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诗人做过的左拾遗和右拾遗一样吗?

唐代诗人做过的左拾遗和右拾遗一样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31 更新时间:2023/12/16 21:24:42

左拾遗是个什么官位呢?

左拾遗是唐朝开始设置官职,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封建时代中央政府设立谏诤机构,有一批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司谏之类,有点类似现在的监察部门。

左右拾遗是唐武则天在垂拱元年设置的,设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位从八品上,稍低于补阙。

唐代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后人因称为陈拾遗、杜拾遗。

拾遗为什么要分左右呢?古人以东为左,唐代门下省在日常上朝的宣政殿东边,所以叫左省,中书省在西边,叫右省,隶属门下省的拾遗、补阙叫左拾遗、左补阙;隶属于中书省的拾遗叫右拾遗、右补阙。至于左右拾遗、补阙的职级和职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左比右大一些,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北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南宋一度沿设,旋罢。明初又设左右正言,不久即罢。

明朝建文帝设拾遗,成祖即位后罢。宋初多出领外任,或兼领别司,不专任谏职。太宗端拱元年改名左正言。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复置,专任谏诤,不兼纠劾之职,隶中书门下省。

明光宗绍熙二年(1191)复改左正言。辽朝置,为南面官,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隶门下省左谏院。金朝正七品,隶谏院。明建文改官制,于通政使寺及六科之下置,成祖即位复洪武旧制,遂废。

左拾遗和右拾遗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不仅名字不一样,编制上从属的机关也不一样。左拾遗隶属门下省,右拾遗隶属中书省。左右拾遗职能定位一样,都是言事的谏官,也是天子驾前的供奉官之一,即天子近臣或者天子侍臣。唐代中央政府的文官,职事官名带左的,多为门下省官员,职事官名带右的多为中书省官员,如门下省的左相(侍中、纳言、东台左相、黄门监)、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中书省的右相(中书令、内史令、西台右相、紫薇令)、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但是注意,尚书左右仆射、尚书左右丞、尚书都省左右司郎中、尚书都省左右司员外郎是例外,同时十二卫中的长史、诸曹参军、东宫六率府的长史、诸曹参军等文职佐官属官也是例外。

左拾遗二人,从八品上。【皇朝所置,言国家有遗事,拾而论之,故以名官焉。《史记》:“汲黯曰:‘臣愿为中郎置长,出入禁闼,补过拾遗。”《汉书》:“元帝初立,给事中刘向、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后汉张衡为侍中,恒居帷幄,从容讽议,拾遗左右。后魏初,置内侍长,主拾遗应封,若今之侍中、散骑。又孝文帝命侍中丘惟拾遗左右。垂拱中,因其义而创立四员,左、右各二焉。天授初,左、右各加三员,通前为十员。神龙初,依旧各置二员。才可则登,不拘阶叙。亦置内供奉,无员数,资望、俸禄并如正官。右拾遗亦同也。】左补阙、拾遗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凡发令奉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若贤良之遗滞于下,忠孝之不闻于上,则条其事状而荐言之。《大唐六典卷八.门下省》

右拾遗二人,从八品上。(已详左拾遗注。)右补阙、拾遗掌如左补阙、拾遗之职。《大唐六典卷九.中书省》。

左拾遗是什么样的级别?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负责制定政策,草拟诏敕;门下省负责审核复奏;尚书省负责颁发执行。中书省所拟诏敕有失当之处,门下省有权予以封驳,要求重拟。对于各部门呈上的重要奏章,必须经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门下省认可后方准送中书省呈交皇帝批阅;如认为有不妥之处,可驳回修改。

我们不难看出,门下省的权力也是很大的,题中所问的左拾遗这个官职就在门下省。

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级。

咱们来看看左拾遗在门下省是哪个级别的官员,门下省最高长官是侍中(有的皇帝改称纳言或其它,职能是一样的),两人担任,正三品,(唐代宗时期为正二品),门下侍郎二人(实际是副侍中),正四品,(代宗时期为正三品),下面还有左散骑常侍2人,从三品,左谏议大夫4人,正五品上,后又设给事中4人,正五品上,起居郎2人,从六品上,还设录事4人,从七品上,左补阙6人,从七品上,左拾遗6人,从八品上,等等,还有很多。

中书省与门下省各有补阙拾遗,分左右,也就是说右补阙、右拾遗属中书省,左补阙、左拾遗属门下省,并且各自的级别是相同的,左右补阙从七品上,左右拾遗从八品上。

从门下省的职能来看,是属于建言讽谏,包括直接向皇帝提意见和监督其它事务,各级官员职责都是围绕这个进行的,只是级别高低不同,相应权限也不同,那左拾遗这个官职是从八品上,比"七品芝麻官″还要小,"七品芝麻官″是县官级别的,那左拾遗这个官职级别比县官还要低,不过做为谏官有直接向皇帝提意见的机会。

唐代大诗人杜甫、白居易都干过左拾遗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故乡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至凤翔后,于至德二载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拜为左拾遗。

杜甫担任左拾遗的时候,岑参担任右补阙,两人一个在左省上班,一个在右省上班,岑参写诗给杜甫说:

“连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意思是两人经常一同入朝见驾,这正是拾遗、补阙要在皇帝面前值班的明证。

据钱牧斋杜诗注,唐授杜甫左拾遗诰全文为:襄阳杜甫,尔之才德,朕深知之。今特命为宣义郎行在左拾遗。授职之后,宜勤是职,毋怠!

命中书侍郎张镐赍符告谕,至德二载五月十六日行。右敕用黄纸,高广皆可4尺,字大2寸许。年月有御宝,宝方5寸许。清时尚藏湖广岳州府平江县裔孙杜富家。

杜甫于流离之中受任左拾遗,不禁对肃宗的厚恩感激涕零。他又痛定思痛,写《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描写了自己初达时所见之情事气象和悲喜交集的心情:

秋思胡笳少,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只可惜,枉费了杜甫的一片报国热情,最后,使得杜甫的生活颠沛流离,居无住所,食无饱饭。

其他类似问题

杜甫当过的是右拾遗还是左拾遗?

左拾遗好,还是右拾遗好啊?

“左拾遗、右补缺”是什么意思?

杜甫是当左拾遗还是右拾遗高中教辅资料上写着2个都当过啊?

左拾遗大夫,左赞喜大夫在唐代是什么职位,有什么职责?

唐朝的左拾遗是个什么官,他们的职责是什么,相当现代的什么?

唐朝官职中左拾遗和右拾遗哪个大?

白居易的第一身份左拾遗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与元稹共同倡导了唐代中期的“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在中国诗歌史上,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鲜为人知的是,白居易的第一身份是唐代中期的左拾遗(监察官员)。

白居易生长在“世敦儒业”的书香门第,自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白居易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他在书屏前玩耍,有时指着“无”字和“之”字让他认,他虽口不能言,心已默识。白居易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岁“苦节读书”,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生茧。他二十九岁得中进士,三十五岁以优异成绩通过唐宪宗殿试,授盩庢(今周至)县尉。元和二年(807年)十一月,白居易因诗受到唐宪宗赏识,被召入翰林为学士。次年(808年)五月,白居易任左拾遗。

左拾遗是个什么官?唐代行政法典《唐六典》规定,左拾遗设在门下省,序在左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左补阙之后,意思是国家有遗事,拾而论之,是国家的重要谏官。左拾遗同左补阙共同掌管供奉讽谏,凡发布诏令办理政务,有与时势不相适应、与正道不相符合的,大则当廷上谏,小则封书上奏,并负责向国家推荐贤才良臣。

任左拾遗后,白居易十分珍惜这个报效国家的机会,决心竭尽平生才识,力图做到朝廷得失无不明察,天下利弊无不陈说,有缺漏必规劝,有过失必进谏。

元和三年(808年),淮南节度使王锷以巨款重贿宦官,欲求官位。白居易认为王锷既无“清望”,又无“大功”,德不配位。他向朝廷上谏,王锷勒索民财进奉,为的是取得自己不配获得的官位,倘若顺遂了王锷的意愿,四方藩镇纷纷效法,“百姓何以堪之”。此事因此作罢。

元和四年(809年),唐太宗时著名大臣魏徵的子孙生活贫困,典押了祖先遗留下来的房宅。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为收买人心,欲为魏徵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上谏说,魏徵是先朝著名宰相,当年太宗曾经赐宫殿所用建材为他修建正宅,以示特别褒奖,与其他官员的宅第都不一样。魏徵的子孙欲典押,需要的钱也不多,应该由朝廷为其赎买,而不能让李师道掠此美名。于是,宪宗诏命用国库钱赎回并禁止其质卖。

元和五年(810年)正月,东台(御史台在东都洛阳的分支机构)监察御史元稹从东京洛阳返回长安,途中在敷水驿站留宿,刚刚住下,专横跋扈的宦官刘士元“破驿门呼骂而入,以马鞭击伤稹面”。回京后,刘士元竟恶人先告状,致使元稹遭贬。白居易与元稹同年登制举,深知元稹人品忠直,屡次上疏,认为不可将元稹降职,并详细陈述了理由:其一是元稹自任御史以来,纠举不避权贵,自然也得罪了一些势家,倘若元稹被降职,谁还能为履行“疾恶绳愆”的职责挺身而出。其二是元稹与宦官刘士元的纠纷,罪在刘士元的骄横无礼,现在“中官有罪,未闻处置;御史无过,却先贬官”,恐怕以后中官出使肆意施暴,朝廷命官受了凌辱却不敢言说。其三是元稹曾弹奏严砺、韩皋等方镇守臣,因此“天下方镇,皆怒元稹守官”,将他贬官江陵,便是将他送与方镇,以后就难以监督方镇的举动了。

作为左拾遗,白居易尽忠职守,不计风险,屡次疏谏,对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面临的诸多困境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思想深刻,忠勇可嘉。

关怀现实以诗进谏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这是白居易的组诗作品《秦中吟十首》中《轻肥》的前四联,它形象揭露了宦官的骄横和奢侈生活,典型地反映了白居易作为一位诗人谏官以诗进谏的鲜明特色和优势。

白居易文辞丰富艳丽,尤精于做诗。他以诗歌讽谏,针砭时弊,受到有识之士的赞赏,并往往流传到宫中。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宪宗即位初始,君明臣贤,屡降诏书,询问民间疾苦。此时,白居易恰好被提拔入翰林院,每月领取书写奏疏的纸张,他的谏疏多以救济百姓疾苦、弥补政务缺漏为宗旨,而那些难于明言的,便写成诗歌,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尽量上达朝廷,以助治理国事,尽到谏官职责。

正如白居易对元稹所讲的:“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

“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这是白居易的《贺雨》。元和三年冬到元和四年春,天大旱无雨,宪宗因此欲降德音,白居易与大臣李绛上书建议“蠲租税,出宫人,绝进奉,禁掠卖”,宪宗都采纳了,结果真的下了一场大雨。白居易感激宪宗的虚怀纳谏,欣然作了此诗,并希望“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敢贺有其始,亦愿有其终。”

《哭孔戡》歌颂孔子的第三十八世孙孔戡“贤者为生民”的气节。《登乐游园望》则巧妙讽刺了小人得志、志士沉沦的奢靡景象。《宿紫阁村》生动揭露了禁军欺压百姓、为所欲为的丑恶行径。

自任左拾遗以来,凡遇事或有感又可用比兴来寄寓褒贬的,白居易皆因事立题,自题为《新乐府》,共一百五十首,称为讽喻诗。白居易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著名谏官于一身,创造性恢复和传承了《诗经》的传统,成为了以诗谏言的懿范。

“知吾罪吾,率以诗也”,白居易当初被提拔入翰林院,以诗为谏竭力报效国家,但也因诗开罪势家,以致流离转徙江湖。

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被贬为杭州刺史。作为谏官、士大夫,白居易“志在兼济”,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年久失修,便下大力主持疏浚,有效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当时,杭州一带旱灾比较严重,但是当地人却不知利用西湖水灌溉农田。他到任后力排众议,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杭州附近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他还加强对西湖的日常管理,规定水闸和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有漏水的地方要及时修补。离任前,他还特意留下一笔资金作为治理西湖周转金,并刻石《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过程和做法明示后人,对西湖的治理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今天的西湖仍有一条“白沙堤”,两岸杨柳婆娑,是西湖的著名景点,后人为了纪念白居易,亲切地称之为“白公堤”。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迁转为苏州刺史。在苏州刺史任内,他继续兴修水利,开凿了一条长七里的山塘河,并在河北修建道路,便利了苏州的水陆交通。

白居易一生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哲学。当时的宫禁官署、道观寺庙、驿站旅舍的墙壁上,到处题写着他的诗;从王侯公卿到童仆奴婢,人人口中吟诵着他的诗;学童们诵习的都是“白乐天、元微之诗”(乐天是白居易的字,微之是元稹的字)。人们还将他的诗缮写刻印,在街市上叫卖。更有甚者盗取他的姓名,将不是白居易的诗系在他的名下,真假杂糅,无可奈何。元稹感叹地说,从有诗文创作以来,还没有这样广为流传的。可以说,白居易因诗流芳百代。但同时,白居易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起步于翰林学士,建功于左拾遗,后来几经起伏,官至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对唐代中期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追思不已,写诗悼念他:“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旧唐书》《新唐书》分别为他作传,《资治通鉴》也以大量的笔墨在十多处地方记载了他的事迹,特别是浓墨重彩地记载了他作为“左拾遗”的谏言故事。可以说,白居易在诗人的身份外,又以政治家、监察官员永载史册。

标签: 左拾遗右拾遗古代官职

更多文章

  • 李世民最爱的女人到底是长孙皇后还是杨妃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世民,长孙皇后,杨妃

    在历史上,杨妃受宠吗?为什么喜欢李世民的人都比较讨厌李恪和杨妃?如何评价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长孙皇后,韦贵妃,杨妃,唐太宗这三位后妃到底是否得宠?为何说法不一?如果李世民死后不是李治上位而是李恪或李泰会怎么样大唐会有什么不同样?当然是长孙皇后!玄武门兵变,为了能够兵变成功,李世民把自己所有的武装力

  • 皇太弟——另类的储君 经选定继承皇位的皇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皇太弟,储君,继承皇位

    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皇位传承是一个王朝最重要的事情,被视为国本,关系着王朝的兴衰。那么如何才能保证皇位顺利传承给子孙后代呢?古代中国是有一套严格制度的,分别为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父死子继是最常见的主流,而在乱世,比如五代时期,十国的君主也多为兄终弟及。比如杨吴的高祖、烈祖、睿帝三兄弟;吴越国的忠献王

  • 朱元璋称帝才31年 为何还有洪武三十五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洪武,明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当了三十年皇帝的朱元璋,在西宫病逝升天。他这一死,给朱姓后代和历史学家都留下了大量谜团,至今不解。民间传言和正史上的记载都说,朱元璋1328年9月18晚上出生时,就有异象发生。而他的死,民间传说也应验了天意。本来朱元璋应该当35年皇帝的,结果在洪武三十一年就死了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怎么解释都是牵强附会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中国

    有些人对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牵强附会的解释这里的五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所谓中国,在地理意义上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在文化意义上,则指古人认为的拥有最高文明的地区(在古人看来,就是中原地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古代星占学很常见的措辞,《史记&m

  • 保护君王的军队叫什么,到底是不是叫御林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御林军,羽林军,皇帝的禁军,禁军,禁卫

    御林军,是民间对皇帝禁卫军的俗称,指古代护卫皇帝亲军及京城的卫戍部队,也是最广为人知的皇帝禁卫军名号。在一般人眼中,御林军意味着忠心耿耿,装备精良,能征善战,攻无不克。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也没有哪一支正规军被官方命名为“御林军”。在二十四史中,并不能找到哪怕一条关于&ldq

  • 绝不称帝“千年老二”钱镠 唐末军阀界的一股清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钱镠,唐朝藩镇

    提起钱谦益、钱其琛、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钱复、钱穆这几个名字,那真是如雷贯耳,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当然这个共同点不是姓钱这么简单,而是他们都出自吴越钱氏家族,而这个家族的开创者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的国王钱镠[liú]。来过西湖的小伙伴都知道,在西湖边上有一座钱王祠,专门纪念钱镠为杭

  • 苏轼的被贬人生:给杭州带来苏堤春晓三潭印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杭州,西湖,苏堤春晓,三潭印月

    在中国,杭州之美,西湖之美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来杭州游玩,必不可少的景点就是游西湖了。或晴或雨,在湖上泛舟,你会看到长长的苏堤横贯南北,三潭印月的美景呈现在湖中。这长长的苏堤,美丽的三潭印月,已有千年的历史,而他们的建造者,就是北宋的大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苏轼(1037---1101

  • 三星堆三大未解之谜 一旦解开或将颠覆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星堆,三星堆之谜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之久,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物和遗址。随着近些年我国考古工作者的不断挖掘,我国历史上的空白期也是越来越少,对古代各个时期的研究也是越来越明白。但是有一个地方却格外与众不同,那就是有着“世界第九奇迹”之

  • 元朝是怎么灭亡的?其实并不是朱元璋灭了元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元朝,元朝灭亡,蒙古族,朱元璋,明朝

    元朝在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帝国,元朝的正式国号叫大元,取自于《易经·乾篇》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定都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据探秘志了解,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对社会经

  • 揭秘中国古代后宫为什么要有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太监,宦官

    中国太监发展史宦官,俗称太监或“老公”。文书上的称谓很多,例如有阉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等。这些男子生殖器官被阉割后失去性功能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这批人是历代王朝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奴仆。在封建社会消亡之前,没有宦官的时代不多。太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