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的第二次传承兄终弟及 朱由校传位朱由检

明朝的第二次传承兄终弟及 朱由校传位朱由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554 更新时间:2023/12/22 22:30:21

时间回顾到天七年(公元1627年),23岁的明熹宗朱由校因游玩时不慎落入湖中而患病,最终在乾清宫驾崩,朱由校这么年轻就早早病逝。明熹宗朱由校早逝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朱由校的突然驾崩势必会造成一些朝廷动荡,因国不可一日无君,容易出现“有心人”来破坏,此时就需要立新的皇帝来稳定朝野,让国家稳定运行。

根据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立嫡长子的惯例,皇位正常的传承下去的规则是需要长子继位,是为了避免后世子孙为了皇位相争而自相残杀。所以朱元璋的的长子朱标(当时的太子)不幸去世后,朱元璋也没有传位给其它儿子,即使其它儿子中也有能力出众之人,朱元璋将皇位传位长子朱标的儿子。

根据明朝“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规定,应该传位给朱标的长子朱雄英,但奈何朱雄英幼年早夭,在其8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然后就是主标的次子继承皇位,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虽然被叔叔朱棣谋反篡位。但明朝大多数情况依然是按照嫡长子的顺序来继承皇位的,但是到了朱由校这时候就不行了。

明熹宗朱由校本来有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但是这位“木匠皇帝”的几个儿女不是早夭,就是还没有出生就死于胎中。朱由校的长子朱慈燃,生下就是死胎,生母为张皇后,之后追封为怀冲太子;次子朱慈焴出生后不久也早夭,生母是皇贵妃范氏,后追封为悼怀太子。

朱由校的小儿子朱慈炅在出生不到一岁的时,就在“天启大爆炸”(炸死炸伤2万余人,爆炸的威力约为1万至2万吨当量的TNT)中给吓死了。朱由校在驾崩的前一年,也就是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至此明熹宗朱由校的几个儿子先后去世,而朱由校的三个女儿:永宁公主朱淑娥(两岁)、怀宁公主朱淑嫫(一岁)、三公主比朱由校的儿子还去世的早,到了朱由校患病之时,身边子女全无。

朱由校自感身体不行,但是国家依然要有秩序和正常的运转,虽然朱由校没有了子嗣继承皇位,但是皇位依然要继承下去,但是并不能随便找个人来继承皇位。我们也知道古代是封建专制社会,从夏朝开始就是“家天下”世袭君主的形式,帝王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将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传。

王朝是谁建立的,其家族就是这个王朝的统治者,其姓氏就是国姓,国家的政权被这个家族把持,世代相袭。不仅古代的中国是这样,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过这种政权传承制度。而明朝是朱元璋建立的,朱家也就成为了明朝的统治者,明朝就是朱家的江山,即便是明熹宗朱由校没有后代,皇位也要从朱家的后代中选出并继承。

古代皇位的继承形式,除了“父死子继”和嫡长子继承的形式外,还有“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

兄终弟继有传子有传兄之子、传弟之子和传嫡子几种。皇位在不能传承给自己的子嗣外,可以将皇位传给弟弟继承,传弟一般是按年龄长幼依次继承,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也有过相关的规定。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就据此立兴献帝朱祐杬之次子朱厚熜为嗣,即明世宗。

可以看出在明熹宗朱由校之前就有类似的情况,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因为生前荒唐放诞,加上朱厚照用了一些其它方法来让身体保持常态,来满足自己的喜好,最终导致身体出现了副作用,生育能力出现了问题,尽管朱厚照的后宫无数,但是朱厚照去世后,并没有任何子嗣。

朱厚照死后大明皇位的宝座就空缺了,加上自己没有子嗣,就按照老祖宗朱元璋的意思做了,不过朱厚照的同父同母或者同父异母的兄弟此时都已去世,最终就选了堂弟朱厚熜(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儿子兴献王朱祐杬之子)继承了皇位,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延续的朱家的江山。

到了朱由校这会,朱由校的子嗣都去世了,但是还不到堂兄弟去继位,朱由校是有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在明熹宗朱由校之后的皇帝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继承皇位的,是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

不过朱由校和朱由检的父亲明光宗朱常洛(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是有七个儿子的。按照“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传弟一般是按年龄长幼依次继承,而朱由检只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而大哥朱由校(朱常洛长子)还有其它六个弟弟,按照长幼顺序,朱由检前面还有三个哥哥的,怎么轮不到朱由检,那么朱由检是怎么继承皇位的?

朱常洛的儿子

皇长子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母孝和皇太后王氏,明神宗朱翊钧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

皇次子简怀王朱由?【木学】,母孝和皇太后王氏,四岁殇,天启年间追封为简怀王。

皇三子齐思王朱由楫,母选侍王氏,八岁殇,泰昌年间追封为齐思王。

皇四子怀惠王朱由模,母康妃李氏,五岁殇,泰昌年间追封为怀惠王。

皇五子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1644年),母孝纯皇太后刘氏,初为信王,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湘怀王朱由栩,母懿妃定氏,早夭,泰昌年间追封为湘怀王。

惠昭王朱由橏,母敬妃冯氏,早夭,泰昌年间追封为惠昭王。

明熹宗朱由校在即将去世的时候,朱由检的二哥、三哥、四哥都已先后去世,即使自己的六弟和七弟也都早夭。朱由检的二哥朱由?【木学】(明光宗朱常洛第二子,母孝和皇太后王氏)三岁早夭,被明熹宗追封为简怀王;朱由检的三哥朱由楫(明光宗朱常洛第三子,母选侍王氏)八岁夭折,后追封奇思王;朱由检的四哥朱由模(朱常洛第四子,母康妃李氏)五岁夭折,此时朱由检的兄长除了大哥朱由校还未去世,其它几个哥哥都已早夭。

在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明熹宗朱由校(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在乳母客氏和魏忠贤等人去西苑游船玩耍,在游玩途中被狂风刮翻朱由校所乘之船,朱由校落水了,差点被淹死,虽然最终被救起,但是因为落水的惊吓,从此落下了病根,身体状况逐渐下降,最终卧床不起,在明熹宗朱由校感到自己时日无多的时候,便召见了弟弟朱由检,将皇位传给了信王朱由检。朱由校对朱由检说:“来,吾弟当为舜。”命朱由检继位。

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情况)朱由检顺利从哥哥明熹宗手中接过皇位。那么在前文中的叙述可以看出,明熹宗朱由校只能传位给崇祯皇帝朱由检,因为按照长子继承制度,朱由校的儿子都已去世,按照兄终弟及制度轮到了五弟朱由检,因为朱由检的几个哥哥都已经去世,而弟弟湘怀王朱由栩和惠昭王朱由橏也都早夭。朱由校此时只有朱由检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了。

朱由检面对烂摊子苦撑17年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并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农民起义猖獗,关外清朝势大,已处于朝不保夕的地步。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后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5岁,在位17年。庙号思宗,后改毅宗、怀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熹宗皇帝驾崩之后,由于没有子嗣,按照古代兄终弟及的说法,信王坐上了本不属于自己的皇帝宝座。皇帝的位子本来是人人向往的,但是此时的大明江山已是千疮百孔,病入膏肓,虽有明君能臣在世亦难扭转其颓势了。何况朱由检自幼生长在深宫,既不了解官场的勾心斗角,派系之争;更不了解战场排兵布阵,杀伐攻略。但是毫无经验的朱由检,硬是凭着自己中兴的决心,将大明江山延续了17年之久,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了。

历史上对崇祯皇帝的评价褒贬不一,现简单记录其生平事迹。熹宗驾崩之际,正是克魏集团活动最猖獗的时期,克氏、魏忠贤互为表里,祸乱后宫,把持朝政,不仅害死了熹宗皇帝,也将大明王朝推向了毁灭的深渊。崇祯皇帝即位之初,虽然深恶魏忠贤的专权,但是毕竟自己羽翼未丰,不敢轻举妄动,于是韬光隐晦,等待时机,正值巅峰的魏忠贤并没有把这个孩子放在眼里,认为不过是和他哥哥熹宗一样的年轻后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于是更加猖獗,甚至要求各地为他建立生祠,罪恶已经招然于世。

朝内朝外怨声载道,崇祯皇帝抓准时机,先以迅雷之势除掉了魏忠贤倚为左右手的崔呈秀,然后对魏忠贤的爪牙痛下杀手,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魏忠贤自知罪恶深重,在途中上吊自尽了。崇祯皇帝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大明江山的中兴成为了可能,但是随后的一系列错误使得他最终没有实现中兴的梦想。

当时明朝最大的敌人还是东北的后金,即后来的满清政权,此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已经去世,太宗皇太极在位。双方多次爆发战争,而战争的结果多是以明军的溃败告终,诺大的一个朝堂上竟找不出一个象样的元帅,崇祯皇帝对此当然不能甘心,于是他想到了袁崇焕,这个被百姓称为‘袁长城‘的人物。当初在宁远城用大炮打伤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就是这个袁崇焕,由于阉党的迫害,他被迫离职,这次被崇祯皇帝重新起用,自然踌躇满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大明的江山。一经上任,他就把东北的防务布置的井井有条,使后金不敢窥盱宁锦一线。

但袁崇焕的敌人毕竟是蒸蒸日上的后金政权,是多谋善断的皇太极,更重要的,袁崇焕的主子是崇祯皇帝,心急、多疑是崇祯的致命弱点,这就决定了袁崇焕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去施展他的抱负,更可悲的是皇太极的一个小小的反间计,就毫不费力地致他于死地了。

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从京畿的北面越过长城,威胁北京,袁崇焕率部回京勤王,正当袁崇焕部开到北京城下的时候,清军突然鬼使神差的出现了,给崇祯造成了假像,是袁崇焕部引清军来攻城的。

因此,城上的守军坚决不准城外的部队进城,千里奔袭而来的袁军此刻已是筋疲力尽,即不能进城休整,又要面对强大的八旗军队,但是袁军还是成功的打退了清军的进攻。是夜,皇太极派手下心腹将领在明军俘虏面前大肆宣扬如何与袁崇焕约定献城投降,然后故意放俘虏逃跑。

俘虏怎知是反间计,回城后一五一十地向崇祯皇帝作了汇报。本就多疑的崇祯将几见事联系到一起,便认定袁崇焕必是汉奸无疑,于是将袁崇焕诳进城内,打入大牢,并于数月后凌迟处死。从此,明朝失去了唯一的东北屏障,八旗军队得以驰骋东北大地如入无人之境。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虽然曾经一手产除了魏忠贤集团,但是他对朝中大臣的不信任,还是导致他走向了亲信宦官的毁灭之路,明朝万余人的庞大的阉人队伍并没有给崇祯带来任何好运,而是慢慢的消磨着明王朝这个巨人的精血。直到作后一刻,也是把守各城门太监的临阵叛变,彻底断送了大明王朝的江山。

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京城之后,崇祯皇帝将皇子托付给了外戚周奎,田弘遇,下令周皇后(崇祯皇帝正宫皇后)、张太后(熹宗皇帝皇后,崇祯的皇嫂)自尽,并亲手砍死了袁贵妃,砍伤了自己的女儿。然后匆匆逃到景山,在寿皇庭东侧的一颗歪勃树上自尽身亡,在对面陪伴他上吊的还有他的贴身太监王承恩

崇祯皇帝不是一个荒淫的皇帝,也不是一个懒惰的皇帝,他对明朝中兴的迫切心情,每一个读过他事迹的人都能够清楚的感觉到,但是历史总是喜欢跟人开玩笑,他的祖父,哥哥,虽然荒唐,但是平安的渡过了一生,可是祖辈制造的苦果,去要由后辈人去品尝,面对着这样一个烂摊子,年轻的崇祯皇帝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更多文章

  • 欧洲紧身胸衣残酷史 跟中国裹小脚如出一辙的折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紧身胸衣,裹小脚

    贾平凹在《废都》里写过一妇人,说她的一对儿“热烘烘的奶子如白兔般跳脱而出”,叫男人周敏见了,一猛子扎下,“噙着乳头呜咂起来。”这句“如白兔般跳脱”,实话讲,真没见过。纵然有《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巩俐,将半个胸脯都鼓溜出去,可怎么

  • 朱棣靖难时候,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在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棣,靖难之役,明朝,明朝藩王

    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朱元璋把他们分布在大明王朝的东南西北,封为藩王。这是一种全新的就藩制度,他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就藩,以拱卫大明朝的安全、朱元璋的乞丐思维本意是让自己的儿子们为大明王朝把守边疆,大家齐心协力来维护大明王朝,毕竟,大明朝是朱家的,自己人为自家看家护院总不会造反吧。这个乞丐皇帝

  • 齐国是怎么灭亡的?用钱砸出来的历史笑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七雄,齐王建,齐国,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

    还是先从末代齐王讲起。他有一个很有建设性的名字:建。连谥号都没有,历史上只称”齐王建”。没有谥号是因为,齐国是在他手上彻底玩完的。田建上位第五年,秦军进攻韩国上党郡,上党郡守顶不住,派使者联络赵国,表示上党宁姓赵也不姓秦,于是赵国便派平原君赵胜去接收上党。秦国眼看嘴边的肥肉丢

  • 小农皇帝朱元璋 愚昧无知害苦了明朝拖累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明太祖,明朝,暴君

    古代士人、百姓从来没有想过什么制度合不合理,法律健不健全,士人只希望遇到个明君,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百姓只希望遇到个清官,能为民做主。理论上说,全天下的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哪有不希望自己的子民过上好日子的君父呢?起码每一个皇帝都会说自己“爱民如子”,虽然实际上并非如此。皇

  •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六家出自宋仁宗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宋八大家,宋仁宗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ldq

  • 古代的银子有多值钱?明朝人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银子,古代物价,明朝,明朝物价

    平时不喜欢看电视,前几年劣制电视剧看得让我远离了电视。比如古代闺门女子穿得像现代女子一样少,宋代的官兵穿着日本古代兵的盔甲,一两银子买一个馒头,二十几两银子吃顿饭等等……后来喜欢看喜剧录像,比如周星驰演的电影。一次看《武状元苏乞儿》,也不知是音译错还是原文错,苏灿的老爸给

  • 千疮百孔的满清 因为道光选错了继承人亡得更快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满清,清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

    清朝道光年间,英国人跑过来打了一场鸦片战争。清廷输了个底朝天,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各国洋人蜂拥而至,欲将中国瓜分豆剥。在这个被称为“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道光皇帝也随之殡天,接替皇位的是咸丰皇帝。如果在这紧要关头,能诞生一个明君圣主,睁眼看世界,并吸收外国先进制度和经验,

  • 免死看皇帝人品 明朝滥发的丹书铁券如同催命符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丹书铁券,明朝,丹书铁券

    丹书铁券是古代皇帝赏赐给权贵或者有功之臣的某种特权的凭证,最早是用丹砂写在铁质的契券上,用以传之子孙后代。因其制法为熔铁铸瓦,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上有皇帝的诰命制文,然后铸好涂成金色,因此又称金书铁卷。早年间的铁券上是没有免死特权的,后来由于丹书铁券上有免除死罪的记录,所以民间习惯上称之为免死金牌

  • 不做炮灰:历朝历代韭菜如何逃避兵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炮灰,韭菜,逃避兵役,兵役

    虽然各国都有自己的战争文学和战狼吴京,将军难免阵前亡,上战场,就有死亡的可能,“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慷慨豪迈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期中的悲愤与无奈。但是实际上,列国人民的本性依旧是爱好和平,不愿意打仗。那么为了逃避兵役和可怕的战争,大家都是怎么做的呢?古人是如何逃

  • 中国王朝397个“帝”和162个“王 帝和王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皇帝,称王,称帝

    中国古代559位皇帝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9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