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升是如何帮助朱元璋赢得天下的?

朱升是如何帮助朱元璋赢得天下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564 更新时间:2023/12/23 22:12:21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朱元璋写了这样一对御联来称赞他。这个人就是明朝开国元勋朱升,他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对于朱元璋建立明朝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01

助明开国

说起帮助朱元璋夺得天下的开国元老,很多人都会想到刘伯温。毕竟,刘伯温可是与大名鼎鼎的诸葛亮齐名的,有句话说的就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但是其实,在遇到刘伯温之前,朱元璋就已经得到过一位高明谋士的指点了,这个人就是朱升。

至正十八年,也就是1358年的时候。29岁的朱元璋率军攻打婺源,无奈久攻不下,于是,在大将邓愈的推荐下,他亲自去拜访了朱升。

此时,朱升已经快60岁了,距他罢官后隐居讲学已经有5年之久了。本来,他不想再参与到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然而,或许是被朱元璋的求贤若渴感动了,或者是不忍黎民百姓继续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亦或是突然感受到了自己壮志未酬的不甘心,他最终还是加入了朱元璋集团,共谋大业。

一开始的时候,朱升就给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后来,这九个字被本朝太祖改成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并且,他还曾经说过,自己最佩服的谋臣就是朱升。

“高筑墙”指的是对基地要做好巩固,加强军事防御建设,不能让敌人轻易地攻下自己的根据地。

“广积粮”听字面意思是多积攒粮食,其实指的是要发展经济,从而使自己有足够的钱粮做经济支撑。

“缓称王”指的是不要过早地自称为王,毕竟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并不是谁先称王谁就可以成为皇帝,更多的时候是过早地暴露了自己,陷自己于危险之地。

陈胜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在时局尚未明朗的时候,十分高调地发动了农民起义,自立为王,因此成为了大秦的“眼中钉,肉中刺”,遭到了秦朝军队的全力对抗,最终起义失败。

而朱元璋则以朱升的九字方针为基本策略,顺利地夺取了天下,成功建立了大明王朝。

02

辞官归隐

1368年,朱元璋登基之后,将朱升晋升为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知制诰衔。朱升就此成为了皇帝顾问,凡军政机密之事他都会参与议论。

别的暂且不论,就先说说翰林学士这个官职吧!翰林学士是一个地位很高的官职,明清时期甚至有“不由翰林出身不拜相”的传统。比如说唐代的张九龄,在被任命为宰相之前就当过翰林学士。

并且,由于此时朱升已经快70岁了,年纪很大,朱元璋还给了他可以不用上朝的特权。

此时,朱升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他所就职的大明集团不仅成功上市,而且老板还给了他高管的职位,以及可以不用上下班打卡的特权,可以说是人人艳羡了。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却选择裸辞。

朱元璋登基仅一年之后,朱升就以自己年纪大了和“祭扫祖茔”为由辞官隐退。

很多人可能会为朱升感到可惜,如果他不辞官的话,说不定就可以当上宰相了。然而,这只是我们普罗大众的想法,朱升早就读懂了朱元璋内心的刻薄和猜忌,在他身边难保不会有杀身之祸。

事实上也是如此,后来,朱元璋利用“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制度,明朝此后再无宰相,而之前当过宰相的李善长、胡惟庸等,也都没有善终,基本都是惨遭灭门。

朱升能够明智地选择自保,在于他一生中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考不休、笔耕不辍,让他得以洞明世事、看透人心。

03

出山之前

1299年,朱升出生于安徽省休宁县一户半教半农的人家,因为是在太阳东升之际出生的,父亲给他取名朱升,应该是希望他的人生也可以像太阳一样高高升起吧!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句,相比朱升的名字,朱元璋出生后取的名字也太随便了,叫做朱重八,据说是因为父母年纪相加是88岁,还是后来参加起义后才改为朱元璋的。

由此可见,朱升的父母对这个孩子是十分重视的。因此,父母的悉心培养,对于孩子将来成材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8岁到19岁的时候,朱升都在刻苦读书,19岁的时候他就考上了秀才,21岁的时候考上了乡贡进士,25岁的时候授池州路学正,但是他拖到了52岁才去赴任,之前的时间基本上都用来写书去了。这段时间,他编纂的书籍有《墨庄率意录》《星卦提纲》《刑统赋解》等。

可能有人要说,读书读得多的人也不少啊,为什么只有朱升能够高瞻远瞩呢?其实,读书除了看数量,还要看质量。有的人貌似读了很多书,但是只是为了在朋友圈打卡炫耀,遇到不懂的就糊弄过去,这样又怎么能吸收到书中有用的知识呢?

如果想要将书中的知识活学活用,就要高质量地读书,多多思考书中的内容,千万不能“好读书而不求甚解”。

朱升就是“好读书”而且还要“求甚解”的人,他读书的时候会做很多的批注,这才有了他后来的著作《易书诗》《周家仪礼》《礼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考经》《小学》旁注、书传辑正、书传补正、老子孙子旁注等。

此外,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这样,我们才能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而朱升正是这样的一个榜样。

为了写《墨庄率意录》,他不辞辛苦地各处采访民间的好人好事以及千古传说,放到现在妥妥一枚专业记者;他时常观察星象的变化,结合自己研究的占卜之术,才有了《星卦提纲》一书;而正是由于有着为亲朋好友看风水的经验,才有了他的《龙穴阴阳之诀》一书。

朱升如此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他是什么时候知道朱元璋猜忌刻薄的性格的呢?也许是在朱元璋登基之后,也许是在看到朱元璋第一眼的时候吧。

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天下已经平定,而他,也可以功成身退了。

当下,很流行知识付费,如果朱升活在当代,能够将自己的学识感想整理成一门课程,相信一定会被大家抢购一空,说不定粉丝们还会拼命转发朋友圈呢!毕竟,他是一个如此睿智之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傕、郭汜攻陷长安后,是如何处置董卓尸骸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活阎罗”董卓带给了人间地狱酷刑与兵燹之祸。董卓最终被王允与吕布合力铲除。据《三国志》与《后汉书》等史籍的记载,董卓死后被老百姓点了天灯,而被董卓迫害的袁氏门生故吏又将其挫骨扬灰。李傕、郭汜攻陷长安后将董卓剩余的骨骸收敛下葬(笔者按:如果《后汉书》记载属实,则董卓骸骨几乎无存,董卓墓葬或为

  • 北魏的冯太后把控朝政,为何却很少有人诟病她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历史上,是男权当道的社会,男子可以主导一切,女子的地位很低。即便是如此,也出现了很多出命的女子。比如武则天,比如吕雉,他们掌握大权,以女子的身份治理天下,一点都不比男子差。古代的权利争斗一般都是很残忍的,而对于那些想登到顶层的女人来说,更是很难,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都是踩着无数的骸骨而上位的。

  • 三国时期的巅峰之战是什么 赤壁之战还是官渡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哪个才是三国时期的巅峰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毫无疑问,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两场决定性战役,前者,曹操打败袁绍,后者,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如果要从这两场战役中,选出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那一定是官渡之战,理由有三。第一,曹

  • 赤壁之战后,大都督周瑜为何突然生病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鼎立,如果说三个国家中哪个是最弱的,那一定非吴国莫属了,魏国不说了,占据了祖国半壁江山,人多地广;刘备也是占领益州整个大西南,而且跨距荆襄,且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七出祁山,与魏国争天下,实力一定非凡;而吴国在印象中却只是蜷缩在江东一块,怎么也拓展不开,当然,这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 曹魏为何不与蜀国轻易交锋?只因为田豫、牵招两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三国时代,刘备自微末中的崛起无疑让人津津乐道。纵观当时风云,曹操起兵最早,又奉天子以令不臣,可谓是占尽天时。而孙氏三代雄踞江东六郡,又有长江天堑为险,是为地利。反观刘备,他起兵最晚,又是布衣出身,只能通过仁政爱民的名声吸引各方人才来投效。刘备此举,实则占据了人和。除此之外,刘备拉拢人心的手段,也

  • 跟随李世民四处征战的李道玄,为何年仅十九岁就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接受隋恭帝的禅位,在长安太极殿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正式称帝后,李渊为了稳固李唐统治,分封宗族男丁魏王,其中他堂兄的儿子李道玄被封为淮阳王。公元604年,李道玄出身,这一年杨广登基。李道玄的爷爷是隋朝夏州总管李绘,李渊是他的堂叔。他的性格谨慎笃厚,举止文雅,从小就跟着堂哥李世

  • 故宫里面的水缸为什么很少结冰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故宫作为我国一个非常具有历史和地标意义的建筑,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前往参观,而在故宫中又放置着很多的大水缸,其实在古代的宫殿里,放置水缸的作用,很多人应该都是知道的,那就是救火,因为宫殿的结构都是木质,如果起火的话很容易一起烧起来,所以放水缸就是为了方便救火,但是为什么故宫里面那么多的水缸,却从来都没

  • 《孙子兵法》真的是孙武编写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提到《孙子兵法》相信很多人都对它不陌生,可是你知道它的来历么,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其中它所包含的智慧至今适用。相传《孙子兵法》为春秋时期吴叫孙武所写,但从那至今,孙子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吴国的将军孙武的争论,就像人类历史的战争,从来没有消停过在战国时期,商君书、韩非子等书中提到的吴孙支书,指的就是孙子兵

  • 为何宋军宁愿挨饿也不愿意吃小米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这则记载显然比较极端,但也并非没有根据。先来说说两个疑问,一是绍兴末年为何宋军只剩下了南方人,北方南迁之人哪里去了?二是明明小米可以吃,南方的士兵们为何宁愿饿死也不吃?我们知道,南宋刚开始时的主要将领,如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刘锜等,都是北方人,“中兴诸将皆北人”,而他们的手下兵马,也多是北方

  • 战国后期赵国为何再没有怼过秦国 赵国是因为长平之战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后期,赵国为什么没怼过秦国,是因为长平之战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大家都知道,在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只有赵国,在长平一战后,大家又都明白,赵国再无实力与秦国抗衡了,秦国一家独大势所难免。距离统一只差时间问题了。那么为什么赵国没怼过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