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林甫都做了什么,使其可以深得唐玄宗的喜爱,直至位极人臣

李林甫都做了什么,使其可以深得唐玄宗的喜爱,直至位极人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915 更新时间:2024/1/18 6:32:32

《资治通鉴》中曾有这样一段话用来评价李林甫的一生,"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有右,乃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倍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这样一个人,为何能做到位极人臣

,稳坐相位十多年呢?

在我看来有两点,第一点是当时皇帝足够信任他,想让他胜任宰相位置。第二点是李林甫自身原因,他的权谋和手段极其高明,所以他能稳坐相位十余年。接下来让我一一说明。

唐玄宗李隆基的画像

皇帝的"信任"以及纵容——李林甫位极人臣的原因

司马光曾说:"唐玄宗晚年,自持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与李林甫。"在封建社会中,皇权至上,皇帝主宰一切,他的个人素质、性格喜好,决定着当时社会政治的好坏。明君爱直臣,昏主宠奸佞,腐败政治是滋生奸佞的土壤。

李林甫能位极人臣其实离不开皇帝的信任和纵容。就根本上而言,李林甫个人的求官保位的利益和唐玄宗本身利益上并没有冲突。对于唐玄宗来说,他一直认为李林甫是效忠于他,为他办事的。

玄宗李隆基影视剧形象

有一次,唐玄宗在洛阳举行盛大宴会,命令周围三百里内的刺史、县令都带领歌舞队前来参加,准备办一场比赛。当时的河南郡守为了讨皇上开心,竟然带了几百名乐工来,他们身穿锦绣的衣服,在车上唱歌跳舞,花费了大量的钱财。

朝臣们对此颇有微词,纷纷劝道:"如此劳民伤财之事,属实不该多做。"正当唐玄宗郁闷之时,只有李林甫对皇上说,"天子为国操劳,尽心尽力,现在闲暇时刻休憩一下是人之常情。"唐玄宗听着很顺耳,因此更为放肆的玩乐起来。

剧照李林甫

在唐玄宗看来,当时朝中只有李林甫善解人意,知晓自己想要什么,堪为知己。再加上唐玄宗晚年时期贪图享乐,想用血缘关系来巩固自己的政权,主观上想多任用一些唐室弟子,而李林甫又恰好符合标准。

因此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唐玄宗都喜欢和李林甫商议,听听他的意见,也就越发的信任和重用李林甫了。总而言之,唐玄宗的昏暗政治是李林浦能位极人臣的直接原因。

当然除了这个直接原因之外,还有李林甫自身的根本原因。他有自己一套极为高明的手段和权术,他的高明手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耳目、曲意奉承;二是阻断言路、排除异己;这些做法让他能位极人臣,稳坐相位。

剧照李林甫

高明手段——李林甫能稳坐相位的根本原因

李林浦自身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圣意的人。他懂得如何去讨上司喜欢,而且他能和上司身边的人搞好关系,增加自己的价值。

曾有一次,李林甫担任吏部侍郎,负责官员考核升降。唐玄宗的大哥宁王暗自找他,给了他十个名单,想让他帮忙优先考虑这些人的升迁。李林甫同意了。但他对宁王说:"愿拙一人以乐公。"

到了发榜之日,这九人的名字赫然在榜单之上。唯独有一人,被李林甫当众宣布他四处请托、作风不正,因而被除名。这样一来,李林甫既满足了宁王的需要,又赢得了舆论的好评。

剧照李林甫

也正是他这样高超的手段,使他渐渐地能拉拢群臣,慢慢地一步步走向权力的顶峰。在如何赢得皇帝的信任这个问题上,李林甫先是买通了宫女宦官和后妃,让他们做自己的耳目,然后"顺应"皇帝心意处理事情。这样一来,他自然与别的官员不一样,他不升官谁升官呢?

有一次,李林甫从宫女口中得知,唐玄宗很欣赏自己在政绩上的建树,在意虚名。于是李林甫就建议皇帝修改自己的称号,最终改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征道孝德皇帝"。这件事让皇帝极为高兴。李林甫这种善于察言观色、懂得钻营的做法让他一路亨达,直至顶峰。

剧照李林甫

在李林甫登上相位之后,他就要思考自己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不落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杜绝言路,巧言令色,让皇帝察觉不到自己的险恶用心。

在唐代,是有专门弹劾和检举百官的权力的御史台。李林甫为了防止别人对他的弹劾,就对上交的奏折进行严密监控。此外,当时的御史台官员也是他一手提拔上去的。在最初发现弹劾时,他就让这些人制止,从源头上阻止上报。

剧照李林甫

天宝8年,咸宁太守赵奉璋不满李林甫的擅权专政,就直接上交了一份奏折,上面写了李林甫的20多条罪状。然而这份奏折始终没能呈到唐玄宗的手上,反而让李林甫知晓了。于是李林甫就对他强力打压,最终赵奉璋被乱棍打死。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当时李林浦手中的权力之大,耳目之多。李林甫实行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这条路线,会使朝堂之上都是支持他或者不敢反对他的人。这样一来,他守住自己的位置还是轻而易举的。此外,在他感觉有人威胁到他的权利和地位时,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除去他。

张九龄雕塑

公元734年,李林甫当上了宰相,同期还有张九龄同任宰相。为了达到独揽大权的目的,李林甫采用了"两面派"的做法,表面友善暗地中伤。

公元736年,唐玄宗想要赐镇守边疆的牛仙客尚书一职,张九龄不同意,本与李林甫商议好在唐玄宗面前共同劝谏。可到了进谏时,李林甫默不作声。退朝后,却对唐玄宗说:"陛下乃天子,陛下出一言,谁敢不听,陛下要重用一人,有何不可?"这时唐玄宗就认为李林甫能纳贤,便渐渐疏远了张九龄。

剧照李林甫

从这件事上能看出,李林甫本身是个嫉妒贤能的人,虽说他打击异己的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维护了自身的权利。但对于当时的朝政来说却不是一件好事。

李林甫当权的19年里,虽说没有发生什么大祸乱,但这并不能证明是他起了作用。相反,他的恶行反而助长了唐玄宗的欲望,加速了政治的腐败,在他死去没多久便爆发了安史之乱。

剧照李林甫

纵观李林甫的一生,他的升官离不开皇帝的信任,但更为重要的是他自身极为高明的手段和权术,对人性的把握。其实自古以来,像李林甫这样"口蜜腹剑"的人并不在少数,而是否还会有人重蹈唐玄宗的覆辙,要看这些领导者能否能以史为鉴,吸取教训了。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晋朝斗富的事儿,比现代人还厉害,蜡烛当柴烧花椒面儿刷房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晋朝奢侈之风盛行众所周知,但具体有多疯狂,有两个不得不提的人物,王恺和石崇。这两人到底多富有能在,晋朝的贵族均奢侈的大环境下仍然能排得上名号?王恺是皇亲国戚,是晋武帝的舅舅属于外戚,在朝中任将军一职,还握有兵权,是位高权重的典型。如此高位理应财富也在一人之下外人之上。但事与愿违,王恺在与石崇斗富的过

  • 契苾何力九岁为可汗,东突厥灭亡后降唐,面对薛延陀劝降割耳明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契苾何力是怎样的一个人?其实,契苾何力是最能说明唐朝如何强大,唐人的心胸如何宽广,以及唐朝因何而强大的一个人。铁勒唐将既然说契苾何力是怎样的人,肯定就得说说他的出身。契苾何力是铁勒人,但光这样说可能还不知道铁勒是什么人,所以还要简单介绍两句铁勒是什么民族。目前一般的观点认为,铁勒是历史上中国北方除了

  • 隋朝只有不到40年历史,为什么能够跻身中国古代八大历史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隋朝的统治,虽然只有三十八年的时间,但是它结束了自西晋统一后的两百七十多年的四分五裂局面,又一次实现了中国的一次大统一。历史上能实现整体统一的,一共就这么个个朝代,所以能被选入也是无可厚非。先不看隋朝开国皇帝,拥有多么强大的军队和多么骁勇善战的战绩,就单单说说看看这个隋文帝的政绩是如何的。隋文帝杨坚

  • 导致朝廷数百官员惨遭杀戮的甘露之变,宦官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段被宦官支配的时期,那个时期的中国处于非常动荡的局势中,因为宦官当道而造成的惨剧数不胜数。比如秦朝时,赵高逼死扶苏,拥胡亥继位,却间接导致了秦的灭亡;汉朝时,汉恒帝为了改变外戚梁冀专权的现状,与单超、唐衡等五位宦官联合起来谋杀梁冀,造成了"五候"把持朝政的局面,使汉朝经历了一段黑暗的

  • 皇帝身边携带备份诏书故敢于将传位诏书置于“正大光明”匾后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正大光明”匾系顺治皇帝所书,悬挂于内廷正殿——乾清宫内。“正大光明”四个字原系顺治皇帝所书,康熙朝摹勒上石,原迹藏于故宫御书处,乾清宫悬挂的是乾隆摹拓的,后来嘉庆朝失火,匾额被烧毁,嘉庆皇帝命人重新摹拓。现今所看到的“正大光明”匾额就是嘉庆朝留下来的。“正大光明”四个字出自宋代大家朱熹的《朱文公文

  • 杨国忠所作所为诱发安史之乱,激起军队不满,最终导致马嵬兵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杨家不灭、大唐必亡。马嵬驿兵变,军人们的目标很明确:灭掉杨家全族,身为核心人物的杨贵妃自然难逃一死。为啥这么讲?绝大部分军事行动,背后都由政治动机驱动;马嵬驿兵变的发生,禁军只是执行者,而主导者则是那股试图改变李隆基逃跑路线的势力,其核心就是太子李亨。对于他而言,这是一场至关重要的危机处理:杀掉杨家

  • 曹家虽看似光鲜但有很多亏空,清世宗抄家时发现大量当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雍正五年(1727年)曹雪芹家族被清世宗下旨抄家,就这样曾经在康熙时期显赫一时的江南曹家就被抄家了,清世宗本以为曹家是家大业大,但是查抄完曹家的家产之后,清世宗才发现曹家的家产连填补曹家造成的国库亏空都不够,而曹家之所以欠了国库这么多亏空,却与他老爹清圣祖有着很大关系。曹家不过是拿着皇家的银子往皇帝

  • 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既是中世纪自身发展之果也是促进其发展之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客观地说——中世纪既是文艺复兴和大航海结束的,又不是它俩结束的。说是它俩结束的,因为这两件事,被后来的史学家们,作为中世纪于1500年结束的标志性事件;说不是它俩结束的,因为它们亦是中世纪发展之“果”,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但不是主因和唯有之因。需要说的是,以往人们对中世纪的理解,基本是负面

  • 左宗棠为收复新疆集结七万人,但实际作战者只有三万左右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众所周知,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屈辱岁月,然而就是这段屈辱岁月中也曾出现过一抹亮色:同治四年(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侵略军在英、俄两大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入侵新疆。当时已70岁高龄的老将左宗棠毅然抬棺出征,从而成功保住了我国六分之一的国土。左宗棠的功绩与才能甚至在国际上

  • 故事:清华园火车站何以成为重要一站?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共中央机关开始筹备从西柏坡迁往北平的事宜,决定由周恩来主管迁移工作。其实早在北平正式解放前,1月19日,中央办公厅就曾派中央直属机关供给部副部长范离和工作人员刘达等前往北平,为中共中央选择驻地。2月5日,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一行从西柏坡出发到达北平,开展中央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