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宋宫词》已经很low了,又摊上刘涛低情商

《大宋宫词》已经很low了,又摊上刘涛低情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711 更新时间:2023/12/18 17:55:34

《大宋宫词》剧照

老师的温情朗读/电台配乐:谭维维《越人歌》

我特别期待的《大宋宫词》开播,结果一周时间,豆瓣评分从4.1下滑到3.9,还有一个很热闹的讨论,关于扮演刘娥的刘涛这段沐浴戏。

我们常年健身的人都知道,保持健身习惯的人,体型即便纤瘦,也不可能“弱不禁风”,绝对不是风一吹就倒的瘦弱美人。观众觉得刘涛过于壮硕,于是刘涛发博回应:“我的身材我做主,也希望所有女生都要在健康的基础上,实现身材自由。”

情商多低的回应啊。刘涛依旧真人出演少女时期,并不是说她要瘦才好看,而是根据剧情需要,少女时期的她,本该是瘦弱单薄,吃不饱穿不暖而弱小。但再看看刘涛本身,富态有足,丝毫不像吃过苦的女子。

现在我们的身材可以自我做主,可是宋代刘娥那个时期,女子还真不能自己做主。

宋代美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和辉煌的时期,今天我就用大量美好的图片和历史的评说陪你一起看看宋代女子的吃穿用度和男女情感。

以前我们写过明帝陵出土的绝美凤冠,还有明代女子的“头面”之美,但明代女子美丽的饰物向上继承自宋元,而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到古代女子服饰器物之美,其实是在家门口的安徽省博物馆,这是一只来自宋末元初的金冠。

它以金片制成,通体装饰着珍珠缠枝花纹,造型像一只开了口的河蚌,本该镶嵌有一颗颗珠宝,可惜时代久远,出土时已经脱落。

这顶金灿灿的发冠,和想象中素雅的宋代女子装束好像不太一样。

△安徽省博物馆藏,1956年安庆市棋盘山范文虎夫妇合葬墓出土,范文虎是南宋降元将领,这顶金冠属于他的妻子陈夫人。

唐人是醉卧沙场,裘马轻狂;宋人尚文、喜好典雅,简洁高级。

宋代女子妆容上与唐代相比清新很多,流行的妆面名字都叫“素妆”,估计和我们现在流行素颜妆是差不多的意思。

△《妆靓仕女图》宋,苏汉臣,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围观宋代一些古画里的女子,她们的中秋节,精致多于浓烈,甚至腮红都是隐藏款。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瑶台步月图》,画中女子带的冠,和开头安徽省博物馆展示的冠恰好是一个款式~

当代素颜妆还会有“心机眼睛放大术”,总觉得眼睛大到无辜感很强,才会摄人心魄。而宋代,放大给你看这位庭院中休息的女子,眉目含情,眼型细长柔和,眉型也是清清淡淡。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蕉阴击球图》,描绘的是南宋贵族庭院里的婴戏小景,不能像唐代女子亲自下场玩球,宋代姑娘只能带着孩子,看着孩子玩乐。

绘画中妆面看起来最为浓重的要数皇后,前朝有面靥、鹅黄、斜红作为装饰,而宋代皇后非常创新的用典雅的珍珠代替装饰这些位置。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仁宗皇后像》,珍珠在当时很难得,所以这种“盛妆”并没有普及起来。

事实上就连四大美人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的雍容杨贵妃,在宋人的笔下,那红色也不像牡丹的浓烈,倒有点类似江岸柳花稠,素衣风尘,柔而不弱。

△宋末元初画家钱选《杨贵妃上马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贵妃笨拙又娇羞的被搀扶着上马,虽然穿的是唐装,但画里依旧很多服饰与宋代相同,更别提妆面了,与《簪花仕女图》中的大唐贵妇相比,完全是两种风格。

宋代绘画里的女子妆容清淡,姿态也是“弱柳扶风”,大多瘦小娇弱,还多是削肩。有趣的是,她们身材纤细,却常常顶着复杂无比的发型。

比如她们爱戴各种冠饰,富裕人家的女孩出门都要戴冠。

△河南偃师墓壁画上的厨娘们,都戴着高高的发冠。

宋代的冠冕,据记载有“鎏金冠”、“鹿胎冠”、“山口冠”、“短冠”、“云月冠”等等很多种,大家一定听说过“凤冠霞帔”,这个成语差不多便出现在这一时期。

最时髦的是一种“亸肩冠”(音同花朵的“朵”),《梦溪笔谈》里,宋徽宗眷恋的李师师便是“亸肩高髻垂云碧”的时髦装扮。

△冠饰多出两块能垂到肩膀的款式,但其实早在隋炀帝墓就出土了类似冠冕,右边是复制品,应该是属于萧皇后的。

这里插播一条冷知识,虽然明代也有这样的冠冕,但宋明两代还是有些差距的,比如《大宋宫词》里刘娥头上这顶冠左右两边挂下来的几串珠结,叫“挑牌”,明代冠冕才有,而宋代并没有。

△好好的一个冠,多加了东西,从宋代穿越去了明朝,这可能是典型的画蛇添足了。

《清平乐》中的刘娥与曹丹姝的冠才是宋代后冠的正确样子:

更常见的是团冠,北宋宫中的嫔妃常戴一种“白角团冠”,犀牛角制成,唐宋女子都很爱这种饰品,国内不够还需进口,一度戴到印度犀牛要灭绝的程度。

△宋代《歌乐图》,图上女子戴的就是典型的白角装饰,她们还常常在冠上装饰白角梳,左右对称。

夸张一些的则要数“重楼子”花冠,虽然考证高至两尺,但用漆纱制成的冠能隐约透露出里面的发髻,轻盈精巧,沈从文先生巧妙的把它描述为“如玉兰花苞”。

△宋代钱选《招凉仕女图》,图上仕女的冠冕是不是的确很像玉兰花苞呢?

除了冠冕,她们的发髻上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插梳,北宋中期到南宋,城市女孩爱高冠大髻,插梳后来越做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就直接叫“冠梳”。

你瞧,著名的《捣练图》姑娘头上都是小发梳:

△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局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但到了元代,杜牧诗里的杜秋娘,就戴上了大大的发梳:

△元代周朗《杜秋图》,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经济繁荣,手工业非常发达,这也是首饰精致的重要原因,很多家庭还会请金银匠到家中打造一批定制首饰,和现在的高定差不多,富贵人家的女子,一副就多达十几二十几件,把这些全部戴在身上,简直就像活动的艺术品展示架。

头上有冠,还有各种发簪、钗子、步摇:

△(左上)金海水蛟龙纹如意簪,湖南株洲攸县丫江桥金银器窖藏;(右上)银鎏金荔枝簪簪首,湖南攸县出土,荔枝是宋代院画常见的题材之一;(左下)金凤簪,江苏涟水妙通塔宋代地宫出土;(右下)金步摇,湖南株洲攸县丫江桥元代金银器窖藏。

耳上有各种形状的耳环:

△(左上)金石榴耳环,江西南城县齐城岗宋墓出土;(右上)金镶水晶紫茄耳环,江西婺源临河村宋墓出土;(左下)金荔枝耳环,常德桃源三阳港镇宋墓出土;(右下)金蝴蝶桃花荔枝纹耳环,湖南临澧新合元代金银器窖藏。

脖子上有项牌:

△(左边)银牡丹鸾凤纹项牌,江西星子县陆家山宋代银器窖藏;(右边)金项牌,四川阆中市双龙镇宋墓出土。

手上要戴金镯子:

△(左)金缠钏,沅陵元黄氏夫妇墓出土;(右)金四季花卉纹镯,浙江建德大洋镇下王村宋墓出土。南宋聘礼有所谓的“三金”,金钏(chuàn)、金鋜(zhuó)、金帔(pèi)坠

身上还有纹路繁琐的金帔(pèi)坠:

△(左)金鸾凤穿花纹帔坠,南京幕府山宋墓出土;(右)金满池娇纹帔坠,江西安义南宋李硕人墓出土。金帔坠是霞帔底端压脚的,在北宋霞帔原是命妇的礼服,但后来普通女子也穿在了身上。

这些首饰最常见的题材是莲花、石榴、荔枝、蜜蜂采花、蝴蝶赶菊、二龙戏珠之类,都带有吉祥喜庆意思,也从中能感觉到,虽然美貌,但宋代女子的“时髦”不是为了取悦自己,主要还是和嫁娶生子有关,这些妆饰很多都寄予了她们对婚姻的美好祝福。

宋代的政治风向“崇文抑武”,从皇帝到士大夫,皆集风雅词画于一身,入世为官,出世做仙,品茶斗酒,一生沉浸于享乐,所以,审美也是“享乐型”。相对于唐朝国强军壮、名震四海,宋代则在军事上疲弱,偏安一隅。因此唐宋的审美文化截然不同唐代是强者的气吞山河、雄壮豪迈的阳刚之美,所以唐代男人很愿意欣赏身体健硕、自然朝气的女性;而宋代,更崇尚淡泊闲适、宁静优雅的阴柔之美。

男性对女性的审美也被这种风气影响,“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兴起,极致之后更引出了“三寸金莲”这样的审美喜好,从身体也开始苛求女子。

△南宋佚名杂剧《打花鼓》册页,两名裹了小脚的女子,故宫博物院藏。

而宋代的女子的首饰器皿为什么那么讲究呢?

一是因为商业经济繁荣为女子时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女子们要守“妇德”,言行举止,装饰打扮都渐渐变得以讨男子欢心为目的,而三寸金莲让她们困在家中,除了相夫教子,有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穿戴这些“身外之物”。

△湖南临湘陆城南宋一号墓出土的一套金首饰。

回到文章开始的那个话题:为什么今天的刘涛敢于大大方方直接怼议论她身材的无关路人?因为内心的自卑,根本读不懂观众们在吐槽什么。

女政治家成“国民媳妇”

《大宋宫词》以蜀地民女刘娥和宋真宗赵恒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咸平之治”与“仁宗盛治”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宋朝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传奇的一生。

刘娥在民间传说里,是“狸猫换太子”的始作俑者;但在不少史学家看来,极擅谋略的她却是堪与武则天比肩的女政治家。刘娥身上有不少精彩的“戏剧点”,比如:一婚嫁银匠,二婚嫁皇子;虽未生子,却深受宋真宗宠爱;抱养仁宗赵祯,垂帘听政十余年;在大限将至之时,身着天子衮冕,拜谒太庙。但相比这些,《大宋宫词》却似乎更愿展现其贤妻良母的人设,以及“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女主光环。剧中,刘涛饰演的刘娥深谙点茶、蜀绣、跳舞等风雅闲事,为人善良忠诚,毫无道德瑕疵。剧本还安排她为赵恒生下皇子赵吉,之后她更将“母爱上头”“儿子比天大”的特质发挥到极致,连对代为抚养的质子耶律康都视若己出。耶律康因刺伤刘娥被送入大理寺,身为贵妃的刘娥为抗议赵恒的这一决定,竟直接拎包袱出走,逼得皇帝亲自驾马至野外将她追回……

周渝民饰演的皇帝赵恒也有颇多槽点:他日常懦弱犹疑,却时时如“开天眼”般作出英明决断;专宠刘娥,却转眼与伽凌如胶似漆……一边是赵恒的频繁变脸,一边是剧本怠于对人物心理逻辑进行铺陈和交待,最终导致观众缺乏对人物的共情,赵恒惨被网友封为最“精分”的皇帝形象。此外,演员的演技也让赵恒一角的口碑雪上加霜。拍摄偶像剧出身的周渝民自《流星花园》《战神》等经典作品后便缺少深入人心的角色,尽管不少观众因对其有“童年滤镜”而不忍苛责,但他在《大宋宫词》中“瞪眼努嘴皱眉”的三件套式演技也着实让人吃不消。不少观众反映,在观剧的过程中,因周渝民的表现而屡屡出戏。

剧情匆匆好似“流水账”

在浩瀚繁复的史料和人物中进行取舍,是一部历史古装剧要过的基本关。然而《大宋宫词》对历史事件的处理有点“贪多”,桩桩惊心动魄的大事最终都沦为仅凭人物对话展示的“流水账”,各方人物如走马灯般“你方唱罢我登场”,令观众应接不暇。以该剧第11集和第12集为例,短短80分钟内,便有以下剧情接踵而来:潘氏父子领兵出征,寇准求助刘娥,宋军大败,潘良弃城而逃,丁谓预言大雨将退辽军,玉姝流产且得升贵妃,宰相李沆辞世,毕世安成为新相,刘娥得知耶律康死讯……高密度的叙事令情节缺乏充分展开的空间。就连质子被害后,刘娥“千里扶棺”赴大辽请罪并单刀赴会萧太后的重头戏也被草草敷衍。其中“刘娥劝萧太后止戈”适合展现刘娥的无畏气质和智慧谋略,编剧却仅仅给她安排了一个“送孔明灯,打人情牌”的幼稚伎俩。最终,刘娥不仅没能说服萧太后,还同样沦为辽国人质,让本就手握皇子赵吉的辽国拥有了双重价码,难怪遭来观众“有勇无谋,愚蠢到家”的评价。

对于该剧在情节处理上展现的致命缺陷,影评人耳尔说得一针见血:“剧组本一心想着拍个气象万千的皇家史诗,结果却因为太过贪心,不肯取舍,让《大宋宫词》变成了只有人物和台词的室内情景剧君臣的嘴一开一合,宋辽就已战了N个回合;冀王和岳父的嘴一开一合,叛乱就从谋划跳到了遇挫失败……硬生生把电视剧变成了朗读版的剧情摘要。”

除了剧情处理,《大宋宫词》思想内涵之贫乏也颇受诟病。同为李少红作品的《大明宫词》之所以能成为豆瓣评分高达9.1的“宝藏剧”,不仅是因为其以油画搭配水墨画的中西结合审美体系为世人展现了一场繁华旧梦,更因为该剧蕴含着一众女性深陷权力、爱情与命运的哀戚,类莎士比亚腔的台词中更充斥着对生存、男女、君臣、亲子等话题的探讨,其蕴含的哲学思考直至今日依然有“冷冽逼人之感”。而《大宋宫词》选择从时下流行的“大女主”角度切入,踩着观众的审美疲劳点而来,又将刘娥一角矮智化处理为“开挂玛丽苏”,难怪观众不买账。

服化道存在“文化硬伤”

该剧的问题不仅在于人设平庸、情节敷衍、节奏混乱。细究下来,《大宋宫词》在服化道等“表面功夫”上也有不少错漏。

《大宋宫词》号称“拍摄过程长达192天,改景搭建70多个场景,生动地再现了大宋王朝的盛世辉煌”。片中不少服化道的设计确实也堪称精细。譬如,登上皇后之位后,刘娥头戴九龙花钗冠,身穿深青色五彩雀纹袆衣,化“三白妆”,嘴角贴珍珠面靥,下唇染红。这参考的是《宋真宗后坐像轴》和《宋仁宗后坐像轴》等古画。不过,并非剧中所有细节都经得起推敲。知名宋史研究者吴钩便在其微博指出“剧中银锭不是宋代银锭形制”“宋代没有奏折”“宋代没有尚方宝剑之制”“桌上的点茶器皿,没有一件是对的”“剧中扳指一看就是清代才出现的首饰化的桶形扳指”等一连串错误。

此外,《大宋宫词》中还有诸多低级的文史错误和台词语病。吴钩指出:宋代皇子称呼父亲为“爹爹”,而不是“父皇”;宋人不称官员为“大人”,“大人”是用来称呼父亲的;君主也不称大臣“爱卿”,“爱卿”是指心上人;宋与汉唐不同,宋朝不和亲,因此从未有公主远嫁番邦……该剧最离谱的一个谬误出现在大臣卢多逊与秦王密谋时,前者居然直呼尚在人世的皇帝赵炅为“太宗”,而“太宗”是赵炅死后的庙号。剧中还有“父皇自幼喜欢三弟”等低级语法错误。除此之外,剧中演员还将“虚与委蛇”的“蛇”(yí)读成了“shé”,“泽被天下”“被”(pī)读成了“bèi”。有观众评论:“看了《大宋宫词》,都可以出一本《错题集》了。”

资料来源:

王胜男《浅析中国古代女性审美情趣的演变》

张凌洁《宋代女性饰品的审美内涵》

董孟雅《宋代女性婚嫁妆饰时尚研究》

吴功正《论宋代美学》

王苗《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

更多文章

  • 明朝对西藏名义上有管辖权,实则只有册封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西藏

    从大的方面来看,明朝看似对西藏有实际管辖权,但是严格意义上,大明对西藏并没有实际的管辖权,这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怀柔之策,不过明朝对西藏还是有册封权的。乞丐皇帝朱元璋建国之始,就把目光投向了西藏,屡次诏书谕西南西北藏区投效归顺。西藏在从元改宗明朝时,顺理成章加以接受,几乎没有任何阻力。在靠近中原

  • 明朝的第二次传承兄终弟及 朱由校传位朱由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明朝皇帝,兄终弟及,朱由校,朱由检

    时间回顾到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23岁的明熹宗朱由校因游玩时不慎落入湖中而患病,最终在乾清宫驾崩,朱由校这么年轻就早早病逝。明熹宗朱由校早逝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朱由校的突然驾崩势必会造成一些朝廷动荡,因国不可一日无君,容易出现“有心人”来破坏,此时就需要立新的皇帝来稳定

  • 欧洲紧身胸衣残酷史 跟中国裹小脚如出一辙的折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紧身胸衣,裹小脚

    贾平凹在《废都》里写过一妇人,说她的一对儿“热烘烘的奶子如白兔般跳脱而出”,叫男人周敏见了,一猛子扎下,“噙着乳头呜咂起来。”这句“如白兔般跳脱”,实话讲,真没见过。纵然有《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巩俐,将半个胸脯都鼓溜出去,可怎么

  • 朱棣靖难时候,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在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棣,靖难之役,明朝,明朝藩王

    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朱元璋把他们分布在大明王朝的东南西北,封为藩王。这是一种全新的就藩制度,他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就藩,以拱卫大明朝的安全、朱元璋的乞丐思维本意是让自己的儿子们为大明王朝把守边疆,大家齐心协力来维护大明王朝,毕竟,大明朝是朱家的,自己人为自家看家护院总不会造反吧。这个乞丐皇帝

  • 齐国是怎么灭亡的?用钱砸出来的历史笑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七雄,齐王建,齐国,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

    还是先从末代齐王讲起。他有一个很有建设性的名字:建。连谥号都没有,历史上只称”齐王建”。没有谥号是因为,齐国是在他手上彻底玩完的。田建上位第五年,秦军进攻韩国上党郡,上党郡守顶不住,派使者联络赵国,表示上党宁姓赵也不姓秦,于是赵国便派平原君赵胜去接收上党。秦国眼看嘴边的肥肉丢

  • 小农皇帝朱元璋 愚昧无知害苦了明朝拖累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明太祖,明朝,暴君

    古代士人、百姓从来没有想过什么制度合不合理,法律健不健全,士人只希望遇到个明君,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百姓只希望遇到个清官,能为民做主。理论上说,全天下的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哪有不希望自己的子民过上好日子的君父呢?起码每一个皇帝都会说自己“爱民如子”,虽然实际上并非如此。皇

  •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六家出自宋仁宗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宋八大家,宋仁宗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ldq

  • 古代的银子有多值钱?明朝人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银子,古代物价,明朝,明朝物价

    平时不喜欢看电视,前几年劣制电视剧看得让我远离了电视。比如古代闺门女子穿得像现代女子一样少,宋代的官兵穿着日本古代兵的盔甲,一两银子买一个馒头,二十几两银子吃顿饭等等……后来喜欢看喜剧录像,比如周星驰演的电影。一次看《武状元苏乞儿》,也不知是音译错还是原文错,苏灿的老爸给

  • 千疮百孔的满清 因为道光选错了继承人亡得更快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满清,清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

    清朝道光年间,英国人跑过来打了一场鸦片战争。清廷输了个底朝天,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各国洋人蜂拥而至,欲将中国瓜分豆剥。在这个被称为“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道光皇帝也随之殡天,接替皇位的是咸丰皇帝。如果在这紧要关头,能诞生一个明君圣主,睁眼看世界,并吸收外国先进制度和经验,

  • 免死看皇帝人品 明朝滥发的丹书铁券如同催命符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丹书铁券,明朝,丹书铁券

    丹书铁券是古代皇帝赏赐给权贵或者有功之臣的某种特权的凭证,最早是用丹砂写在铁质的契券上,用以传之子孙后代。因其制法为熔铁铸瓦,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上有皇帝的诰命制文,然后铸好涂成金色,因此又称金书铁卷。早年间的铁券上是没有免死特权的,后来由于丹书铁券上有免除死罪的记录,所以民间习惯上称之为免死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