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钱穆:中国的国都决不可设在江南,这是为何?

钱穆:中国的国都决不可设在江南,这是为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38 更新时间:2023/12/21 22:10:11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自古以来,江南地区就是无数人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他们也为风景秀丽的江南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在他们的诗里,江南总是被赋予了一种十分旖旎的色彩,在江南,仿佛一切美好的事情都会发生。

就是这样一个风景秀美,引无数人向往的地方,曾经也被当做国都,比如说南京就是十三朝古都的选址,杭州也作为汴梁成为了宋朝的首都。孙中山先生也十分偏爱南京,认为在世界上所有的大都市都难以觅得如此好地方。

然而钱穆却说,中国的国都,决不可设在江南。如此佳丽地却不能成为中国首都,这是为何呢?

我认为中央政府是一国的头脑指导中心,头脑该摆在冷的地方,要暴露在外,要摆在大门口,摆在前面。

受中国自古以来的发展限制

与西方文化有着巨大区别,西方的首都是由小到大,从温带到寒带,由低到高;从希腊一直到罗马,跨越了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和英国。在欧洲大陆上,对于气温来说,苏联和希腊有小地区的暖区,而德国和苏联有着大面积的高寒地区。

而放眼中国的历史,中国的首都自古就从黄河流域的西安和洛阳为中心,逐步地向长江流域转移,然后再向江浙地区和闽粤地区转移,是由小到大从高寒区一直转向低暖带,和西方文化发展是正好相反。

这中间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是因为中国国土的面积自古以来就位居世界第二的位置,中国的领土从很久以前就十分的辽阔。

因为古代的中国从来不缺少战争,每次国家发生了大动乱,人们就往四处逃窜,旧的文化会转移到了新的地区,然后新的文化就出现了,这就是文化的迁移。

所以不管我们去到哪里,文化都是一直在流动的,文化到达的每一个地方都会留下历史的痕迹,因此每个地方都会有文化纪念馆和历史遗迹。

文化不能够代表未来,是一直往前发展的,而这些景点只能作为游客体验其中一段历史,比如说北魏的文化政治中心,就是山西大同。

有很多人,包括学者,政治家,士兵和僧侣,也逃不掉以前衰败然后繁荣再衰败的命运。通过观察历史的发展,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文化是由上而下的。对于地域来说是这样,但是我们国家绝对不能这样,只有不断地前进,我们才能自下而上。

不断发展需要新鲜血液

而我们应该如何的进步呢?在抗战时期,钱穆先生曾经写过两篇文章,他认为在抗战胜利后,国家的首都远远不应放在江南地区。

事实上,江南地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的区域,里面有大量的人才存在,但是如果一直受到过去和暂时的荫蔽之下,国家是得不到发展的。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只有不断寻找新的力量,才能够使国家更有活力。如果只满足于现状,不知道如何看到未来的危险,国家只会一步一步走下坡路。

在民国二十六年,钱穆先生从洛阳到长安,游览了西北的风景。在一路上他看到了许多农村社会的状况,他认为中国的混乱时期即将来临。然而,在同一个国家,有两个不同的社会,在经济和文化上有十分大的差异。

中国人总是喜欢在东南沿海城市寻求自己的发展,因为那里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一直在诱导着人们向前奔赴。但是对于中国的黄河中上游和西北内陆地区来说,就造成了长期的荒芜状态,然而黄土高原当地人的血脉仍然是我国古代汉唐朝继续传承下去的重要血脉。

其实在本质上来说黄土高原内陆地区并不比东南沿海差,也许更加好。只是内陆地区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经济和文化,如果能够充分发扬我们北方祖先博大的精神,可以寻找到历史和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向。

在当时钱穆主张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安应当成为中国的首都。其实,关于将西安设立为首都,孙中山先生早就提出了这个观点。孙中山先生曾经说:将首都建立在武汉,因为这是内陆的中心;将首都定在西安,因为这是中国全国的中心。

为了平衡各地区的发展

建设一个国家不应当只看到一部分地区的发展,而应看到全局的面貌。在当年中央民国政府进驻南京之时,就将全国的知识分子的力量全部集中在了中国的东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则被他们抛弃了。

这也就是为何南京国民政府会在后来的抗战中节节败退,他们失去了广大群众的基础。虽然东南地区得到了发展,然而这种繁荣只是一个地区的繁荣,并不是全国的繁荣。

如果将西安设为首都的话,由中央政府和知识分子经济力量进行主导,可以将发展的力量拉到西北部。然后逐步转移到新疆地区,这样就能可以使两边地区的发展都逐渐得到平衡。

为了带动内地的发展

在当时的中国实在太过于落后,日本已经被赶出了中国地区。只有苏联才是和中国同一边的战友,为了拉拢苏联的力量,中国的中心自然也应当向北方转移。

中国不同区域发展不太平衡,西北地区实在过于落后,因为政府离他们太远,他们也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接近政府,为了带动西北内陆的发展,将首都迁移到西北也许是一个十分恰当的选择。

其实在中国沿海一带地区十分的发达,这些地区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新疆,宁夏,青海,西藏这些发展十分落后的区域。然而这些地区都是属于中国的,中国是一个整体,是不能被割裂的,如果地区发展速度不能够得到平衡的话,社会将会产生十分大的动荡。

想要让中国走上发展的正轨,必须将中国进步的力量推到落后的大陆地区。因此中国的真正问题其实在于内陆,只有让内陆地区得到发展,国家才能真正的发展。总而言之,国家发展问题不是一个地区单独繁荣,而是各地区都能够得到发展,这样才会创造一个繁荣的国家。

孙中山先生曾盛赞江南:"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但是钱穆却说,中国的国都决不可设在江南。如此钟灵毓秀、人才济济的地方却无法作为中国的首都,他为何这样说呢?

中国自上而下的发展

与西方文化不同的,西方由小到大,由温带到寒带,由低到高:从希腊到罗马,先后跨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德国,但那时的苏联,希腊是小地区的暖区,德国和苏联是大面积高寒地区。

而中国的历史呢?中国以黄河流域、长安、洛阳为中心逐渐向长江转移,再由江浙向闽粤转移,是由大到小,由高寒带向低暖带的。二者恰恰相反的。

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要知道,中国的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的领土确实十分辽阔。曾经的中国古代从不缺少战争。每次发生大动乱,人们就到处逃窜。旧的文化迁移到新的花园,新的文化就出现了。这就是文化的变迁。

不管我们现在去哪里,因为文化是流动的,文化到达的每个地方,都有历史的遗迹。因而每个地方都有历史遗迹和文化纪念馆。文化不能代表未来是发展,这些景点只能作为游客体验一段历史的景点。如山西大同,是北魏的政治文化中心。

有很多人,包括士兵、学者、政治家、僧侣等等,但也逃不掉不复从前的繁荣的命运。通过观察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化是由上而下的,地域虽然如此,我们的国家却绝对不能这样的。只有不断进步,我们才能自下而上。

发展需要新血液

我们要如何进步?抗战时期,钱穆先生写了两篇文章,认为抗战胜利后,国家的首都永远不应该位于江南地区。事实上,江南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文化区域,有大量的人才。但是,因为一直处于过去和暂时的荫蔽之下,国家是得不到发展的。

要不为什么说青年是希望呢?只有不断地寻找新的力量,才能使国家有活力。如果满足于现状,不知道如何看待危险,那么国家只会呈现下降趋势。

民国二十六年,钱穆先生从洛阳到长安,游览西北,一路上看到了许多农村社会生活状况。他觉得中国的混乱即将来临。然而,在同一个国家,有两个不同的社会,在经济和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总是喜欢跑到东南沿海,那里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诱导着人们奔赴向前。但黄河中上游和大陆西北部长期荒芜。虽然如此,当地人的血脉依然是我们古代汉唐王朝的传承。

从本质上说,这并不比东南沿海的人差。也许更好。如果能够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仍然能够发扬我们北方祖先的博大精深的精神,这是人们寻找新的历史文化生活的主要途径。

当时,钱穆主张抗战胜利后,西安应成为中国的首都。关于设立西安为首都,其实孙中山早就提出了这个观点。孙先生说:"我们革命的首都应在武汉,此乃内陆中心,一呼百应。建国的首都应在西安,这是中国全国中心。将来要做一个亚洲的中国,则应该建都在伊犁。"

平衡中国各地的发展

建设一个国家的精神应该逆潮流而不是跟风。这也恰巧像一个人,逆流而上,如果你不前进,你就会原地踏步甚至后退。中央政府进驻南京时,全国知识分子的经济力量集中在东南部,西北部被抛弃。有了东南的吸引力,就没办法了。

第一种是偏瘫。如果不治好,他们都会麻木的。如果西安作为西安的首都,是由中央政府、知识分子和经济力量主导的,可以向后拉到那边,逐步向后移到一部分,使两边逐渐平衡。在汉唐时期,它是如此的落后,从东到西。

此时,应该由南向北逆转。后来,华莱说:"我经过了你们河西兰州一带,便想像到我们美国当年西部的开发。"这也恰巧与钱穆的观点相符合。

带动内地的发展

那时候的中国太过落后。日本已经被赶出了中国,而苏联才是和中国相联系的。中央政府要领头向前跑,选择合适的首都自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应该接近大多数想接近政府但不能接近的人,但不一定要接近江浙闽粤沿海地区的人民。他们有能力接近政府自然会前来。

中国不同区域发展不均匀,像西北太落后,政府离他们很远,他们没有力量接近政府。若是处于太过安逸的状态难免不利于国家的奋进。移都西北或许是一个恰当的选择。

中国,不仅有发达的沿海一带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有着像新疆、西藏、宁夏、青海等发展没有那么迅速的国家。无论繁荣与否,它们都是中国的土地,谁也不能割舍中国一个整体。

像孙中山先生曾经说的:从武汉到西安,再从西安到伊犁,必须解决此北方西北方落后的问题。从本质上讲,北方人并不比南方人差,但文化和经济环境掩埋和压制了他们。

被西方的超前吸引后,大家都喜欢跑到沿海地区去。自然沿海地区发展先进,但大陆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所以中国应该互相帮助。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至少要用一些力量引导文化经济回归黄河流域,继续向西北方向发展。

想要中国走上正轨,中国人就必须把自己的力量推到落后的大陆。因此,中国真正的问题显然是在大陆内地。只有内地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才能真正发展。总而言之,国家的发展不是一个地区的独自繁荣,而是中国各个地区都能够稳步地发展,如此,才能创造盛世。

标签: 国都首都中国古都

更多文章

  • 读书改变命运:宋代科举制度下“榜下捉婿”之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科举制度,科举,榜下捉婿,宋朝,女婿,婚恋

    我们一般认为考据考试制度是由隋炀帝杨广创立的,在科举考试制度之前,贫苦人家或者寒门出身的人做官是很难的,尤其是魏晋时大兴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兴起。科举制度的创立,事实上为寒门弟子做官增加了一条通天大道。但是,在历朝历代中,唯有重文轻武的宋朝是最重视科举选拔人才的。宋代的科举制度上承隋唐,下启明清,

  • 同样有藩王 明清时期的藩王制度完全不一样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分封制,明朝,明朝藩王,清朝,八旗子弟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能更好的解决藩王问题?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分成五个方面来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藩王总是容易搞事?第二个问题,历朝历代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三个问题,明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四个问题,清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五个问题,明朝的藩王制度和清朝的亲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怎样一种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包衣奴才,清朝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么算人家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仆人,起点摆在那里的。包衣全称“包衣阿哈”,系满语音译,乃是家奴之意,其中“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是清代八旗组织内部

  •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究竟算温州人还是丽水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伯温,温州人,丽水人,文成,籍贯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辅佐朱元璋平天下的明朝开国元勋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故又称刘伯温。后世也有人把他与诸葛亮,管仲相比,甚至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只需要两个字就可以概括他:天才。据传他七岁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书只要看过一遍就能牢牢记在心里。不

  • 1908年,晚清杭州老照片,恍若南宋的模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杭州老照片,杭州,老照片

    1908年,年仅18岁的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刚刚高中毕业,他随同家人来到中国,在杭州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本篇精选风光十九幅,供喜欢老照片的读者朋友们共同回顾。图片解读1、站在高处,远看杭州城,下方的深宅大院,紧挨在一起,雷峰塔屹立在西湖之滨,三潭印月如一艘船,停泊在湖中

  • 一般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为何满清鞑子一朝三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庙号,清朝,庙号,一朝三祖

    在中国,皇帝的称呼繁多,也是比较复杂的,他们一般都有谥号、庙号、年号等等。在这之中,庙号是大臣在皇帝死后取的,是帝王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常用的有太祖、太宗、世宗、中宗等称呼。据记载,庙号起源于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

  • 历史上有没有父亲靠儿子当上皇帝的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父亲靠儿子当上皇帝,父亲,皇帝

    说起中国王朝的宫廷历史,总是少不了“母以子贵”的情况,那便是指母亲因儿子的显贵而显贵;诸如皇子受皇帝喜爱,被立为太子,那么他生母的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成为后宫之主也是指日可待。那么历史上有没有“父以子贵”的情况呢,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什么样的精彩历史

  • 唐昭宗李晔后人改姓胡?胡适胡雪岩是其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朝,唐昭宗,李晔,胡适,胡雪岩

    姓氏和人名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都拥有的个人代号,其中“姓”是家族的徽记。在中华姓氏之林中,“胡”姓是一个显赫的姓族,而在徽州胡姓的家族中,徽州的胡姓有“真”、“假”之分。“真胡”

  • 关陇集团辉煌与衰落:主导政局数百年庞然大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关陇集团,八柱国

    汉唐,在我国历史之中自古有着难以逾越的地位,几乎成为中华帝国繁荣昌盛的代名词。而在秦汉、隋唐两座文化高峰之间,还有一个低谷,或者说丛林地带,是谓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漫长的数百年间,黑暗混乱,偶有靖平咸宁闪烁其间,加之北族南下牧马,更添丛林气质。而在这样的丛林之中,崛起了一个将要主导中华政局数百年的

  • 高薪养廉出清官 包青天包拯年薪千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高薪养廉,清官,包青天,包拯,包拯年薪

    话说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断案高手屈指可数,其中一位名气响亮的牛人,野史上断案强到神界凡间通吃,几个铡刀一摆,就把天下坏人都吓傻的断案高手!没错,说的就是包青天包拯!在民间,包拯为官清廉,不附权贵,官至开封府尹,授龙图阁直学士的荣誉,可以说是位极人臣。而且他公正严明,刚直不阿,敢于同皇亲权贵斗争。三口铡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