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读书改变命运:宋代科举制度下“榜下捉婿”之风

读书改变命运:宋代科举制度下“榜下捉婿”之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433 更新时间:2023/12/20 23:59:58

我们一般认为考据考试制度是由隋炀帝杨广创立的,在科举考试制度之前,贫苦人家或者寒门出身的人做官是很难的,尤其是魏晋时大兴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兴起。科举制度的创立,事实上为寒门弟子做官增加了一条通天大道。但是,在历朝历代中,唯有重文轻武的宋朝是最重视科举选拔人才的。宋代的科举制度上承隋唐,下明清,是科举史上最鼎盛的时期。

但宋代科举考试制度在前朝旧制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良和革新,其中的糊名法、誊录法等制度的完善,大力追求公平公正,使得科举考试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对科举试题的形式不加限制,还丰富了考试内容,旨在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等等,使科举考试制度日渐完备、成熟。

宋真宗曾经写了一首《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讲的就是劝人读书,一旦功成名就,良田、车马、钱财、颜如玉就全都有了,宋真宗的《劝学诗》,写得虽然俗气,却被老辈人奉为教子经典。宋朝是对待进士出身官员最好的一个年代。正是因为皇家的重视,所以宋朝时读书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宋朝有一首诗是这么形容的,“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是一位神童写的,可惜他却终身未能成为进士,这大概也是一种无言的讽刺吧。“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大概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在科举取士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方法之后,宋政府采用“重文轻武”、“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政策,大量文人、士大夫也因此成为朝廷政治结构的中流砥柱,宋代官僚文人们的生活待遇也是异常丰厚,皇帝对于他们更是格外的开恩,种种优待可谓是绝无仅有。

而这一普遍现象不仅强有力地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而且也提高了科举及第者的身价和社会地位。

从而在宋代社会上出现了风靡一时的“榜下捉婿”之风。这一风气的形成是商人、富豪跻身于统治阶层,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时的宋朝门阀制度彻底衰亡,科举制度已经成熟,这也促使宋朝文化教育的发展逐渐壮大,甚至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达到了顶峰,不但超越了前朝,也为后人所不能及。

一时间,种田的人想科举、做生意的人想科举、做手艺的人想科举,人人都开始“科举”。男性们将考中举人、进入官僚阶级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正因如此,男性们在适婚年龄纷纷沉迷于“科举”的知识海洋中而无法自拔,这也造成许多男子“壮年未娶”,出现了大批“剩男”的社会状况。

一、宋代科举制度下的人才选拔“重文轻武”

1、宋代科举制的发展与变革

科举制,顾名思义即“分科举人”,是由封建国家设立不同科目,定期举行统一的科目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宋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了唐朝旧制,分别有贡举和制举两种选拔方式。

贡举由礼部主办,又称常选,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等科。报名考试的学生需要首先通过州级地方的考试后,保送至礼部;在礼部考试及格,方可参加殿试;等到最终的殿试合格之后,则视为“及第”并当面授予官职。

制举又称特科,它其实是贡举的一种补充方式,因为贡举是三年才举行一次,朝廷恐怕会遗漏优秀学子,故此会由统治者临时下诏不定期举行选拔。

尽管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在大体上沿用了唐朝旧制,但对比起来也是存在不少变革。

其一,宋代时期放宽了录取范围,在招生人数上有成倍增长的趋势,使得科举考试成为官僚进用的主要途径。

其二,正式确立了殿试制度,将殿试设立为科举制度中最后一级考试,并规范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制度,而且在通过殿试之后,不需要再经过吏部考试,将直接授官。

其三则是在考试制度上,为了杜绝徇私舞弊现象,宋代科举决定实行糊名法和誊录制。所谓糊名法就是将有关考生的个人信息密封起来,例如:姓名、籍贯等等。尽管已经糊名,评卷人仍然会有一定几率识别出试卷的笔迹,于是又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记录。

这样考官在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法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徇情取舍的确发挥了很大的效力。

2、科举考试后,进入官僚阶层的文人待遇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起北宋王朝。大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及时地吸取唐代及以前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臣僚结党、官僚拥兵自重的教训,开始重用文官主持军务,将政权、财权和兵权全部收归于中央,提高皇权,削弱相权。

宋廷以考试选拔人才,且不限门第,在社会上大肆宣扬文教,兴办科教,以文取士,提高文人的政治地位,朝廷为官者,多取自文人。随着知识文化的传播日益普遍,读书人受教育机会也不断扩大,许多没有家世背景的贫困子弟为了出人头地,也纷纷投志于读书应考,以求仕进。

在唐朝,取得功名后还要经过考试合格才有资格担任官职,到了宋代,只要是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迁的速度和级别之高也是其他途径入仕的人所比不了的。所以,宋朝政府的高级官员中,科举出身者占了压倒优势。

科举及第也就意味着授以官职,而官户则是宋代统治者的上层阶级,是宋王朝的主要统治支柱。在宋代,官户们也享受着非常高的特权,除了享有丰厚的俸禄之外,中高级官员们在政治上可以庇佑自己的子孙后代做官,官员们若是犯下罪名也可以向政府请求减刑或赎刑。

在经济上,官户可以免去差役和劳役,交税时可免支移和折变(宋代的赋税输纳方式)。在文化方面,可以根据官员品级的高低而使其子弟入学府进修,享受特殊的教育。因而在当时与科举士人联姻,也将意味着均可享受以上荣耀以及种种特权,而这也是宋代出现榜下择婿之风的原因之一。

二、“先立业再成家”,宋代“榜下捉婿”之风盛行

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把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仕途推向高潮,以科举出身为重心的士大夫阶层已成定性,宋代的社会开始从门阀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若要长久富贵,必须借助科举。

因此,读书、参加科举、步入仕途对当时的士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崇尚官位也成为当时的时代特征,整个社会很快呈现弥漫在重文重才的教育氛围中。

在这样“科举入仕”的社会风气之下,对当代男女婚姻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彼时的名门望族开始在择婿和择妇时尤其重视对方的才华。

1、“书中自有黄金屋”,全民读书时不我待

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大大引发了广大学士文人走科举为仕之路的强烈欲望和决心,亦激发了知识分子和社会各阶层倾心学术文化、潜研经书诗文的浓厚风气。赶考走仕途是宋代众多学子的终极目标,以致“不及第不成家”也成为一些读书人的至理誓词。

当时的大多数男性都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大展身手,进而一步登天。但是,尽管宋代扩大了科举取仕的招生名额以及官员职位,能够得偿所愿金榜题名的人毕竟是少数人,众多考生只能是年复一年,全力奋战,今日不成来年再战。

在年复一年的官场博弈中,不少读书人熬过了青春熬白了头,刻苦读书考取功名的最终结果,也逐渐形成了多数大龄青年、大龄壮年的未婚群体。

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有个杭州的考生中举时已经年过70岁。在宋高宗时,有位名叫陈修的考生,七十岁时才登榜中举,人到中年却没有娶妻,望着自己衰老的容颜以及苍苍白发,他本人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怆然地流下眼泪。

宋朝高官司马光在讲到男女婚龄时说:“男不过三十,女不过二十耳,过此则为失时矣。”就按照这种正常的结婚年龄标准来说,宋朝的很多男人因忙于科举都能够被称之为“剩男”了。

2、宋朝富豪商贾争相“榜下捉婿”,“剩男”也有春天

科举取仕制成就了大批知识新贵,因此上层社会成员构成也在不停改变,不断会有新的成员加入。每当金榜题名之时,这些一“夜”成名的新贵们炙手可热,身价倍增。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日成名天下知”,榜上有名者经常成为豪富择婿争抢的人物,富绅只盼新科进士能迎娶自家女儿,由此来稳固或提升家族地位。

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出嫁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走进另一个家庭,也不仅仅是个人角色从女儿到妻子的转变,她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担当联系两个家族的纽带。这一作用在当时人眼中是被重视的。宋代也不例外。所以就出现了这种"榜下捉婿"的婚姻文化。

每到放榜唱名之时,许多达官贵人都会前去围观择婿,他们不看新科举人的生辰八字以及家第门世,只看他们是否是进士。王安石曾作诗表现这一现状:“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而这就是宋代时期所特有的“榜下捉婿”。

榜下捉婿,其实最早应该叫"榜下择婿",后来随着"榜下择婿"之风的不断盛行,便成了"榜下捉婿",从"择"到"捉",可见竞争十分激烈。

事实上,不单单是官宦家庭争相与新科士人喜结秦晋之好,商人们也跃跃欲试,纷纷把目光投向科举及第者,商人通过与他们联姻,跻身于上层领域,提高社会地位。与前朝不同,这种联姻不看出身,不讲门当户对,只看你能否成为“绿衣郎”。一是进士出身的官员,升迁快,而且当时的宰相和朝廷重臣多是进士出身。二是要结朋党。王安石曾将女儿嫁给蔡卞,而蔡卞是蔡京的弟弟,他俩在王安石变法时一度是重要支持者。

据《萍州可谈》载:“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馀缗。”一些新及第的进士由于没有权势,又没有经济基础,商人深知这一点,以钱为饵,吸引了不少士人。

宋代“捉婿”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同时带动了经济商圈的崛起,富有阶级迫切希望能够通过联姻跨入到上流社会中,金榜挂名者皆可成为富绅的乘龙佳婿,寒门贵子、大龄青年也因此做到“读书改变命运”,迎来人生的春天,何乐而不为呢!

在当时就因为这种风俗文化还有好多有趣的小故事。宋朝有一位新进举人,因为相貌出众在揭榜当日成为哄抢对象,有一权势之家出动十多个家丁将其强行簇拥回府。一位身穿官服的老爷开门见山问道:"老夫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视若掌上明珠,长得也算标致,想要嫁给公子为妻,不知道可否?"青年深鞠一躬,回答道:"在下出身寒微,感谢大人抬爱,至于娶令千金之事,要不等我回家与妻子商量一下再说,如何?"引得哄堂大笑,一时传为趣闻。

其实这在当时也只是一种风俗文化,也是因为宋朝的经济繁荣的发展和宋朝科举制度的盛行,而且当时宋朝的文官待遇确实很好,所以才会流行这种文化。

三、结语

宋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政策之一,它废除了长期以来贵族世袭的制度,使得大批寒门子弟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聪明才智登上封建社会的政治舞台。

再加上,这种制度选拔人才的相对公正、公平、公开,扩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让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走向上流社会,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榜下捉婿”固然有推动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但究其根本,以钱财为诱饵,将儿女之间的婚姻当做是提升家族地位的一种手段,实在是失去理智的不可取行为。

婚姻本应该是你侬我侬、幸福美好,如此一番做法,与生意交换无异,给人一种强买强卖之感。

因此,这样的情感结合必然是不纯粹、不牢固的,人生路漫漫,遇到风险时也定然经受不住考验,最终导致夫妻二人大难临头各自飞,实为“亏本买卖”。

更多文章

  • 同样有藩王 明清时期的藩王制度完全不一样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分封制,明朝,明朝藩王,清朝,八旗子弟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能更好的解决藩王问题?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分成五个方面来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藩王总是容易搞事?第二个问题,历朝历代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三个问题,明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四个问题,清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五个问题,明朝的藩王制度和清朝的亲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怎样一种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包衣奴才,清朝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么算人家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仆人,起点摆在那里的。包衣全称“包衣阿哈”,系满语音译,乃是家奴之意,其中“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是清代八旗组织内部

  •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究竟算温州人还是丽水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伯温,温州人,丽水人,文成,籍贯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辅佐朱元璋平天下的明朝开国元勋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故又称刘伯温。后世也有人把他与诸葛亮,管仲相比,甚至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只需要两个字就可以概括他:天才。据传他七岁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书只要看过一遍就能牢牢记在心里。不

  • 1908年,晚清杭州老照片,恍若南宋的模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杭州老照片,杭州,老照片

    1908年,年仅18岁的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刚刚高中毕业,他随同家人来到中国,在杭州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本篇精选风光十九幅,供喜欢老照片的读者朋友们共同回顾。图片解读1、站在高处,远看杭州城,下方的深宅大院,紧挨在一起,雷峰塔屹立在西湖之滨,三潭印月如一艘船,停泊在湖中

  • 一般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为何满清鞑子一朝三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庙号,清朝,庙号,一朝三祖

    在中国,皇帝的称呼繁多,也是比较复杂的,他们一般都有谥号、庙号、年号等等。在这之中,庙号是大臣在皇帝死后取的,是帝王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常用的有太祖、太宗、世宗、中宗等称呼。据记载,庙号起源于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

  • 历史上有没有父亲靠儿子当上皇帝的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父亲靠儿子当上皇帝,父亲,皇帝

    说起中国王朝的宫廷历史,总是少不了“母以子贵”的情况,那便是指母亲因儿子的显贵而显贵;诸如皇子受皇帝喜爱,被立为太子,那么他生母的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成为后宫之主也是指日可待。那么历史上有没有“父以子贵”的情况呢,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什么样的精彩历史

  • 唐昭宗李晔后人改姓胡?胡适胡雪岩是其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朝,唐昭宗,李晔,胡适,胡雪岩

    姓氏和人名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都拥有的个人代号,其中“姓”是家族的徽记。在中华姓氏之林中,“胡”姓是一个显赫的姓族,而在徽州胡姓的家族中,徽州的胡姓有“真”、“假”之分。“真胡”

  • 关陇集团辉煌与衰落:主导政局数百年庞然大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关陇集团,八柱国

    汉唐,在我国历史之中自古有着难以逾越的地位,几乎成为中华帝国繁荣昌盛的代名词。而在秦汉、隋唐两座文化高峰之间,还有一个低谷,或者说丛林地带,是谓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漫长的数百年间,黑暗混乱,偶有靖平咸宁闪烁其间,加之北族南下牧马,更添丛林气质。而在这样的丛林之中,崛起了一个将要主导中华政局数百年的

  • 高薪养廉出清官 包青天包拯年薪千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高薪养廉,清官,包青天,包拯,包拯年薪

    话说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断案高手屈指可数,其中一位名气响亮的牛人,野史上断案强到神界凡间通吃,几个铡刀一摆,就把天下坏人都吓傻的断案高手!没错,说的就是包青天包拯!在民间,包拯为官清廉,不附权贵,官至开封府尹,授龙图阁直学士的荣誉,可以说是位极人臣。而且他公正严明,刚直不阿,敢于同皇亲权贵斗争。三口铡刀

  •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藩王之乱” 一次成功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藩王之乱,八王之乱,七国之乱,三藩之乱,削藩

    在中学历史课本上,把秦朝到清朝的两千多年历史称为“封建社会”。其实,这是不准确的。所谓“封建社会”,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实行“分封制”。可是从秦朝到清朝的这些更迭的朝代中,大部分朝代根本不是实行“分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