱郑成功虽然是明末清初朝期间的人物,但是伴随他一生中,最大的姓氏问题,却表明他始终是明朝臣。郑成功本名是"郑森",但为何这个名字在民间却不出名,而郑成功为何要因为被人称呼自己是"郑成功"而生气?还要极端更正自己是朱姓呢?郑成功是南明末期相当出名的战将,他的父亲是海盗起家的郑芝龙,而郑

  • 汉朝二十四帝的庙号、谥号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皇帝庙号,汉朝皇帝谥号,庙号,谥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商汤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