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晚年有两个最受宠爱的妃嫔,一个叫张婕妤,一个是尹德妃。史书记载二人与李建成、李元吉勾结,多次陷害秦王李世民。
第一招:造谣诬陷。
皇帝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李渊晚年,娇艳出众的张婕妤和尹德妃成了李渊新的“绝代双骄”。据说这两个人的耳边风胜过十二级台风,可见她们两人的受宠程度。
帝晚多内宠,张婕妤、尹德妃最幸,亲戚分事宫府。《新唐书·列传·卷四》。
这是《新唐书》中对唐高祖李渊两位妃嫔的描写。
李建成深知她们两人在皇帝面前的作用,决定拉她们下水,马上使出了撒手锏金钱攻势。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一点都不假,在糖衣炮弹的攻势下,张婕妤和尹德妃很快就与李建成结成了共同防御体系。
李渊晚年最宠爱张婕妤和尹德妃,李建成希望两人能帮助自己吹耳边风,说秦王的坏话。这两个妃嫔得到李建成的钱财后,多次诋毁秦王李世民。而李渊每次都相信了,怒斥儿子李世民为非作歹,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其中张婕妤是周王李元方的亲生母亲,尹德妃是李元亨的亲生母亲。李建成花费重金,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两位妃嫔处处说秦王的坏话,给李世民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当然,后宫两大超级妃嫔之所以会站在太子一边,一方面是因为李建成所“诱”,另一个原因,就是拜李世民所“逼”。
李世民因为长年在外征战,不但与妃嫔接触少,而且还因为年轻不懂事,曾经得罪过众多妃嫔。洛阳平定之后,李渊派自己的妃嫔前往洛阳查看隋朝后宫,这些妃嫔们见到洛阳后宫珍宝很多,都想索取一些据为己有,有的妃嫔还替家里的兄弟谋求官职,但主管洛阳事务的秦王李世民给她们泼了一盆冷水,断然拒绝道:“宝物都应登记上奏,官职应当授予贤才与建立功勋的人,怎么能随便送人呢?”妃嫔们听后,都对他大为怨恨。
得罪了众多妃嫔事小,李世民还特别得罪了“后宫大姐大”张婕妤和尹德妃。
李世民得罪张婕妤是因为一块土地。
李世民任陕东道行台的时候,将管辖区内一块良田赐给了作战有功的李神通。也许这是一块很好的风水宝地,张婕妤的父亲也看中了,于是他通过女儿的关系进行“卡拿索要”。天下都是我的,何惜一块小小的土地呢?很快李渊就顺水推舟下旨将这块田给了张婕妤的父亲。
张婕妤的父亲拿着诏书很高兴,马上去要自己的地,哪知却被李神通泼了盆冷水。李神通说,凡事有个先来后到,秦王李世民早就把这块赐给他了,你老就另打主意吧。
眼看李神通不肯交地,愤怒的张婕妤马上向李渊打了一个小报告,一句话:“陛下,您赐给我父亲的那块田地被秦王夺了过去,他赐给李神通了。”
张婕妤一边告状,一边哭泣。
李渊听后大怒:“难道我的诏令还不如秦王的命令管用?”
李渊听后大怒,立马把李世民召入宫来,责骂道:“我老了,不中用了,说的话不算数啦!”尽管李世民尽力解释,但都无济于事。随后,李渊公然对朝中大臣说:“秦王常年在外征战,被他手下那些谋士教坏了,都不像是我的儿子了。”
“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
“土地门”事件后果很严重,李世民得罪了张婕妤。后来她在政治上支持李建成一派。“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李世民密告李渊:张婕妤和尹德妃与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还想杀死儿子。张婕妤得知了他的计划,特意将此事告知给李建成,让他小心行事。李建成自认为防备严密,没将它放在心上。结果,第二天李建成就彻底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当然这是后话。
而尹德妃与李世民的矛盾,也是因为父亲。由于她姿色明艳,是高祖晚年最受宠的妃子,还生下了皇子酆王李元亨,更受宠爱了。李建成、李元吉见她和张婕妤受宠,便私下讨好二人,让她们在皇上面前替自己多说好话,多吹吹耳边风。
李世民得罪尹德妃是因为一次打架斗殴事件。
尹妃的父亲仗着女儿的权势,一朝得势,鸡犬升天,在长安城骄横跋扈,目无法纪。有一天,李世民手下的贴身幕僚杜如晦路过其豪宅门口未下马,尹妃的父亲便指使家僮数人将杜如晦拖下马来,二话不说,就是一阵暴打。打完之后发话:“你小子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瞎了眼啦,从我家门前过,居然敢不下马行礼?”说完,仆人就把杜如晦给打了一顿,被打断了一根手指。
事后,尹妃的父亲听说被打之人是秦王李世民的亲信杜如晦后,脸色顿时变得惨白。得罪了杜如晦就等于得罪了李世民,这李世民可是惹不起的人物啊。怎么办啊?没想到尹阿鼠还恶人先告状,让女儿向李渊诬告是杜如晦欺侮他的家仆。
尹德妃也不是吃素的,她对李渊诬告李世民的部下殴打她年老多病的父亲,李渊听后,又火急火燎把李世民召进宫来,进行了严厉的谴责骂李世民:“我的妃嫔都受你身边的人欺负,更何况是普通的老百姓!”李世民反复为自己辩解,可高祖就是不相信李世民。李世民想要解释,李渊上演拂袖而去。
“路过门”事件后果同样很严重,李世民得罪了尹德妃。
一边有恩,一边有仇,张婕妤和尹德妃选择站在李建成这一边那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了。李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走内宫路线,多方讨李渊妃嫔们的欢心。妃嫔们知道他是当然接班人,也愿意与他交好,纷纷在李渊的面前说太子的好话。
事实证明,张婕妤和尹德妃这对后宫“绝代双骄”不是浪得虚名的,她们马上按照李建成的指示,时不时地散布一些对李世民的非议之辞,在李渊面前吹起耳边风来了。今天说李世民这里不好,明天说李世民那里不行,总之,鸡毛蒜皮的事从她们嘴里说出来就变成天大的事了。有事例为证:
有一次,李渊举行家庭宴会,当时气氛很是融洽,大家欢声笑语,就在这样的时候,李世民突然想起母亲窦皇后来,想到窦皇后一生操劳,却不能享受这太平盛世,不由情由心生,伤感起来。如果仅仅是伤感那倒也罢,情到深处,他还忍不住流下泪来。
俗话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李世民这时候却是举世皆欢我独悲,众人皆喜我独伤。李渊看着流泪的李世民心里十分不高兴,是啊,在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李世民的举动太煞风景了。
如此孝心,张婕妤和尹德妃也忍心陷害。以张婕妤和尹德妃为首的妃嫔们乘机进言,“海内无事,陛下春秋高,当自娱,秦王辄悲泣,正为嗔忌妾属耳。使陛下万岁后,王得志,妾属无遗类。东宫慈爱,必能全养。”
以“流泪”的方式教会了李渊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解析:现在天下归一,四海臣服,太平盛世,正是陛下及时行乐的时候,秦王却“泪牛满面”,他显然是对我们不满,在诅咒我们啊。
第二个关键词:人在人情在,人走人情淡。
解析:现在陛下还在,秦王就敢这样对待我们,一旦陛下百年之后,我们这些人哪里还有活路啊,肯定是死无葬身之地了。看来,还是太子好啊,既慈爱又体恤下属,他将来要是继承了陛下的千秋大业,一定是个仁义之主啊。
李渊听了妃嫔们的话,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结果是,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急转直下,甚至产生了废黜李世民的想法,以确保李建成的太子地位不动摇。好在朝中很多大臣进行了及时劝谏,李渊才悬崖勒马。但不管怎样,李世民的光辉形象在李渊心目中已经打折了。
但是李世民这边也没有坐以待毙,他有一个优秀的贤内助,老婆长孙氏。当三方关系僵持不下时,长孙氏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在李世民外出打仗的几年里,长孙氏对李渊很是孝顺,避免了他人挑拨离间的可能。
而对李渊的妃子们,长孙氏也在尽力周旋。在李渊身边还有一位厉害人物,万贵妃。李渊十分器重万贵妃,将后宫的大小事宜都交给万贵妃裁决,因此长孙氏结交万贵妃也是十分有利的。
而长孙氏结交万贵妃还有一个原因,当初万贵妃生下一个儿子李智云,李渊刚起兵时,李智云便跟着李建成去了河东。可当李建成听说李渊起兵的消息后,竟只顾自己逃跑,甚至没有通知一下李智云。最终李智云被隋军抓住,没过多久便被杀死了。这件事让万贵妃怀恨在心,自然也是愿意反对李建成即位的。
就这样,在各种女人的掺和下,改变大唐命运的政变即将开始了······
李世民看到父亲的两位妃嫔如此陷害,看到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步步紧逼,李世民再也无法容忍。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太极宫北门设下埋伏,将入城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射杀,这就是唐初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那么,李世民登基后,是如何处置她们的?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派遣士兵,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斩草除根。而对于陷害自己的张婕妤和尹德妃,李世民要如何处置呢?听说了玄武门之变的消息后,张婕妤和尹德妃吓得惶惶不可终日,担心自己和儿子的安全。
好在这时候李渊还活着,给了她们两个一点保护。在李世民登基之初,对张婕妤和尹德妃十分痛恨,也想要杀死她们。但是父亲李渊还在,还是不能痛下杀手,只好保留了张婕妤和尹德妃两人的性命。
张婕妤和尹德妃的结局,史书中没有记载。不过,李渊当了九年的太上皇,想必李世民不敢拿她们怎么样。李渊去世后,李世民是一位“仁君”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他不会愚蠢到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
九年后,父亲李渊去世,这时李世民对于玄武门之变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李世民统辖整个帝国后,才发现自己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确实做得过了。他陷入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愧疚中,为了弥补兄弟们,他更加专注于帝国的事业。
李世民被逼得走上了造反的道路,等到他当了皇帝后,对两位兄弟心怀愧疚。他把这份愧疚,转化为勤勤恳恳的工作,夜以继日地处理朝政。李世民带着这份愧疚,不断鞭策自己,最终开创了“贞观盛世”。
而张婕妤和尹德妃两人,此时李世民也不再仇恨她们,让她们安然养老。李世民不仅善待了张婕妤和尹德妃,而且还善待了她们的儿子李元亨和李元方,等到他们成年后,分别将他们封王。另外,尹德妃的儿子在贞观二年,还被授予散骑常侍,拜金州刺史。张婕妤和尹德妃的结局,应该不是很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