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装党卫军大将——保罗·豪塞尔的生平事迹简介(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

武装党卫军大将——保罗·豪塞尔的生平事迹简介(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849 更新时间:2024/2/12 18:12:41

党卫队全国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大将--保罗·豪塞尔 SS-Oberstgruppenführer und Generaloberst der

Waffen-SS Paul Hausser (1880-1972)保罗·豪塞尔于1880年10月7日出生于哈弗尔河畔勃兰登堡(Brandenburg an

der Havel)的一个正统普鲁士军人家庭。

保罗·豪塞尔于1880年10月7日出生于哈弗尔河畔勃兰登堡(Brandenburg an der

Havel)的一个正统普鲁士军人家庭。父亲库尔特·豪塞尔当时是陆军少尉,最后官至帝国陆军少校。豪塞尔幼年时在家乡读完了四年制公立小学(volksschule)九年制实科中学(realgymnasium)。之后他于1892年进入了普鲁士的军官学校,在柏林的利歇尔费尔德(Lichterfelde)最高军校直属下的柯斯林(Koslin)军校学习直至1899年3月毕业。毕业后他被任命以少尉军衔,被编入西普鲁士第155步兵团服役。在此期间他先后担任营级和团级的参谋军官。1907年至1909年间,他又在波森(Posen)的战争学院里进行培训。之后他又在帝国海军接受了三年的飞行观测员培训。1912年,豪塞尔被晋升为陆军中尉,进入德军总参谋部担任绘图参谋。1913年10月1日,他被晋升为陆军上尉。第二年的3月,他被任命为第6集团军第109步兵师的作战参谋,同时晋升为陆军少校。

大战爆发后,豪塞尔担任了第1预备军的作战参谋,第38"奇伯爵陆军元帅"团团长和总参谋部参谋官。在战争中他获得过一级和二级铁十字勋章,霍亨索伦普鲁士家族配剑荣誉勋章,巴伐利亚配剑四级军事服役章,一级佩剑萨克森尔伯希特骑士十字勋章等多枚奖章。战争结束后,他被转到东部的边防军(Grenzschutz),在格洛高(Glogau)总参谋部里任职。1920年到1922年间,豪塞尔又担任了国防军第5旅的参谋长。从1922年到1923年他担任了第2军直属部队(Wehrkreiskommando)的参谋长。期间他于1922年11月15日被晋升为陆军中校。1923年1月,他被任命为国防军第4步兵团第3营营长。到1925年4月,他又重担任第2军直属部队的总参谋长,直到1927年1月。此时他又被任命为第10步兵团团长,并于同年11月1日被晋升为陆军上校。1930年12月,他成为第4步兵司令(Infanteriefuhrer

IV),并于第二年的2月1日晋升为陆军少将。1932年1月31日,他因政治原因以名誉陆军中将从军队中退役。

豪塞尔参与1939年波兰战役,他职务是研究德军与武装党卫军协同作战的观察员,1939年10月纳粹党SS-VT部队开始组成,并新组织一摩托化步兵师给豪塞尔统领,不久此师改名为武装党卫军第2装甲师,取名"帝国"师,于1940年法国战役中参战并加入巴巴罗萨作战,于1941年时,豪塞尔获得骑士铁十字勋章,1943年时再获得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驻防诺曼底时又获得橡叶骑士带宝剑铁十字勋章。在苏联作战时,他负伤多处且瞎一只眼;康复后1943年6月他带领新组建的武装党卫军第2装甲军团,在"第三次卡尔可夫战役"时,德军濒临崩溃,他毅然违抗希特勒再三清楚"不准撤退"命令,撤出德军免被红军包围消灭。于1943年3月他又夺回哈尔科夫;紧接着库尔斯克战役这场坦克会战,他率领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军,底辖:武装党卫军第3坦克师、武装党卫军第2坦克师参战;该役结束后,一改编组后的新军团交接给他:武装党卫军第1师、第2、第3、第9师、第10共五个装甲师,由他率领驰赴急援诺曼地登陆后的初步战事,

当德军第7军团司令弗雷德里希·多尔曼病逝,便改豪塞尔统领,经过法莱兹包围战后,豪塞尔放下他的大军去养伤──因为他再度重伤,被子弹射过口颊;豪塞尔于1944年8月又升官为武装党卫军最高集团领袖,之后带伤复出指挥德国G集团军司令员任期自1945年1月28日至4月3日,之后到德国5月初投降时他担任阿尔贝特·凯塞林元帅司令部军事参谋长。

豪塞尔于1933年2月参加了右翼组织"钢盔党",担任柏林-勃兰登堡州领袖。之后他又于1934年3月加入了冲锋队预备队,职位为旗队长。很快他又成为了冲锋队第25预备旅领袖。在此期间,他遇见了一位叫保罗·沙尔费的老战友。在此人的介绍下,他认识了党卫队的领袖希姆莱。希姆莱希望他能够加盟党卫队来指正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的军事训练中的问题。豪塞尔随即离开了冲锋队,于1934年11月15日加入党卫队(党卫队编号239795)

并被授予了党卫队旗队长的衔位。他随即被任命为党卫军布伦瑞克军校校长,并着手建立起了一套系统化的训练体制。期间他还兼任了党卫军布伦瑞克和巴特特尔茨军校的督察。1936年5月22日,这两个军校合并为一所党卫军总军校(SS

Junkerschulen),豪塞尔继续担任督察。同年1月31日到10月1日,他还担任党卫军最高指挥总局(SS

Hauptamt)第1处处长。1936年10月1日,他又开始担任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督察直到1940年6月1日。期间,他指挥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归属于"肯普夫"装甲师参加了波兰战役。该装甲师于1939年7月25日成立,包含了一个陆军装甲团,党卫队"德意志"团,党卫队炮兵团,党卫队直属通信分队,党卫队直属侦察分队以及陆军的第511反坦克分队和第505机械化营。参加完波兰战役后,该部队于1939年10月9日被撤消。豪塞尔又受命负责以"日耳曼尼亚"旗队,"德意志"旗队和"元首"旗队作为基础组建起了党卫队特别机动师。该师于同年10月19日正式成形。

1940年4月1日,豪塞尔被正式授予了武装党卫军中将(SS地区总指挥/集团领袖)军衔,并指挥党卫队特别机动师参加了入侵法国的战役。1940年12月1日,在党卫队全国领袖的命令下,党卫队特别机动师改名为党卫队"德意志"师。但是到了1941年1月28日,为了避免与"德意志"团混淆,该师又更名为党卫军"帝国"师(SS

Division

"Reich")。而后"帝国"师参加了入侵苏联的战役。1941年8月8日,豪塞尔因指挥"帝国"师作战有功而被授予骑士铁十字勋章,并于10月1日被晋升为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10月14日,豪塞尔在格斯克(Gjatsk)附近作战中被一发坦克炮弹炸伤,他失去了右眼和半个下巴。

之后他不得不在医院修养直到第二年的5月。"帝国"师则由"德意志团"团长威廉·比特里希(Wihelm Bittrich)接管。

豪塞尔奉命去组建新的党卫军装甲军。1942年7月9日,这个党卫军第一只军级部队宣告成立,并随后于1943年4月28日正式命名为党卫军第1装甲军。同年6月1日,由于原先的党卫军警卫旗队师扩编为军,豪塞尔麾下的党卫军装甲军又更名为党卫军第2装甲军,将原先的编号让给了党卫军警卫旗队。在这一期间,豪塞尔还被陆军一级上将赫尔曼·霍特(Hermann

Hoth)推荐授予其橡叶饰骑士铁十字勋章,以表彰他在6月和7月的库尔斯克会战中的卓越指挥。霍特在申请报告中提到"豪塞尔经身临部队第一线视察,虽然之前他曾因此受过重伤。无论形势有多么严峻,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奔波于部队之间,将他的果断,勇敢和诙谐幽默感带给他的官兵们。他在对作战计划的部署上有真高深的远见,并且能坚决果断地执行命令。"7月28日,豪塞尔正式被授予了橡叶饰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4年6月28日,保罗·豪塞尔奉命接替自杀的弗里德里希·多尔曼上将成为第7集团军总司令。原本豪塞尔在7月10日应该要被派去担任武装党卫军总司令,但是随着诺曼底战役的形势恶化,该任命被取消了。8月6日,由于前西线B集团军群总司令冯·克鲁格元帅自杀身亡,保罗·豪塞尔临时接管这一职务直到新任的瓦尔特·莫德尔元帅赶到。8月20日,豪塞尔在激战正酣的"法莱斯口袋"战役中被弹片炸伤了脸部,当时他正指挥部队试图从在盟军的包围圈上打开缺口。他的职务移交给了约瑟夫·迪特里希。1944年8月1日,保罗·豪塞尔被晋升为武装党卫军一级上将

(SS全国总指挥/

最高集团领袖),而25天后,他又被希特勒亲自授予了双剑饰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这是为了表彰他指挥第7集团军在阿弗朗什附近的作战以及努力解救法莱斯包围圈中的德军部队的功绩。

1945年1月23日,豪塞尔被任命为上莱因河集团军群总司令。5天后,上莱因河集团军群改称G集团军群他又成为了G集团军群司令(注:G集团军群其实是西线德军的影子部队,其所辖部队主要由原驻扎在南部法国的德军二线甚至三线部队组成,所以战斗力较弱)。该集团军群由第1和第19集团军组成。但是4月3日,豪塞尔因为和希特勒发生了激烈争吵而被解除职务。随后,他担任西南方司令部(司令为凯塞林)总参谋长直到战争结束。

德国战败投降后,豪塞尔在奥地利被美军逮捕。随后他在纽伦堡审判作为证人出庭做证。被释放后,豪塞尔一直居住于路德威希堡。战后,他积极活跃于"党卫军老兵互助会"(H.I.A.G)上,为前武装党卫军人员争取福利。他还撰写了两本书,在书中极力主武装党卫军是后来北约军队的参照。他在老兵中也深受尊敬,被其他老兵们尊称为"长官"(der

Seinior)。保罗·豪塞尔于1972年12月21日在路德威希堡去世。死后,他被赋予了非常隆重的葬礼,数千名前党卫军成员出席了豪塞尔的葬礼,遗体被埋葬在慕尼黑的瓦尔德弗里德霍夫公墓。

保罗·豪塞尔身材高大,具有典型的旧普鲁士军官的特征:举止端庄而且赋有礼节,受过良好的正统教育,性格古板。由于他善于讽刺别人,因此在国防军内树敌颇多。但是他却对军队体制了如指掌,这是其他的党卫军领导人所没有的。他具有一个优秀的参谋军官所应具备的素质,另外在实战上他也拥有出色的战略眼光。因此他被那些年轻的党卫军军人们极力推崇。如同其他一些党卫军高级军官一样,他也被部下尊称为"老爹"(Papa)。但是不同于其他人的是,他是真正的武装党卫军之父。他将正规军事传授给了当时还类似于警察部队的党卫队机动大队,并将其发展成为师。同时他还对党卫队的军事化训练进行了合理性的改革。但是,他当时的督察职务权力还是受到了限制。因为他属于党卫军最高指挥总局的下属机构,只负责管理党卫军的军事训练,而无法影响其政治教育。在战争爆发之前,他还和约瑟夫·迪特里希发生了激烈冲突。当时迪特里希拒绝承认豪塞尔的党卫队督察权力,极力阻止他插手警卫旗队的事务。1938年5月,迪特里希又拒绝豪塞尔正在组建中的"元首"团提供军官。豪塞尔则以辞职相要挟。之后他们还是达成了和解。豪塞尔将传统的军事观念带入党卫军也惹怒了希姆莱。希特勒采取了折中的政策,因为他还是崇敬豪塞尔的军事领导素质。

在战后,豪塞尔一直告诉其他人,大多数投身纳粹党的陆军军官士兵都是出于仇恨苛刻的"凡尔塞和约",拥护纳粹党的良好福利政策以及其反对共产主义的政治纲领。他承认自己当时也是出于此观念,因为他是一个狂热的爱国主义者。德军"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认为豪塞尔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官。凯塞林空军元帅也对曾担任过自己参谋长的豪塞尔赞赏有加。在1943年中期,豪塞尔向希姆莱建议从国防军中调用一批有经验的参谋军官到党卫军中来补充其损失严重的骨干力量。希姆莱对此强烈反对,但是最终这项建议还是得到了许可。豪塞尔在战斗中负重伤后所表现出来坚强的体质和精神也给人以深刻印象。他早在1912年

11月9日与伊丽莎白·杰拉德(Elisabeth Gerard)结婚,婚后生有一个女儿。

更多文章

  • 苏联卫国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方面军战役之一:切尔诺维策战役的过程及结果(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苏联,德国

    是苏联卫国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方面军战役之一。在此次战役中,象同时进行的乌曼-博托沙尼战役一样,在战争中首次将3个坦克集团军同时集中使用于方面军主要突击方向。尽管天气条件复杂,空军第2集团军航空兵仍对方面军的进攻军队进行了不间断的支援,每天出动约400架次,其中15%给坦克兵团运送弹药和油料。苏军战功卓

  • 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什么时候爆发的?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的起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苏联,德国

    是苏联卫国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方面军战役之一。在此次战役中,象同时进行的乌曼-博托沙尼战役一样,在战争中首次将3个坦克集团军同时集中使用于方面军主要突击方向。尽管天气条件复杂,空军第2集团军航空兵仍对方面军的进攻军队进行了不间断的支援,每天出动约400架次,其中15%给坦克兵团运送弹药和油料。苏军战功卓

  • 公认的近卫坦克兵第一人: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卡图科夫的生平事迹简介(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卡图科夫,苏联,军事首长,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

    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卡图科夫 Михаил Ефимович Катуков(1900.9.17~1976.6.8),生于大乌瓦罗沃镇(今属莫斯科州奥焦雷区),苏联军事首长,装甲坦克兵元帅(1959),两次苏联英雄(1944.9.23,1945.4.6)。 公认的战时近卫坦克兵第一人,有些人对他的

  • 果阿战争:印度迷之自信的来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果阿战争,印度,葡萄牙

    如果问这个世界上最自信的国家是哪个?你肯定会回答:韩国。但如果再问有着“迷之自信”的国家是哪个?答案就是印度。不论是政治制度、宗教信仰还是军事力量,印度都认为自己的是最好的,但客观地说印度自古以来没有哪个时期是特别出类拔萃的呀。回顾过往,历史上印度最强大的时期应该是孔雀王朝,但那也只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 果阿战争爆发原因以及果阿战争的影响与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果阿战争,果阿战争爆发原因

    果阿战役,是印度军队收复果阿地区的一次主动出击。那么这场战役简介是什么呢?现如今的果阿果阿、达曼、第乌岛处于印度的西海岸,面积为3983平方公里,人口为65万人,是印度良好的海港。但是在1560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以后,这三块区域就一直在葡萄牙殖民者手中。即使后来英国人统治了印度,也没有动摇葡萄牙对

  • 皇帝南巡就等于下凡历险,乾坤皇帝还要七下江南的原因是什么?(乾隆帝南巡)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乾坤帝南巡,清朝,乾隆帝南巡

    乾隆曾六下江南,并非七次。当然,如果他喜欢的话,是可以七下甚至八下江南的。然而,其下江南的动机,与其皇祖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有着莫大的关系。为什么呢,因为后者是其最崇敬而极力模仿的对象。由是,正如乾隆在位时间明明要超过六十年,却在乾隆六十年退位一样,即不敢也不可超越康熙皇帝也。无他,敬祖也。事实上,乾

  • 同样都是六次南巡,百姓为何欢迎康熙,而将乾隆视为瘟神呢?(乾隆帝南巡)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乾隆帝南巡,清朝

    清代十二个皇帝中,只有康熙和乾隆两人有南巡的记录,且次数都为六次。同样是南巡,康熙和乾隆又有所不同,不管是在花费上,还是出行的性质上都有很明显的区别。康熙分别与二十三年、二十八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和四十六年进行南巡。在这六次南巡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康熙都在办一件大事——治理黄河。当然,除了治

  • 将专制皇权推向最高峰的皇帝是谁?乾隆真正做到“皇权凌驾于一切”(乾隆帝南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乾隆,清朝,乾隆帝南巡

    乾隆皇帝是对待大臣最刻薄寡恩的皇帝之一,更是空前绝后的唯一真正做到集各种权力与一身的权力拥有者。在乾隆皇帝面前,胆敢有人说半句僭越之语,必定被千刀万剐,诛灭九族。为什么乾隆皇帝会是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呢?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乾隆皇帝个人原因。我们先来谈谈历史原因。中国封建社会帝制制度始于秦始皇。始

  • 什么是平定准噶尔?平定准噶尔的起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平定准噶尔,清朝

    清代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在清代文献中通称为平定准噶尔。这次战争,起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迄于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迭经三朝,历时68年,最终弭叛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1635年10月卫拉特蒙古(新疆)的盟主固始汗遣使归顺后金(清朝前身)

  • 战斗力极强的7万清朝军队,为何被准噶尔打的一败涂地?(平定准噶尔)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平定准噶尔,清朝

    众所周知,在清朝前期,清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尤其是清朝引以为傲的八旗劲旅,当年的战斗力确实不错。但是在公元1731年,清朝军队却遭遇了一次惨败。雍正皇帝集结了7万多军队,准备一鼓作气灭掉盘踞西北的准噶尔部。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被准噶尔部打的一败涂地。在此之后,清朝暂时放弃了征服准噶尔的计划。首