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轻徭薄赋税率三十税一 为何百姓还要卖地为奴

轻徭薄赋税率三十税一 为何百姓还要卖地为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39 更新时间:2023/12/17 10:49:45

翻开中国古代史书典籍,我们不难发现“轻徭薄赋”的政策在任时代都备受史官和学大家所推崇。这不仅因为“轻徭薄赋”这一理念是历代百姓所梦寐以求之事,而且更是历代先贤大儒所认为的“施政、兴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要问中国古代王朝中哪一个朝代真正实现了“轻徭薄赋”这一理想,则首推汉朝。自汉朝立国初年国家定下“休养生息”政策之后的数百年间,汉朝税额规定的征收数目就只有“十五税一”,而且在政策实际执行中有时百姓只要缴纳一半即可,即“三十税一”。

除了低税率外,官方每逢重要年头甚至还会全国性的施行免税政策,汉文帝在位期间,国家甚至曾经连续免收田租达十一年之久。按照儒家标准,汉代不仅真正做到了“王者之政”,甚至做得比他们理想中的还要好。

但在汉代“王者之政”的另一面,每年有大量百姓卖掉耕地甘心为奴,受封建地主所驱使,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汉代,男子服兵役是一种强制性的国民义务,任何人都不能逃避。汉代兵役制度分为三种,每一个男性国民都要轮流进行服役:

第一种是到中央军队服兵役,即我们所熟知的南北军。南军的主要职责是守卫皇宫的安全,相当于宫廷禁卫军;北军的任务则是负责护卫首都长安城的安全,即首都卫戍部队。南北军是由各地壮丁轮流到中央戍守一年,因为守卫的是首都,因此在中央服役期间的所有花费都由朝廷负担,待遇是及其优渥的。

第二种是到边疆地区戍守,在汉朝被称之为戍卒。与中央军不同,无论是来回旅费还是食宿费用朝廷是都不负责的,全部都由戍卒自己负担。虽然依照汉制边疆戍卒只需戍边3天,但是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往往戍边来回的时间都要在半年以上,况且在这期间的一切费用都要自己负责,对于靠土地吃饭的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第三种是在原地方服兵役。相较于前两种兵役制度,第三种看起来还算是很仁慈的,每年为期一个月,期满就可以回乡,但其间花费仍需自己自理。

除了服兵役之外,百姓还要服力役。每个公民每年都要抽出一个月来无条件替国家做义务劳动,去修建一些例如城墙、宫殿、皇陵之类的国家工程。在汉代,这种叫做“更卒”。在古代社会,这种力役是纯义务性质的,国家不会出一分钱,所有花费都由民众自己负责。

猛地一看除了第二种之外,汉朝兵役制度还不算繁重。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汉朝那个全民皆兵的国家,服兵役并不是把这三种兵役来过一次就没事了,而是自二十三岁开始就不断循环重复直到五十六岁才算结束,而且除了中央军外,其都要自己承担花费,对于小农经济的中国社会大众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自秦末天下大乱到为期四年的楚汉争霸结束,中国的人口和社会经济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为了稳定国计民生,虽然汉朝初年在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但与此同时,汉朝政府并没有放弃对百姓征收人头税的政策。

汉代人头税分为两种,一种是“口赋”,即对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又称儿童人口税;另一种是“算赋”,就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

(一)口赋

汉朝立国之初规定,口赋征收范围是七岁到十四岁的儿童,每人每年二十三钱。

“民年七岁至十四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汉仪注》

汉武帝时期,由于国家对外用兵日多,国库日益捉襟见肘,无奈之下又改为从三岁开始征收,“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元帝年间才又改为从三岁开始征收。东汉末年,由于政治黑暗,为了满足统治者挥霍无度的奢侈生活,东汉朝廷居然将口赋的征收年龄下调至一岁,天下百姓到了“民多不举子”的悲惨境遇。

(二)算赋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朝廷下令正式征收算赋,规定凡年龄15岁到56岁的成年男女每年缴纳一算,即120钱。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为置库兵车马。”《汉仪注》

惠帝在位期间,政府还曾将算赋作为一种鼓励人们生育的政治手段。“惠帝六年,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也就是说女子到了十五岁还没有出嫁成家的,人口税就要交人的五倍,即600钱。

后来随着国家的发展,政府也会有临时性的减赋政策。比如汉文帝在位期间最低时每人每年缴纳40钱即可,昭帝、成帝时期也有过类似的减赋政策,但终因是政策性的因素,这种减赋措施并不会长期施行,百姓身上的负担依旧很重。

所谓田赋,有“田”才有“赋”,也就是说田赋是拥有土地的人缴纳的税种,没有土地的人就不用缴纳田赋。没有耕地的人虽然不用缴纳田赋,但是人头税却是他们逃不掉的。

在汉朝,从出生到退休,只要名字出现在政府的户口册子上,所有人都要交人头税。虽然田赋税率很低,但对于一家人来说人头税还是要交不少。

随着汉代土地兼并现象的愈演愈烈,大量百姓都丧失了自己养家糊口的土地,自己的生存都成了问题,但却仍要承担政府分摊下来的各种兵役、劳役和人口税。

没钱交税,欠税的农民会被充作官奴,被迫在各级官府衙门中充当苦力做事。不仅待遇十分差劲,而且当了奴隶也要交人口税,还要加倍上缴。

于是相比于官奴,许多人宁愿出卖自己去私人家做奴隶。这是因为卖给私人当奴隶不但不用自己出人口税,而且私人奴隶的生活在相当程度上还要远远优越于当时的普通民户。

虽然养着大批奴隶要出双倍的人口税,但是那些有着大批奴隶的地主却省下了大量雇佣劳动力的钱。他们不但用自己手中的奴隶去种田劳作、开垦荒地,个别有权有势者甚至还用这些奴隶去进行入山烧炭、砍伐开矿之类的活动。这些经济活动带给地主的利益要远远大于他们所出的人口税,多余的钱还可以拿来一部分改善奴隶生活,吸引更多的人来为自己服务。

在那个脆弱的小农经济时代,虽然国家田赋征税很低,但是农业产量也很低。遇到丰收年景,除去各种税役花费之外,百姓勉强还可丰衣足食,一旦遇到天灾人祸,蝗水旱灾,无数百姓便会立即破产。

在男耕女织的社会中,男性就相当于家中所有的劳动力。这唯一的劳动力除了每年要负担全家人的人头税外,一年之中还要花费至少两个月的时间为国家无偿服务。这样而来的后果就是不但自己田地来不及照顾,而且服役期间的花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在服役期间不仅赚不到钱,相反还会自己搭上不少钱,对于本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繁重的兵役和力役制度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前期汉朝百姓尚可苟活,但是随着后期土地兼并现象的愈演愈烈,百姓身上的税赋也越来越重。在那些走投无路的百姓看来,相比于做奴隶,如何活下去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切身问题。

文:舍旃

参考资料:《史记•货殖列传》《汉书》《汉仪注》《中国赋役制度史》

标签: 轻徭薄赋古代税收税收汉朝

更多文章

  • 西安十三朝古都和中国传统儒家的正统思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安,长安,十三朝古都,正统

    西安是十三朝,是因为现代史学观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让国人摆脱了儒家意识形态下的正统朝代观,西安才得以扩充到十三朝。古代人那套正统观有个严重的BUG,就是:首先统一王朝肯定是正统,因为没人和它抢了。然后,统一王朝最后被谁给推翻并取代,谁就是正统。然后,统一王朝最初是从谁那里抢来的权力,谁就是正统。

  • 曹操心有余而力不足,临门一脚让曹丕踢进禅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曹操,曹丕,禅让

    曹丕篡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完成并得以传续的“篡代禅让”,在此之前,除了儒家理想中的传说故事尧、舜、禹禅让以外,唯有战国时期的“子之篡燕”与西汉末年的“王莽篡汉”,是可以确证发生过的“篡代禅让”。但子之

  • 钱穆:中国的国都决不可设在江南,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国都,首都,中国古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自古以来,江南地区就是无数人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他们也为风景秀丽的江南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在他们的诗里,江南总是被赋予了一种十分旖旎的色彩,在江南,仿佛一切美好的事情都会发生。就是这样一个风景秀美,引无数人向往的地方,曾经也被当做国都,比如说南京就是十三朝古都的选址,杭

  • 读书改变命运:宋代科举制度下“榜下捉婿”之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科举制度,科举,榜下捉婿,宋朝,女婿,婚恋

    我们一般认为考据考试制度是由隋炀帝杨广创立的,在科举考试制度之前,贫苦人家或者寒门出身的人做官是很难的,尤其是魏晋时大兴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兴起。科举制度的创立,事实上为寒门弟子做官增加了一条通天大道。但是,在历朝历代中,唯有重文轻武的宋朝是最重视科举选拔人才的。宋代的科举制度上承隋唐,下启明清,

  • 同样有藩王 明清时期的藩王制度完全不一样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分封制,明朝,明朝藩王,清朝,八旗子弟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能更好的解决藩王问题?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分成五个方面来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藩王总是容易搞事?第二个问题,历朝历代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三个问题,明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四个问题,清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五个问题,明朝的藩王制度和清朝的亲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怎样一种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包衣奴才,清朝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么算人家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仆人,起点摆在那里的。包衣全称“包衣阿哈”,系满语音译,乃是家奴之意,其中“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是清代八旗组织内部

  •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究竟算温州人还是丽水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伯温,温州人,丽水人,文成,籍贯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辅佐朱元璋平天下的明朝开国元勋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故又称刘伯温。后世也有人把他与诸葛亮,管仲相比,甚至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只需要两个字就可以概括他:天才。据传他七岁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书只要看过一遍就能牢牢记在心里。不

  • 1908年,晚清杭州老照片,恍若南宋的模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杭州老照片,杭州,老照片

    1908年,年仅18岁的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刚刚高中毕业,他随同家人来到中国,在杭州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本篇精选风光十九幅,供喜欢老照片的读者朋友们共同回顾。图片解读1、站在高处,远看杭州城,下方的深宅大院,紧挨在一起,雷峰塔屹立在西湖之滨,三潭印月如一艘船,停泊在湖中

  • 一般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为何满清鞑子一朝三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庙号,清朝,庙号,一朝三祖

    在中国,皇帝的称呼繁多,也是比较复杂的,他们一般都有谥号、庙号、年号等等。在这之中,庙号是大臣在皇帝死后取的,是帝王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常用的有太祖、太宗、世宗、中宗等称呼。据记载,庙号起源于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

  • 历史上有没有父亲靠儿子当上皇帝的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父亲靠儿子当上皇帝,父亲,皇帝

    说起中国王朝的宫廷历史,总是少不了“母以子贵”的情况,那便是指母亲因儿子的显贵而显贵;诸如皇子受皇帝喜爱,被立为太子,那么他生母的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成为后宫之主也是指日可待。那么历史上有没有“父以子贵”的情况呢,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什么样的精彩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