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心有余而力不足,临门一脚让曹丕踢进禅让

曹操心有余而力不足,临门一脚让曹丕踢进禅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420 更新时间:2023/12/13 4:19:11

曹丕篡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完成并得以传续的“篡代禅让”,在此之前,除了儒家理想中的传说故事、舜、禹禅让以外,唯有战国时期的“子之篡燕”与西汉末年的“王莽篡汉”,是可以确证发生过的“篡代禅让”。

但子之与王莽的政权不仅没能得到延续,还在两人任上便发生国内大乱,远远不如曹丕篡汉那样:不仅通过禅让仪式完成了政权的篡代,还能相对稳定地实现两次君位传承。

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曹丕能够完成篡汉并保持曹魏政权的稳定?

篡汉以前,曹操曹丕父子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篡汉过程中,又有哪些形势变化给曹丕送来助攻?

篡汉之事:曹操本想自己做

如果没有曹操在迎立汉献帝以来二十多年间近乎“再造汉室”的军事功绩,仅凭曹丕在接班以后不到一年间的影响力,是远远不可能在稳定局面下实现“篡汉”的。曹操原本就打算实现篡汉称帝。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废三公、称丞相,在制度上集权于一身;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汉帝册封魏公,加九锡、都邺城、建魏国、设百官;七月建魏国宗庙社稷;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魏公曹操位在诸侯王之上;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进爵魏王、行天子舆服仪仗;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立曹丕为魏王国太子。

可见,赤壁之战发生前半年,刚刚完成黄河以北地区彻底平定的曹操,就已经在许都迈出了走向帝业的第一步。

在完全掌握关东军政大权的基础上,曹操通过废除三公,担任独揽大权且开府治事的丞相,在行政制度上,彻底掌握了大汉体制下的一切权力。

若不是赤壁之战的挫败使得曹操丧失了统一天下的良机,曹操完全可能在实现平定荆州、威慑扬益的战略目标后,回许开进一步的僭越进程。

赤壁之战后,曹操完成了对于战败后的内部秩序整顿,并且在关陇地区取得潼关之战的大胜,开启了日后三、四年间以关中为基地征服陇西、河西、汉中的一系列军事活动。

与此同时,随着马超、韩遂、宋建、张鲁等军阀的战败、溃逃或投降,曹操也以这些远远比不上当年官渡之战的小胜利为由头,不断给自己的“名位”贴金,紧锣密鼓地开启了僭越汉帝的政治活动。

篡汉中断:来自刘备集团的干扰

然而,公元217年末之后,曹操的僭越活动戛然而止了,有观点认为,曹操这是保持着当年“匡扶汉室”的青年理想,仍旧怀揣着那个做“征西将军”的梦,不忍篡汉。

曹操如果真是一个想要匡扶汉室的理想主义者,那么他就不可能在公元212年到公元217年间一步步地“僭越”汉天子的名位与威仪,更不可能干出诛杀伏寿与伏皇后的不臣之事,更不可能逼死他曾经的事业伙伴、肱股之臣荀彧。

真正的“匡扶汉室”应该是诸葛亮那样的,而不是曹操。

那么,如果曹操不是希望匡扶汉室,那么曹操在公元218年、公元219年间僭越行动的戛然而止呢?形势所迫也。

虽然曹操掌握了整个北方的军政大权,但不仅南方有刘备、孙权两个打着反曹兴汉名号的割据军阀,而且北方也有潜在的拥汉势力。

在公元218年间,先后有耿纪、魏讽、侯音在许都、邺城、宛城谋反或谋反未遂,这就表明即便在曹操掌握着的北方地区腹心之地,也有反曹拥汉势力。

这一势力的反扑打乱了曹操的政治进程,使得曹操不得不掂量掂量称帝篡汉的时机是否真的成熟。

而且,刘备自公元217年起便在汉中与曹军对峙,曹操的外部军事压力也不算小。

公元219年初,刘备军在汉中取得定军山大捷,一下子就把曹操安排在汉中方面的主帅夏侯渊干掉了。

而后刘备军趁胜逼退曹军,全取汉中,刘备也因此进位汉中王,试图把自己的形象打造成刘邦与刘秀的综合体,从汉水这个刘邦的龙兴地出发打天下,并且做刘秀那样的中兴之主。

随后,荆州方面的孟达所部攻下了上庸一带并与刘邦汇合,关羽北伐也在当年的秋天展开,并且取得威震华夏的声势。

刘备集团已经快要实现对整个汉水流域的掌控了,这种整体性的威胁,逼得曹操都想要迁都。

可以说,整个公元219年,曹操过得并不舒坦,再加上从汉中退回长安以后,头风发作,面对一连串外部军事挫折身心俱疲的曹操哪里还顾得上称帝呢?

概言之,恰好在邺城、许都、宛城接连发生的三次谋反案,以及刘备集团在汉水流域的一连串大动作,使曹操丧失了进一步称帝的信心与精力。

曹操这才不得不以周文王自比,把篡汉称帝的未竟事业顺水推舟地交给儿子曹丕来完成,自己则集中剩下的精力,以将死之躯收拾当时的不利局面。

不过呢,曹操在迎立汉献帝以来长达24年的军政准备,又为曹丕提供了一个厚实的底子,使得曹丕可以在曹氏外部形势触底反弹后,顺利篡汉称帝。

篡汉完成:曹孙联手改变被动局面

还是在公元217年,孙权与曹操在合肥一带的濡须口又一次对峙,这次对峙并没有像209年、213年、215年那样发生军事冲突,仅仅是对峙而已。

事后,孙权派心腹徐详暗中前往邺城向曹操请降,并且提出了恢复两家联姻的示好建议,可以说,从公元217年开始,曹孙两家基本上就已经罢兵不战了。

随着公元218年、219年刘备一方的过于势大,在刘备入益州时没有占上便宜的孙权显然更加不满,孙刘矛盾逐渐发酵,曹孙之间走向联合,终于在公元219年末以吕蒙偷袭荆州的军事背刺行动爆发了出来。

曹操在孙权背刺刘备一事上,起了驱虎吞狼的作用。

曹操与孙权的这一联合,彻底熄灭了刘备军团进一步北伐曹氏的动力,客观上改善了曹操所处的战略局面,解决完紧迫危机的曹操,就像是精气神全部用完一样,也迅速在安葬了关羽首级以后撒手人寰了。

曹操去世后,曹丕在战略上继承了曹操的布局,进一步坐山观虎斗。

就在曹丕接班曹操前后(公元220年),不仅孙权一方向曹氏扶持的许都汉廷称臣纳贡,而且刘备一方也派韩冉前往中原凭吊刚刚去世的曹操。

孙权自然是想在背刺刘备之后得到曹氏的进一步支持,刘备则极有可能是通过这次凭吊来向曹丕示好,看能否获得曹丕的支持,共同扼制兵不血刃获得荆州的孙权。

毕竟关羽之死对于刘备而言,不仅仅是荆州利益的折损,也是亲密战友的殒命,是现实利益与个人情感的双重打击。

然而,曹丕也算是亲历了建安末年的“汉水震荡”,对于刘备、孟达、关羽三支部队联合运作出来的“威震华夏”之局面特别忌惮,所以曹丕立即斩杀了使者韩冉,并没有给刘备机会,相对坚定地站在了孙权的一边。

建安二十五年三月(公元220年春),曹操去世后两个月,曹丕改元,将汉献帝朝廷的年号,由“建安”改为“延康”。黄龙、凤凰、麒麟、白虎、甘露、醴泉、奇兽等“祥瑞”接连不断地被曹丕默许下的地方官民呈贡上来,为禅代造势。

在延康元年存续的七个月里(公元220年的夏秋两季),汉献帝在朝里朝外的曹氏臣子的胁迫式运作下前后四次宣布禅让。

曹丕则按照儒家的“尧舜禅让”套路谦让了三次,最终在延康元年十月十三日接受了象征皇位的玺绶诏册。退位让贤想多了曹丕一语点出尧舜禹“禅让”真相

十月二十八日,曹丕批准了桓阶上奏的《登坛受命表》,十月二十九日,曹丕正式在许都城外的受禅台接受了汉献帝刘协的禅让,并改元“黄初”,改许都为许昌,以洛阳为曹魏帝都所在。

曹丕篡汉称帝后便册封孙权为吴王,刘备也在半年后称帝,三国鼎立格局在名义上得到初步确立(曹丕的魏朝、刘备的汉朝、孙权的吴国)。

虽然刘备在名义上依旧反曹,却已经停止了对于曹魏的军事行动,转而开始筹备东征孙权。

公元221年夏,刘备在称帝三个月后便开启东征。

一年后的夏天,刘备被陆逊挫败于夷陵,至此,刘备集团从新野屯兵以来逐渐积攒起来的主力野战军,随着关羽荆州军、刘备主力军的两次重大挫败,几乎全军覆没,对于曹丕而言,来自刘备集团的军事压力,瞬间烟消云散。

曹丕称帝之时正是刘备集团的军事威慑力减半并且不再针对曹魏之时,而且交出“投名状”的孙权也在名义上彻底向曹丕归顺,短期内孙刘两家也不可能复合。

这与曹操在公元218年、219年之时所面对的局面完全不同。

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曹操身体健康,面对公元219年末开始逆转的局面,篡汉的可就不是曹丕了,而是曹操本人。

汉阙

纵贯篡汉进程:谶纬的力量

曹操曹丕父子的篡汉进程,也充分利用了谶纬的力量。秦汉魏晋时期是“谶纬”大行其道的时期,谶纬被当时的思想界视为政治预言,极具神秘主义色彩。

其中就有一句“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它在汉武帝时便开始流行,并且在东汉建国时被开国君主刘秀在与公孙述的政治辩论中予以认可,从此成为一个拥有官方认证的谶语。

东汉末年,表字公路的袁术,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当涂高”(“涂”通“途”),毕竟“术”字的本义正是“城邑中的道路”,袁术的名“术”与字“公路”之间也是相互呼应的。

所以,袁术才在拥有玉玺与东南江山后,有那么强的信心去提前称帝。

曹操在公元213年便选择“魏”作为“公国”的国号,也是一种应谶心理。

“魏”在古代本来就有高大巍峨的含义在,而且也被用来组成“象魏”这个词语,用来指代宫城外道路两旁的一对高建筑观阙。

见过汉阙这种建筑不就是“当涂高”么?当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曹操确实有“代汉”的野心,人家都把国号定成“代汉者”了,又怎么会还有保汉之心呢?

标签: 曹操曹丕禅让

更多文章

  • 钱穆:中国的国都决不可设在江南,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国都,首都,中国古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自古以来,江南地区就是无数人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他们也为风景秀丽的江南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在他们的诗里,江南总是被赋予了一种十分旖旎的色彩,在江南,仿佛一切美好的事情都会发生。就是这样一个风景秀美,引无数人向往的地方,曾经也被当做国都,比如说南京就是十三朝古都的选址,杭

  • 读书改变命运:宋代科举制度下“榜下捉婿”之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科举制度,科举,榜下捉婿,宋朝,女婿,婚恋

    我们一般认为考据考试制度是由隋炀帝杨广创立的,在科举考试制度之前,贫苦人家或者寒门出身的人做官是很难的,尤其是魏晋时大兴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兴起。科举制度的创立,事实上为寒门弟子做官增加了一条通天大道。但是,在历朝历代中,唯有重文轻武的宋朝是最重视科举选拔人才的。宋代的科举制度上承隋唐,下启明清,

  • 同样有藩王 明清时期的藩王制度完全不一样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分封制,明朝,明朝藩王,清朝,八旗子弟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能更好的解决藩王问题?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分成五个方面来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藩王总是容易搞事?第二个问题,历朝历代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三个问题,明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四个问题,清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五个问题,明朝的藩王制度和清朝的亲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怎样一种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包衣奴才,清朝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么算人家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仆人,起点摆在那里的。包衣全称“包衣阿哈”,系满语音译,乃是家奴之意,其中“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是清代八旗组织内部

  •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究竟算温州人还是丽水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伯温,温州人,丽水人,文成,籍贯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辅佐朱元璋平天下的明朝开国元勋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故又称刘伯温。后世也有人把他与诸葛亮,管仲相比,甚至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只需要两个字就可以概括他:天才。据传他七岁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书只要看过一遍就能牢牢记在心里。不

  • 1908年,晚清杭州老照片,恍若南宋的模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杭州老照片,杭州,老照片

    1908年,年仅18岁的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刚刚高中毕业,他随同家人来到中国,在杭州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本篇精选风光十九幅,供喜欢老照片的读者朋友们共同回顾。图片解读1、站在高处,远看杭州城,下方的深宅大院,紧挨在一起,雷峰塔屹立在西湖之滨,三潭印月如一艘船,停泊在湖中

  • 一般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为何满清鞑子一朝三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庙号,清朝,庙号,一朝三祖

    在中国,皇帝的称呼繁多,也是比较复杂的,他们一般都有谥号、庙号、年号等等。在这之中,庙号是大臣在皇帝死后取的,是帝王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常用的有太祖、太宗、世宗、中宗等称呼。据记载,庙号起源于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

  • 历史上有没有父亲靠儿子当上皇帝的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父亲靠儿子当上皇帝,父亲,皇帝

    说起中国王朝的宫廷历史,总是少不了“母以子贵”的情况,那便是指母亲因儿子的显贵而显贵;诸如皇子受皇帝喜爱,被立为太子,那么他生母的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成为后宫之主也是指日可待。那么历史上有没有“父以子贵”的情况呢,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什么样的精彩历史

  • 唐昭宗李晔后人改姓胡?胡适胡雪岩是其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朝,唐昭宗,李晔,胡适,胡雪岩

    姓氏和人名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都拥有的个人代号,其中“姓”是家族的徽记。在中华姓氏之林中,“胡”姓是一个显赫的姓族,而在徽州胡姓的家族中,徽州的胡姓有“真”、“假”之分。“真胡”

  • 关陇集团辉煌与衰落:主导政局数百年庞然大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关陇集团,八柱国

    汉唐,在我国历史之中自古有着难以逾越的地位,几乎成为中华帝国繁荣昌盛的代名词。而在秦汉、隋唐两座文化高峰之间,还有一个低谷,或者说丛林地带,是谓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漫长的数百年间,黑暗混乱,偶有靖平咸宁闪烁其间,加之北族南下牧马,更添丛林气质。而在这样的丛林之中,崛起了一个将要主导中华政局数百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