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炀帝背负昏君暴君之恶名 修好大运河利于后世

隋炀帝背负昏君暴君之恶名 修好大运河利于后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884 更新时间:2023/12/15 16:29:06

隋炀帝杨广身上有着诸多问题,比如刚愎自用,比如猜忌多疑,他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不喜欢接受旁人的建议,但是,真理往往站在少数人一边,也正是由于杨广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才给盛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隋炀帝在位时期,有很多惊天动地的大工程,比如营建东都、两巡塞北、修缮长城、修大运河等等,在后世很多人看来,这就是压垮隋朝的那几座大山,可是对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人的一生能做很多事,是非对错都会有,即便是隋文帝、唐太宗也做过很多错事,所以,隋炀帝头上那顶昏君的帽子,也要辩证地去看。

隋朝大运河是当时最大的工程,工程量之巨大,消耗人力物力之多,是亘古未见的,那么为何杨广要坚持将大运河修好呢?

上图_隋唐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关于隋朝大运河,有这么一句评语“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全长四千多里,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朝对南北军事、政治的控制,而且便利了全国的物资运输,对当时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隋朝的关陇集团极为强大,甚至会掣肘皇权和整个国家,为了制衡关陇贵族,国家战略就需要向东,向南北扩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隋炀帝大力发展科举,也希望克制关陇集团,将皇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上图_汴渠也称汴河又名通济渠,中国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骨干运河

杨广曾在扬州长期驻守,对南方的物资水平和经济发展有很深的了解,而当时主要的汴渠都是东西走向,南北缺少一条重要的水路,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年代,车马运输的效率可想而知,而要解决政治核心的粮食问题,必须有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

洛阳将权力中心向东扩张,可要控制南北,仍十分困难,粮食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所以通济渠、邗沟的作用就在于此,不仅可以加大对南方的控制,还可以将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保证政治核心的稳定运转。

由此可见,杨广对于营建大运河这个工程,在进行很深入的思考,这不是一个拍脑门的决策,每一条河渠的制定都有长远的考虑。

上图_杨广(569年-618年),即隋炀帝

隋朝享国37年,时间太短,在杨广看来,要想国祚绵长,大运河是十分必要的,或许他考虑的是大隋的安危,但大运河给唐宋的裨益更大。

安史之乱爆发后,黄河以北混乱不堪,唐玄宗南逃,唐肃宗来灵武即位,要想平定叛军,就需要巨量的钱粮,这些粮食,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央,倘若没有运河运输,那么唐朝的国祚有可能就止于安史之乱了。

史料记载“发运司岁供京师米,以六百万石为额。淮南一百三十万石;江南东路九十九万一千一百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万八千九百石;荆湖南路六十五万石;荆湖北路三十五万石;两浙路一百五十万石。通羡余,岁入六百二十万石。”

到了北宋,每年通过运河运往京城的粮食,多达620万石,大运河给宋朝做出的贡献,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唐朝、五代,乃至宋朝都要感谢隋炀帝的这条大运河,为后世做出这么大的贡献,难道杨广真的是一位昏君吗?

上图_隋朝疆域

南方军事形势的需要

在隋统一之前,南北处于长时间对峙状态,南北双方战争不断,而互相的矛盾也愈发尖锐,固然之后隋朝覆灭了陈朝,统一了南北,但在意识形态和思想上,南北远没有一致。

江南地区,从东晋以来,刑罚并不严苛,而江南世家大族凌驾于寒门庶族之上,平定陈朝之后,当然要按照隋朝的规矩来,法令有所改变,隋朝重臣苏威撰写了《五教》,令江南百姓熟读。

一方面,隋朝的管控,令江南百姓很不是适应,另一方面,那些世家大族的利益,因为陈朝的覆灭、隋朝的接管,也会面临大洗牌的局面,很多人纷纷起事,反对隋朝统治。

上图_隋灭陈之战

史料记载“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执县令,或抽其肠,或脔其肉食之,曰:更能使侬诵《五教》邪!”

婺州人汪文进、越州人高智慧、苏州人沈玄,纷纷起兵造反,大的规模几万人,小的规模几千人,有的还自立为王,设置官署,很多隋朝官员惨遭屠戮。隋文帝只得下令,派杨素为行军总管前去平叛。

这种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很难解决,而屡次派兵镇压也并非长久之计。为稳定南方,北方就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平叛,而大运河便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隋朝大运河,可以大量南方输送官员和军队和物资,不仅加强了对南方的军事控制,还可以促进南北双方的交流。

随着时间流逝,江南才会逐步适应隋朝的统治,而随着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的修建,加速了南北融合的过程,也让统一的思想再度深入人心。

上图_隋唐运河及漕运

北方军事行动的需要

开皇初年,高句丽对隋朝还是比较恭顺的,每年都会来朝贡,可是从隋灭南陈之后,高句丽畏惧隋朝会攻打他,便积草屯粮、训练军队,准备防御作战。

当时,高句丽的国王名叫朱汤,为了避免开战,隋文帝曾给朱汤写了一封信,劝其继续归顺,朱汤表示歉意,不久之后,朱汤去世,朱元即位为高句丽国王。

朱元和他父亲不同,即位不久,就率一万骑兵入侵辽西,隋朝和高句丽的关系也就此破裂,随后隋文帝派汉王杨谅前去平叛,可并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上图_杨谅(575年~605年),本名杨杰,字德章

史料记载“高祖闻而大怒,命汉王谅为元帅,总水陆讨之,下诏黜其爵位。时馈运不继,六军乏食,师出临渝关,复遇疾疫,王师不振。”

杨谅率军平叛,还没有接战,就出现了几个问题,那就是物资补给不够,出了临渝关,又碰到了瘟疫,可谓出师不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况且高句丽路途遥远,必定需要大量的物资、粮食,运输物资是个大问题,想必对于这一点,杨广是清楚的。

在杨谅出兵后,高句丽有所收敛,但在隋炀帝即位后,高句丽再次断绝了朝贡,随即双方关系再度破裂,以至于隋炀帝开始征伐高句丽。

公元612年,隋朝和高句丽开战,而在公元608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永济渠,时间也是对得上,永济渠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北方用兵,调用物资、装备、粮食,有了这条河,征伐高句丽的战争才能开

当然了,除了高句丽,突厥、高昌等国家也是要提防的,有了永济渠,便可以加强北方边境的掌控,保证国家的安全。

上图_隋朝东都洛阳平面图

隋炀帝杨广太着急了

隋炀帝的计划是好的,执行的效率也很高,但问题在于他太着急了。之所以,隋炀帝可以同一时间,搞这么多大工程,主要在于其雄厚的国力,如果换成一个羸弱的国家,根本支撑不了多久。

可是,国力再强也是有限度的,无限制的滥用民力,加重赋税,终究还是会受到反噬的。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营建东都洛阳,耗时十个月,每月用工两百万人次。605年,通济渠、邗沟相继开工,608年,开始修建永济渠,610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江南运河。

612年都614年,三次大规模征伐高句丽,即便浩大工程密度如此之高,大运河还是修建完成了,而高句丽也差点被攻灭,如果没有杨玄感叛乱,高句丽可能在隋炀帝时期就被攻下来了,不会推迟到唐高宗时期。

总而言之,杨广的计划很好,但实施太着急了,如果他能将时间拉得足够长,将工程规模控制好,杨广绝对不会背负昏君之名。

标签: 隋炀帝隋朝大运河隋朝

更多文章

  • 李世民被李渊宠妃所害 最后也因为他们得到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婕妤,尹德妃,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晚年有两个最受宠爱的妃嫔,一个叫张婕妤,一个是尹德妃。史书记载二人与李建成、李元吉勾结,多次陷害秦王李世民。第一招:造谣诬陷。皇帝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李渊晚年,娇艳出众的张婕妤和尹德妃成了李渊新的“绝代双骄”。据说这两个人的耳边风胜过十二级台风,可见她们两人的受宠

  • 唐代诗人做过的左拾遗和右拾遗一样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左拾遗,右拾遗,古代官职

    左拾遗是个什么官位呢?左拾遗是唐朝开始设置官职,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封建时代中央政府设立谏诤机构,有一批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司谏之类,有点类似现在的监察部门。左右拾遗是唐武则天在垂拱元年设置的,设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

  • 李世民最爱的女人到底是长孙皇后还是杨妃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世民,长孙皇后,杨妃

    在历史上,杨妃受宠吗?为什么喜欢李世民的人都比较讨厌李恪和杨妃?如何评价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长孙皇后,韦贵妃,杨妃,唐太宗这三位后妃到底是否得宠?为何说法不一?如果李世民死后不是李治上位而是李恪或李泰会怎么样大唐会有什么不同样?当然是长孙皇后!玄武门兵变,为了能够兵变成功,李世民把自己所有的武装力

  • 皇太弟——另类的储君 经选定继承皇位的皇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皇太弟,储君,继承皇位

    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皇位传承是一个王朝最重要的事情,被视为国本,关系着王朝的兴衰。那么如何才能保证皇位顺利传承给子孙后代呢?古代中国是有一套严格制度的,分别为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父死子继是最常见的主流,而在乱世,比如五代时期,十国的君主也多为兄终弟及。比如杨吴的高祖、烈祖、睿帝三兄弟;吴越国的忠献王

  • 朱元璋称帝才31年 为何还有洪武三十五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洪武,明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当了三十年皇帝的朱元璋,在西宫病逝升天。他这一死,给朱姓后代和历史学家都留下了大量谜团,至今不解。民间传言和正史上的记载都说,朱元璋1328年9月18晚上出生时,就有异象发生。而他的死,民间传说也应验了天意。本来朱元璋应该当35年皇帝的,结果在洪武三十一年就死了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怎么解释都是牵强附会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中国

    有些人对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牵强附会的解释这里的五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所谓中国,在地理意义上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在文化意义上,则指古人认为的拥有最高文明的地区(在古人看来,就是中原地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古代星占学很常见的措辞,《史记&m

  • 保护君王的军队叫什么,到底是不是叫御林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御林军,羽林军,皇帝的禁军,禁军,禁卫

    御林军,是民间对皇帝禁卫军的俗称,指古代护卫皇帝亲军及京城的卫戍部队,也是最广为人知的皇帝禁卫军名号。在一般人眼中,御林军意味着忠心耿耿,装备精良,能征善战,攻无不克。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也没有哪一支正规军被官方命名为“御林军”。在二十四史中,并不能找到哪怕一条关于&ldq

  • 绝不称帝“千年老二”钱镠 唐末军阀界的一股清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钱镠,唐朝藩镇

    提起钱谦益、钱其琛、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钱复、钱穆这几个名字,那真是如雷贯耳,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当然这个共同点不是姓钱这么简单,而是他们都出自吴越钱氏家族,而这个家族的开创者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的国王钱镠[liú]。来过西湖的小伙伴都知道,在西湖边上有一座钱王祠,专门纪念钱镠为杭

  • 苏轼的被贬人生:给杭州带来苏堤春晓三潭印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杭州,西湖,苏堤春晓,三潭印月

    在中国,杭州之美,西湖之美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来杭州游玩,必不可少的景点就是游西湖了。或晴或雨,在湖上泛舟,你会看到长长的苏堤横贯南北,三潭印月的美景呈现在湖中。这长长的苏堤,美丽的三潭印月,已有千年的历史,而他们的建造者,就是北宋的大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苏轼(1037---1101

  • 三星堆三大未解之谜 一旦解开或将颠覆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星堆,三星堆之谜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之久,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物和遗址。随着近些年我国考古工作者的不断挖掘,我国历史上的空白期也是越来越少,对古代各个时期的研究也是越来越明白。但是有一个地方却格外与众不同,那就是有着“世界第九奇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