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典出《礼记·礼运》,意指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非天子一人所有,孙中山的一生,可说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在那个山河破碎、新旧交替的年代,能有一个像他般坚定的举起革命的旗帜的人,是民族之幸。
2015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149周年。事实上,“孙中山”只是他多达30多个名字中一个误称,我们且从这些名字中攫取一二,回顾伟人一生。
一、帝象
孙中山出生后,其父孙达成找命师相命。相师说:此孩为非凡之命,大富大贵,有九五至尊、皇帝之位。其父因此为孙中山取乳名为“帝象”。
另一种说法是,其母怀孕之时,梦见大象。“帝”字可能与当地的神祇北帝有关;但在大清王朝,民间敢用这个字,也很罕见。
二、孙德明
在孙家的族谱上,孙中山是“德”字辈,叫孙德明,他的哥哥孙眉,谱名孙德彰。在家书中,他都是署名“德明”,表示重家族、重亲情的意思。
三、孙文
后来上了学,改成了孙文,字载之,取“文以载道”之意。他1918年写成的哲学专著,叫做《孙文学说》。
有意思的是,在清政府的文书中,孙文被写成了“孙汶”。这是清政府玩的文字把戏,因为“汶”的意思是“心里昏暗不明”,在清政府的眼里,孙文就是这样的人。
四、孙逸仙
孙逸仙也是个广为人知的称呼,在欧美流传很广。其实,这个名字由“孙日新”演变而来,1883年孙中山皈依基督教,取了这个名字,典自《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但他的基督教牧师是广东人,因为“日新”的读音像“逸仙”,干脆就称他为孙逸仙。据说,“逸仙”在英语中是自由神的意思,孙中山和西人交往,也只用这个名字。
五、中山樵
1897年,孙中山流亡日本。入住旅馆时,孙中山为了保密,想以日本人的身份登记。他的日本朋友平山周,信手写下日本姓氏“中山”二字,孙中山拿过笔来,添了一个“樵”字。平山周看了说,作为日本人的名字有点怪。孙中山说,“中山樵”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中国的山樵。
后来“中山樵”之名又广为人知,他便又取了个“高野长雄”的名字,用来秘密通信。
六、孙中山
1903年,孙中山的好友宫崎寅藏写了一本书《三十三年之梦》,其中有介绍中山樵的部分,章士钊看到后大加赞赏,就想译成中文出版。
出人意料的是,一生严谨的章士钊在一个关键的地方却出了差错:原文中写道“孙文即中山樵先生”,章士钊却译成了“孙文即孙中山先生”。没想到这一错,“孙中山”却成了孙文流传最广的名字。
七、孙大炮
“孙大炮”是孙中山的政治对手揶揄他的外号,辛亥革命之前已有。“大炮”是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中山言辞夸大不实。
八、孙逸仙博士
称孙中山为博士,似乎是辛亥革命爆发以后,随着孙中山社会地位的显著提高而首先在外国人中出现的,以后逐渐流传开来。
其实,孙中山在香港西医学院毕业时只是学士学位,而非博士学位。孙中山本人也从未以博士自称,或许是孙早年行过医,曾以DrSunYatSen署名,造成了误解。
九、孙总理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孙中山逝世后,中国国民党为了纪念孙中山,“总理”作为一个特有的名词,专指孙中山一人。
中国国民党的历任领导人,都不敢擅用“总理”之名。孙中山临终时由汪兆铭所代笔的遗嘱,称作《总理遗训》。
十、国父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当时在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华横额,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也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首次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
孙中山是一位坚韧的理想主义者,武装革命九死一生,他却能屡败屡战,多达十一次。他是第一个在黑暗中高举火把的人,他的呼喊让中国再也没有可能回到帝制,如今的中国,有他一份不可磨灭的功绩。
孙中山的一生
青年时期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出生。他的家庭十分清贫,其兄孙眉赴茂宜岛垦荒、经营商店后,家境有所好转。
1875年,孙中山得以入村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当时,村中有个太平天国遗兵冯爽观,时常向孩子们讲述太平军反清的故事,孙中山对此很感兴趣,对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
1879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83年,孙中山自檀香山归国。他对祖国的贫困落后颇感不满。居翠亨期间,在他倡议下,村里采取了一些兴革乡政的措施,“如教育、防盗、街灯、清道、防病,皆为筹办”。为破除封建迷信,他又与同村好友陆皓东毁坏了北帝庙偶像。这种渎神行为遭到村民的指责,他被迫赴香港。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同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为誓词。
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投身革命
1904年11月,孙中山重抵檀香山。20多名华侨青年接受他的倡仪,举行会议,成立了兴中会。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还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
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三民主义相关书籍
推翻帝制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担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267年的清朝统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国。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
1913年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武士英暗杀,孙中山认为是袁世凯所为,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据同盟会会员袁希洛回忆,当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是因为:“典礼在夜间的缘故,当时摄影记者未有镁光设备……”
联俄容共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次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
1919年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离世。弥留之际,在口述遗书《国事篇》中,他还依然把拯救中国、拯救民众放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