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皇权专制极高的清朝 皇帝都要遵守的“祖宗家法”

皇权专制极高的清朝 皇帝都要遵守的“祖宗家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174 更新时间:2023/12/23 18:56:35

清朝时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皇帝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在这种背景下,按照一般人的设想,此时清朝的皇帝应该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束缚了。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皇权此时虽然很强大,但仍是受束缚的,甚至一定程度来说这种束缚的力量也是十分强大的,皇帝也不得不守这些“规矩”。而这束缚皇帝力量的来源或者说这些“规矩”就是清朝所谓的“祖宗家法”。

什么是清朝的“祖宗家法”呢?简单来说,“祖宗家法”就是清朝皇室从进关前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开始不断积累起来的关于治国、持家乃至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固定规范和说教。所以清朝所谓的“祖宗家法”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断积累而成,二是涉及的面较广。

那么,在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清朝都有哪些连皇帝都要遵守的“祖宗家法”呢?

上图_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顺治皇帝

一、严格管束宦官,宦官不可干政

清朝进关后,从明朝因宦官干政而导致衰亡的历史中吸取教训,非常重视对宦官的管理。清初顺治皇帝在位时,于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颁布上谕,规定宦官“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接外官”。后又铸造铁牌树立在宫中,再次强调宦官“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接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从此严格管束宦官成为了清朝的“祖宗家法”。

康熙在位时恪守这一“家法”,甚至对大臣们说宦官是“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并且“太监不可以假以威权,事发即杀之耳”。所以等到乾隆在位时,发生了内廷宦官泄露皇帝朱批机密的案件,针对此案件乾隆专门颁发上谕告诫群臣曰:“我朝家法,太监只供使令,从不许干涉政务,至于外廷臣工,尤当禁绝往来。”

上图_慈禧宫廷照

严格管束宦官这一“祖宗家法”的约束力还体现在丁宝桢诛杀宦官安德海这一事。安德海曾参与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并立有功劳,因此颇受慈禧宠幸。他贪赃枉法,不断干涉朝政,但因慈禧太后庇护一直没有被绳之以法。

后来安德海请求慈禧让他到南方采办皇帝大婚用品,慈禧同意后安德海便奉慈禧命令出京。安德海此行名为采办,实为勒索敛财。但当他过境山东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以违背“祖宗家法”名义而就地正法,慈禧太后在“祖制”之下对此也无可奈何。

上图_乾隆帝《万国来朝图》局部

二、大权独揽,乾纲独断

在帝国的统治上,清朝皇帝奉行的“祖宗家法”是一定要牢牢的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乾隆皇帝曾说:“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近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就是说所有权力都要属于皇帝,而皇帝做决策时要有绝对的权威,不能受其他人的干扰,更不能出现权臣窃取皇帝的权力。雍正皇帝亲自制定的家训:黎明即起,万机待理,勤政爱民,事必躬亲,子孙永治,不可忘乎!

正是因清朝皇帝奉行大权独揽、乾纲独断的“祖宗家法”,所以从康熙开始,皇权便开始不断地得到强化。如康熙十六岁便除权臣鳌拜,后设南书房以加强皇权。雍正在位时又通过密折制控制了文官集团,军机处的设立则标志着皇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通过几代君主的强化,大权独揽、乾纲独断的“祖宗家法”深深地扎根在了清朝皇帝们的脑海中。以至于皇位传到清朝已显颓势的道光皇帝的时候,道光还不停的将这一“祖宗家法”挂在嘴边,说:“(朕)自御极至今,凡批览章奏,引对臣工,旰食宵衣,三十年如一日,不敢自暇自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联必躬自断制。”由此足以看出此家法影响之深远。

上图_乾隆射猎图,还有护其左右的御前侍卫

三、骑射乃满洲根本,保持满洲特色

清朝早在进关之前,清太宗皇太极便说“本朝言语衣冠不可轻变也,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不能改变国初之制”。即皇太极认为满洲八旗之所以能够强势崛起正是因为渔猎、游牧民族的民族特色,而这一点是绝对不能够改变的。

虽然我们现在来看,清朝进关后满洲八旗仍是不断地汉化,但与历史上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如辽、金、元等朝相比,清朝满人的汉化进程是较慢的。这主要就是因为历代清朝皇帝在这一“祖宗家法”之下不断地采取行动延缓汉化进程所致。

上图_清朝八旗子弟

康熙为了让自己的皇子谨遵这一“祖宗家法”,特意告诫负责皇子教育的师傅们,一定要“导以满洲礼法,勿使皇子身染汉习”,还说什么“满洲若废此业,即成汉人,此岂为国家久远者哉!”。乾隆的时候因为很多满人已经不会满语,所以皇帝下令凡是满人“如有不能清语(满语)者,在学则将管理宗人府王公、教习治罪,在家则将父兄治罪”。乾隆视保持满洲特色这一“祖宗家法”最为重要,因为他认为“辽、金、元诸君,不循国俗,改汉、唐衣冠,致使传之未久,趋于灭亡,深感可畏。”

嘉庆的时候满人汉化较前几朝速度加快,虽然没有什么办法改变,但嘉庆还是把这一“祖宗家法”搬出来,说:“我朝列圣垂训,命后嗣无改衣冠,以清语骑射为重。圣谟深远,我子孙所当万世遵守。”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满洲的民族特色还体现在服饰上,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的清朝官员夏天的钵形冠和冬天的折檐冠,包括衣服上的披肩、马蹄袖等其实都是满洲旧制。

上图_满族食俗与清宫御膳配图

四、饮食“规矩”多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清朝皇帝关于饮食的一些“规矩”,如同一道菜品不可超过三口,这是防止别人知道皇帝的偏好口味而暗中下毒。但实际上关于清朝皇帝饮食的“家法”“规矩”远不止这一点。按照清朝宫廷里的“祖宗家法”,宫中为皇帝做饭的是专门的御膳房,皇后、太后及妃子等人有另外的膳房和饭房,与皇帝的御膳房并非一处。

除了由皇帝指派总管大臣负责管理外,还要定期指派大臣去检查、核验用餐器皿,这是因为皇帝的这些餐具都是金银制成,检查后要将需要更换的上交内务府,并按照原来的式样重新打造进行补充。皇帝所食之稻米需是玉泉山下受玉泉山水灌溉的稻田中的米,而御膳房所用之水也需是玉泉山之泉水。

为了防止有人下毒害皇帝要对皇帝的口味进行保密。所以清朝皇帝用餐时旁边会专门站立一个负责监督的老太监。如果皇帝比较喜欢某一道菜品,吃了一口后再吃第二口,那么这个时候老太监便会警觉起来,当皇帝再吃第三口的时候,负责监督的这个老太监便会大声说“撤”,将这一道皇帝喜欢的菜品强行撤下。在接下来几十天,该菜品不会再出现在皇帝的餐桌上。这个老太监实际上就是“祖宗家法”的执行人,避免皇帝因贪食而遭人毒害。

上图_清朝碗、勺、筷、刀、叉进膳用具

总的来看,被历代清朝皇帝不停挂在嘴边的所谓“祖宗家法”实际上就是王朝从开创之初起经历代不断积累下来的帝国统治经验,涉及到执政、生活等多个方面。如前文所述的严格管束宦官、乾纲独断、保持满洲本色甚至饮食上的一些“规矩”等。

参考资料:

【1】《清史稿》北洋政府设馆编修中华书局

【2】《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姚念慈三联书店

【3】《雍正传》冯尔康人民出版社

【4】《乾隆一日》吴十洲山东书画出版社

标签: 皇权专制清朝皇帝祖宗家法

更多文章

  • 北朝历任皇后大全(含追尊)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北朝皇后,北魏皇后,东魏皇后,西魏皇后,北齐皇后,北周皇后

    北魏皇后一、神元帝拓跋力微(追尊)皇后(追尊):神元皇后窦氏(?-248年)魏神元帝拓跋力微的妻子。魏道武帝拓跋珪称帝后,追尊拓跋力微为神元皇帝,窦氏为神元皇后。(追尊)二、文帝拓跋沙漠汗(追尊)皇后(追尊):文皇后封氏(?-?)代桓王拓跋猗卢的生母。北魏建立,追尊拓跋沙漠汗为文帝,封氏为文皇后。(

  • 刘邦8个儿子,在他死后八个儿子几乎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邦儿子,刘邦,帝王子女

    帝王无家事!皇帝家再小的事,对于天下百姓来说,都是大事。古来皇帝生前享尽荣华富贵,身后之世却很难安稳祥和,毕竟或是地位被觊觎,所以仇家纷纷起来反抗,或者是因为自己的子嗣不堪重用,家族内部混战一番,能够脱颖而出的少之又少。从某种意义上看,生在帝王家虽然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又或是一则惨事,并不值得炫耀。

  • 谥号本来能够体现皇帝功勋 李隆基把他玩坏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谥号,李隆基,唐玄宗

    谥号是怎么被玩坏的庙号制度从商朝开始,皇家非常谨慎,拿两汉来说,整个二十余帝,有庙号者不过七人。但没有庙号,也得称呼上一代皇帝啊!有人说了,只要是皇帝,就一定有谥号,用谥号是一个非常简单方便的办法。唐高祖李渊去世后之后,李世民为了赞扬自己父亲开创唐朝基业的功德,追尊李渊为“太武皇帝&rd

  • 谁是古代最没有节操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没有节操的皇帝,皇帝

    这真不是1+1=2,没有标准答案,现列几位:一、后梁太祖朱温扒灰儿媳朱温早年参加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反抗唐朝,后又投降唐朝镇压叛军,再后杀死唐朝皇帝,55岁建立后梁。称帝后作威作福,不理朝政,荒淫无度,乱伦成性。面对后宫佳丽无数,依然不够满足,在大臣张全义家养病期间,竟将其妻女全部奸淫。趁诸子在外统

  • 龙是帝王象征,为何宋朝皇帝不穿龙袍穿红色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龙袍

    在我们的印象里,皇帝的龙袍都是大黄色的那种华丽衣裳,其实不然,从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后,历朝历代的龙袍格式都不相同,比如大秦以水德立国,水德为黑,故而龙袍为黑色,随后汉文帝短暂用了黄色龙袍,不过后来他认为大汉以火德代水,于是将龙袍换成了红色,隋唐时期黄色龙袍开始为统治者中意,不过在这个时候普通人一样可

  • 尧舜之事当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尧舜之事,禅让

    据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后,志得意满地对大臣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可见他认为禅让是块遮羞布,本质上就是篡位。对于尧舜禅让之事,很早就有人怀疑它的真假,韩非子甚至认为事实上是“舜逼尧,禹逼舜”,都是些“人臣弑其君者也”。他认为即使是真的自愿禅让,也不值得宣

  • 自古晋王多皇帝,细数登基前被封晋王八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晋王,王储,封王,王爵

    古代皇帝一般给自己的兄弟儿子封王的时候都习惯地采用东周时的国名,例如秦王、齐王、赵王,其实都是东周时的诸侯国。之所以,会采用东周时的国名来封王,主要是因为,象征性参照周代进行封王,表示后来的君主都是尊重周礼的(中国古代可是以周礼为封建社会的礼仪标准的)。而封年龄,资历比较靠前的王一般以战国时代国力比

  • 一代暴君朱元璋没有功绩也没人品 与畜生无异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明太祖,明朝,暴君

    对朱元璋的评价并不难,别老说他是第一个出身平民的皇帝,刘邦不是?七品芝麻官都算不上,当然是平民。刘秀不是?刘备不是出身平民?就算祖上是皇族,到了他们早已是平民。没有人比他生得更低,没有人比他爬得更高,布衣造反而成功的事例,在整个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独独的一个。但是,别老拿出身来歌颂朱元璋,然后一厢情愿

  • 唐宋元明清:中国古代18个朝代国号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朝代,国号,18个朝代,唐宋元明清

    我们国家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历经十几个王朝,那么,你知道这些王朝名称的来历吗?夏朝统治时间:约前2070-前1600开国君主:夏启末代君主:夏桀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司

  • 明代藩王多集中在湖广河南等地?江浙反而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代藩王,明朝藩王,明朝

    朱元璋是知道分封的弊端的,虽然他没有怎么上过学,文化程度不高,但毕竟这么多年也会学习,而且身边跟着这么能臣,谁还不教他点东西。所以朱元璋对汉朝的历史还是知道的,他也知道采取分封制度是有问题的,但是他还是采取了分封制度,其出发点是为了保护老朱家的天下长治久安。朱元璋之所以采取分封制度是有原因的,至于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