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原本是一个统一青藏高原的大帝国,曾经和唐朝好到和亲,又曾经是唐朝的劲敌。
可在842年,吐蕃王朝赞普朗达玛被僧人暗杀,此后吐蕃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中。
吐蕃分裂后的历史十分复杂,这段历史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最终结束于18世纪初期康熙皇帝的“驱准入藏”,经历了将近900年。
如果不了解吐蕃各大政权的演变,也就是很难真正了解西藏、青海和川西的历史。
唐朝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相信是家喻户晓了。她被唐太宗李世民远嫁到吐蕃,在那里推广文化、革新技术,唐朝和吐蕃的关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亲密。
从时间上来看,吐蕃和唐朝建立、灭亡的时间也都相距不远。
那么,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吐蕃政权大致位于今天的青藏高原一带,关于其民族的组成,元末明初的僧人萨迦·索南坚赞在其著作《王统世系明鉴》中记载了猕猴与岩魔女结合生下藏族先民的神话。后来,他们的后代"毛迹渐短,尾亦渐缩,更人语言,遂变为人"。
直到公元前127年,传说中的第一位藏王聂赤赞普从天而降,藏地才有了等级制度。
从现实角度看,吐蕃民族的诞生,大体有着本地发源、羌人西迁、鲜卑人南迁等观点。
《新唐书》中记载道:"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总的来说,吐蕃民族便是本地原住民加上外来的各民族共同融合而形成的。
唐代的青藏气温较高,气候温暖。青藏高原有史以来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爆发强大的生机,也就诞生了吐蕃。
吐蕃是耕牧混合型帝国,吞并了吐谷浑后与唐朝接壤。巅峰吐蕃占据河西陇右,与回纥汗国争夺北庭安西,南诏天竺臣服吐蕃。与唐朝阿拉伯并列亚洲三强。9世纪的唐国吐蕃回鹘三国并立。
吐蕃对待河西平民士族两副嘴脸。吐蕃占据河西劫掠平民做奴隶,剃发易服说胡语还要刺青,征税高。吐蕃对待士族就是保留地位,甚至吐蕃的赞普都会主动示好。
吐蕃强盛一时,但是无法忽略它自身是奴隶制军事帝国,内部非常松散。赞普等奢侈大兴战,贵族内讧严重,造成奴隶大起义。
唐贞观七年(633),松赞干布迁都到逻些,也就是今拉萨,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
"举凡吐蕃之一切纯良风俗,贤明政事,均为此墀松赞王者之时出现也。"作为实际上的王朝开国之君,松赞干布平定吐蕃内乱,统一了西藏地区,大大发展了吐蕃的经济、文化。
也是在松赞干布的治理下,吐蕃得到了唐朝的重视。
贞观十四年(640),松赞干布派出吐蕃重臣禄东赞前往唐朝求亲,并成功迎回了文成公主。这之后,唐朝又将金城公主许配给了尺带珠丹,大体来说两国的关系还算友好。
唐朝在玄宗开元年间国力达到巅峰不久,吐蕃也发展到了鼎盛。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南逃,为了平定安禄山、史思明的大军,唐朝廷抽调了大量驻守吐蕃边境的军队。而吐蕃领袖赤松德赞则趁机起兵,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占据,甚至于广德元年(763)占领了唐朝首都长安,唐代宗被迫逃到陕州避难。谁说宋朝皇帝爱逃跑其实唐朝皇帝也擅长逃跑
吐蕃在长安扶持了傀儡政权,俨然要维持长久的统治。好在郭子仪率领各路勤王之师夺回了长安。这次败退成了吐蕃由盛转衰的信号,由于连年的战争,其本就不充裕的国力被进一步削弱。再加上长安被收复后,唐朝对吐蕃背信弃义的行为十分不齿,众将领都愤愤不平。
先是名将李晟主动请缨,将军队驻守在唐与吐蕃的边境泾州一带,他率三千精兵伏击吐蕃,并差点生擒位高权重的大相尚结赞。
这之后,唐将韦皋又"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其功烈为西南剧。"
元和十四年(819),唐将史敬奉领军二千五百人与吐蕃十余万大军相遇,"敬奉率众大破之,杀戮不可胜纪,驱其余众于芦河,获羊马驼牛万数。"经过这样的多次失利,吐蕃由原来的繁荣渐渐走向衰弱,许多太平盛世不会暴露出来的问题也相继出现。
长庆元年(821),在与唐朝战争中没能占得什么便宜的藏王克黎可足派出使臣向唐朝求和,双方在长安、逻些举办了盛大的典礼,并在大昭寺门口留下了著名的唐蕃会盟碑。
自此,吐蕃解除了来自唐朝的直接威胁,但为时已晚。
早在派兵攻入长安的赞普赤松德赞执政后期,外戚和阶级的问题就逐渐显现,他本人还被自己王妃的家族逼到禅位自保。到了与唐讲和,克黎可足的这一代,他更是被旧势力牵制,最终被弟弟暗杀。这些事例反映出吐蕃王朝末期皇权被挑衅、各方矛盾渐趋激烈的严峻状况。
在危急关头,唐朝民族英雄张议潮在火上浇了油。
长安虽然被唐朝光复,但西北的大片地区仍被吐蕃占领。在这里出生的张议潮思念故国,便组建起一支"归义军",克复了位于今新疆、青海等地的十州之地,黄河以西的土地回到了唐朝的统治下。
分裂时代的吐蕃各部
战争的失利催化了吐蕃内部问题的爆发。
先是赞普去世后二子争位,将吐蕃分裂成两部分。随后原本依附于吐蕃的小部落也趁乱独立。
842年,吐蕃赞普朗达玛被杀,于是其子云丹(占据拉萨)与俄松(占据雅隆)争夺王位,发生了大规模的“伍约之战”。而后西藏有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这些起义虽然被镇压,但是吐蕃已经大乱,地方割据政权趁机兴起。此后,吐蕃形成了拉萨王系、阿里王系、亚泽王系和雅隆觉阿王系,共四大王系。四大王系内部又不断分化,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如阿里王系又分出了拉达克王国、普兰和古格王国。
吐蕃各部
吐蕃东部地区(青海),则更加混乱,这里“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到了北宋初期,这里的吐蕃军阀郢成蔺逋叱(汉文史料称为李立遵)将流亡到吐鲁番的赞普后代唃厮啰迎接到了青海,以此来号令青海吐蕃各部。此后,唃厮啰逐渐夺取了东吐蕃的实权,一度建立较为强盛的东吐蕃联盟。在北宋末期,唃厮啰和宋朝形成了对付西夏的联盟,宋朝一度在此设立陇右都护府。
这些王国在两宋时期,都逐渐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原本在吐蕃后期,出现了大规模的“灭佛”事件,使得吐蕃的地区的僧人大量流亡在外。吐蕃分裂后,流亡在外的僧人带着大量的佛经重回吐蕃,佛教又重新开始在吐蕃兴起。此后,这些佛教僧人就和当地的各大割据势力联合起来,成为了当地寺庙之主和宗教领袖,形成卢梅、巴、热、章四大部,这四部逐渐坐大,开始互相征战攻伐。由于,藏传佛教就逐渐分裂为了噶举派、萨迦派、香巴噶举和达波噶举派等。
蒙元统一吐蕃: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开始走向了统一东亚大陆的进程。此时的吐蕃地区被分为了乌思藏(西藏)、康巴(西康)和安多(青海)三部分,乌思藏又分为了前藏、后藏和阿里三部分,前藏是拉萨和山南地区,后藏是日喀则地区,阿里在藏北高原上。1240年,阔端部下道尔达率军远征吐蕃(蒙古人将之称为乌思藏),这只军队深入了吐蕃境内,最远到达了尼泊尔。在蒙古军队的威慑之下,吐蕃各部不得不臣服于蒙古。此后,窝端邀请后藏势力最大的萨迦派寺主萨迦·班智达来凉州会盟,标志着吐蕃地区正式纳入了蒙古国的版图。
从此,萨迦派成为了蒙古在西藏的代理人。窝端派遣使者到达乌斯藏地区“调查各地官员姓名、部众数字、贡物之量”。1251年,蒙古继位,命令和里解继续深入吐蕃地区,最终使得阿里地区的拉堆王归顺了蒙古。蒙哥汗又派遣人到吐蕃清查户口、划定地界、确立税收。蒙古根据乌思藏地区的割据情况,划分为了十三个万户。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设置总制院(后来改为宣政院)来直辖乌思藏,宣政院的领袖名义上是萨迦派首领帝师统领,实权掌握在院使手中。宣政院下又设立朵甘思(西康)、朵思麻(在青海,又称为吐蕃宜慰司)和乌思藏三个宣慰司。
忽必烈和八思巴
元朝在乌思藏地区统治萨迦派作为一个重要的中介,在元朝的扶持下,萨迦政权开始建立起来,成为了乌思藏地区的名义领袖。1322年萨迦款氏家族发生了分裂,而朗氏家族的帕竹万户开始兴起。帕竹不断兼并前藏地区,最终到1357年取代了萨迦政权的统治,建立了帕竹政权。帕竹政权对乌思藏地区的控制已经远远不如萨迦政权时期,在元朝末期,阿里地区的普兰、古格和达拉克已经脱了乌思藏地区和元朝的控制,走上了独立的道路。
古格王国遗址
元朝灭亡后,吐蕃地区蒙古势力也逐渐退出了。此后吐蕃地区再次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在乌思藏,原本被元朝扶持的萨迦政权还有一定的威望,但是也开始逐渐走向了衰落。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不断派遣使者到乌思藏地区招抚。此后朱元璋对吐蕃地区进行了一些册封,册封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册封吐蕃地区的高僧为法王、国师等,形成了僧官;二是册封地方政权,承认其统治。僧官方面,朱元璋册封八思巴的继承法王帝师喃加巴瘢卜为“炽盛佛宝国师”,承认元朝对帕木竹巴僧章阳沙加监藏“灌顶国师”的册封。永乐时期,又封授了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护教王和闻教王,共八个高级法王。
明朝时期的青藏高原
在政权组织方面,朱元璋在西藏册封了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河州卫等。但是明朝对吐蕃地区的地方政权存在几乎不了解,因此册封高僧为这些机构的指挥同知、金事、宣慰使同知、副使、元帅、招讨、万户等官。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僧官”。青海方面,明朝称为“西番”,明朝初期,元朝册封在青海的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等归顺明朝,于是在青海东部设置河州、洮州、西宁、岷州四卫,其长官均册封给当地的藏族和蒙古族担任。明朝在乌思藏册封僧官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得吐蕃地区世俗政权,如古格、帕竹、达拉克就明朝几乎没有政治交流,明朝对乌思藏的册封就成为了空中楼阁。明朝从未派遣一兵一卒、一官一职驻扎乌思藏,使得明朝对吐蕃的控制基本没有。明朝对西番诸卫具有一定的控制力,但是依然另外十分薄弱,甚至会出现西番贵族截杀明朝使者的现象。
布达拉宫
由于没有外界强大势力的干涉,吐蕃的内部的政权也在发生自发的更替。1510年,帕竹王朝的第10执政者阿旺札西札巴即位,由于他才年幼不能执政,其实权掌握在仁蚌巴·错结多吉喜手中。此后,仁蚌巴王朝就取代了帕竹王朝,成为了乌思藏地区的统治者。到了16世纪中叶,辛厦巴推翻了仁蚌巴,建立了藏巴汗王朝。在阿里方面,古格王国和拉达克王国各自经历长期的繁荣后,开始出现了战争。1633年,拉达克王国吞并了古格王国。在青海,在明朝中期,卫拉特蒙古之一的和硕特部进入了青海,建立了和硕特汗国。1642年,和硕特汗国灭乌思藏的藏巴汗王朝,统一了青藏高原。这也宣布吐蕃政权的最终结束。
1700年,康熙出兵攻打康定地区,将康区划入了四川省。1717年,准噶尔汗国派遣军队进入了青藏高原,灭和硕特汗国。随后,清朝康熙皇帝命令清朝军队进入卫藏驱逐了准噶尔的军队,从而控制了整个青藏高原。1723年,和硕特部顾实汗之孙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叛乱,被清军平定。1724年,雍正在青海设置西宁办事大臣。1728年,雍正又设置驻藏大臣。拉达克王国在明清之际卷入了和不丹、藏巴汗的战争,消耗了国力。当清朝进入西藏后,达拉克宣布臣服于清朝,其地纳入《大清一统志》。
清朝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