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仁宗朱高炽为何只当了10个月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为何只当了10个月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844 更新时间:2024/2/12 1:12:34

洪熙元年(1425)五月,明仁宗朱高炽驾崩,享年47岁,这位“仁宣之治”的缔造者,战战兢兢地做了20年的太子,好不容易才登上的皇位,却福薄命软,才当了10个月的皇帝,就追随老爹朱棣去了。

按理说,生老病死,本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奇怪的。可朱高炽之死,却成了一个历史的谜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的死亡太过于突然,去世前三天,他还在日理万机地处理朝政,说明身体无大碍,可短短三天之后就猝然"崩于钦安殿",只留下了"实无疾骤崩"的记载,实在太过于离奇。关于他的死因,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当然了,关于朱高炽的死因,虽然没有确切的结论,但说法倒是有两种,分别是纵欲过度论和谋杀论。这两种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没有确切证据,或许终将成为一个千古谜团。

纵欲过度论

关于朱高炽纵欲过度而亡的说法,依据主要来自于大臣李时勉的一封奏疏。洪熙元年(1425年),李时勉上疏,批评朱高炽三点有违英主之举:其一,整修宫殿,是穷奢极欲之表现;其二,更换侍女,是纵欲无度之表现;其三,几天不上朝,是懒政怠政之表现。

李时勉这封奏疏,言辞犀利,一下子就将朱高炽定性成了骄奢淫逸、好色成性、不务正业的昏君,纵使朱高炽脾气再好,也是暴跳如雷,还下令打了李时勉一顿板子,差点要了他的小命。

当然了,李时勉所说的这些事情,要说是错误的,也的确是,但要放在高度专制的封建帝身上,也算不上是什么大事,顶多就是生活作风问题,实在不足以当作昏君的证据。因此,这封奏应该说有点言过其实了。

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李时勉所说的应该也是事实,朱高炽的确纵欲过度了。其实这也很好理解,要了解,朱高炽在父亲朱棣的巨大阴影和弟弟朱高煦的虎视眈眈之下,如履薄冰地当了20年的太子,丝毫不敢有僭越之举,好不容易熬死了父亲,登上了皇位,翻身做了主人,稍微放纵一下,似乎也说得过去。

因此,如果朱高炽真是纵欲过度的话,是很容易将自己身体搞垮的,再加上他本身就是一个大胖子,身体也不是很好,猝死是很有可能的。

谋杀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普遍都认为,朱高炽是被儿子朱瞻基谋杀了,依据则主要来自于朱高炽驾崩前后朱瞻基的各种表现。

朱高炽登上皇位后,太子朱瞻基一直在南京,汉王朱高煦则在封地山东乐安,朱高炽病重后,他们都在密切关注着形势的发展,尤其是朱高煦,安排了很多眼线在朱高炽身边,准备一旦皇帝驾崩,就即刻行动,趁乱和侄子抢夺皇位。

按照惯例,一旦皇帝驾崩,朝廷必然会派出人马到各地报信,要求各地藩王和太子进京奔丧,而相较于朱瞻基,朱高煦有着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离京城的距离,我们前面就说过,朱高煦在山东乐安,离京城近,朱瞻基在南京,离京城远,在那个没有现代通讯工具、传递消息全靠人的年代,一旦皇帝驾崩,消息必然会先传到离京城近的乐安,也就是说,朱高煦将有足够的时间部署一切行动。

朱高煦的计划是这样的:一旦朱高炽的死讯传来,他就安排人马在朱瞻基进京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半道截杀,然后趁乱进京谋夺皇位。

可接下来所发生的事就匪夷所思了!

朱高炽驾崩的消息传来之后,朱高煦早早就在半道上埋伏了人马,就等朱瞻基过来了,可他左等右等,等的花都谢了,就是没等到朱瞻基经过,却等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朱瞻基已经在京城继位为帝了!

这令朱高煦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自己离京近,应该先得到消息的,可对方竟然能捷足先登,提早赶到京城,登基去了,难道能未卜先知不成?

朱瞻基当然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那他是如何能够提前得到消息,赶到京城的呢?只剩下一种可能:他虽然不能未卜先知,但他自己给自己创造了未来,换句话说,他谋杀了他的父亲!

其实,这也不是不可能的!要了解,最是无情帝王家,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什么父子之情、叔侄情分,统统都是空话,只有权力才是真的。

同时,按理说,一国之君这么重要的人物去世,应该是有详细的死因才对,可翻遍《明仁宗实录》《明史·仁宗纪》等史料,都找不到只言片语关于朱高炽的死因,这很有可能就是朱瞻基不想让弑父谋朝篡位这种大逆不道之事曝光于世所造成的结果。

结语

不管怎么说,纵欲而亡也好、被谋杀也罢,朱高炽终归还是死了,接着由英明神武的朱瞻基继位,大明王朝在他的统治之下,将继续延续“仁宣之治”的传奇。而关于朱高炽的确切死因,我们也很难推论出一个确切的答案,这或许将成为一个永远破解不开的千古谜团了。

标签: 朱高炽

更多文章

  • 战国后期燕国太子丹派人刺杀嬴政是为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太子丹

    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而丹却是个昏庸太子,为成全自己与秦国逃将樊於期几日的兄弟情义,逼迫荆轲刺杀秦王。可当荆轲以接近秦王为由,逼死樊将军时,“广结良友”的太子丹却没有再发声,最终还是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樊将军

  • 杨勇的太子之位为何会被废除?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杨勇

    纵观历史大局,隋朝二世而亡,其悲惨程度不亚于秦朝。隋炀帝杨广在即位之前,享尽天下美名,在即位后,却残暴百姓滥杀大臣,他究竟为何会做出如此翻天覆地的改变?杨广本是次子,又只是一个王爷,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哥哥杨勇才是未来的一国之君。那么后来,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为何却要废黜杨勇太子之位,改立杨广?

  • 清朝权臣摄政王多尔衮为何最终没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多尔衮

    中国历史长河中英豪无数,提到多尔衮这个名字,或许大家不会陌生。熟悉清朝的人大多知道多尔衮的存在,因为他的一生战功赫赫。提到“摄政王”这个词,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多尔衮。多尔衮作为清朝入关初期的摄政王,他的辅政为中国清朝的百年基业打下了坚实基础。顺治皇帝在多尔衮死后将他追封为

  • 东汉末袁氏家族的袁术与袁绍两兄弟为何走向对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袁术

    《三国志》中记载:“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於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初平三年(192年),袁术与袁绍两大诸侯走向对立,袁术向公孙瓒求援,公孙瓒令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同时联合陶谦,用来威逼袁绍,袁绍与曹操合击,大破袁术

  • 北宋“八贤王”的历史原型说的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八贤王

    《杨家将》中有个“八贤王”,凭手中一把先帝御赐的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在《三侠五义》《包公案》中,也经常出现“八贤王”,帮助包拯展昭解决一些朝廷上很难解决的问题。而除了包公戏杨家将之外

  • 辽朝的萧氏三姐妹分别嫁给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辽朝

    萧家有女初长成萧氏三姐妹的父亲是萧思温,历史上的他并非是三朝宰相,也没有《燕云台》里演的那样忧国忧民,却是一位非常幸运的人。他因为是述律太后的族侄,被辽太宗耶律德光选为驸马都尉,娶耶律吕不谷为妻。辽穆宗耶律璟一朝,他又沾老婆的光,被皇帝小舅子任命为南京留守。辽景宗耶律贤上位后,他因为女儿当了皇后,

  •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的真实原因 唐玄宗是不是被人陷害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玄宗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事件不是传言,但史料对其原因的解读却明显肤浅化,亦或者有欲盖弥彰的嫌疑。这件事发生在开元二十五年,事件的起因是,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兄弟三人不满武惠妃专宠,为了替各自的母亲出气,勾结在一起准备谋害武惠妃。他们的阴谋被武惠妃的女婿杨洄告发,唐玄宗

  • 楚怀王为何会被扣留在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楚怀王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楚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对于楚怀王来说,任用昭阳、靳尚、上官大夫、昭睢、庄蹻、唐昧、屈原、昭滑、陈轸、苏代、田忌、公孙衍等人,楚国一度人才济济,国势大盛。楚怀王和唐昧积极变法,恢复了楚悼王、吴起时期

  • 三国曹魏权臣晋公司马昭为何终身不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大概意思就是司马昭篡权自立的野心,大家都是非常清楚。为此,司马昭还派人弑杀了阻挡他的曹魏皇帝曹髦。就司马昭弑君来说,是三国时曹魏甘露五年五月(260年6月)发生于魏都洛阳的事件。当时,帝曹髦欲讨伐司马昭,却因王沈、王业的

  • 东汉末军阀混战中袁术为何最先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袁术

    袁术很挫吗?不!正是因为当时他太强了,所以才敢率先称帝。只不过枪打出头鸟,所以他被诸侯针对,群殴消灭了。提到四世三公的袁家,现在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袁绍,可袁绍只是司空袁逢的庶子,后来还被过继给别人,袁术才是嫡子,这个地位区别还是很大的。所以在乱世中有很多袁家的门生故吏聚拢在袁术身边,为其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