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比狸猫换太子还奇的真相 宋仁宗为何没有儿子?

比狸猫换太子还奇的真相 宋仁宗为何没有儿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250 更新时间:2023/12/18 16:58:53

宋仁宗赵祯是历史上名声最好的皇帝之一,特别是在儒家士大夫们敬仰的皇帝排行榜上,恐怕至少要排在前三,宋仁宗本人在死后能得到万民哀悼,甚至连辽国皇帝也为他悲哭,这个皇帝显然是很成功的,可一代仁君宋仁宗赵祯,纵有三宫六院也没有子嗣继承皇位,为什么?

圣明天子富有四海却子嗣艰难,宋仁宗为什么没有儿子?是因为巧合吗?天下哪里有那么多巧合?

宋仁宗一生儿女众多,儿子也生过好几个!能够出生,并载入史册的就有三个男娃:

第一个名叫赵昉,母亲是俞德妃;第二个名叫赵昕,母亲是苗贵妃;第三个是赵曦,母亲是朱才人。

女儿就更多了,一共降生的有十三个女娃,最终只有三个成年,并且还都是在宋仁宗晚年,既五十岁左右出生。

万众期待的徽柔公主出生了,宋仁宗对这个孩子充满了期待,无论是男是女,她注定是宋仁宗最宠爱的孩子,毕竟这时的宋仁宗已经28岁高龄了。在清平乐中,宋仁宗为庆祝长女出生,以皇长子的礼节赏赐大臣,本是初为人父之喜,却被不识相的大臣当众泼冷水,要求他收养宗室子弟。

这事也就宋仁宗脾气好,要是换一个暴脾气皇帝,估计当场暴走,直接拖出去砍了。连禾儿都说:“戏文中的官家,那叫一个霸道,大臣让他不爽了,直接拖出去就斩了,为何到了咱们官家却处处受气。

大宋赵家的皇位就像有毒一样,皇帝一直都子嗣不旺,就算生出来了也养不大,就算有儿子继承皇位,到了第3代就绝后了。

宋自真宗朝就开了养宗室子弟之路,对于大宋皇帝来说,生儿子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一把年纪了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之地,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苍生。

宋仁宗为君不可谓不仁,为父不可谓不慈,然上天并不眷顾他,他一生拥有4位皇后,3位贵妃,两位德妃,两位贤妃,以及其他名份不高的美人、才人等,如此庞大的后宫团队,却只生了16个孩子,而这其中仅有3个儿子,13个女儿中也只养活了4个,而在赵祯34岁到50岁之间,居然只有福康公主这一个孩子。

天家无私事,北宋的官员们不仅关心天下大事,也关心官家的私事,更是为了皇嗣之事操碎了心。

艰难的求子之

景佑二年(1035年),26岁的赵祯还没有当爹,当时的大臣们就劝他,让他学学他爹,先收养宗室子,等生了儿子再还,这叫“引儿子”,赵祯不得已收养了堂兄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

但收养儿子并没有为宋仁宗带来好运,景佑4年,宋仁宗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但可惜,他终于盼子成功的喜悦不足一天就变成了丧子之痛。28岁的赵祯第一次当爹,却遇子夭折,这或许注定了赵祯一生都为子嗣所困。

第二年,福康公主出生,又再隔了一年二皇子赵昕出生,两年连得一儿一女的宋仁宗很开心,他终于后继有人了,于是这一年,他让养在宫中的赵宗实回家了。

然而康定二年(1041年),不到3岁的赵昕夭折了,宋仁宗再一次失去了继承人,但好在上天垂怜,这一年三皇子赵曦出生了,然而不幸再次降临了,虚岁3岁的赵曦又夭折了,此时的宋仁宗已经34岁了。

此时的他只有一个女儿,此后的16年里,宋仁宗再没有生下一个儿子,宫中16年不闻婴儿啼哭声。而在这16年里,大臣们并没有闲着,他们开始了和宋仁宗关于立储之事的拉锯战。

这期间有不少大臣提出过继宗室子为继承人,赵祯都不采纳,一边忍受朝堂上大臣们的轮番轰炸,一边在后宫努力耕耘,然天不遂人愿。

至和3年(1056年)元旦,47岁的赵祯大病了一场,这期间一直不能理政,直到3月才算恢复,朝廷乱成一团,要是皇帝突然驾崩了,又没有继承人,那可不是要乱套了,因此大臣们急忙将继承人问题放到了首位。

经过商量,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把赵宗实定为储备继承人,毕竟他曾养在宫中,皇帝和皇后对他都如亲生儿子一般,而且出宫后,也经常给他送东西,可见他在宋仁心理的地位与其他宗室子弟是不一样的。

群臣上书,求养宗子

至和三年(1056年),宋仁宗病好后,大臣们开始轮翻上书,要求宋仁宗收养一个宗子在身边,以安天下人心,在生病期间宰相文彦博就提出了这个建议,当时宋仁宗也同意了,谁知病好了,宋仁宗又反悔了,决口不提立嗣之事。

宋朝的大臣果然都是敢说敢做的主,范镇带头上书请求收养,宋仁宗留中不发,而后大臣们前仆后继纷纷上书请求皇帝立嗣,仁宗朝能叫得出名字的人都上书了,欧阳修、司马光更是3连击,最狠的当属范镇,看仁宗不理,直接连上19道书,写得涕泪横流,比自己没儿子都心急。

这一年,赵祯的心里是绝望的,而大臣们是惶恐了,这一年天灾频发,先是雪灾,再是暴雨成灾,偏宋仁宗又特别迷信天谴,大臣更是指责说:“这频频的天谴就是因为皇帝不立子嗣,是上天发来的警告。

这样的劝告一直持续到嘉祐四年(1059年),后宫中县君董氏和安定郡君周氏怀孕了,大臣们终于消停了,再没提立储之事,满朝都期盼能生出一位小皇子,然而迎来的却是两位小公主。

赵祯即失落,又开心,女儿也是心头肉啊,说明自己老当益壮,需要继续努力。

嘉祐五年(1060年),赵祯又连续生了两位小公主。

连生4个女儿,大臣们也对后宫生育之事失去了期待,这一年赵祯已经52岁了,他自己也对生育之事有了感知,心灰意冷了,大臣们再谈立嗣的事情,赵祯已经开始不那么排斥这个问题,毕竟问题总是要面对的。

嘉佑7年(1061年),宋仁宗立赵宗实为皇子,赐名赵曙。并以立皇子告天地、宗庙社稷。

嘉祐八年9(1063年)二月,赵祯生病,三月二十九,54岁的赵祯崩,赵曙继位,是为英宗。

宋仁宗是北宋历史上最仁爱的皇帝,是史家公认的仁君,最有人情味的官家,他在位42年广揽天下英才,而他个人的命运却充满了悲情,小时有母不得知,欲养时却亲不在,成年后又在子嗣上遭遇不顺,生16个孩子却夭折了12个,竟无一子可继承皇位。晚年时,一面承受着丧子之痛时,而另一面却被群臣强逼立宗室子为太子,想想都替他心酸。

宋仁宗的孩子为何会保不住?到底是谁在害这些孩子?

其一,早期嫌疑人是郭皇后。

郭皇后是宋仁宗的原配,此人乃朝廷勋贵之后,又是章献太后刘娥选定。成婚之后,郭皇后非常跋扈,容不得宋仁宗宠幸其他妃嫔,多次冲入其他妃嫔殿阁,当着皇帝的面暴打妃嫔。

为了让宋仁宗生下孩子,太后刘娥选了不少妃嫔伺候,还屡次批评郭皇后。可是郭皇后一点不改。刘太后去世,郭皇后与妃嫔扭打,宋仁宗劝架,竟然被郭皇后打了一巴掌。

郭皇后如此霸道,自然惹怒宋仁宗,于是将其废黜。数年后,宋仁宗第一个孩子福康公主出生了。

其二、中期嫌疑人是张贵妃(温成皇后)。

宋仁宗有一位非常宠爱的妃子,叫做张贵妃。此人从一个舞女开始得到宠幸,短短数年升为美人(四品),后来又成为贵妃,屡屡与曹皇后争锋,生有三个女儿,在皇宫称霸十四年。

在这十四年中,宫中妃嫔无论生男生女全部都挂掉。张贵妃的意思很明白:在我没有生下儿子前,谁也不能生下皇子!

其三、后期宋英宗父子是重大嫌疑人。

宋仁宗有好几个堂侄,为何最终会选择宋英宗?其中渊源极深!

宋仁宗十四岁继位。第二年就大婚。但是,迟迟没有生孩子。刘太后担心宋仁宗暴毙,自然要准备一个备胎。这个备胎就是宋真宗的四哥的儿子赵允让。

赵允让被养在皇宫数年,一直到宋仁宗二十四五岁才出宫。大家都明白赵允让被养在皇宫的意思,那就是预备役皇子。赵允让外放出宫,没了预备役资格,刘娥自然要给些补偿,于是就让赵允让当了大宗正,就是皇族族长,大长老!

一晃N年过去,宋仁宗迟迟没有生孩子。于是皇族之中,朝堂之上就有人提醒宋仁宗,皇帝年纪大了,不能不立太子。万般无奈之下,宋仁宗只要效仿太后,也将一位宗室子弟养在宫中。

皇族之中地位最高,名望最大的就是赵允让(濮安懿王)了。他一口气生了22个儿子,个个生龙活虎,儿子之多,完全可以组织两只足球队踢对抗赛了。可以想见,赵允让一家势力肯定强大,皇族宗室几乎都成了他家的。

赵允让挑了个儿子赵曙送入宫,此人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换言之,宋英宗能够成为皇帝,那是人家家里早就有继承人的名分!

因此,就算宋英宗没有出手害人,他老爹赵允让也会出手害人。

宋仁宗晚年很凄惨,经常一个人在太庙哭泣,他是在向父亲母亲告罪,自己折腾了四十多年竟然没有保住一个儿子!

嘉祐八年(1064年)三月,带着十二万分的遗憾,做了四十二年太平天子的宋仁宗一病不起,与世长辞。

宋仁宗的身体没有问题,既然是皇帝,三宫六院也是应有之意,不缺少制造子嗣的条件,他一生也生出过三个儿子、十三个女儿,但三个儿子全部没有长成年就夭折,女儿也只有四、五位长成年,其余的也是全部夭折。

无可奈何之下,宋仁宗只好在晚年被迫收养宗室子弟赵宗实(宋太宗的第四个儿子赵元份的孙子,后改名赵曙)为继子,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宋仁宗亲生的子嗣其实也算不少,为何没能存活下来?后人的猜测大概有两种原因。

第一:母体年轻论

宋仁宗虽然名声很好,但在历史上也算是比较好色的皇帝之一,后宫嫔妃众多,当然,这也和他一直没有子嗣有关,他一直到二十七岁才生出长子赵昉,在古代,二十七岁才生子,还是迫切需要继承人的皇帝,就算不好色的皇帝,大臣们也绝对会鼓励他好色。

既然不缺女人,还得到大家的鼓励,那就努力造人,宋仁宗也算殚精竭虑了,儿女一共生出了十六个,可其中四分之三都夭折了,包括仅有的三个儿子,现在很多人研究,宋仁宗子女夭折率比较高的原因恐怕是母体成长度不够。

历史上的宋仁宗喜欢年轻的嫔妃,宋朝的年轻和现代就很不一样,在十三、四岁就能嫁人生子的年代(宋仁宗的第一任皇后郭氏嫁给他时才十二岁),年轻的嫔妃就相当于现代的幼女,这个年龄的女子怀孕产子,还是在古代医疗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产子,胎儿的健康得不到保证,无法保证全部成活。

比如现代的我国,法定结婚年龄规定在男女都二十岁之后,用意除了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外,也是为了新生儿的质量。从医学的角度上分析,女性只有成长到一定的年龄(至少十八岁),身体才适合怀孕,产下胎儿的健康才有保证。

宋仁宗的三个儿子和其余女儿几乎全部是十几岁的嫔妃所生,结果就是长子只活了一天,另两个儿子一个活了两年,一个活了四年,连一个活到足够启蒙的年龄都没有,所以,古时的习俗、医疗水平和宋仁宗喜好年轻女子是他没有儿子长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宫廷阴谋论

宋仁宗一直到二十八岁还没有继承人(长子生于二十七岁,但只活了一天,二十九岁生出次子),这在当时是了不得的大事,要知道,在宋代,二十八岁的年纪,很多人已经可以当爷爷了,特别是皇帝,最忧心的不就是江山继承人?

即使宋仁宗认为自己还年轻,还可以等待下去,文官集团也会替他着急,早在宋仁宗二十五岁时,就在百官的建议下,抱养了后来的宋英宗赵曙进宫,当成是预备继承人,后来还把宋朝开国元勋高琼的曾孙女,曹彬的曾外孙女,宋仁宗第二任皇后曹氏的外甥女高滔滔嫁给了他。

但之后,宋仁宗连续生出了三个儿子,赵曙也两次加官进爵后送出宫,从皇位继承人的位置上几次跌落下来,巧合的是,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在位时也遇到过子嗣危机,他四十二岁时才生出宋仁宗,早前,收养过的预备继承人正是赵曙的生父赵允让。

宋真宗同样是在宋仁宗出生后,马上把赵允让送出宫,如果宋仁宗的儿子能长成,赵允让和赵曙父子俩是连续做皇位的备胎,在这种情况下,赵允让和赵曙要说没有想法或怨恨之心,恐怕谁也不会信,连续几次这么干,谁都受不了。

所以,有阴谋论说,宋仁宗无子的结局恐怕是赵允让和赵曙这两父子干的事,宋仁宗的次子和三子夭折时,赵曙还不到十岁,所以,有可能是赵允让出手暗害的,而后来宋仁宗始终生不出子嗣,就有可能和赵曙有关,方法也很简单,从饮食上断掉宋仁宗生出子女的可能,比如喂食一些慢性毒药。

为什么赵曙可以办到这一点?因为到宋仁宗四十岁之后,在宫外的赵曙的投资价值大增,谁都知道,如果宋仁宗一直没有儿子,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就是赵曙,会有很多人为前程主动帮助他,更别说,赵曙的老婆高滔滔后头站着一大堆开国勋贵,他们都会希望赵曙继位。

赵曙本人就不用说了,长久以来的怨气加皇位的诱惑,他绝对敢干任何事,皇宫内渴望进一步发达的太监、宫女,加上大批勋贵都能成为赵曙控制宋仁宗身体、饮食的帮手。因此,如果宋仁宗一直无子有阴谋的话,主角一定是赵曙和他的父亲赵允让。

以上两点分析是后世评论宋仁宗无子嗣原因的主流看法,正确与否不好说,只能说都有可能,至于真假,只能依靠史书上的蛛丝马迹去判断和猜测。从宋仁宗的角度来说,一个名声好得不得了的皇帝没有子嗣确实很可惜,但借用美国总统特朗普前段时间关于新冠肺炎治疗,富人比穷人得到更多机会时的一句名言:“这也许就是人生”。

宋仁宗生不出儿子,被大臣当面骂作孤家寡人

皇帝驾崩,对于这个庞大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显然是权力的平稳过渡,最直观的体现是新君的确立,在宰相韩琦等人的主持下,仁宗养子赵曙继统,是为英宗。这位新皇帝不是仁宗的儿子,是仁宗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这就应了那句话,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宋仁宗的一生可以说被子嗣问题愁坏了。今人看来没有儿子就过继一个儿子来继承家业呗,但彼时宋仁宗立嗣却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更关键的是涉及到朝堂和国家的稳定。

苟住别急,朕还能生!

仁宗在位期间,先后多次不豫。嘉祐元年(1056年)正月,仁宗皇帝才登殿,帘子才卷起,忽然之间发病,这次病发作没有预兆,时间久,仁宗意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幸亏有文彥博主持大局,才总算勉强度过这次政治危机。经历此事之后,朝臣无不意识到确立皇位继承人的重要与迫在眉睫。

过了数月,见仁宗皇帝身体逐渐康复,知谏院范镇率先奏请立太子。

在专制君主时代,立储之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事,即便是百官之首宰相也不敢随便在这种事情上乱发言,生恐招来君王疑忌而有不测之祸。

范镇上疏无异于惹火上身,奏疏一上,朝野震动。文彥博也惊出一身的冷汗,私下里责备他作事孟浪,如此大事为何不事前和他商量一下。范镇慷慨陈辞道:“此次上疏,我是做了最坏打算的。与执政商议,如果你不答应,难道说我就因此而放弃上疏吗?”

远在并州通判任上的司马光也积极声援,鼓励范镇再接再厉,并且也上疏朝廷建议立储。对此仁宗皇帝不置可否,也不表态,只是将这些奏疏发往中书,交由执政大臣处理。

文彥博等人见仁宗皇帝不发话,也明智地选择了搁置不议。在许多时候,冷处理也是种婉转的表明态度方式。

迫于朝臣压力,仁宗提拔范镇为侍御史知杂事之职。范镇在家待罪三个月,已经是须发尽白。仁宗皇帝见了也是心中感慨万端,流泪恳请臣子,再给他两三年时间,寡人已经在努力播种了。

陛下当早立储!你不如唐明皇!

嘉祐三年“国丈”张佐去世,仁宗皇帝松了一口气,冲着朝臣发作道:“台谏官员以为我任用张尧佐,就象唐明皇一样用杨国忠一样,国家会有播迁之祸。依我看来未必!”

仁宗话音未落,一旁边的户部员外郎唐介立即表示反对:“陛下一旦有播迁之祸,只怕还不如唐明皇的结果。他还有儿子肃宗起兵靖难,恢复社稷。不知陛下靠谁?”

仁宗皇帝听了,当时就面色大变。唐介所说虽是实情,但这话讲的太过刺耳。想发怒又不知道从何发起。面上青红不定了好一阵,方解嘲道:“立储之事,已经在和韩琦商量了。”

如果说唐介这样揶揄圣明天子还只是限于冷嘲热讽阶段,而张昪(卞音)的行为就可以视为主观故意了。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说人不说短。”张昪却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也幸亏宋仁宗的“仁”不是装出来的。

史载:张昪担任御史的时候,经常上表疏攻击两府大臣,仁宗皇帝一天语重心长的警告他:“卿本孤寒,何为屡言近臣?”

仁宗皇帝这话,听着有点推心置腹的意思,也并没有什么特殊含意在其中。哪知道张昪听了,当场反驳道:“微臣怎么能说是孤寒呢?只怕真正孤寒是陛下您自己啊!”

仁宗皇帝一听,心想自己富有四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怎么能说是孤寒呢?不解地问张昪:“此话怎讲?”

张昪一本正经地解释道:“微臣家内有拙荆犬子,外有亲戚故旧,不能说是孤寒;而陛下外无良将、内无贤相,‘惟昭阳二人而已,岂非孤寒?”

仁宗听出了张昪的言外之意,张昪仍是在笑他没有儿子,真正的孤家寡人一个!

退朝回到大内,仁宗皇帝越琢磨张昪的话越心中悲凉。哀声叹气了许久,与曹皇后二人泪眼人对泪眼人。坊间传闻晚年的仁宗每逢真宗忌日就会大哭一场,其声甚哀。这哭声中既有无奈,又有不甘,眼见的“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自感时日不多的仁宗生恐死后无颜去见先帝,又不甘心让大权旁落支系,故此痛哭。只是子嗣这种事情,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你看看堂兄赵允让,他的儿子多到排两支足球队踢对抗赛都行。北宋的大臣实在是嚣张跋扈,把宋仁宗欺负地抹泪。

宋仁宗没有儿子的真相只有一个:后宫斗争太激烈!儿子不是生不出来,就是生出来不久就被弄死了!

宋仁宗40年没有立太子,就像等着自己再生

宋仁宗的艰难求子路,与大臣拉锯26年终于妥协收养宗室子!

在帝制时代,当时皇位继承人的权利可以说是关乎到整个朝廷的存亡,皇权的传承也就是我们一个国家的稳固和一个变动的一个过程,所以说在古代的时候,每当有新皇帝上台的时候,通常都要立一个储备的太子,选定太子的事,然后纳入首要议事的行程。但是其实在北宋的时候,有一个皇帝就是比较的特殊,他当时是当上皇帝之后,过了40年才立下了太子的位置,这个时间的跨度之长,可以说是在我们古代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个皇帝就是北宋的仁宗皇帝。

宋仁宗其实在当时曾经是有过三个儿子,但是不幸的是他的三个儿子都早早的就死了,他之所以迟迟没有立太子,可以说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自己没有儿子,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一个万民臣服有着诺大家业的皇帝,他可以说是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儿子,那么大的一个家业,没有人来继承,放在谁身上谁肯定都着急,当时宋仁宗就是非常的着急,到了后来就因为这件事情得了一场大病。

在当时宋仁宗病了之后,当时的大臣们可就着急了,皇帝变成了这样还没有立下太子,那么他死了以后皇上的位置给谁坐呀?这些大臣们开始沉不住气了,就有一个大臣憋不住了,最先找宋仁忠谈这件事,然后希望他能够把太子定下来,然后病中的宋仁宗也同意了,至于他们谈了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其实我们大家都是知道的,宋仁宗在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孩子,如果这个时候立太子的话,肯定就不会是他的亲儿子,那么这个太子谁来当呢?

其实在我们的历史上有记载,但也就是说,当时因为自己的儿子早早的死了,就把自己的侄子接了过来,希望他能够接自己的班,后来等到了宋仁宗去世的时候,是乾兴元年2月,其实宋仁宗本来是有着两手打算的,他最希望的肯定还是自己能够在这个时间段内自己生一个孩子,让自己的孩子继承自己的皇位,或许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心理,宋仁宗等到她病好了之后,就把原来的立太子的事情给放到一边了。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现,引发了很多的大臣都不满,那就是皇帝说话不算话这,这可以说是惹急了当时的大臣,当时有一个地方叫做知谏院,是个什么官呢?其实也就是一个专门负责,我也不知道干啥的机构,虽然不知道这个机构是干嘛的,但是这个机构的长官还是非常勇敢的他就找到宋仁宗,对他说什么时候立太子呢?宋仁宗就说要等个几年再立太子,其实这个时候他还是想自己能生个孩子,就这样过了两年之后,他还是没有立太子。

他就一直这样拖啊拖,希望自己能生个孩子,不希望别人继承自己的皇位,但是却又一直没有生下来所以说这样也就出现了,我们历史上一个40年没有太子的一个情况,在这个期间,宋仁宗可以说是数次食言,自己说的话都没有做到,其实主要原因还是他想自己生。

实际上宋王朝的皇帝们屡次出现子嗣问题,最终都影响到了朝政,有宋一代除去最后三位小儿皇帝,剩下的十五位皇帝中,仁宗无嗣,哲宗无嗣,高宗无嗣,宁宗无嗣,理宗也无嗣,仁宗的父亲真宗差点儿也无嗣,没有直系继承人的皇帝竟然超过了三成。

嘉祐八年三月,御极四十二年的宋仁宗赵祯在一个夜里溘然离世,史料记载,万方士民如丧考妣,天地为之所恸,连远在千里之外的辽国君臣也万分痛惜,当然这都是文字记载。

皇帝驾崩,对于这个庞大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显然是权力的平稳过渡,最直观的体现是新君的确立,在宰相韩琦等人的主持下,仁宗养子赵曙继统,是为英宗。这位新皇帝是仁宗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这就应了那句话,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宋仁宗的一生可以说被子嗣问题愁坏了。今人看来没有儿子就过继一个儿子来继承家业呗,但彼时宋仁宗立嗣却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更关键的是涉及到朝堂和国家的稳定。

苟住别急,朕还能生!

宋仁宗在壮年时期曾经有过三个儿子,但不幸都早年夭折了,但皇帝毕竟年轻,子嗣问题也就不是那么紧迫。

时间到了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的某一天上朝,46岁的仁宗皇帝毫无预兆生病了,且情况不太妙,幸有文彦博等人主持大局,才免得朝堂不稳,经历此事之后,朝臣无不意识到确立皇位继承人的重要与迫在眉睫,万一皇帝陛下再一次倒下,储君未立,那时候局面将无法收拾,难免不祸起萧墙。

于是,待仁宗身体稍有恢复之后,知谏院范镇率先奏请立储,但在专制皇权时代,立储之事涉及国本,讳莫如深,即便是宰执也不敢轻言废立。但在北宋的舆论环境下,尤其是立储已经到了相当紧迫的关口,还是有人提了,而且不止一个人。

时任并州通判的司马光也上疏朝廷建议立储。对此仁宗皇帝不置可否,也不表态,只是将这些奏疏打给宰执们,文彦博等人见仁宗皇帝不发话,也选择了暂时搁置,好媳妇两头瞒嘛。朝臣们缕缕劝说官家尽早立储,以固国本,可怜官家泪流满面,恳求大臣们别再逼迫了,朕正值春秋鼎盛,一定努力为大家整出一个储君来。

拖延并不是长久之计,大臣们的耐心也不是没有底线的,面对皇帝陛下的一味拖延,也不会一直妥协。

陛下当早立储!

时间来到了三年后的嘉祐三年,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就是那个因外戚身份被重用而引起包拯犯颜直谏的“国丈”)去世,仁宗借机发牢骚:你们一直借唐玄宗任用杨国忠来讽刺本朝将有前朝拨迁之祸,现在“杨国忠”死了,你们怎么说?

话音刚落,户部员外郎唐介站了出来:陛下要是真遭遇拨迁之祸,恐怕下场还不如唐玄宗,玄宗靠太子匡扶社稷,不知道陛下能靠谁?

这也就是仁宗朝这帮文官有这个胆子敢这么挤兑皇帝。但仁宗听完还是懵了,想发火又不知道从何发起,人家说的也没错啊。只好对大家说,立储的事已经在跟宰相韩琦商量了。

本以为这就能搪塞过去了,谁承想还有比唐介更敢戳皇帝痛处的。

枢密使张昪曾经在担任御史的时候多次弹劾两府宰执,某一天仁宗心怀好意提醒他:卿本孤寒,何为屡言近臣?

皇帝陛下本是出于爱护他才说这番话,没想到张昪转头反驳道:相比陛下的孤寒,微臣怕是小巫见大巫了。

仁宗又被怼了个莫名其妙,朕富有四海,怎么就孤寒了?

张昪解释道:微臣有妻有子,家庭圆满,不能算孤寒,倒是陛下外无良将、内无贤相,又膝下无子,岂非孤寒?

真正的孤家寡人,这可真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坊间传闻晚年的仁宗每逢真宗忌日就会大哭一场,其声甚哀。这哭声中既有无奈,又有不甘,眼见的“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自感时日不多的仁宗生恐死后无颜去见先帝,又不甘心让大权旁落支系,故此痛哭。只是子嗣这种事情,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你看看堂兄赵允让,他的儿子多到排两支足球队踢对抗赛都行。

朕的心里苦朕的心里苦

所有大臣在心底都在为帝国后继乏人而担忧,偏偏仁宗的健康问题又每况日下,指不定哪天皇帝陛下就去向先帝述职了,朝中连个监国的都没有,权力能不能顺利完成交接就会成问题,搞不好就引起动荡,实际上宋王朝的皇帝们屡次出现子嗣问题,最终都影响到了朝政,有宋一代除去最后三位小儿皇帝,剩下的十五位皇帝中,仁宗无嗣,哲宗无嗣,高宗无嗣,宁宗无嗣,理宗也无嗣,仁宗的父亲真宗差点儿也无嗣,没有直系继承人的皇帝竟然超过了三成……

仁宗:朕的亲生儿子都死了仁宗:朕的亲生儿子都死了

哲宗:朕不能生哲宗:朕不能生

高宗:朕孤独终老高宗:朕孤独终老

徽宗:嘻嘻,朕有一堆儿子徽宗:嘻嘻,朕有一堆儿子

言归正传,皇帝陛下并不觉得这些主张尽快立储的大臣们全身心为了大宋江山的稳定,当然,圣母毕竟是少数,大臣们关心立储问题,一方面是想借机立下从龙之功,捞取政治资本,但更主要的是希望一个稳定的朝政环境,这样他们才能够更稳定的继续分蛋糕,真闹到祸起萧墙那么能善终的恐怕没几个人。

嘉祐三年(1058年)包拯继任御史中丞,新位置还没坐热,包拯马上上了一道《请建太子疏》。仁宗看后心情复杂,问包拯:依包爱卿所见,谁比较适合被立为储君啊?

包拯读懂了仁宗的心思,他坦荡荡地直言无讳道:微臣请立储君,是在为了江山社稷考虑。陛下如此问,就是怀疑我,我一个孤寡老人(儿子已经去世数年,孙子也不幸夭折),没有什么好牵挂的。君臣二人乃是难兄难弟,包拯建议立储真的可以算是大公无私之举,仁宗能理解吗?

这边在大臣们一再逼迫之下,仁宗只能继续虚与委蛇,借口宫中又有人怀孕了,再等等看。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在韩琦等宰执的推动之下,朝堂之上对立储之事的紧迫性形成了共识,迫于形势,仁宗眼见自己日渐衰老,只好顺水推舟问韩琦,立宗室中何人最合适。韩琦很明白这话的份量,急忙撇清自己没有私心,一切当出自圣断。

仁宗有子早夭,早年曾在宫中抚养过宗室子弟,就是后来继位为君的赵曙(改名前叫赵宗实),作为仁宗堂兄濮王第十三子的宗实四岁入宫,长到八岁时候,仁宗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因此宗实被送回了亲生父母身边。

现在再次提从宗室子弟中确定继承人,仁宗自然倾向于曾经抚养过的宗实,见仁宗亲口说出了名字,韩琦与左右重臣,立即跪下高颂“官家圣明,国家幸甚,苍生幸甚,从此江山社稷后继有人!”

这正是韩琦的聪明之处,喊的越响越好,知道的人越多越好,这样皇帝就不会再反悔。

皇帝做成这样也是令人唏嘘,坊间传闻,仁宗回宫后茶饭不思,左右问他怎么了,仁宗哭道:你们不知道啊,我已经交代完了(被迫承认宗实)。左右提醒仁宗,陛下别灰心啊,后宫有人即将临盆,说不定就是个皇子,到时候他们也没有办法。仁宗听完又哭了:韩琦他们已经处理完了。

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在韩琦等宰执的主持下,赵宗实终于被确立为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并且改名赵曙。半年后的一个夜里,仁宗皇帝毫无预兆的驾崩,好在已经确立了皇位继承人,那么权力也就可以顺利平稳的过渡了,事情真这么理想吗?

这个皇帝我不当!

令众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储君偏偏在这个时候还起了幺蛾子!

早在半年前仁宗正式立他为皇子的时候,宗实正在家里为父王赵允让守孝,朝廷任命他为知宗以作为立储的过渡。没想到他竟然屡次以守丧、生病为由拒绝接受。仁宗深夜驾崩,众人慌了神,曹皇后立马封锁消息,差人悄悄请韩琦等宰执入宫处置,韩琦建议曹皇后立刻召赵曙入宫继承皇位以安众心。谁知道赵曙连称:某不敢!这还得了,开弓没有回头箭,趁他正在错愕之间,韩琦抢身上前与众人七手八脚将皇袍勉强给赵曙穿在身上。

“老实儿的,别动,你就是皇帝了!”

闻召赶来准备草拟遗诏的王珪撞到这幕场景,惊的目瞪口呆,呆立在当地、握了笔的手颤抖的不知如何是好,还有这么赶鸭子上架的,你这宰相也是做的上了头。事实证明,韩琦就是这么有胆略。

其实赵曙不愿意做皇帝,并不是假正经或者“三辞”才可接受,而是真的无法承受这种失望与希望相互交织的煎熬。仁宗公开立他为皇子时候,英宗已经是三十一岁的成年人。他临行之际,不知此一去是祸是福,叮嘱手下人道:好好地看护好我这个老住处,或者官家哪天有了皇储,我还得搬着铺盖回来住的。也不能怪赵曙如此谨慎,早年他的父亲赵允让就曾经因为真宗无嗣而差点被认为养子,赵曙的遭遇与父亲如出一辙,所以在他心底对做皇子表示忐忑,对于似乎触手可及的帝位也不敢表现的太过热情。在朝堂之上,他身份尴尬,而且在家中也是无足轻重的。依宋王朝对待宗室的制度,继承父亲的爵位也只能是嫡长子,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的,一朝空在天,凡土脚下泥这种想法是真的不敢有。做为宗室,他太清楚身处皇储之位的凶险了。皇储表面风光无限,实则是成了众矢之的。为了取得皇位继承权,多少宗室弟子明争暗斗、骨肉相残,因此面对时局他选择了观望,选择了权衡,他是个聪明人。奈何韩琦这种狠角色是不会给他逡巡不前的机会的。

北宋中期的皇权就在一点点妥协中过渡了,实际上过渡的也并不顺利,新皇帝很快就搞的朝堂鸡犬不宁,帝后不和,濮议事件,太后垂帘,智取国玺,英宗时代短短四年,却并不平静。

狸猫换太子的真相

小时候看《少年包青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案件。

这宗出自北宋年间的真实案件,听起来是那么的不可思议,涉及到北宋的宋仁宗皇帝的身世。

这个故事,在历史的记载有些扑所迷离,那这桩离奇案件是怎么发生的?内幕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狸猫换太子”的民间说法:

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有刘妃和李妃两个妻子。当年,刘妃和李妃同时怀孕,谁先生儿子,那个孩子就可能被立为太子。

于是,在得知李妃先生下男孩后,刘妃命令手下的太监和接生婆一起,将一只剥掉皮、血淋淋的狸猫,调包诬陷说是李妃生下来的怪胎。然后又命令宫女将李妃所生孩子杀死。

没想到经手的宫女和太监都不忍心,便将李妃所生孩子送给了宋真宗的弟弟八贤王抚养。不久,刘妃也生下一个儿子,后被立为太子,没想到六年后太子夭折。

宋真宗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最终立八贤王的“儿子”赵祯为太子。由于生下“怪胎”,李妃被打入冷宫,刘妃又派人谋杀李妃,但在好心人帮助下,李妃逃到民间,以乞讨为生。

后来遇到包青天包拯,在事隔24年后,李妃才得以与亲生儿子宋仁宗相认。由于东窗事发,已经做了皇太后的刘妃,最终自尽身亡。

刘妃本名刘娥,原本是一个低级军官的女儿,父母早逝,很小的时候,刘娥就嫁给了一个叫龚美的银匠。

15岁的时候,宋太宗赵光义的儿子韩王赵恒,无意中见到了刘娥,非常着迷。龚美于是顺水推舟,谎称刘娥是自己的“妹妹”,将刘娥送入了韩王府。

至道三年,韩王赵恒登基为帝,就是宋真宗,刘娥跃升为皇妃;龚美则被自己的前妻以“兄长”的身份召入宫中,成了权势显赫的“国舅爷”。

当时,宋真宗尽管坐拥后宫佳丽无数,但他的五个皇子先后夭折,而贵为皇妃的刘娥,则一直不育。无奈之下,刘娥在一次宋真宗来访时,将自己的婢女李氏,推到了宋真宗的龙床之上,李氏由此怀孕。

祥符三年,24岁的李氏生下了儿子赵祯,就是后来的宋仁宗。但李氏一生下孩子,马上就被册封为德妃的刘娥踢到一边,孩子被刘娥据为己有,对外宣称赵祯是她所生。

由于宋真宗前面五个皇子先后夭折,因此赵祯从一生下来,就成了大宋王朝的皇位继承人。

天禧二年,9岁的赵祯被立为皇太子;四年后,宋真宗驾崩,13岁的赵祯继位登基。太后刘娥以儿子还小,需要皇太后辅佐的名义,实行了垂帘听政。

刘太后的担忧

宋真宗晚年,朝政混乱,搞所谓的“天书政治”。刘娥则以皇后的身份在朝中树立党羽,并发动政变,将名相寇淮贬到广东雷州。宋真宗死后,刘娥以皇太后的名义垂帘听政,掌握了大宋的最高权力。

登上权力之巅后,刘娥又将协助自己政变的权臣丁谓贬黜,另一位权臣曹利用被迫自杀。

刘娥也成了凌驾于皇帝之上的太上皇,还经常穿着只有皇帝才能穿的龙袍,在皇宫大肆张扬,接受百官的朝拜。

在这种情形下,谁也不敢跟宋仁宗提起他的真实身世。为了掩耳盗铃,刘娥将赵祯的生母李氏,外放到河南巩义的永定陵,为宋真宗守陵。好在,刘娥没有吕后那般歹毒,为了安抚出身贫微的李氏,刘娥还封了李氏的弟弟李用和一个小官职。

1032年,46岁的李氏,最终在终生不能与儿子相认的遗恨中去世。关于李氏的死因,《宋史》的记载是,李氏在死前当天,突然被刘太后宣布册封为“宸妃”。然后,只享受了一天妃子称号的“李宸妃”突然死亡。

这就很奇怪了,刘娥为什么要等到二十多年之后,才动杀机呢?

刘娥毕竟还是善存着一丝善良,当时已经65岁的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担心在她死后宋仁宗和李氏相认,自己隐瞒多年的秘密被揭穿,所以才下了杀手。

李氏死后,刘娥下令以宫女身份安葬。这个时候,宰相吕夷简知道这件事,当着刘娥和宋仁宗的面,说李氏应该厚葬。刘娥勃然大怒,一句话不说,起身拉着宋仁宗就走。之后,刘娥单独召见吕夷简,问他为什么那么多事?是不是想离间他们母子的感情?

吕夷简从容回答,如果刘娥去世后,宋仁宗得知真相,一定会对隐藏在皇宫中的龚美等人发难。所以,李氏的后事必须办的风光才行。

刘娥听了吕夷简的劝说,觉得有道理,下令以“一品礼”的规格安葬李氏。吕夷简在北宋虽然名声不好,但这件事着实做的有分寸。

历史真相

李氏死后的第二年,刘娥太后也去世了。

宋仁宗的叔叔八贤王,向皇帝说明了他的身世,并指出,李氏的死亡很蹊跷,可能存在隐情。

宋仁宗立马派人进行调查,多方确认之后,了解了自己的身世。宋仁宗奔溃大哭,几天不能上朝。

那个自己叫了24年的“母亲”,竟然不是自己的母后,相反还是仇人。这对宋仁宗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当时整个朝廷都知道的事情,只有宋仁宗这个皇帝还被蒙在鼓里。

之后,宋仁宗向全国下发了一道罪己诏,指出自己对亲生母亲不孝,没做好儿子。罪己诏一发,事情由此举国皆知。

愤怒的宋仁宗,又派兵重重包围了刘娥的“奸夫”龚美的府邸,并亲自前往自己的亲生母亲李宸妃停灵的洪福院,准备开棺验尸。

没想到打开棺材后,一年前宰相吕夷简争取来的葬礼,显示了效果和威力。当宋仁宗看到被以太后之礼殡葬的母亲李氏时,宋仁宗感慨道,母亲还是受到善待的。

于是,宋仁宗下令,撤去准备缉拿龚美的军队,还是以原来的礼节对待龚美一家老小。

后来,宋仁宗将生母李氏追谥为“章懿皇后”,并与刘太后一起供奉在太庙祭祀。此后,他又封自己的亲舅舅李用和为彰信军节度使、检校侍中,并将自己的女儿福康公主,嫁给了李用和的儿子。

这件事情,对于宋仁宗的伤害是非常深的。23年之后,47岁的宋仁宗一天临朝时,突然语无伦次,意识不清。之后,又经常大喊大叫:“皇后等人要害我!”宰相和百官急忙组织太医进行会诊,并到道观祈祷。宋仁宗的癫痫病,才逐渐好转。

1603年,54岁的宋仁宗赵祯去世。

后世关于宋仁宗的传说却越来越多,到了元朝就把这段历史写成了杂剧《抱妆盒》。到了明清时期,“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被写进了《三侠五义》,传遍大江南北。

标签: 宋仁宗宋朝皇帝

更多文章

  • 北魏孝文帝改革自掘坟墓?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南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朝疆域最大时,据说达到467万平方公里,是东方第一强国。就在并不遥远的五十多年前,隋朝的前身(北周)的前身西魏,还是个在风雨飘摇中让人看不到希望的小国。北魏的建立要从前秦开始,当时前秦的国君苻坚以投鞭断流之势挥军南渡,妄图一举歼灭东晋政权,但是淝水之战彻底粉碎了他的美梦,使得志存高远的苻坚不但一败

  • 中国酒的起源与历史 酒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酒的起源,酒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酒

    历史上,李白喝酒后诗兴大发,写下了不少令人惊叹的诗篇,被人传为佳话,流传至今。其中,酒文化的地位一目了然。那么,你知道中国酒的起源与历史吗?酒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饮食文化的介绍吧!中国酒的起源与历史中国酒起源于所谓“三皇”中最早的伏羲氏,即神话传说中

  • 太监掌权大多遗臭万年 也有些在历史上青史留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宦官,太监,赵高,坏太监,好太监

    太监:当今网络用语,代指网络书籍很长时间不更新,像太监生不了孩子似的。例句:楼主的书似乎要太监(TJ)了,更新怎么这么慢呀~~宦官,俗称太监或“老公”,是男子的生殖器官被阉割后失去性功能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这批人是历代王朝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奴仆。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

  • 不小心穿越到唐宋,看看古人是怎么过元宵节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元宵节,唐朝,宋朝

    在古代,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或者“春灯节”,时间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汉武帝正月十五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汉朝崇拜的主神,天帝“太一”),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灯火祭祀,于是形成了后世正月十五元宵节

  • 唐朝历史中的回纥人 后来分化成多少现代民族?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回纥,少数民族,古代少数民族,唐朝

    历史上,出现在漠北草原上的族群集团众多。失势的霸主要么是少量统治者西迁,要么是大批底层融入中原。彼此之间的联合与争斗,也与同时期的中原王朝相互影响。从古典是的匈奴再到中世纪前期的突厥,莫不是如此。随着突厥的霸权衰落,新的回纥势力也就悄然登场。历史上的回纥汗国,是唐朝时期一个控制漠北草原和西域部分地区

  • 朱棣生母究竟是谁?为证明皇位合法性冒充母亲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棣生母,朱棣,马皇后

    千古之谜,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谁?朱棣,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明太祖的第四子。不同于多数封建王朝“父死子继”的传统,朱棣的皇位是从比他低一辈的侄儿建文帝手里夺来的。朱棣残忍地杀害了许多不为己用的能臣,并一手创建了臭名昭著的东厂,因此在历史上的名声不是很好。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大明王

  • 隋末乱世枭雄王世充拥兵50万 却最终败给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隋末,枭雄,王世充,李世民,隋朝,唐朝

    隋朝末年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非常著名的乱世时期,随着农民起义的爆发,无数的贤臣良将和拥有雄才大略的领袖人物也不断涌现。所有人才中,最为优秀的自然是笑到最后的,建立唐朝的李渊父子。曾经与他们针锋相对、互有胜负的诸侯们也十分值得人们铭记。在众多隋末诸侯中,王世充、窦建德可谓是佼佼者。作为隋朝末年的两大诸侯,

  • 杭州西湖自古是名人墓地 领导一句话墓地遭到劫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西湖,西湖墓地

    杭州西湖其实是名人墓地,散落着大量的名人墓地。比如西湖的南面有张苍水墓、章太炎夫妇墓。西面有于谦墓、俞樾墓、盖叫天墓。北面有林和靖墓、岳飞墓、秋瑾墓、苏小小墓等。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性别的墓葬,与美丽的西湖山水相互衬托,成为西湖超越自然景观,兼容人文内涵的重要元素。清代大诗人袁枚在一首《谒岳

  • 让世界闻风丧胆 究竟是一代天骄?还是一代屠夫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成吉思汗,蒙古帝国

    提起“杀神”白起,相信很多人都心有余悸,他闻名于世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谋略,还有获胜后杀戮,单是长平一战,赵国40余万人几乎全军覆灭,而有一半都是战后被处决,所以,“杀神”之名和白起的行事风格极为般配。白起已经让人闻风丧胆,但如果将他和成吉思汗铁木真相比

  • 创立满清不是女真族 通古斯语族但不是通古斯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满清,女真族,通古斯人

    很多人对于历史上的满族与女真族的关系弄不清楚,竟然还有说满族是通古斯人,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历史上满族、女真族以及通古斯人的那些关系。说到清朝,有很多奇葩的概念,比如大清国不读“da清”,要读“dai清”。一直以为这大清国的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