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六家出自宋仁宗朝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六家出自宋仁宗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060 更新时间:2023/12/18 16:59:17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韩柳欧王曾三苏”概括。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在散文方面有非常杰出的贡献,或者说有流传千古的散文作品的八个人,因为这里特指的是散文,所以说很多人们心目中非常厉害的诗人就没有入选了,他们的诗作很厉害,但是散文却并没有。

唐宋时期社会繁荣稳定,诗词歌赋也非常的丰富,所以这时期的文学作品反而稍显暗淡,但是这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文学大家,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唐宋时期的集大成者及其代表作,以供大家记忆。

一、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二、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公元819年客死于柳州。

柳宗元的代表作: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等。

三、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欧阳修代表作:《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四、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苏洵的代表作:《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五、苏轼

苏轼是宋代的著名诗人,号“东坡居士”,因此很多人都习惯把苏轼称为“苏东坡”。苏轼1037年1月8日出生在眉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的代表作品:诗词《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蝶恋花》等;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有:《赠刘景文》等

六、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苏洵)兄(苏轼)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

苏辙的代表作品有:《栾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

七、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王安石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等。

八、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巩是北宋政治家、散文家,“

曾巩代表作:《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北宋就占了六家。这六家(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又都活跃在仁宗时代,以至于林语堂说,这是中国文人“最好的时代”。

宋代官员待遇比较优厚,退休之后能够优游林下,吟诗作文。这种厚禄制度,使得官员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创作,所以文学艺术,成果累累,能够流传万世。宋代以科举取士,政府官员都是文学之士,在仁宗晚期,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相继为相,欧阳修参加政事,包拯为枢密院副使,司马光知谏院,王安石知制诰,真正称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满朝。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能把整个世界推向近代化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都出现于仁宗时代。这样的事,历代只有宋代才有,宋代只有仁宗时代才有。

这里按照出生的时间顺序来说一说唐宋八大家的官职:

第一位出场的就是韩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出生于768年,他童年生活是很悲惨的,三岁丧父后随兄长生活,十岁的时候又兄长去世,他只得跟着寡嫂生活,后来19岁投奔族兄想寻找入仕的机会,结果第二年族兄又去世。他科举考到第四次才中进士第,后来的三次博学宏词科考试均以失败告终。三十岁之后才开始进入官场,主要是在唐宪宗时期为官,曾数次遭贬,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唐宪宗时期的主题就是削藩,而韩愈曾奉命写过《平淮西碑》。他生前最大的官职就是六部侍郎,其中去世前的职位是吏部侍郎(正四品上),去世后被追封为礼部尚书(正三品)。

第二位就是柳宗元,柳宗元比韩愈小五岁,他出生于河东,也算是世家大族。他前半生要比韩愈幸福的多,参加科举考试则进士及第,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也中榜,二十来岁就已经入仕。但是他的后半生却并不好,他希望朝廷进行改革,因此与当时的主张改革的王叔文走得很近,在唐顺宗继位后,曾有过一个短暂的永贞革新,即在唐顺宗的支持下由“二王刘柳”所发动的。只是很不幸的,改革并不长久,唐顺宗本人在皇位上也不过待了七个月就被赶下台。改革进行中的时候,柳宗元的官职是礼部员外郎(从六品上),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高官职。改革失败后,一路被贬,再也没有起来过。

第三位就是欧阳修,欧阳修出生于1007年,前两次科举考试均告失败,第三次连中三元,但在殿试中仅为二甲进士及第,自此进入仕途。欧阳修的仕途也并非平坦大道,他一生侍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朝,也曾三次遭贬。主持编纂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在宋英宗时期官职做到最大,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后以从二品的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家,第二年去世。他去世之后的影响仍旧是比较大的,数次被追封,赠太尉、太师,又追封为国公。

第四位是苏洵,苏洵比欧阳修小两岁,25岁之前不知读书为何物,更像是一位游侠,到处游历,到了27岁才真正静下心来读书,也曾科举,但并不顺利。他48岁的时候带着两子(苏轼和苏辙)到京城经由欧阳修的推荐,文章被官员传阅,大受好评。不过苏洵为官的时候已经很老了,直到53岁才有了官职,从秘书省试校书郎做到了秘书省校书郎,在58岁的时候去世。

苏洵的两个儿子因为从小就跟着苏洵刻苦读书,长大后两人在同一年高中,一时传为美谈。苏轼的官场浮沉应该算是最跌宕起伏的,数次遭贬,最常做的就是各地的知州,每次回到朝廷不久之后,就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遭贬或者自请外调。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乌台诗案”,牵连甚广,也是苏轼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但是这并没有让他学会融于朝廷。他的真性情注定是不容于朝廷的,做的最大的官职就是宋哲宗时期的翰林学士(正三品)、知制诰。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忠”。

与苏轼相比,苏辙的经历要好一些,在最开始两人的经历基本是相同的,到后来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都被贬之后,开始出现不同。最高的官职是正二品的门下侍郎,即宰相职。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师,封国公。

再一位就是曾巩,正好比苏洵小了十岁。曾巩应该是八人中名气最小的了,一生的经历也并不是特别的传奇。41岁开始做官,多为地方的知州,最高官职是正四品的中书舍人。

最后一位是王安石,王安石比曾巩小两岁。王安石在官场上的名气大于他在文坛上的名气,他主持的王安石变法是非常著名的。他22岁就进入官场,且政绩不错,在宋仁宗时期,王安石就曾上书变法,只是并没有得到宋仁宗的支持,一直到了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才真正开始。他出任参知政事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曾罢相一次,但不久再次拜相,出任尚书左仆射和门下侍郎。并获封舒国公。宋神宗去世后,王安石变法被彻底废除,而紧接着王安石也病逝,获赠太傅,曾一度被被追封为舒王,配享孔庙,后来又废黜爵位,从祀庙廷。由此可见,王安石在后世的地位是比较争议的。

从上面可以看出,八人中,在生前出任宰相职的由三位:欧阳修、苏辙和王安石。其中王安石的权力是最大的,为相时间最长,应该是八人中官职最高的。再看去世后的情况:欧阳修、苏轼、苏辙和王安石都被追赠为正一品的太师或者太傅。其中王安石一度被追封为舒王,但旋即被废黜,而欧阳修和苏辙都被追封为国公。

唐宋八大家谁的官职最大谁的官职最小

这唐宋八大家,虽然在文学方面有很厉害的作品,但是他们也都是当时朝廷的官员,只不过各自的官职并不一样,有的身为宰相,比如王安石,但也有的经常被贬谪,比如苏轼。那么,在这唐宋八大家当中,究竟是谁的官职是最高的呢?唐宋八大家里面谁当官的官职最高,谁的官职又是最低的?

唐宋八大家他们都是文坛上的耀眼明星,但同时他们也都是官场中人。官场沉浮远比文坛起落要复杂得多,残酷得多。

唐宋八大家的官职排名王安石最高,官拜宰相当属第一,其次便是韩愈与柳宗元官拜侍郎。其余几人虽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但是在仕途之上却并不顺利,最大也只是做到地方官,而观之,最小的则是苏洵。唐宋八大家无疑是在唐宋时期处于文坛顶端的八位豪杰人物,同样在仕途之上也是有着一些造诣。但他们或出于自身原因,或出于政治环境,仕途并不一帆风顺。有的一生遭贬数次,屡屡失意,而有的虽身君王器重却时间不长,而有的无心做官寄情山水游历,一心研究学问,作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一、宋代六位文豪的官职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官拜宰相,并且实行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但是由于变法过于先进和激烈而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打击,最终神宗去世之后,王安石随之失势,变法也宣告失败,虽然王安石没有实现自己的变法理想,但确实做到了宰相的位置。欧阳修虽然仕途坎坷,但最终做到了兵部尚书。苏轼最高官职是哲宗时期做到了礼部尚书。弟弟苏辙最高官职曾担任代理太尉,这个职位还是非常有话语权的。曾巩生前最高的官职做到了中书舍人。而官职最小的便是无心做官的苏洵。

二、唐代两位文豪的官职

而韩愈的官道仕途也并不顺利,生前最高做到了吏部侍郎副职领导,最高也不过正四品,类似于现在的副部级领导。与王安石相同的是,柳宗元也是积极推进变法,但却遭受打击,最终官拜柳州刺史。

虽然八位在官道仕途上的道路皆走得非常坎坷,但无疑这八人却是唐宋时期属于文坛顶端的人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脍炙人口的著作,或安邦定国、或寄情山水、或豪放、或婉约,但无疑都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宋八大家里谁的官职最大?

唐宋八大家中谁的官职最大?

唐宋八大家中官位最高的是哪位?职位是什么?

唐宋八大家里谁的官职最大?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个人?他们之间谁的官职最大?

唐宋八大家都是有谁?这里面谁的官职最大呢?

历史上在唐宋八大家之中,官职最高的是谁呢?

唐【韩愈】(768年824年)

韩愈是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是个官迷。为了做官,考了四次才中进士,但进士不能直接授官,又考了三次吏部考试,结果竟然没考上。他就毛遂自荐给宰相写信,写了三封信都石沉大海。于是给吏部写表扬与自我表扬的求职信,这次回信了。回的信的内容是洗洗睡。韩愈也就范进般地继续参加吏部考试,中了,真的中了。822年九月,韩愈的官职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他最高的官职就是从三品的御史大夫。而不是正四品上的吏部侍郎,更不是正四品下的他部侍郎或京兆尹。死后,追赠他的礼部尚书为正三品。韩愈在唐朝官员中地位算很高的,因为唐中期以前宰相的职衔之一是“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是说宰相都有本职不到三品的;

唐【柳宗元】(773年819年)

柳宗元出身书香门第的官宦世家,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不仅有人脉而且还是学霸。韩愈考了四次中进士,柳宗元21岁一次就斩获了进士。柳宗元历任集贤殿书院正字、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礼部员外郎、邵州刺史、永州司马、柳州刺史等职。但他在805年9月,所担任的最大官职为中州级别的邵州刺史(唐朝刺史分为上州、中州、下州),品秩为正四品上。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类似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柳宗元的悲剧说明一句话,站对(不只是站队)很重要。柳宗元出京前任职为监察御史里行,这个职位是没有品级的兼差,而监察御史正职才正八品上,他此前的官职蓝田尉是从八品下(不知为何许多网络资料写成正六品,蓝田县令才正六品上谢谢),因此他最高官职居然是被贬后辗转出任的柳州刺史(正四品下)。

宋【欧阳修】(1007年1072年)

欧阳修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虽出身于官吏家庭,但其父欧阳观老年得子(56岁),以至于欧阳修三岁丧父,孤儿寡母的他们寄身于叔父之家。最早欧阳修像韩愈一样是个学渣,科场两次落第。但他勤奋改变命运,拼命哥的他创造了连中三元(监元、解元、省元)的奇迹。本来他想拿下第四元状元的,只因他锋芒毕露,傲气过重而得了全国第十四名。这个评语可不是福垊说的而是欧阳修的主考官大词人老乡曼殊说的。著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的欧阳修,欧阳修是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的三朝元老,其最高官职是1061年的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院副使,副宰相,宋代官制复杂,实际职务和官品分离,所以只能比职务),为正二品官,类似于现在的副国级领导。退休时得到太子少师(东宫三孤,荣誉头衔第三等)的头衔;死后,追赠的太尉、最高官职为正一品太师(三公,荣誉头衔第一等第一位)、楚国公;

宋【苏洵】(1009年1066年)

苏洵年轻时爱玩,25岁勤奋的结果也是科场失意,一怒之下,把自己做的笔记全烧了。他决心重新苦读,重做笔记。发奋苦读六七年,结果还是不中,又考两次还是不中。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没有中过进士的一位,同时也是官职最低的一位。就一边培养两个儿子,一边勤奋苦读。1056年他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拜访了欧阳修,俩儿都中进士了。这时,他都47了。他感觉是不是好考了,想试试,后来一想算,万一再考不上怎么面对自己的俩儿啊。后经欧阳修帮忙,其文章在京城被百官传阅,甚至惊动了仁宗皇帝。后被破格提拔做了官,53岁时,还是在韩琦的推荐下才被认命为从八品的秘书省校书郎。相当于在国务院整理修改机要文件的,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从九品;死后追赠的光禄寺丞不过从八品;苏洵在家谱行业做出了贡献,苏式谱系流传至今。莫非真的应了那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宋【曾巩】(1019年1083年)

曾巩是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他是官三代,聪明又勤奋,18岁拜欧阳修为师,38岁考中进士。后来还结识了范仲淹、杜衍,可谓人脉很广。1082年4月,曾巩的最高官职为四品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官员迁升的中转职务,不是实际官职。

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名气最小,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并不亚于其余7位,《答李沿书》《与王向书》《回傅权书》等都是流传一时的佳作。曾巩做过10年的地方官,担任福州、亳州等地的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期间,曾巩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为老百姓干了许多实事。

宋【王安石】(1021年1086年)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王姓是最霸气的姓,王安石是最霸气的人。曾巩18岁结识了王安石,然后推荐给了自己的老师欧阳修。其结果是曾巩没混出来,王安石倒是混得特别的好。王安石真正的学霸,聪明、勤奋,他21岁中进士,而且考了全国第四名。宰相欧阳修、文彦博都很欣赏他、推荐他,就连名士周敦颐(著有《爱莲说》)也佩服他。57岁时,任尚书左仆射(ye),正一品。追赠太傅、舒王,正一品。而且他曾任比参知政事还高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宰相),级别至少是从一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国级领导。解任时加司空(三公,荣誉头衔第一等第三位),死后加太傅(荣誉头衔第一等第二位),爵位方面,他生前就封荆国公,死后更曾被封为舒王,但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封,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就取消了。王安石一生最大的成就,当然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推行了15年,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其实,王安石的散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宋【苏轼】(1037年1101年)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苏景先八岁夭折。苏轼多才多艺,考试不顺,仕途更不顺。他19岁中进士,本来该是状元的,但主考官欧阳修感觉这文章写得像自己的爱徒曾巩的风格,为了避嫌就让他屈居第二。宋仁宗非常看好他和的弟弟苏辙,曾说:朕为子孙留下两个宰相。结果,苏轼最高官职竟然是从三品的龙图阁学士(包拯也是这个学士,人称包龙图)。死后最高赠太师;三苏比较保守,跟王安石关系不好,这也是苏轼官运不好的原因。

宋【苏辙】(1039年1112年)

事事无绝对,苏老三苏辙还真的做了宰相。苏辙是苏轼的弟弟,非常擅长写政论文和史论文。苏辙23岁考中进士,最高官职是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代理宰相)。宋朝时门下侍郎为正三品,是一个虚职,没有什么实权,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领导。

【三苏】

苏洵、苏轼、苏辙都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属于父子关系,苏洵是父亲,苏轼和苏辙是儿子。

苏洵年轻时到处游玩,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到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不过,苏洵几次参加科考,均失败而归。所以,虽然苏洵名气很大,但直到52岁才在韩琦的推荐下做了官,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主簿是知县的副职,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

苏轼除了散文写得独步天下,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在唐宋八大家中综合水平最高。苏轼20岁考中进士,是唐宋八大家中最早考取进士者。苏轼一生最高官职是礼部尚书,为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领导。

唐宋八大家中,谁的官职最高,谁的官职最低?

论及唐宋八大家,我们总是把关注点放在他们的文学成就上。这自然是理所应当的。毕竟"唐宋八大家"是文学界对他们的分类。但有趣的是,这八位大文豪虽然在文坛成就斐然,但他们在政坛却有着大相径庭的结局。

如果我们把他们在政坛的地位作为标准去排序,那"唐宋八大家"就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仕途磕磕绊绊的柳宗元

柳宗元,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被推荐为乡贡,随后参加了科考。他一举便进士及第,名声大噪。但因为其父柳镇在不久后就去世,所以柳宗元不得不等到贞元十二年(796)才进入秘书省成了校书郎。

大概也是因为一开头就不够顺利,柳宗元后来的仕途也起落兼有。唐顺宗即位后,王叔文和王伾等人得到重用,与他们政见相同的柳宗元便被提拔为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待到王叔文等人失势,柳宗元就去了永州、柳州等当时的荒凉之地做刺史。最后因为频繁奔波,他在四十七岁时便鞠躬尽瘁。

仕途布满荆棘的韩愈

韩愈,一个只比柳宗元早一年进士及第,却已经参加了四次科举的科考"老人"。且和柳宗元相比,他的科举之路还不止这点困难。贞元八年(792)他参加吏部的博学鸿词科考试,失望而归。贞元十年(794)他再次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再度名落孙山。贞元十一年(795)韩愈第三次参加吏部考试,依旧没能通过。所以耗到最后,他干脆离开长安,去东都洛阳另谋出路。

在赏识他的高官的推荐下,韩愈最终以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的身份开仕途,可起步官位低到差点"跌出"九品。五年后,他再次参加统一考试,才终于在中央做了个国子监四门博士。后来熬了二十余年,韩愈才成了正四品上的吏部侍郎。这也是他仕途的巅峰。够拜相了懂不?唐代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才正二品,副职尚书仆射才从二品,各部尚书可不就得三品了。不懂唐宋时期官员的品级就别出来瞎显摆,韩愈的正四品上已经很高了好不。

一代领袖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仁宗、英宗、神宗的三朝重臣。天圣八年(1030),他进士及第。据当时做主考官的晏殊解释,欧阳修之所以拿了个第十四名,是因为考官们觉得他锋芒太甚,想挫挫他的锐气。但这次考试,其实已经是欧阳修参加过的第三次了。

后来现实也曾企图让欧阳修对它低头。因为支持范仲淹改革,他被从中央贬到了夷陵。但欧阳修却并未服输。

在几经起落之后,他在中央站稳了脚跟,不仅成为了文人领袖,还把从正三品的翰林学士到从二品的诸多官职都当了个七七八八。欧阳修死后,更是被追赠为正一品的太师。

觉醒又放弃的苏洵

苏洵,一个算是大器晚成的清高读书人。他"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后来又多次落榜。至和三年(1056),已经四十八岁的他带着苏轼和苏辙兄弟俩进京应试。

因为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对他十分赏识,苏洵才在京师声名大噪,并在两年后收到宋仁宗要他去舍人院参加考试的诏书。

可也许是失望多年,或觉得家里已有儿子们光耀门楣,苏洵"佛系"地婉拒了宋仁宗的好意。后来还是在时任同平章事的韩琦的推荐下,苏洵才直接做了秘书省试校书郎和霸州文安县主簿。而职位高些的校书郎,也不过从八品。

同甘共苦的苏轼与苏辙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不仅在文学领域是各自开花,在政坛的起起落落中其实也都站到了高位。我们熟悉的苏轼,虽多次被贬到惠州、儋州等地,但也是欧阳修"文人领袖"的接班人,曾做过从四品至正三品的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和礼部尚书。

他死后也被追赠了正一品的太师之职,甚至和欧阳修一样获得了"文忠"的谥号。而苏辙,踏踏实实地做过正三品的御史中丞,后来也被追赠为太师。论谥号,他的"文定"也离苏轼的"文忠"相差不远。

得志又失意的王安石

王安石,一个早期不得志,好不容易熬出头却最终黯然收场的改革名臣。他的仕途,和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正好相对。二苏得势时,王安石被压制。而在他得到宋神宗支持以推行新政时,他站在正二品的参知政事的高度,将苏家兄弟贬得"一无是处"。

虽然最后王安石又因老朋友背叛而被挤出权力中心,憋屈地回家养老,但他还是在死后被追赠为正一品的太傅。

"默默无闻"的曾巩

曾巩,大抵是唐宋八大家里仕途被谈论得最少的一位。他在嘉佑二年(1057)就进士及第,且后来因为熟悉律法,为官清廉而获得好评。但熙宁二年(1069),他因《宋英宗实录》的修撰而被贬到地方,此后十余年都没能回到中央。直到元丰三年(1080),在前往新任职之地时途径开封,他才得到宋神宗召见并被留了下来。

因为曾巩多年清官之名在外而又精通史学,所以朝臣们大体上也待见他,让他做了个掌管太常寺和礼仪事务的史官。元丰五年(1082),他还被提拔为正四品的中书舍人。不过曾巩以年事已高为由婉拒了朝廷的好意。后来,这位北宋知名清官还获得了和苏辙一样的谥号"文定"。

所以总的来说,论仕途成就,欧阳修和苏轼全然并列,苏辙和王安石则紧随其后。之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才能"上榜"。差点成了正四品的曾巩在其之后。而柳宗元位列第七,苏洵则以最"没追求"的心态"垫底"。

这个排名恰好和以韩愈和柳宗元开头的"唐宋八大家"之称大相径庭。

政治上也就王安石宰相有作为,其他基本打了酱油,柳宗元略可惜。思想上,韩愈后世地位最高,当时而论也还是王安石毕竟开宗立派文学上,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差不多,苏辙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后世苏轼礼部尚书最出名,欧阳修参知政事(副宰相)。就去世后的影响来说,欧阳修的影响是胜过王安石的。

结论

王安石的官职最大,正一品。苏洵的官职最小,从八品。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综上而言,我们很清晰地看出,王安石的官职最高,欧阳修屈居其后,苏轼、韩愈、苏辙、柳宗元、曾巩依次排位,苏洵的官职最低。

由此可知,生前担任官职、官品、爵位最高的都是王安石(宰相、从一品、公爵),死后被赠官爵最高的也是他(一字王),但他的王爵很快被剥夺,因此盖棺论定时头衔最高的并不是他(公爵、太傅),而是欧阳修(公爵、太师)。

生前担任官职最低的是苏洵,先后担任过的几个实际职位都是从九品,也即宋代前中期九品十八级官品中最低的一品,再低就流外了;死后封赠官职最低的自然也是他当然,比死后连追封都没有的柳宗元那几位还多少强点儿。

唐宋八大家的个人作品

韩愈

诗文作品《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原毁》《师说》《进学解》等

其他作品杂文有《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

诗文作品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

哲学作品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其中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渴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等。

苏轼

诗文作品《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蝶恋花》等;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洵

诗文作品《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辙

其他作品《栾(luán)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3卷。

曾巩

诗文作品《寄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欧阳修

诗文作品《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

王安石

诗文作品《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唐宋八大家:为何连李白都没能入选,却选中了名不见经传的曾巩?

唐宋八大家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文学组合,然而很有意思的是,唐宋时期的最负盛名的文艺大咖李白、杜甫等人却没有入选。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因为李白是写诗的,而唐宋八大家拼的是散文。

这个说法对不对呢?也没错,但是只对了一半。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唐宋八大家都是怎么来的。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其中,韩愈和柳宗元是中唐时人,两人差不多在同一时代;欧阳修和苏洵是北宋时人,活跃于仁宗朝;其余四人比他们略晚,也差不多是同一时代的人。

但是,如果有一天,韩愈和柳宗元在街上遇到了,并不会相互道贺:“恭喜恭喜,入选唐宋八大家了哦!”“同喜同喜”。

同样,其他六位在他们生前也不知道自己入选了唐宋八大家。

那么,唐宋八大家这个荣誉榜单,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呢?

答案是,明朝。

明朝初年,有个叫朱右的人,编了一本书,叫做《六先生文集》,其中选取的就是以上八位大家的文章,这是唐宋八大家作品的首次合辑。

那既然是八个人写的,为啥叫六先生呢?因为朱右将苏洵父子三人合为一家,故称六家。后改称《八先生文集》。

明中后期以后,唐顺之、茅坤二人先后继承了这个说法,并挑选了这八人的文章,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共计160卷。

由于这本书流传很广,在文坛的影响力很大,于是文艺圈渐渐将这八位文学家合称唐宋八大家。

换句话说,哪些文章能入选这本书,哪些人能入选唐宋八大家,并不完全是文学家们自己决定的,更多的是,唐顺之和茅坤觉得哪些文章合适加入这本书,觉得哪些人适合登上唐宋八大家这个荣誉榜单。

那么,问题来了,唐宋时期是文化发展的高峰期,那么多文艺大咖,那么多优秀的散文,为什么唐顺之、茅坤偏偏选了这八个人的文章呢?

古文运动

我们往往探究一件事不要看表象,而要去看本质。

那么,唐宋八大家的本质在哪里呢?

本质在于,编撰这本书的朱右、唐顺之、茅坤等人究竟是什么身份,他们为什么要编撰这样一本散文合集?

事实证明,这事的背后,深藏着明代的一场绵延持久、参与人众多的文化运动。

鲁迅先生说过,文学本没有流派,写文章的人多了,便有了流派。

明孝宗弘治年间,无病呻吟、粉饰太平文章越来越多,兴起了一个叫做台阁体的散文流派。他们的文风,简单来说就是,一眼望去文字优美,但仔细一读言之无物。

这种现象,引起了一伙人的注意。

这伙人主要有七个,领导者叫李梦阳,于是后人将这七人称之为前七子。

前七子在文坛上发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文必秦汉,诗必唐宋。

要论诗歌,首推唐宋,但要论文章,秦汉以后皆不可取,必须要秦汉时期的才是原汁原味,大家写文章都应该学他们。

这个世界从来不可能真正复古,一切复古都是为了取其一种精神,从而为现实服务的。

那么,前七子的这个口号究竟要做什么呢?

他们从复古的文章中找到了朴实无华的文风,找到了言之有物的内容。他们要追求的是复古求实,反对的是无病呻吟、浮华空洞。

其实出发点是好的,但走着走着就偏了。

经过前七子一番扫荡,文坛上的靡靡之音倒是没有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剽窃古人、求坛附帖。

说得明白点,变相的仿古抄袭。乍一看像秦汉人写的,满篇不是人话,仔细一看,依旧啥内容也没说。

其实这也很正常,不是每个人脑子里都是有东西的,可是现实要求必须出稿啊,于是,这样的文章就诞生了。

所以说,并不是文字优美就能做文学家,脑子里没东西,写出来的仍旧是一堆垃圾,只不过是外表光鲜的垃圾而已,比如前段时间的贾浅浅诗人。

合着搞了半天,复古是有了,但求实仍旧没有。

但文学家们显然没有要迷途知返的意思。前七子走了,又有了以李攀龙等人为代表的后七子继承了衣钵,继续扬起复古大旗。眼看着考古考古,就差穿越回去了。

于是,文坛上另一批反对前后七子的人冒出来了,他们被称为散文唐宋派。

而编写《唐宋八大家文钞的》三人之中,唐顺之,嘉靖八才子之一,唐宋派的先驱;茅坤,唐宋派的骨干之一。

那么,唐宋派又推崇什么呢?

他们的观点是,反对仿古抄袭。不仅秦汉时期的文章可取,唐宋文也是可取的。我们主要不是看啥时候写的,要看文章中有没有“道”、有没有说清楚作者想表达的观点(道其中之所欲言)。

说得更明白点,我们写文章是为了畅谈国计民生,是为了直追六经(儒家经典),是为了直抒胸臆,是为了言之有物。

那么,怎么样才能表达我们唐宋派的观点呢?怎样才能告诉大家,文章的“道”在哪里呢?

很简单,找范文。于是,《唐宋八大家文钞》新鲜出炉了。

那么,为什么是这些人,为什么是这些文章呢?

看看唐宋八大家中,韩愈和欧阳修的简历,就明白了。

韩愈在中唐时期,曾经也倡导过一次古文运动,他的核心观点是-文以载道,柳宗元是韩愈的忠实追随者和亲密战友;

北宋时期,欧阳修等人又掀起了一次反对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其主要参与者就是苏氏父子三人、王安石、曾巩,以及范仲淹、梅臣等人。

所以说,茅坤编这部《唐宋八大家文钞》,并不仅仅是散文合辑,更重要的是表达他“不必文工,但求有道”的观点,强调散文写实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为什么是这些文章入选《唐宋八大家文钞》,为什么是韩愈等八位散文家入选唐宋八大家这一荣誉榜单?

因为他们都是写实派散文的代表人物,这些文章都是“文道合一”的写实派散文的范文。

为什么李白不能入选?

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再回头来看,为啥文坛大咖李白不能入选呢?

首先,李白的主攻领域是诗歌,而不是散文。这一点很多人也说到了,但仅仅这一点不足以解释这个问题。

因为人家李白也是全能文学家好吧,他并不是没写过散文,比如《春夜宴桃李园序》《与韩荆州书》、《明堂赋》、《大鹏赋》等。

但是,李白的身上还有一个标签是啥:浪漫主义。而浪漫主义是个啥呢?简单来说,有点精神胜利法的意思,管你斗转星移,我就是那颗最亮的星。

而唐顺之、茅坤等人强调的是啥呢?直抒胸臆、文道合一。

所以,一个喜欢天马行空、想象上九天揽月,一个喜欢让脚踏实地、让现实唤醒灵魂。

不仅如此,这其中的《明堂赋》、《大鹏赋》还是李白向唐玄宗的献媚之作,满篇都是粉饰太平的靡靡之音,这更是与唐顺之、茅坤希望通过《唐宋八大家文钞》所推崇的文风背道而驰。

而反观大家眼中,唐宋八大家中最没存在感的曾巩,却有着《醒心亭记》、《游山记》、《道山亭记》、《墨池记》等一系列优秀的写实散文作品。

所以,即使如名不见经传的曾巩,是不是比李白更加适合入选唐宋八大家呢?

时至今日,以更加开明的眼光来看,李白是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强调的更多是想象的天马行空,和近乎自我麻痹的喜怒哀乐;

而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则是优秀的写实主义散文家,他们强调的更多的是国计民生的现实,和直抒胸臆的犀利观点。

我们不能说,李白的浪漫主义不够优秀,但我们同样不能否定,唐宋八大家的写实文风可以更好的引导社会风气,能够更好的推动社会的进步。

这没有优劣之分,但却是两条不同的路。

如果全世界的文章都是写实,没人天马行空,那么这个社会将无比沉闷,厚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但如果这个世界的文章都是不着边际,没人看着脚下的路,那么这个世界将陷入自我陶醉和麻痹,而这也就离灭亡和末世不远了。

所以,李白的文章不能入选《唐宋八大家文钞》,李白不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不是他不优秀,而是大家的领域(诗歌/散文)不同,方向(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也不同。

这是李白的幸运,是曾巩的幸运,是唐宋八大家的幸运,更是我们的幸运。

标签: 唐宋八大家宋仁宗

更多文章

  • 古代的银子有多值钱?明朝人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银子,古代物价,明朝,明朝物价

    平时不喜欢看电视,前几年劣制电视剧看得让我远离了电视。比如古代闺门女子穿得像现代女子一样少,宋代的官兵穿着日本古代兵的盔甲,一两银子买一个馒头,二十几两银子吃顿饭等等……后来喜欢看喜剧录像,比如周星驰演的电影。一次看《武状元苏乞儿》,也不知是音译错还是原文错,苏灿的老爸给

  • 千疮百孔的满清 因为道光选错了继承人亡得更快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满清,清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

    清朝道光年间,英国人跑过来打了一场鸦片战争。清廷输了个底朝天,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各国洋人蜂拥而至,欲将中国瓜分豆剥。在这个被称为“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道光皇帝也随之殡天,接替皇位的是咸丰皇帝。如果在这紧要关头,能诞生一个明君圣主,睁眼看世界,并吸收外国先进制度和经验,

  • 免死看皇帝人品 明朝滥发的丹书铁券如同催命符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丹书铁券,明朝,丹书铁券

    丹书铁券是古代皇帝赏赐给权贵或者有功之臣的某种特权的凭证,最早是用丹砂写在铁质的契券上,用以传之子孙后代。因其制法为熔铁铸瓦,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上有皇帝的诰命制文,然后铸好涂成金色,因此又称金书铁卷。早年间的铁券上是没有免死特权的,后来由于丹书铁券上有免除死罪的记录,所以民间习惯上称之为免死金牌

  • 不做炮灰:历朝历代韭菜如何逃避兵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炮灰,韭菜,逃避兵役,兵役

    虽然各国都有自己的战争文学和战狼吴京,将军难免阵前亡,上战场,就有死亡的可能,“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慷慨豪迈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期中的悲愤与无奈。但是实际上,列国人民的本性依旧是爱好和平,不愿意打仗。那么为了逃避兵役和可怕的战争,大家都是怎么做的呢?古人是如何逃

  • 中国王朝397个“帝”和162个“王 帝和王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皇帝,称王,称帝

    中国古代559位皇帝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9岁(西

  • 虽然清承明制 但是大清有俩不学更保守更专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承明制,明朝,清朝

    没必要过分拔高明朝,因为明朝本身也是一无是处的王朝最近十多年,随着网路民族主义思想被热炒,逐渐的,历史上荒谬绝伦、黑暗腐朽的朱明王朝,被一系列网文和三无小说,给洗白成为一个伟大的王朝。尤其是公务员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催生了一批明粉。其实从老百姓角度来说,这世界上的旧王朝,哪个能叫伟大?压根没

  • 古代都城考古揭示多民族统一国家认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都城,古代都城

    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政治统治、经济管理、军事指挥和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是古代国家历史的缩影,其宫城又是国家的政治中枢。因此,都城成为国家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的象征与物化载体,亦是“国家主导文化”的物化载体。“卜都定鼎,计及万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新王朝建立

  • 北洋之虎民国总理段祺瑞 三次造共和拒绝黄袍加身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段祺瑞,北洋政府,北洋军阀

    段祺瑞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皖系军阀的首领。老段为人刚正不阿,性格坚毅。曾三次出任民国总理。袁世凯死后,牢牢把持中央政权四年多。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段祺瑞亲自到广场道歉,下跪。这表明了执政者的态度,他是一只吃素的老虎,甚至在胃溃疡发作,医生劝其吃肉

  • 古人穿鞋为何不分左右脚?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鞋,鞋子分左右脚

    鞋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古称鞋为鞜(音踏)趿(音酒)或履。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已有履。《诗经》上“纠纠葛屐,可以屐霜”里的“屐”,就是一种比较简陋的用麻、葛编成的鞋。鞋子,是分左右脚的

  • 俩王八: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和最长寿的乾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最长寿的皇帝,乾隆

    清朝的“康乾盛世”主角是康熙和乾隆这两位爷孙。康熙皇帝在位多少年,乾隆皇帝在位多少年,哪个更长?清朝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康熙帝,是顺治皇帝第三个儿子,“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是清定都北京后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