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齐国是怎么灭亡的?用钱砸出来的历史笑话

齐国是怎么灭亡的?用钱砸出来的历史笑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217 更新时间:2023/12/5 22:44:39

还是先从末代齐王讲起。

他有一个很有建设性的名字:建。

连谥号都没有,历史上只称”齐王建”。

没有谥号是因为,齐国是在他手上彻底玩完的。

田建上位第五年,秦军进攻韩国上党郡,上党郡守顶不住,派使者联络赵国,表示上党宁姓赵也不姓秦,于是赵国便派平原君赵胜去接收上党。秦国眼看嘴边的肥肉丢了,怒不可遏,向赵大举进攻。

按《史记》的说法,”秦攻赵,齐楚救之”(《田敬仲完世家》)。

齐楚联合救赵,秦国打起了小算盘:如果齐楚出自真心,联军逼近,秦就退兵;如果齐楚只是做做姿态,秦就按计划继续攻赵。

没想到,田建亲手把答案剧透给秦国。

“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秦军来攻,赵国内又遭遇饥荒,军中缺粮,向齐借粮,却被田建拒绝了。

当时齐国谋臣周最劝田建说,从地理上来说,赵是齐、楚的屏障,如果赵亡了,秦军想灭齐楚就能长驱直入,唇亡齿寒的道理很难懂吗?不能因为爱惜粮食而罔顾大局啊。

田建不听。

赵向齐借粮被拒,释放了一个信号,所谓齐楚联合救赵,齐只是在演戏,楚当然也就不尽力了。于是,秦国完全放心了,白起全力攻赵,长平一战,赵军被坑四十万,赵国从此元气大伤。

跟齐王建相反,进入战国时期,除了军事行动,秦国对外砸钱也是大手笔。

战国不同于春秋,所有礼义、秩序荡然无存,国与国之间完全按丛林法则行事。秦虽在西方,但它要的是整个天下,钱粮根本就不是事,所以历代秦王既乐于、也善于通过砸钱来实现政治目的。

比如行反间计。

魏国信陵君无忌,战国四公子之一,国际威望极高。长平之战后秦军包围邯郸,赵向魏求救,魏安釐王惧秦,迟迟不出兵,信陵君无奈,窃符救赵,解了邯郸之围。十年后又是他,亲自”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史记·魏公子列传》)。

这是秦自商鞅变法以来遭受的最大军事打击,信陵君魏无忌自然就成了秦国的眼中钉。

为了拔掉魏无忌,秦庄襄王先是”行金万斤于魏”,用巨款买通跟魏无忌有仇的人,让他们在魏国散布谣言,说信陵君名闻诸侯,正准备废掉魏王自立;又几次派人到信陵君府,高调祝贺他成为新魏王。

魏安釐王中计,收了魏无忌兵权并疏远了他。魏无忌报国无门,纵情酒色,最后郁郁而亡。

魏无忌一死,秦再也无忌,遂派大将蒙骜率军攻魏,摧枯拉朽,一举打下魏国二十城,并为秦之东郡。

要知道,这只是秦使的诸多反间计之一,相比其他方面的大砸钱,反间计只是小打小闹而已。

从秦昭王起,秦就一直奉行远交近攻的政策。

“远交”怎么交?

砸钱援助,就这么”交”。

秦庄襄王死后,嬴政继位,吕不韦将门客李斯推荐给嬴政,李斯献上的第一计就是砸钱:”阴遣谋士赍jī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自己就是”名士”,他最清楚,所谓名士,没有谁是金钱收买不了的,万一真有,买不了他的心,那就买他的命。

嬴政亲政之后没多久,从魏国来的游士尉缭也献上一计,跟李斯异曲同工:

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国这么强大,诸侯就像是秦的郡守县令,各个击破完全不成问题。只是要当心诸侯联合起来打秦国一个出其不意,那就麻烦了。当年晋国的智伯、吴王夫差、齐湣王就是因为大意而被灭的。建议大王别爱惜钱财,砸重金收买各国重臣,摧毁合纵联盟,就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尉缭还算出这笔钱大概多少:三十万金,按购买力折算,约等于今天十五亿人民币。当时秦虽然在商鞅变法后国力明显提升,这笔钱也不算小,只是,砸出去”则诸侯可尽”,还是很划算的。所以,嬴政即命李斯具体执行砸钱计划,并”使其良将随其后”,收买不了就杀人。

至于秦国库的钱是哪里来的,那就不用问了,反正,秦国有的是勤劳的百姓。

钱砸出去有效果吗?

当然。开篇所讲的齐王田建,就是秦国砸钱计划中典型的入坑者。

齐襄王死时,田建才十五岁左右,由母亲君王后摄政。君王后,也就是那位前莒太史之女。司马迁说:

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田敬仲完世家》)

君王后很精明,一方面,她小心翼翼地跟秦国搞好关系,接受秦的”远交”,同时跟诸侯也保持良好关系。也因为齐远在东海边上,跟秦国离得远,所以当秦不断地攻打赵、魏、韩、燕、楚,五国苦苦自保时,齐国一直袖手旁观。前面讲的,信陵君率五国联军攻打秦国,齐国也是不参加的;不肯借粮给赵国,应该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所以田建在位期间基本没卷入战争,齐国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岁月静好。

所谓精致利己主义者,田建母子就是典型代表。

田建在位第十六年,君王后死了,他任命一个叫后胜的为相国,而这个后胜,拿秦币更是毫无底线。《田敬仲完世家》说:

后胜相齐,多受秦闲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闲,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

后胜不但自己多次受秦政治献金,还派大量亲信门客入秦,这些人拿了秦币后,回到齐国,全部成为亲秦派、带路党,想尽办法左右齐王,让他脱离合纵联盟,不修战备,不助五国抗秦,眼睁睁看着秦先后灭了五国。

于是,齐王建四十四年,当秦军终于兵临城下时,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帮得了齐国了。《战国策·齐策》说:”秦使陈驰诱齐王内之,约与五百里之地。”秦国派一个叫陈驰的使者来忽悠田建,说投降就给他五百里地养老。齐的即墨大夫劝田建说,”齐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奋力跟秦一战,不是没有希望。

但田建还是听了后胜的话,”不战,以兵降秦”(《田敬仲完世家》)。秦国兵不血刃,吞并了最后一个大国,一统天下。

嬴政,就这样成为了始皇帝。

而田建的结局,《战国策》说:”齐王不听即墨大夫而听陈驰,遂入秦,处之共松柏之间,饿而死。”嬴政许诺的五百里地,纯属忽悠,他把田建迁到一个叫”共”的地方(今河南卫辉),扔在松柏林里,不给饮食,活活饿死。

也是活该。

一千多年以后,苏洵《六国论》开篇便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里的”赂秦”,指的是各国为了自保,纷纷割地给秦国,”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但从秦国砸钱”远交”这个角度看,也可以改为:”秦灭六国,非兵之利,战之善,胜在诱赂。”

而且,始皇帝还非常自信地以为,用钱砸出来的江山,从一世、二世乃至万世,可以永远屹立不倒。

没想到,历史给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仅仅过了十四年,大秦帝国二世而亡。

不可一世的始皇帝,估计在九泉之下也想不通,从大泽乡那场大雨,到阿房宫那场大火,这完美闭环刚好象征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历史规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一旦命都不要了,你砸再多钱,也挽救不了这个帝国了。

更多文章

  • 小农皇帝朱元璋 愚昧无知害苦了明朝拖累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明太祖,明朝,暴君

    古代士人、百姓从来没有想过什么制度合不合理,法律健不健全,士人只希望遇到个明君,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百姓只希望遇到个清官,能为民做主。理论上说,全天下的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哪有不希望自己的子民过上好日子的君父呢?起码每一个皇帝都会说自己“爱民如子”,虽然实际上并非如此。皇

  •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六家出自宋仁宗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宋八大家,宋仁宗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ldq

  • 古代的银子有多值钱?明朝人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银子,古代物价,明朝,明朝物价

    平时不喜欢看电视,前几年劣制电视剧看得让我远离了电视。比如古代闺门女子穿得像现代女子一样少,宋代的官兵穿着日本古代兵的盔甲,一两银子买一个馒头,二十几两银子吃顿饭等等……后来喜欢看喜剧录像,比如周星驰演的电影。一次看《武状元苏乞儿》,也不知是音译错还是原文错,苏灿的老爸给

  • 千疮百孔的满清 因为道光选错了继承人亡得更快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满清,清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

    清朝道光年间,英国人跑过来打了一场鸦片战争。清廷输了个底朝天,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各国洋人蜂拥而至,欲将中国瓜分豆剥。在这个被称为“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道光皇帝也随之殡天,接替皇位的是咸丰皇帝。如果在这紧要关头,能诞生一个明君圣主,睁眼看世界,并吸收外国先进制度和经验,

  • 免死看皇帝人品 明朝滥发的丹书铁券如同催命符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丹书铁券,明朝,丹书铁券

    丹书铁券是古代皇帝赏赐给权贵或者有功之臣的某种特权的凭证,最早是用丹砂写在铁质的契券上,用以传之子孙后代。因其制法为熔铁铸瓦,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上有皇帝的诰命制文,然后铸好涂成金色,因此又称金书铁卷。早年间的铁券上是没有免死特权的,后来由于丹书铁券上有免除死罪的记录,所以民间习惯上称之为免死金牌

  • 不做炮灰:历朝历代韭菜如何逃避兵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炮灰,韭菜,逃避兵役,兵役

    虽然各国都有自己的战争文学和战狼吴京,将军难免阵前亡,上战场,就有死亡的可能,“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慷慨豪迈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期中的悲愤与无奈。但是实际上,列国人民的本性依旧是爱好和平,不愿意打仗。那么为了逃避兵役和可怕的战争,大家都是怎么做的呢?古人是如何逃

  • 中国王朝397个“帝”和162个“王 帝和王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皇帝,称王,称帝

    中国古代559位皇帝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9岁(西

  • 虽然清承明制 但是大清有俩不学更保守更专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承明制,明朝,清朝

    没必要过分拔高明朝,因为明朝本身也是一无是处的王朝最近十多年,随着网路民族主义思想被热炒,逐渐的,历史上荒谬绝伦、黑暗腐朽的朱明王朝,被一系列网文和三无小说,给洗白成为一个伟大的王朝。尤其是公务员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催生了一批明粉。其实从老百姓角度来说,这世界上的旧王朝,哪个能叫伟大?压根没

  • 古代都城考古揭示多民族统一国家认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都城,古代都城

    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政治统治、经济管理、军事指挥和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是古代国家历史的缩影,其宫城又是国家的政治中枢。因此,都城成为国家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的象征与物化载体,亦是“国家主导文化”的物化载体。“卜都定鼎,计及万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新王朝建立

  • 北洋之虎民国总理段祺瑞 三次造共和拒绝黄袍加身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段祺瑞,北洋政府,北洋军阀

    段祺瑞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皖系军阀的首领。老段为人刚正不阿,性格坚毅。曾三次出任民国总理。袁世凯死后,牢牢把持中央政权四年多。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段祺瑞亲自到广场道歉,下跪。这表明了执政者的态度,他是一只吃素的老虎,甚至在胃溃疡发作,医生劝其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