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代十国后,长安为何永远丧失了作为首都的资格?

五代十国后,长安为何永远丧失了作为首都的资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046 更新时间:2023/12/12 8:15:06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上古三代中历时275年的西周王朝就建都于长安,此后铸造华夏大一统帝国的秦汉王朝也建都于此,中国历史上最鼎盛辉煌的大唐王朝也建都于此。前后总计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史上西安累计建都时间达1200多年。西安也是沟通古代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的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1年确定其为“世界历史名城”,美国媒体将其评选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所及使明清时代的诗人也往往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长安”指代北京城。时至今日中国的首都北京仍有一条街道叫做“长安街”。不难看出长安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选择长安建都的理由用古人的话说就是:“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阻山带河,四塞之地”。长安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是军事上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曾一度是古代中国重要的产粮区。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兴起于关中平原的秦国有这样一番记载“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也就是说秦国的关中之地只占天下土地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十分之三,却占据天下财富的十分之六。春秋战国时代关中平原的自然条件比今天还好。据《左传》记载:鲁僖公十三年(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国组织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从秦国都城沿水路运粮到晋国都城,引起规模之大号称“泛舟之役”。

日后班固在《汉书》中形容当时秦国的富庶道:“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古人认为海洋是各种物产集中的场所,所谓“陆海”就是陆上的海洋,意思就是指像海洋一样富饶。从这个比喻可以看出当时关中一带森林的密集程度和丰富的出产。直到西汉初年陕甘之间的陇山一带还有广大的森林,以致于当地百姓盖屋从上到下全用木板,不用砖瓦或其他建材。由此可见当时的长安也完全具备作为一国首都的经济基础。如果长安能成为首都是因为同时具备军事上和经济上的两大优势,那么长安后来失去首都的地位也是因为已不再具有这两大优势。

关中平原尽管有八百里良田沃野,但关中平原的面积比起东面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在面积上就小得多了,所以关中平原所能养活的人口是有上限的。这点在先秦到西汉初年表现得并不明显:当年的秦国只是天下七大诸侯之一,然而随着大一统帝国的诞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汇聚到作为首都的长安,在经历秦末汉初的战乱后西汉初年关中地区的人口还不至于超出土地所能供养的上限。不过随着西汉王朝的统治日趋稳固之后生产逐渐恢复、人口日益增长就使关中地区开始出现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过整个西汉时期这种人地矛盾还处于相对可控的状态。

西汉之后新莽王朝和东汉王朝短暂定都于长安,不过最终东汉选择迁都洛阳。东汉王朝崩溃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六个王朝曾定都于长安,不过这些王朝都是偏安一隅的割据王朝,并不需要供养像一个大一统王朝那么多的首都人口。

到了隋唐时期长安的人地矛盾已相对比较尖锐:隋炀帝通过大运河把江南地区的粮食运到关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关中地区的人地矛盾。不过即使有大运河也并不能完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隋炀帝后来又通过营建东都洛阳作为一种替代方案。

当时江南的粮食要运送到长安需要走两千多里的路程。这段路大致分为三段:从江南到洛阳的一段可以走大运河,从陕州到长安的一段也有现成的广通渠,所以问题都不大。真正的问题就出在洛阳到陕州这段路程。这段路中间有三门峡的砥柱,所以无法通过船只进行水路运输,所以在从江南通往洛阳的大运河与从陕州通往长安的广通渠之间这段路程必须由陆路进行运输。这意味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畜力,而这一路上人吃马喂也是需要消耗粮草的。所以在这段路程上运粮几乎需要准备京城长安实际所需数倍的粮食,否则运粮的人马在路上就能把粮食吃光。

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成本开支。这样的运粮模式在经济上显然是不划算的,那么为什么唐朝还执意要定都长安呢?直接定都在粮食充裕的地方不行吗?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隋、唐两朝以及之前的北周的皇族均出自于关陇贵族集团,而唐朝开国所依赖的也是关陇贵族集团的势力,所以如果离开长安就意味着离开了自己的基本盘。李世民在总结隋亡的教训时除了滥用民力还有一点就是隋炀帝后期离开了关中这个基本盘,所以当宇文化及发动政变时隋炀帝实际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既然有了隋朝的前车之鉴。

贞观年间唐朝处于由隋末唐初的乱世向治世转型的过程中:尽管生产在恢复、人口在增长,但人地矛盾还相对较为缓和。到了唐高宗时期一方面唐朝的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另一方面随着王朝政治制度的完善使政府机构也开始膨胀。这两个因素一同导致了作为首都的长安城的人口开始急剧膨胀,粮食问题也就随之成为一个大问题。唐高宗李治鉴于这种情况只好采取两京制:长安依然是帝国的首都,但同时把洛阳确立为东都(陪都)。每当长安缺粮时李治就带着皇族成员、满朝文武去洛阳吃洛口仓的粮食,等荒年过去之后李治又带着这些人搬回长安。

有时这种迁徙甚至搞得和逃荒一样狼狈:永淳元年跟随皇帝去洛阳的扈从之士居然一路走一路饿死。知道的是大唐天子率领文武百官巡幸东都,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洪七公带着丐帮子弟沿街乞讨。可李治鉴于隋朝的前车之鉴和祖宗遗训也只能采取这种不是办法的办法。武则天时期延续了李治时代的两京制,不过洛阳的地位在武则天时代超过了长安。这是因为武则天代唐称帝本就致力于抹除唐朝的痕迹,而她又不像李唐皇族一样以长安为基本盘。既然武则天提升洛阳的政治地位有抹除唐朝痕迹的意图,所以中宗复唐后就在第一时间返回长安。

中宗复唐后定都长安是出于政治考虑,然而粮食的问题依然没得到解决。直到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这个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在李隆基执政的头二十五年内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呆在洛阳,而每次去洛阳都是因为粮食问题。有鉴于此的李隆基下决心彻底整顿漕运,最终一个叫裴耀卿的人解决了这一难题。裴耀卿意识到三门峡砥柱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服的障碍。既然在技术手段上无**服,那么就只能在其他环节上下功夫。裴耀卿采取的办法实际上和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泰勒制”是高度相仿的:把工作拆分为可量化的工序,然后把每道工序设计得最高效。

裴耀卿把漕运分为几个环节:在每个节点上都建好转运仓库、设计好衔接时间,安排不同的专业人员实施。运粮船什么时候进入黄河、什么时候到达洛阳、什么时候走陆路、什么时候到长安…….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用一切手段把成本降到最低。裴耀卿这个方案不涉及工程技术上的革命,只是进行了程序上的改良,但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到天宝年间每年运往长安的漕粮高达四百万石。这些粮食足以供养一百多万人,不仅足够维持长安各级官府的运转,甚至还足以使唐朝供养一支大军远征西域。从此李隆基就留在长安过着奢靡的日子直到安史之乱的爆发。

长安的粮食已完全依靠江南的输入,不过这时唐朝的漕运线上出现了新的威胁:沿途割据一方的藩镇成为了比昔日的三门峡天险更大的障碍。唐朝的漕运线已然变得越来越岌岌可危了。

自安史之乱以来长期的战乱导致关中地区的河渠失修,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大约在唐末宋初中国的气候开始变冷,游牧和农耕的分界线开始南移,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清朝初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北方地区的衰落、西北的凋敝、游牧民族的崛起客观上都受到这一因素的作用,甚至这种自然的力量也许比成吉思汗和朱元璋更加强大,更加无可抵御。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使关中地区的粮食大量减产,已无法供应都城庞大的人口规模。唐德宗时因京师缺粮导致帝王不得不常去洛阳就食,长安禁军还曾因饥馑闹事并险些酿成兵变。

自安史之乱以来长安就处于持续的衰败过程中:晚唐时期作为都城的长安自然为兵家必争之地,先后被攻陷四次(安史之乱、泾原兵变、吐蕃入寇、黄巢起义)。特别是在黄巢起义军与唐朝官家的反复争夺中长安城的宫殿等城市设施基本摧毁。根据记载:在唐僖宗从蜀地返回长安之时长安已经是“宫阙萧条,鞠为茂草”。之后军阀朱温掌握唐朝中央政权后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在迁都的同时朱温将长安城仅存的一些建筑拆除后运往洛阳等地修建新的宫室,长安的大部分人口也被朱温迁往洛阳。至此“长安自此遂丘墟矣”。长安城从此彻底衰落,已无法作为一个王朝的都城使用了。

在长安衰败的同时位于汴河到黄河入口处的汴梁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朱温以此为基地发展壮大,最终篡夺了大唐江山,建立了后梁王朝,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一时期汴梁取代长安成为新的政治中心,赵宋立国后承袭五代的政治遗产以汴梁(今河南开封)为都城。但作为一位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赵匡胤其实打心底里不想定都汴梁,因为此地乃四战之地四周皆无险可守。选择定都汴梁意味着必须在京师驻扎重兵,事实上宋朝后来的强干弱枝之策和这也不无关系,定都汴梁意味着必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供养这座京城,同时也将削弱地方防务。

开宝九年(976年)此时宋朝开国不过十六年,赵匡胤前往西京洛阳祭祖,祭祀完毕便在洛阳行宫住下,丝毫不打算返回东京汴梁。随行的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向赵匡胤进言道:”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若虑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这话说的直白些就是:东京汴梁纵有千般不是万般不对,但毕竟得运河漕运之便每年可以从江淮运入漕粮数百万石,京师数十万大军就指着这个吃饭。陛下如果迁都,又从何处去弄这么多粮食?赵匡胤拒绝了李怀忠的建议,但接着又一个重量级人物出来劝赵匡胤返回东京汴梁。

这人就是赵匡胤的二弟、晋王,同时也是北宋开国功臣之一,日后的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的回答是:”迁都洛阳也非长远之计,最好是迁至长安。“长安居于关中沃野,有崤山、函谷关之险,于军事防务而言:的确比洛阳、开封更适宜建都。赵匡胤对赵光义说道:”我之所以想西迁是要据山河之胜以守卫国都,这样便可以裁撤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赵光义回答道:”国家之守在德不在险。“赵匡胤沉默了,他没回答赵光义,而是等赵光义走后对左右近侍说道:”晋王所言也有他的道理,我就听他一回吧。只是恐怕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就这样赵匡胤在短暂的犹豫后还是放弃了定都长安的计划。在中国经济重心转移的大背景下长安已不再适合作为一个王朝的都城。可既然经济重心是往南迁移的,为何不索性迁都江南呢?事实上北宋之后的历朝历代除偏安一隅的南宋还真没谁这么做。这就不是经济问题导致的了,而是因为国防问题导致的:中国古代最大的外患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若定都江南不利于对北方边防的巩固,所以自古以来除了偏安一隅的王朝只有朱元璋时代的明朝短暂建都于江南,只要是一个大一统王朝都不敢把都城建在江南,因为这对北方边防而言几乎意味着毁灭性的灾难。

既然不能把都城建在江南,那就必然会出现政治军事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一北一南的格局。但偏偏建都又必须考虑经济问题:至少得有足够的粮食养活京城庞大的人口吧,这时大运河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事实上宋以后历朝历代的都城无不建在运河边,就是为了方便转运江南的粮草税赋以便供养京师。换句话说自宋以后中国的都城由长安沿着运河线转移到了今天的北京。然而运河沿线的城市何其多也,北京何以脱颖而出呢?这主要是因为自宋以后中国的外患由以往西北方的匈奴、突厥变成了东北方的辽、金,而北京正好位于长城沿线,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界地带。

北京位于长城与运河交汇之处,同时又位于渤海之滨、燕山之麓。这种独特的地缘形式使其成为南方的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双方争夺的主战场:游牧民族得到这里就可以进一步挥师南下饮马中原;华夏民族失去这里就命中注定只能偏安江南(还得是像辽、金这样的对手,要换成蒙元、满清连偏安江南都别想)。既然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自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重视的表现就是定都于此。宋代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锋中始终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所以始终无力收复在后晋时期被割让的北京,北京因此先后成为辽、金、元三个王朝的首都。

元末群雄并起之时朱元璋从自己的老家淮西一步步发展壮大,南京附近的州县是其取天下的基本盘,因此在当时以此地作为挥师北伐的后方基地不失为明智之举。

然而当公元1368年徐达奉朱元璋之命驱逐了元顺帝后南京就不再适合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都城了在此之前南京还从没成为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国都,定都于此的都是偏安江南的短命王朝。如果明朝选择定都于此其实是对北方边防极其不利的。朱元璋看到了这点,因此他很早就考虑迁都,不过在他的备选名单中并不包括北京这是因为北京在此之前由辽、金、元三个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了四百余年。

从秦朝开始定都长安,一方面是看重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资源丰富有“八百里沃土”的美称,同时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具有很强的社会和文化活力。另一方面其地处关隘,形势险要,可以睥睨四方,坐镇中央。

再者说黄河的中下游,尤其是洛阳为中心的一带,更是繁荣富裕,东西走向的陆路可以将这一带的财富不断地供应给长安。

长安作为都城的竞争力丧失应该是从隋朝开始的,大运河的开通提供了稳定的漕运供应,取代了陆路运输,到了元代再加以改造可以从杭州直通北京,运河直接成为交通主力,资源不用再向长安倾斜,可以在洛阳甚至北京集中,长安并不再是建都的不二选择。

五代十国时期,连年征战,经济凋敝,长安城千疮百孔,一片破败景象。

除了战争的肆虐,长安的没落还要归结于蓄意破坏,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在篡国之前出于政权维稳的目的,拆除了长安城的大批建筑,为定都洛阳坐镇做准备。

而在那个动荡的时期,每一次新朝代的建立都会选择原有基础设施好的地方定都,长安此时基本已成空城,缺水缺粮已是家常便饭,再考虑作都城时,已经完全被帝王们嫌弃了。

五代十国之后,每个朝代的建都也都是结合自身朝代的情况做出选择。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由于五代建都基本都在开封和洛阳之间选择,开封当时正是后周的都城,虽然无法保证安全,北方的契丹,女贞等民族正在成长虎视眈眈,但开封能够供应富足的资源,也就定在此处。

再到后来,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建立,其选建都城已经基本不用考虑南北的矛盾问题,而北京从辽开始建设,已经拥有良好的基建条件,元明之后经济交通资源文化更是富庶,长安也早早不在定都的选择范围内了。

唐代之后的中原王朝都不在长安建都,主要原因有三条。

一是关中平原不大,生物承载力不高,无法供养太多的人口。并且关中也相对闭塞,虽有易守难攻的优点,但这个优点也导致外界的物资很难转运至此。

看地图,一目了然。

虽说关中平原有八百里沃土、天府之国等等美誉。但讲真,关中相比于关东,它真的很小很小。满打满算,也就3.6万平方公里。

这个面积在西汉,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0分之一。以此类推,关中平原能供养的人口应该也就是全国人口的40分之一。

人口一旦超过了这个线,生活在关中平原的老百姓,可能会饿肚子。

事实上,历史上也确实是如此。由于“首都聚集效应”,西汉和唐代,人才都愿意到长安发展,而这样一来,关中平原的人口就超过了正常水平线。这导致每遇灾年,关中的老百姓都要饿肚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朝时,隋炀帝打通了运河,通过关东向关中输血的办法,解决关中粮草不足的问题。但即便有运河,也不好使,原因就如前面说的,关中易守难攻,粮草从关东转运关中,中途损耗极大。

盛世还好说,乱世呢?

五代时期是多事之秋,梁唐晋汉周的统治者都忙于打仗,连基本生产都无法保证,他们不可能,也没能力把都城定在长安,然后像唐朝统治者那样,从关东输血。

在加上,因为唐末军阀混战,关中平原残破不堪,长安城也被摧毁。五代统治者都没能力重建长安城。所以在五代时,长安便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下降为一般性的地方都会。

当然,北宋统一中原后,长安又具备了建都的可能性。但因为另一个原因,使得关东地区成为历代统治者关心的重点,而关中则被进一步弱化了。

这个原因就是这个问题的第二个主因:五代之后的历代统治者,都不以关中起家,并且他们在关中也没有经济利益。迁都长安对他们没有任何动力可言。

就拿北宋来说。赵匡胤登基后,曾一度想迁都洛阳,并以洛阳为中转站,迁都长安。但他的想法遭到了其弟赵光义的强烈反对。

赵光义反对老哥的原因很简单。

他的根基在开封,开封府大大小小的领导班子都被他收买,已经是他的人了。若此时迁都长安,他的根基就没了。进一步说,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他的储君之位和他的项上人头可能都不保。

所以对于迁都长安一事,终北宋一朝,都是禁忌,严禁拿到朝堂上讨论。

北宋末年,金军第二次包围开封前夕,名将种师道鉴于实际情况,曾力劝宋钦宗迅速迁都开封,依靠潼关天险躲避金军锋芒,但此时宋钦宗和当年赵光义的想法一样。他的统治根基在开封,离开了大本营,他可能会失势。就像他的老爸宋徽宗一样。所以他便拒绝前往。结果最后就搞出了靖康之变。北宋统治集团被金人一勺烩,全做了俘虏。

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对收复失地没兴趣。南宋自不可能定都长安。

与赵构同时代的金国早期统治者,其考量也与早年的赵光义类似。由于他们的田产、房产都在东北老家,迁都会导致他们名下财产的价值缩水,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所以直到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前,金国统治者,没人愿意迁都。

公元1153年,即完颜亮篡位的第四年,受够了旧贵族掣肘的他,把祖坟给刨了,宣布迁都到南方中原。

但纵然是连祖坟都敢刨的完颜亮,他也只敢迁都到北京。迁到离东北老家过远的长安或是河南,连他没这种魄力。

后来的元朝和清朝也是崛起于塞外,两朝统治者的政治考量与完颜亮类似:既想把都城定在关内,便于统治中原,但又不想远离老家。所以在综合考量下,位于关外和中原交接处的北京就成了最合适的选择。

至于位于关中平原的长安,就不太适合了。

毕竟,长安离关外太远了。

当然,蒙古汗国崛起后,痛打金国,逼得金宣宗离开北京。这个时候,金宣宗是可以迁都到长安的。但他最终选择了迁都到开封。

至于他为什么要迁都开封,这就要引出问题的第三个主要原因了。

第三,唐朝之后的外患主要集中在东北,关中的重要性被削弱,华北平原的战略重要性被大大拔高,定都北京成为必然选择。

就拿金宣宗迁都来说。他当时最合理的选择应该是死守北京,不迁都。然后通过北京窜连起中原和东北的女真人,与蒙古人死磕。

但宣宗怕死,一意要迁都。而此时蒙古军主力云集漠北,金宣宗可以南逃,但又不能逃的太远。如逃到关中,就是万万不能的。因为关中离前线太远,不便于朝廷对战场的操控。再加上当时关中的经济也没恢复,所以此时宣宗就选择了相对比较安全(位于黄河南岸),但离前线又不算太远的开封作为临时都城。

后来明朝迁都北京,与金宣宗当年的考量比较类似。

明朝建国之前,朱元璋考虑经济、交通、军事等因素,将国都定于南京。据说朱元璋曾想迁都长安,并安排太子朱标实地考察,但最终不了了之。都城仍然定在南京。

至明成祖朱棣时,他坚持迁都北京。一方面北京是他的封地,统治根基牢固;第二是当时蒙古外患尚未肃清,定都北京,可以更便捷的抵御外敌;第三是朱棣靠篡位登基,他很害怕别人也仿效自己。他把中央军部署在北京,既能抵御外患,也能震慑地方,可谓一举两得。

至于迁都西安,没这个必要。明朝的外患主要集中在华北一线,如果京城在西安,而最能打的精锐又部署在华北。那明朝中央的安全就没法保证了。

明仁宗时期,有一个关于迁都的小插曲。朱棣迁都北京后,朱高炽以太子身份一直留在南京监国。可以说,他的根基在南京。所以朱高炽继位后,第一时间就考虑要不要把都城从北京再迁回南京。

只是可惜,他登基十个月就驾崩了。而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一直都在北京生活,对北京更有感情。并且他的根基也在北京,于是明朝都城就此确定在了北京。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定都在哪里,一是跟开国皇帝的龙兴之地有关,二是跟当时的外患压力有关。秦、汉、隋、唐之所以在关中建都,一方面是因为这四朝统治者都是在关中起家,统治根基都在关中;再加之当时外患主要在西北方面,且当时关中还未残破,所以四朝都城便都建在了长安附近。

而唐朝之后的王朝,都不以关中立国,再加之关中残破,外患东移,北京的战略地位凸显出来了,所以北京也就成了建都的首选。

另外,除了这三个主要原因外。还有很多小原因。比如自唐朝以来,因气候变化,关中的自然环境退化了;还比如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关中离经济重心过于偏远,物资转运太麻烦;又比如长安建都时间太长,环境严重被污染,尤其是地下水的污染很严重。也都是长安不再适合建都的原因。

不过这都是客观因素,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同样的原因,北京也存在。

比如关中自然环境退化,北京也退化了。从清朝开始,北京也是缺水、多风沙,自然环境也不好。其实并不适合建都。

还比如资源问题。明朝的时候,华北平原一样养不起北京的百万人口和几十万大军,必须要靠江南输血才能维持。所以,资源紧缺这个问题,也不单单是长安独有的。

至于长安因建都时间过长,污染严重的问题,这并不难解决。隋朝建都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怎么解决的呢?把都城位置挪一下就好了。

汉朝长安城在渭水河边,旧址污染严重。隋朝时,隋文帝直接把城址向南挪了几里,污染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PS:古代没有现在的垃圾回收机制,生活垃圾都是就地填埋。时间长了,土壤和地下水会被污染。尤其是水,会产生碱化,不适宜人类饮用。

所以说,以上几点都只是次要原因。并不是关中平原不再受重视的主因。

标签: 长安首都五代十国

更多文章

  • 清朝入关的确有捡漏成分,得天下有太多的偶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满清入关,清兵入关,明朝,清朝

    清朝是继明朝以后的封建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清朝政治上专制的极端化,对内思想的禁锢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清朝对中国的祸害是罪深重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是最不值得称颂的朝代。关于清朝的历史,很多人认为清朝之所以从关外

  • 北宋和南宋的分界点在于哪个历史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北宋和南宋分界点,北宋,南宋

    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南宋(1127-1279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北宋覆亡后,赵构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带着一班文臣武将南渡长江在南方继续宋室,称“南宋&rdqu

  • 分封制历史上出过事情,为何朱元璋还要分封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藩王,分封制

    过去一直认为,朱元璋搞分封制,那完全就是自私自利的做法。毕竟老朱打天下不容易,他有26个儿子,除了长子朱标是太子外,他想要让其他25个儿子都称王,在地方上做土皇帝。不过我们从朱元璋分封诸侯王的地形图上,可能就会有其他的认识。除了自私自利的一面以外,朱元璋还是有其他考虑的。一、朱元璋希望皇子们负责保卫

  • 你知道“嗣子、祧子、继子、养子”的含义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嗣子,祧子,继子,养子,嫡长子

    修过谱的人,一定在老谱上见过“嗣子、祧子、继子、养子”这些称呼。有的人可能知道这些词的大概意思,那就是给别人做儿子。但如果简单地说给别人做儿子,为什么还要用这些不同的称呼呢?下面简要介绍一下。1、嗣子这个称号是从古代开始的,原来指宫廷或者官宦之家为继承官位或者权力之人的称谓。

  • 中国历朝历代官僚体系图示大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朝历代官僚体系,历朝历代,官僚体系

    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看似复杂,其实总体框架仅有三类,那就是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和内阁六部制。历朝历代虽然官制不同,但基本都可以从这两类当中找到影子。今天,便在此简单介绍一下我国从夏朝开始的官制。夏朝夏朝的官僚制度主要来自于后世的传说,其中最重要的乃是天子身边的“四辅”,四辅名

  • 清朝为何会存在多个兵部尚书,谁才是真正掌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兵部尚书,清朝

    兵部,作为封建王朝设置的中央“六部”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曹魏时期的“五兵制”,当时曹魏军制设中兵、外兵、骑兵、都兵、别兵等五兵,长官称五兵尚书。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是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三省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

  • 隋炀帝背负昏君暴君之恶名 修好大运河利于后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隋炀帝,隋朝大运河,隋朝

    在隋炀帝杨广身上有着诸多问题,比如刚愎自用,比如猜忌多疑,他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不喜欢接受旁人的建议,但是,真理往往站在少数人一边,也正是由于杨广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才给盛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隋炀帝在位时期,有很多惊天动地的大工程,比如营建东都、两巡塞北、修缮长城、修大运河等等,在后世很多人看来

  • 李世民被李渊宠妃所害 最后也因为他们得到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婕妤,尹德妃,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晚年有两个最受宠爱的妃嫔,一个叫张婕妤,一个是尹德妃。史书记载二人与李建成、李元吉勾结,多次陷害秦王李世民。第一招:造谣诬陷。皇帝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李渊晚年,娇艳出众的张婕妤和尹德妃成了李渊新的“绝代双骄”。据说这两个人的耳边风胜过十二级台风,可见她们两人的受宠

  • 唐代诗人做过的左拾遗和右拾遗一样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左拾遗,右拾遗,古代官职

    左拾遗是个什么官位呢?左拾遗是唐朝开始设置官职,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封建时代中央政府设立谏诤机构,有一批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司谏之类,有点类似现在的监察部门。左右拾遗是唐武则天在垂拱元年设置的,设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

  • 李世民最爱的女人到底是长孙皇后还是杨妃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世民,长孙皇后,杨妃

    在历史上,杨妃受宠吗?为什么喜欢李世民的人都比较讨厌李恪和杨妃?如何评价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长孙皇后,韦贵妃,杨妃,唐太宗这三位后妃到底是否得宠?为何说法不一?如果李世民死后不是李治上位而是李恪或李泰会怎么样大唐会有什么不同样?当然是长孙皇后!玄武门兵变,为了能够兵变成功,李世民把自己所有的武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